四月中旬,駐守陝州的唐軍慌忙撤軍。


    高仙芝命人將一部分物資發放,士兵和民眾瓜分之後,便倉促往西撤。


    這個案例再一次證明一點:撤退比進攻要難一百倍!


    龐大的組織,講究的是規矩,穩定的是人心。


    而軍事撤退的時候,軍心往往是最薄弱的時候。


    更何況是眼下如此倉促地撤退。


    即便是高仙芝這樣的名將,也無法做到軍隊井然有序了。


    怕是連韓信來了也做不到。


    名將最忌憚的就是唯心論:我覺得我可以!


    名將最牛逼的地方在於能客觀地認識現實情況,根據現實情況來破局。


    眼下最重要已經不是井然有序地撤退,因為井然有序地撤退需要提前做很多事。


    最重要的是趕緊退守潼關,能有多少人退過去就退多去。


    高仙芝和封常清帶著一部分精銳以及陝州官員,也是倉促離開。


    等安慶緒在四月十六日抵達陝州的時候,發現陝州已經快空了,隻有一部分人行動緩慢。


    安慶緒向安祿山寫了匯報之後,立刻去追擊撤退的唐軍。


    四月十六日傍晚,高仙芝放棄陝州的匯報放在了李隆基的桌案上。


    李隆基的臉陰沉得可怕。


    邊令誠的奏疏是這麽寫的:“常清以賊搖眾,而仙芝棄陝地數百裏,又盜減軍士糧賜。”


    意思是封常清妖言惑眾,動搖軍心,高仙芝放棄陝州,導致叛軍西進數百裏,還貪汙軍糧。


    這麽說隻有兩個意思:高仙芝和封常清要麽準備投敵,要麽準備造反!


    李隆基根本沒有在潼關放兵馬,他聽說陝州撤了,一股無邊無際的失控感排山倒海一樣撲來。


    這個時候,楊國忠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機會來了。


    他立刻說道:“陛下,陝州撤軍的消息,必然馬上傳遍朝堂上下,引起人心惶惶,必須要給所有人一個交代啊!”


    “陛下,現在敵軍就在潼關外,萬萬不可再幹預前線之事。”楊慎矜提醒道。


    楊國忠憤怒地說道:“陛下委封常清以重任,當日又親自為高仙芝送別,還把最好的禁衛軍交給他,這兩個人都幹了什麽!”


    “陛下,叛軍來得實在太快,我軍沒有時間準備,這不能全怪封常清和高仙芝,他們……”


    “夠了!”李隆基瞬間翻臉了,“楊慎矜!你居然為高仙芝和封常清說情!你是不是跟他們竄連一起?”


    “陛下,臣萬萬不敢,隻是眼下……”


    “來人!摘了楊慎矜的官帽,送到大理寺!”李隆基憤怒地吼道。


    立刻就禁衛軍進來,摘掉楊慎矜的官帽。


    “陛下,如此關鍵時刻,萬萬不能臨陣換帥……”


    “住嘴!楊慎矜,不要以為朕不敢殺你!”


    楊慎矜被帶下去了,楊國忠心中更加開心,總算把楊慎矜這個煩人的家夥幹掉了。


    楊國忠緊接著說道:“陛下,請立刻罷免高仙芝和封常清,臣以為可以讓哥舒翰去潼關!”


    楊國忠有楊國忠的目的。


    他在對抗安祿山的時候,提拔的是哥舒翰。


    高仙芝和封常清屬於安西派係,安西派係是屬於獨立派係,在朝中並沒有什麽仰仗。


    甚至大唐軍防大佬王忠嗣都跟高仙芝和封常清沾不到關係。


    楊國忠無法拉攏高仙芝和封常清,但他已經拉攏了哥舒翰。


    這個時候,讓自己的人全權掌握軍權,才是萬全之策。


    畢竟安祿山造反打的是清君側的口號。


    楊國忠也是害怕李隆基真的把自己給殺了,所以他必須瘋狂地給自己身上攬權,讓李隆基有所忌憚。


    “準!”李隆基又說了一句。


    隨後又說道:“高仙芝和封常清,一個棄地、貪汙,一個戰敗後還動搖軍心,傳朕命令,取他二人首級,以示三軍!”


    “是!”


    四月十六日傍晚,李倓的船已經抵達陝州附近。


    天黑之前,李倓部全部完成了登陸。


    當天,李倓命人駐紮在黃河附近。


    此時的安慶緒急著追殺高仙芝,已經離開陝州,更沒有在陝州留下斥候,根本不知道有一支精銳人馬抵達了陝州一帶。


    四月十七日早上,邊令誠帶著李隆基的聖旨,慢騰騰地從長安出發。


    他要去殺高仙芝和封常清。


    上午的時候,天氣陰沉沉的,高仙芝站城頭上,看著下麵陸陸續續抵達的軍民,他心情有些複雜。


    封常清說道:“高帥,目前已經整頓了四萬人,將士們已經安定下來,士氣不算低落,今日可安排訓練。”


    封常清是高仙芝的老部下了。


    高仙芝是天才一樣的人物,狂妄不可一世。


    封常清則是起於微末之間,他對自身要求嚴苛,對軍紀維護也非常嚴苛,對細節把控做的非常好。


    可以說,這兩個人性格相反,優缺互補。


    “好,我仔細觀察了潼關的地形,你說得沒錯,隻要我們駐守潼關,叛軍一定打不進來!”


    潼關的地形其實很簡單。


    潼關北依黃河,南枕麟趾原。


    想要從洛陽進關中,就隻有這一條路。


    說起來,戰國時期赫赫有名的函穀關其實在靈寶縣,也就是陝州所在的位置。


    不過函穀關在漢武帝的時候東移了,後來劉秀建立東漢,又移了位置,就有了潼關。


    在後來的康熙和乾隆都說過,潼關和山海關一樣,是天下第一關。


    隻要不作死,隻要固守不出,敵人就隻能在關外罵娘。


    當然,想要進關中,還有另一條路。


    南下南陽,從南陽走武關進關中。


    當年劉邦就是繞道的這條路。


    但安祿山的兵馬想走武關也難,因為那條路也不好走。


    而且安祿山的兵馬現在最需要的是時間,走武關相當於離開河洛平原,軍隊與大後方斷聯,發生意外情況沒有任何支援。


    所以安慶緒隻能走這一條路進關中。


    四月十八日上午,安慶緒的兵馬追了上來。


    此時叛軍剛在洛陽受封,氣勢正盛,一路追殺著撤退的軍民,忽然不知後方來了一支唐軍。


    李倓吃完最後一口餅之後,喊道:“全軍集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淩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淩煙並收藏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