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吃慣了皇糧,吃不了粗糧!
重生2004:我寫字能賺錢 作者:520農民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時間悄然流逝,轉眼間又是幾天過去。
自未來汽車重新交付新車後,車主們對新芯片的先進功能讚不絕口,對新車愛不釋手。
許多車主迫不及待地嚐試自動駕駛功能,內心充滿震撼與驚歎。
雖然在2020年後,自動駕駛技術已不再罕見。
但在2011年,這項革命性技術無疑是一場科技盛宴。
車主們紛紛將自動駕駛的精彩視頻分享到網絡,瞬間引爆全網熱議。
未來汽車的名聲,也隨之更加響亮。
這才是真正的“未來汽車”!
在百萬預算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願選擇未來汽車,而不是傳統的豪華品牌如bba或保時捷。
他們認為,未來汽車不僅僅是一輛代步工具,更是通往未來科技世界的通行證。
兩者的駕駛體驗,簡直如同鴻溝兩端,完全不在同一個時代。
未來汽車上市兩年來,已經逐步改變了國人對國產車的固有印象。
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銷量上,更體現在消費者對國產高科技的信心提升上。
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對未來汽車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
放眼前世,即便到了2023年,仍有許多人固守著“國產車等同於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
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在當下也不例外。
部分消費者認為未來汽車不過是靠堆砌科技來抬高售價,缺乏傳統車企數十年積累的技術沉澱和品質保證。
當然,少不了一些傳統車企在暗中發布偏頗的文章,試圖誤導普通消費者的判斷,企圖通過貶低競爭對手來維持自身市場地位。
這種行為不僅不利於行業良性發展,更阻礙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納。
從具體數據來看,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百萬大關。
其中,未來汽車有可能會以超過二十萬輛的傲人業績領跑市場,緊隨其後的比亞笛也達到了十幾萬輛的可觀銷量。剩餘市場份額主要被其他民營車企瓜分,競爭態勢還不算激烈。
雖然燃油車仍然占據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民營車企被新能源汽車可觀的利潤空間所吸引,紛紛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新能源車型。
與此同時,各路投資機構也看準這一朝陽產業,積極通過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其中,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力。
據相關機構分析統計,今年國內車企融資額已經超過一百億元。
未來汽車銷售持續火爆,增加產能,立即引來眾多車企的關注和諮詢。
對於國內車企,他們可以單獨購買青龍8124芯片;
而對於其他豪華品牌車企,公司則要求必須購買青龍8124及其駕駛輔助係統傳感器的完整套裝。
這種銷售策略,某種程度上可謂是“綁架銷售”。
不同的套裝,報價從5000美元起。
最基本的5000美元套裝包含一顆青龍8124芯片、4顆毫米波雷達和10顆超聲波雷達。
若客戶希望增加激光雷達,每顆需額外支付3000美元,且這並不包括係統費用。
激光係統,各家車企都不會賣,未來科技集團自然不會賣。
而且,這類技術若出了問題,可能把原因推到係統上麵,說人家激光係統有問題,車主才誤判。
激光雷達的市場價格本來就很貴,一般汽車用不上。
未來科技集團的駕駛輔助係統傳感器在使用新芯片後,定價卻相對理性,並未出現明顯溢價。
若定價過高,即便技術再先進,車企也難以承受。
2011年10月29日,
一場備受矚目的國內汽車產業討論大會在魔都隆重舉行。
郝強未能親臨現場,集團旗下未來汽車公司的總經理羅浩出席了會議。
會議交流中,合資寶瑪董事長劉鐵一番言辭犀利的發言,瞬間點燃了現場的火藥桶。
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認為某些公司應該專注於自身的芯片領域,無需在各行各業都插上一腳,擾亂了市場的價格體係。
利用自主生產的鋰電池和芯片優勢壓低汽車價格,讓同行企業喘不過氣來。
我們這個行業應該百花齊放,而不是被一家獨大。
若長此以往,國家的製造業還談何發展?”
劉鐵的這番話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在場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他所指的是誰。
台下的與會者紛紛交頭接耳,對劉鐵的直言不諱感到驚訝,但也不得不承認,他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
長期以來,傳統車企一直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而未來科技集團憑借其領先的科技實力,似乎在每個領域都能輕鬆獲得成功。
自未來汽車上市以來,傳統豪華品牌bba的銷量持續下滑,情況令人堪憂。
若不是國民消費能力的逐年提升,恐怕像合資寶瑪這樣的企業早已難以為繼。
根據前世曆史數據,2011年,寶瑪品牌在樺國的銷量大約為29萬輛。
其中,合資寶馬貢獻了大部分銷量,銷量約為24萬輛左右,其餘為進口寶瑪。
而這個世界,被未來汽車影響下,銷量隻有十幾萬輛。
若非未來汽車產能受限,寶瑪的銷量可能會進一步萎縮至不足十萬輛。
隨著未來汽車二期20萬輛產能工廠的正式啟動,寶瑪等傳統車企的危機感愈發強烈。
他們不禁擔憂,如果未來汽車繼續擴大產能,傳統車企還能否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麵對劉鐵的尖銳批評,羅浩在會上毫不示弱地予以迴擊:“我們已經將車輛配置調至很高的水平,利潤也相當可觀。
若再提價,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某些車企安於現狀,長期依賴合資品牌,已經失去了進取精神。
嗬,吃慣了皇糧,吃不了粗糧。
當他們從安逸中驚醒,發現自己已瀕臨淘汰邊緣時,才開始急於尋找替罪羊。
多年的合資經營,不僅沒有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反而磨滅了創新的銳氣。
合資這麽多年了,請問國產化的程度提高了多少?”
羅浩的反擊不僅直指問題核心,也道出了許多消費者的心聲。
他緊接著以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繼續闡述:“我們把牌打出來了,能跟上我們節奏的,就繼續前進;
跟不上的,也不必怨天尤人,畢竟市場競爭就如同牌局,這盤輸了還有下一盤。
做生意嘛,怎麽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的。”
劉鐵聽聞羅浩的反駁,臉上露出了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笑嗬嗬說:“哎呀,我的言論並非針對未來汽車公司。
不過坦白說,我個人認為你們的定價策略可能偏低了些。
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誰都難以幸存。
就像國外常發生的倒牛奶事件,本質上也是這個道理——過度競爭導致的市場失衡。”
羅浩並未被劉鐵的和緩語氣所迷惑,而是直擊要害地反駁道:“以前,國產桑塔納打算以20萬元高價銷售時,但得國人指出8萬元就足以覆蓋成本並獲得合理利潤。
劉總所負責的公司存在機構臃腫、人工成本過高、科研人員缺乏進取心等問題,為何不先從自身找原因呢?
與其指責他人,不如審視自己的管理和創新能力。”
羅浩可不怕什麽,直接懟他。
隨著雙方言辭越發激烈,現場氛圍變得劍拔弩張,兩位高管都不願意在口舌之爭中認輸。
文人鬥嘴,看似沒罵人,但以其他方式罵你。
劉鐵想給未來汽車蓋大帽子,以獲得現場同仁的認同。
而羅浩不喜歡國企這種彎彎腸子,直接罵你管理有問題。
實際上,在座的其他車企高層心知肚明,合資企業的高管們拿著豐厚的薪酬,而公司實際上是國家所有。無論盈虧,對這些高管個人而言影響有限。
當然,如果公司利潤豐厚,他們就能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
這場激烈的辯論不僅揭示了傳統車企與新興科技公司之間的矛盾,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國內汽車產業麵臨的結構性問題。
一方麵是依賴外國品牌和技術的合資模式,另一方麵是以創新和高性價比突圍的本土企業。
劉鐵與羅浩之間的激烈交鋒被現場敏銳的記者拍攝下來,並迅速上傳至各大社交平台。
這場高層之間的唇槍舌劍很快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和熱議。
雖然劉鐵的言論在現場獲得了不少同行的認同,但在網絡空間中,情況卻大相徑庭。
網友們對劉鐵以及寶瑪汽車的批評聲浪此起彼伏。
一位寶瑪525車主憤怒地評論道:“垃圾寶瑪這些年來簡直就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車型配置年複一年毫無變化,卻還敢賣天價。
更可惡的是他們的4s店,動不動就加價銷售,還強製搭售各種套餐,太惡心了!”
另一位網友表示讚同:“是啊,現在有了未來汽車,配置直接吊打bba,現在的消費者為什麽還要把自己局限在傳統品牌裏?市場有了更好的選擇,何必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
“我也服了這位寶瑪高層,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落了下風,不思進取提升產品,反而抱怨人家定價太低、不該進入汽車行業,把行業水搞濁了。”
“哈哈,樓上的,這叫拉不屎,怪地太硬了!估計那位寶瑪高層便秘了。”
“未來科技集團是先有未來汽車才有芯片。未來科技集團從汽車上賺到了錢繼續搞科研,搞出芯片了。
寶瑪搞出了什麽?
估計是一群啤酒肚吧!”
網絡上對寶瑪汽車的評價褒貶不一。
大多數網友對其持批評態度,但也有支持者為之發聲。
一位網友這樣評價道:“未來汽車確實不錯,但如果要我自己選擇用車,我還是會選寶瑪,它們有著多年的造車經驗和技術積累。”
另一位用戶則表示:“我並非不支持國產車,隻是不得不承認,在品牌底蘊方麵,國產車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相比確實還有差距。
另外,我個人更傾向於傳統燃油車,總覺得坐在一堆隨時可能爆炸的鋰電池上有些不安全。”
這些評論反映了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的複雜心理,既希望支持本土品牌,又對其質量和安全性存有疑慮。
郝強雖然沒有關注這場汽車論戰,但若是知曉,他必定會讚同羅浩的觀點。
不過,如果讓他選擇燃油車或新能源汽車的話,他可能偏向於燃油車,遠程出行比較方便一些。
隻是說,他自己公司造車,這個坑他得填。
但在安全性能方麵,那就不好說了。
若說碰撞起火風險,鋰電池更容易起火;
若是駕駛安全,未來汽車更佳,畢竟搭載了許多雷達和防撞係統,他自己設計最清楚。
最近幾天,
郝強的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幾個重大項目同時推進,讓他忙得不可開交。
首要任務是提升芯片製造工藝。
他給自己和團隊定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半年內將芯片工藝製程提升到7納米,並在一年內實現量產。
ebl光刻機的上限很高,14納米簡直侮辱它,1納米才是正常形態。
與此同時,他還在推進兩款新型芯片的設計工作。
其中,青龍8134芯片和白虎835芯片。
青龍8134芯片將采用7納米工藝製程。
而白虎835芯片還是使用14納米工藝製程,設計工作已經啟動,這可是要在半年內完成的。
第三個重大項目是組裝一台屬於未來科技集團自己的超級計算機。
隨著公司研發項目的增多和複雜度的提高,一些科研工作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
郝強深知超算對科研的重要性,因此決定投入資源建設自己的超算中心。
同時,這也是自己選擇的技術商店的技術。
在規劃這個超算項目時,郝強詳細研究了全球頂級超級計算機的配置和性能。
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的國內“天河-1a”超級計算機,其性能達到每秒2.57千萬億次浮點運算(petaflops),使用了約7,168顆處理器,總造價約2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每顆處理器的成本約為3000美元。
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米國“泰坦”超級計算機使用了多達5.6萬顆處理器,造價高達9700萬美元。
而排名第二的日本“京”超級計算機更是使用了8.8萬顆處理器,造價約1.2億美元。
搞一台超算,太花錢了。
不過,讓郝強最頭疼的則是,超級計算機有著顯著的缺點,那就是驚人的能耗。
以“天河-1a”為例,每小時的標準耗電量就高達3400度!
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工廠的用電量。
而處理器數量更多的“泰坦”和“京”,其能耗更是難以想象。
當然,
未來科技集團的耗電量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單晶爐,功率達到1000kw,每小時耗電量達1000度電!
機加工廠的一些大型設備,一個小時耗電量也有幾十度電。
隨便一台設備,都是1kw以上。
整個集團用電量非常誇張,要是斷電的話,損失就非常大了。
未來科技集團目前還沒有自己的計算機處理器。
郝強也知道,要研發一款全新的處理器並非易事。
即便是業內巨頭如蘋果公司,通常也需要約2年時間;高通公司的研發周期也在1.5到2年之間。
處理器越複雜,研發時間往往就越長。
未來科技集團目前沒有研發計算機處理器的經驗,但有郝強這個能人,可以幫助團隊避開許多潛在的陷阱和彎路。
如果全員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地工作,他估計在一年內就有可能推出公司自己的處理器。
畢竟,米國科技公司的員工工作時間通常較短,加班的情況也比較少。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家的工作效率確實很高,往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工作。
除了芯片和超算項目,郝強還在積極推進幾個具有前瞻性的尖端科技項目:飛行汽車、固態鋰金屬電池和智能機器人。
飛行汽車項目主要聚焦於垂直起降技術、動力係統優化和飛行控製係統的研發。
固態鋰金屬電池項目則致力於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解決充放電循環壽命等關鍵問題。
智能機器人項目重點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機器視覺和精密控製等核心技術。
公司在這些領域已經開展了初步研究,但深度和廣度都還遠遠不夠。
要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
他要為每個項目都製定了詳細的研發計劃,並編製相關技術資料,為團隊指明了研究方向。
多個重大項目同時推進,以郝強的能力和精力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為了更好地統籌各個項目,確保公司戰略方向的正確性,他決定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調整。
10月30日,郝強召開了一次重要的高層會議。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優化公司組織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決定是成立戰略研究院。
這個新部門除了由公司現有最高層參與外,還打算聘請10位在各自領域極具建樹的資深專家,負責進行深入的行業調研和戰略分析。
郝強深刻認識到,隨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許多行業的發展軌跡已經開始偏離他前世記憶中的路徑。
這種變化使得單純依靠他的“先知先覺”已經不夠用了,他需要真正的行業專家來為他出謀劃策。
同時,郝強也明白,僅僅依靠網絡搜索獲取的信息往往存在失真和滯後。
很多關鍵數據都需要通過實地調研才能獲得準確的判斷,這也是戰略研究院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集團副總裁王河被任命為戰略研究院院長,直接向郝強匯報工作。
王河在商業戰略和市場分析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是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
此外,多位高管得到了提拔。
在未來汽車領域表現出色的羅浩升任集團副總裁,同時繼續擔任未來汽車公司總經理,負責推進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重點項目。
在半導體領域,張博憑借其在ebl光刻機研發方麵的突出貢獻,正式升任半導體公司總經理,全麵負責公司的晶圓工廠、芯片研發和製造工作。
至此,包括郝強在內,集團的高層大領導團隊已經擴充到11人。
除了總經理之外,還提拔了多位管理成為各分公司的副總。
隻不過,高層大領導團隊已經達到11人,每家公司的副總人數至少2人,一般情況下,副總不會參加郝強召開的高層會議,除非分公司的高層會議。
與組織架構調整同步,集團還計劃推出全新的員工等級劃分標準,旨在建立更加科學、公平的晉升體係。
這個新標準將綜合考慮員工的專業能力、工作業績、創新貢獻等多個維度,為優秀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要實現公司的宏偉藍圖,必須建立一個運轉高效的組織體係,讓每個人都能在適當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價值。
自未來汽車重新交付新車後,車主們對新芯片的先進功能讚不絕口,對新車愛不釋手。
許多車主迫不及待地嚐試自動駕駛功能,內心充滿震撼與驚歎。
雖然在2020年後,自動駕駛技術已不再罕見。
但在2011年,這項革命性技術無疑是一場科技盛宴。
車主們紛紛將自動駕駛的精彩視頻分享到網絡,瞬間引爆全網熱議。
未來汽車的名聲,也隨之更加響亮。
這才是真正的“未來汽車”!
在百萬預算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寧願選擇未來汽車,而不是傳統的豪華品牌如bba或保時捷。
他們認為,未來汽車不僅僅是一輛代步工具,更是通往未來科技世界的通行證。
兩者的駕駛體驗,簡直如同鴻溝兩端,完全不在同一個時代。
未來汽車上市兩年來,已經逐步改變了國人對國產車的固有印象。
這種改變不僅體現在銷量上,更體現在消費者對國產高科技的信心提升上。
然而,仍有相當一部分民眾對未來汽車持觀望甚至懷疑態度,這種現象並不令人意外。
放眼前世,即便到了2023年,仍有許多人固守著“國產車等同於廉價低質”的刻板印象。
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在當下也不例外。
部分消費者認為未來汽車不過是靠堆砌科技來抬高售價,缺乏傳統車企數十年積累的技術沉澱和品質保證。
當然,少不了一些傳統車企在暗中發布偏頗的文章,試圖誤導普通消費者的判斷,企圖通過貶低競爭對手來維持自身市場地位。
這種行為不僅不利於行業良性發展,更阻礙了消費者對新技術的接納。
從具體數據來看,今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有望突破百萬大關。
其中,未來汽車有可能會以超過二十萬輛的傲人業績領跑市場,緊隨其後的比亞笛也達到了十幾萬輛的可觀銷量。剩餘市場份額主要被其他民營車企瓜分,競爭態勢還不算激烈。
雖然燃油車仍然占據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
越來越多的民營車企被新能源汽車可觀的利潤空間所吸引,紛紛投入大量資源研發新能源車型。
與此同時,各路投資機構也看準這一朝陽產業,積極通過股權投資、產業基金等多種方式參與其中,為新能源汽車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資金活力。
據相關機構分析統計,今年國內車企融資額已經超過一百億元。
未來汽車銷售持續火爆,增加產能,立即引來眾多車企的關注和諮詢。
對於國內車企,他們可以單獨購買青龍8124芯片;
而對於其他豪華品牌車企,公司則要求必須購買青龍8124及其駕駛輔助係統傳感器的完整套裝。
這種銷售策略,某種程度上可謂是“綁架銷售”。
不同的套裝,報價從5000美元起。
最基本的5000美元套裝包含一顆青龍8124芯片、4顆毫米波雷達和10顆超聲波雷達。
若客戶希望增加激光雷達,每顆需額外支付3000美元,且這並不包括係統費用。
激光係統,各家車企都不會賣,未來科技集團自然不會賣。
而且,這類技術若出了問題,可能把原因推到係統上麵,說人家激光係統有問題,車主才誤判。
激光雷達的市場價格本來就很貴,一般汽車用不上。
未來科技集團的駕駛輔助係統傳感器在使用新芯片後,定價卻相對理性,並未出現明顯溢價。
若定價過高,即便技術再先進,車企也難以承受。
2011年10月29日,
一場備受矚目的國內汽車產業討論大會在魔都隆重舉行。
郝強未能親臨現場,集團旗下未來汽車公司的總經理羅浩出席了會議。
會議交流中,合資寶瑪董事長劉鐵一番言辭犀利的發言,瞬間點燃了現場的火藥桶。
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我認為某些公司應該專注於自身的芯片領域,無需在各行各業都插上一腳,擾亂了市場的價格體係。
利用自主生產的鋰電池和芯片優勢壓低汽車價格,讓同行企業喘不過氣來。
我們這個行業應該百花齊放,而不是被一家獨大。
若長此以往,國家的製造業還談何發展?”
劉鐵的這番話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但在場的每個人都心知肚明他所指的是誰。
台下的與會者紛紛交頭接耳,對劉鐵的直言不諱感到驚訝,但也不得不承認,他道出了許多同行的心聲。
長期以來,傳統車企一直在生存線上苦苦掙紮,而未來科技集團憑借其領先的科技實力,似乎在每個領域都能輕鬆獲得成功。
自未來汽車上市以來,傳統豪華品牌bba的銷量持續下滑,情況令人堪憂。
若不是國民消費能力的逐年提升,恐怕像合資寶瑪這樣的企業早已難以為繼。
根據前世曆史數據,2011年,寶瑪品牌在樺國的銷量大約為29萬輛。
其中,合資寶馬貢獻了大部分銷量,銷量約為24萬輛左右,其餘為進口寶瑪。
而這個世界,被未來汽車影響下,銷量隻有十幾萬輛。
若非未來汽車產能受限,寶瑪的銷量可能會進一步萎縮至不足十萬輛。
隨著未來汽車二期20萬輛產能工廠的正式啟動,寶瑪等傳統車企的危機感愈發強烈。
他們不禁擔憂,如果未來汽車繼續擴大產能,傳統車企還能否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麵對劉鐵的尖銳批評,羅浩在會上毫不示弱地予以迴擊:“我們已經將車輛配置調至很高的水平,利潤也相當可觀。
若再提價,無疑是對消費者的不尊重。
某些車企安於現狀,長期依賴合資品牌,已經失去了進取精神。
嗬,吃慣了皇糧,吃不了粗糧。
當他們從安逸中驚醒,發現自己已瀕臨淘汰邊緣時,才開始急於尋找替罪羊。
多年的合資經營,不僅沒有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反而磨滅了創新的銳氣。
合資這麽多年了,請問國產化的程度提高了多少?”
羅浩的反擊不僅直指問題核心,也道出了許多消費者的心聲。
他緊接著以一種從容不迫的態度繼續闡述:“我們把牌打出來了,能跟上我們節奏的,就繼續前進;
跟不上的,也不必怨天尤人,畢竟市場競爭就如同牌局,這盤輸了還有下一盤。
做生意嘛,怎麽可能一直順風順水的。”
劉鐵聽聞羅浩的反駁,臉上露出了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笑嗬嗬說:“哎呀,我的言論並非針對未來汽車公司。
不過坦白說,我個人認為你們的定價策略可能偏低了些。
惡性競爭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誰都難以幸存。
就像國外常發生的倒牛奶事件,本質上也是這個道理——過度競爭導致的市場失衡。”
羅浩並未被劉鐵的和緩語氣所迷惑,而是直擊要害地反駁道:“以前,國產桑塔納打算以20萬元高價銷售時,但得國人指出8萬元就足以覆蓋成本並獲得合理利潤。
劉總所負責的公司存在機構臃腫、人工成本過高、科研人員缺乏進取心等問題,為何不先從自身找原因呢?
與其指責他人,不如審視自己的管理和創新能力。”
羅浩可不怕什麽,直接懟他。
隨著雙方言辭越發激烈,現場氛圍變得劍拔弩張,兩位高管都不願意在口舌之爭中認輸。
文人鬥嘴,看似沒罵人,但以其他方式罵你。
劉鐵想給未來汽車蓋大帽子,以獲得現場同仁的認同。
而羅浩不喜歡國企這種彎彎腸子,直接罵你管理有問題。
實際上,在座的其他車企高層心知肚明,合資企業的高管們拿著豐厚的薪酬,而公司實際上是國家所有。無論盈虧,對這些高管個人而言影響有限。
當然,如果公司利潤豐厚,他們就能以更冠冕堂皇的理由為自己謀取更多利益。
這場激烈的辯論不僅揭示了傳統車企與新興科技公司之間的矛盾,更深層次地反映了國內汽車產業麵臨的結構性問題。
一方麵是依賴外國品牌和技術的合資模式,另一方麵是以創新和高性價比突圍的本土企業。
劉鐵與羅浩之間的激烈交鋒被現場敏銳的記者拍攝下來,並迅速上傳至各大社交平台。
這場高層之間的唇槍舌劍很快在網絡上引發了廣泛討論和熱議。
雖然劉鐵的言論在現場獲得了不少同行的認同,但在網絡空間中,情況卻大相徑庭。
網友們對劉鐵以及寶瑪汽車的批評聲浪此起彼伏。
一位寶瑪525車主憤怒地評論道:“垃圾寶瑪這些年來簡直就是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車型配置年複一年毫無變化,卻還敢賣天價。
更可惡的是他們的4s店,動不動就加價銷售,還強製搭售各種套餐,太惡心了!”
另一位網友表示讚同:“是啊,現在有了未來汽車,配置直接吊打bba,現在的消費者為什麽還要把自己局限在傳統品牌裏?市場有了更好的選擇,何必非要吊死在一棵樹上。”
“我也服了這位寶瑪高層,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落了下風,不思進取提升產品,反而抱怨人家定價太低、不該進入汽車行業,把行業水搞濁了。”
“哈哈,樓上的,這叫拉不屎,怪地太硬了!估計那位寶瑪高層便秘了。”
“未來科技集團是先有未來汽車才有芯片。未來科技集團從汽車上賺到了錢繼續搞科研,搞出芯片了。
寶瑪搞出了什麽?
估計是一群啤酒肚吧!”
網絡上對寶瑪汽車的評價褒貶不一。
大多數網友對其持批評態度,但也有支持者為之發聲。
一位網友這樣評價道:“未來汽車確實不錯,但如果要我自己選擇用車,我還是會選寶瑪,它們有著多年的造車經驗和技術積累。”
另一位用戶則表示:“我並非不支持國產車,隻是不得不承認,在品牌底蘊方麵,國產車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相比確實還有差距。
另外,我個人更傾向於傳統燃油車,總覺得坐在一堆隨時可能爆炸的鋰電池上有些不安全。”
這些評論反映了消費者在選擇汽車時的複雜心理,既希望支持本土品牌,又對其質量和安全性存有疑慮。
郝強雖然沒有關注這場汽車論戰,但若是知曉,他必定會讚同羅浩的觀點。
不過,如果讓他選擇燃油車或新能源汽車的話,他可能偏向於燃油車,遠程出行比較方便一些。
隻是說,他自己公司造車,這個坑他得填。
但在安全性能方麵,那就不好說了。
若說碰撞起火風險,鋰電池更容易起火;
若是駕駛安全,未來汽車更佳,畢竟搭載了許多雷達和防撞係統,他自己設計最清楚。
最近幾天,
郝強的工作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幾個重大項目同時推進,讓他忙得不可開交。
首要任務是提升芯片製造工藝。
他給自己和團隊定下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在半年內將芯片工藝製程提升到7納米,並在一年內實現量產。
ebl光刻機的上限很高,14納米簡直侮辱它,1納米才是正常形態。
與此同時,他還在推進兩款新型芯片的設計工作。
其中,青龍8134芯片和白虎835芯片。
青龍8134芯片將采用7納米工藝製程。
而白虎835芯片還是使用14納米工藝製程,設計工作已經啟動,這可是要在半年內完成的。
第三個重大項目是組裝一台屬於未來科技集團自己的超級計算機。
隨著公司研發項目的增多和複雜度的提高,一些科研工作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支持。
郝強深知超算對科研的重要性,因此決定投入資源建設自己的超算中心。
同時,這也是自己選擇的技術商店的技術。
在規劃這個超算項目時,郝強詳細研究了全球頂級超級計算機的配置和性能。
目前位居世界第三的國內“天河-1a”超級計算機,其性能達到每秒2.57千萬億次浮點運算(petaflops),使用了約7,168顆處理器,總造價約2000萬美元。
這意味著每顆處理器的成本約為3000美元。
相比之下,排名第一的米國“泰坦”超級計算機使用了多達5.6萬顆處理器,造價高達9700萬美元。
而排名第二的日本“京”超級計算機更是使用了8.8萬顆處理器,造價約1.2億美元。
搞一台超算,太花錢了。
不過,讓郝強最頭疼的則是,超級計算機有著顯著的缺點,那就是驚人的能耗。
以“天河-1a”為例,每小時的標準耗電量就高達3400度!
這相當於一個小型工廠的用電量。
而處理器數量更多的“泰坦”和“京”,其能耗更是難以想象。
當然,
未來科技集團的耗電量也是非常大的,比如單晶爐,功率達到1000kw,每小時耗電量達1000度電!
機加工廠的一些大型設備,一個小時耗電量也有幾十度電。
隨便一台設備,都是1kw以上。
整個集團用電量非常誇張,要是斷電的話,損失就非常大了。
未來科技集團目前還沒有自己的計算機處理器。
郝強也知道,要研發一款全新的處理器並非易事。
即便是業內巨頭如蘋果公司,通常也需要約2年時間;高通公司的研發周期也在1.5到2年之間。
處理器越複雜,研發時間往往就越長。
未來科技集團目前沒有研發計算機處理器的經驗,但有郝強這個能人,可以幫助團隊避開許多潛在的陷阱和彎路。
如果全員開足馬力,加班加點地工作,他估計在一年內就有可能推出公司自己的處理器。
畢竟,米國科技公司的員工工作時間通常較短,加班的情況也比較少。
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家的工作效率確實很高,往往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高質量的工作。
除了芯片和超算項目,郝強還在積極推進幾個具有前瞻性的尖端科技項目:飛行汽車、固態鋰金屬電池和智能機器人。
飛行汽車項目主要聚焦於垂直起降技術、動力係統優化和飛行控製係統的研發。
固態鋰金屬電池項目則致力於提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解決充放電循環壽命等關鍵問題。
智能機器人項目重點研究人工智能算法、機器視覺和精密控製等核心技術。
公司在這些領域已經開展了初步研究,但深度和廣度都還遠遠不夠。
要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儲備和技術積累。
他要為每個項目都製定了詳細的研發計劃,並編製相關技術資料,為團隊指明了研究方向。
多個重大項目同時推進,以郝強的能力和精力也感到有些力不從心。
為了更好地統籌各個項目,確保公司戰略方向的正確性,他決定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調整。
10月30日,郝強召開了一次重要的高層會議。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優化公司組織結構,其中最重要的決定是成立戰略研究院。
這個新部門除了由公司現有最高層參與外,還打算聘請10位在各自領域極具建樹的資深專家,負責進行深入的行業調研和戰略分析。
郝強深刻認識到,隨著他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許多行業的發展軌跡已經開始偏離他前世記憶中的路徑。
這種變化使得單純依靠他的“先知先覺”已經不夠用了,他需要真正的行業專家來為他出謀劃策。
同時,郝強也明白,僅僅依靠網絡搜索獲取的信息往往存在失真和滯後。
很多關鍵數據都需要通過實地調研才能獲得準確的判斷,這也是戰略研究院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在這次組織架構調整中,集團副總裁王河被任命為戰略研究院院長,直接向郝強匯報工作。
王河在商業戰略和市場分析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是這個職位的最佳人選。
此外,多位高管得到了提拔。
在未來汽車領域表現出色的羅浩升任集團副總裁,同時繼續擔任未來汽車公司總經理,負責推進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等重點項目。
在半導體領域,張博憑借其在ebl光刻機研發方麵的突出貢獻,正式升任半導體公司總經理,全麵負責公司的晶圓工廠、芯片研發和製造工作。
至此,包括郝強在內,集團的高層大領導團隊已經擴充到11人。
除了總經理之外,還提拔了多位管理成為各分公司的副總。
隻不過,高層大領導團隊已經達到11人,每家公司的副總人數至少2人,一般情況下,副總不會參加郝強召開的高層會議,除非分公司的高層會議。
與組織架構調整同步,集團還計劃推出全新的員工等級劃分標準,旨在建立更加科學、公平的晉升體係。
這個新標準將綜合考慮員工的專業能力、工作業績、創新貢獻等多個維度,為優秀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
要實現公司的宏偉藍圖,必須建立一個運轉高效的組織體係,讓每個人都能在適當的位置發揮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