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學習先賢,鞠躬盡瘁
娛樂:與楊蜜胡戈組建公司 作者:狼煙本狼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替我收拾行裝!”王陽明吩咐道。
“是!先生!”
兩位弟子有太多不舍,為王陽明的身體擔心,但是先生已經下定決心,他們也不好在勸,隻能是同意。
兩位弟子迴答之後,也就退下了。
一個自然是為了要替王陽明收拾行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給李信和王陽明獨處的時間。
畢竟都是成年人了,哪裏還不懂那潛在意思。
看著兩位弟子離開後,王陽明直接詢問起來:“你來尋我,所為何事?”
“晚輩是想來向先生請教,您是如何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
聽到是這個問題,王陽明就開始說了起來。
王陽明年少時就因家學淵源,生出學聖賢之心。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一旁的舞台燈光亮了起來,王陽明也是適時的轉頭看了過去。
一位小孩對著一位坐在書桌前寫寫畫畫之人說道:“父親,他們告訴我,父親是狀元,狀元是天底下讀書最厲害的人。”
聽到這話,這位父親笑了笑,然後開口道:“守仁,不能這麽說,還有比狀元更厲害的人,那就是聖賢。”
這兩人,自然就是孩提時代的王守仁及其父親王華。
說到聖賢,王華就舉例起來,比如孔子、孟子、朱子……,他們都沒有當過狀元卻成為了聖賢。
這不還解釋了一下何為聖賢,畢竟年少的王守仁自然是不懂這個。
聖賢就是能夠領悟天道的人,是按照天道行事,能夠為百姓謀福的人。
就像是《論語》中所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聽到這話,兒童時代王守仁立馬說道:“那我要學聖賢,為天下的人謀福。”
“哈哈哈!守仁,你要做聖賢,好!”父親聽到兒子的話,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老年王守仁則是緬懷的看著這一切,也有對父親的思念。
那邊的帷幕黑了下來,李信也是看出了王守仁的心情,緩緩說道:“孔夫子十有五而誌於學,您十二歲就立誌學聖賢了。”
聽到李信的話,老年王守仁笑著說道:“我那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畢竟那時候才知道什麽是聖賢。
話說迴來,立誌要早,誌向要高,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後來王守仁就隨父親去了京師!
他在學堂念書興致極高,學到一些道理,就想著去檢驗。
聽到王守仁的述說,李信詢問道:“那應該是最早的知行合一了吧?”
“對!為了推究事物的道理,我曾經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去格竹子。”
隨著王守仁的話音落下,又一舞台帷幕開啟,燈光亮起。
也不需要解釋什麽,大家自然知道目光該看向哪裏。
手下看到的就是一片竹子,還有在竹林中的兩位少年。
一位少年正津津有味的看著竹子,還有一位稍胖的少年打起了瞌睡,還有些不舒服的哼哼唧唧。
那認真看著竹子的少年,被胖少年吸引。
關心的詢問起來:“錢友同!錢友同你怎麽了?你快醒醒!”
“守仁!我現在看什麽都是綠的,我看你的臉也是綠!”
聽到錢友同的話,大家都是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還好是看臉是綠的,要是頭發是綠的那就不好了。
當然了都是小孩子,綠點也沒什麽。
隻是成年人聽到頭發有點綠,總是不會太得勁。
“啊,錢友同你沒事吧?”
王守仁聽到這話,反而是關心起錢友同來,害怕他生病了。
“我就是暈,你為什麽非要我陪著你盯著竹子看啊?”錢友同不解的詢問道。
“這不是看,這是格竹子!”
聽到這解釋,錢友同還是一臉的懵逼。
能怎麽辦,王守仁也隻能解釋起來。
朱夫子曾經說過,一草一木皆有至理。
“朱夫子的一句話,我們兩人就要盯著看三日?”錢友同非常的驚訝。
“三日恐怕不夠,我還沒有格出道理來!”
王守仁的話語一出,讓錢友同驚住了,這還要看到什麽時候。
聽到還要那麽多天,錢友同如何還能堅持住。
看著同伴不想要繼續看了,王守仁自然是在那勸說著。
隻是同伴又如何能夠堅持,他是真的感覺頭暈。
但是同伴又不想讓王守仁一個人,隻能是堅持陪著。
最後也隻能是陪著了,在一旁躺了起來。
有時候有人陪著也是幸福的,哪怕陪伴的人並不能幫助什麽。
帷幕再一次的慢慢的落下。
看到這一幕,李信忍不住吐槽起來:“這位小錢同學看了三天就躺平了!”
李信的話,自然是為了引起後麵的劇情。
站在李信旁邊的王守仁聽到這話,忍不住笑了起來。
“我也是就看到第七日就勞思致疾!”
聽到這話,大家也隻能是由衷的感歎。
十幾歲的孩子,能夠盯著竹子看七天,誰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將竹子換成動畫片,估計不少孩子還能堅持。
盯著竹子看了七天,大家自然是好奇王守仁看出了什麽道理。
王守仁也就說了起來,因為年齡小,那時候也沒看出什麽。
雖然沒有悟道,但是學到了一些道理便想著去檢驗這總是沒錯的。
他學習聖賢力求文武雙全,甚至他後來還修習兵法遊曆邊關。
對於李信竟然將自己的經曆說的頭頭是道,他已經不再驚訝,畢竟連李信來自後世都接受了,還有什麽不能接受的。
他也就說了起來,甚至他還夢到了漢朝付波將軍馬援。
而這話一出,又一帷幕緩緩打開。
瞬間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帷幕之中是一幅邊疆場景,一位青年在那高聲唿喊著。
“誰在念我的話!”
突然一位身穿鎧甲的將軍打斷了這位年輕人,並大聲詢問道。
聽到聲音,青年自然是立馬迴答著:“我叫王守仁,您是誰?”
“大漢伏波將軍馬援!”將軍霸氣迴道。
聽到這迴答,王守仁瞬間來了精神,恭敬問候。
換成現代人的說話,這馬援可是王守仁的偶像。
馬援輔佐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是漢朝的大功臣,王守仁就想要學習他,做有益於家國的人。
“是!先生!”
兩位弟子有太多不舍,為王陽明的身體擔心,但是先生已經下定決心,他們也不好在勸,隻能是同意。
兩位弟子迴答之後,也就退下了。
一個自然是為了要替王陽明收拾行李,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給李信和王陽明獨處的時間。
畢竟都是成年人了,哪裏還不懂那潛在意思。
看著兩位弟子離開後,王陽明直接詢問起來:“你來尋我,所為何事?”
“晚輩是想來向先生請教,您是如何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
聽到是這個問題,王陽明就開始說了起來。
王陽明年少時就因家學淵源,生出學聖賢之心。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一旁的舞台燈光亮了起來,王陽明也是適時的轉頭看了過去。
一位小孩對著一位坐在書桌前寫寫畫畫之人說道:“父親,他們告訴我,父親是狀元,狀元是天底下讀書最厲害的人。”
聽到這話,這位父親笑了笑,然後開口道:“守仁,不能這麽說,還有比狀元更厲害的人,那就是聖賢。”
這兩人,自然就是孩提時代的王守仁及其父親王華。
說到聖賢,王華就舉例起來,比如孔子、孟子、朱子……,他們都沒有當過狀元卻成為了聖賢。
這不還解釋了一下何為聖賢,畢竟年少的王守仁自然是不懂這個。
聖賢就是能夠領悟天道的人,是按照天道行事,能夠為百姓謀福的人。
就像是《論語》中所說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聽到這話,兒童時代王守仁立馬說道:“那我要學聖賢,為天下的人謀福。”
“哈哈哈!守仁,你要做聖賢,好!”父親聽到兒子的話,自然是非常的高興。
老年王守仁則是緬懷的看著這一切,也有對父親的思念。
那邊的帷幕黑了下來,李信也是看出了王守仁的心情,緩緩說道:“孔夫子十有五而誌於學,您十二歲就立誌學聖賢了。”
聽到李信的話,老年王守仁笑著說道:“我那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
畢竟那時候才知道什麽是聖賢。
話說迴來,立誌要早,誌向要高,誌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後來王守仁就隨父親去了京師!
他在學堂念書興致極高,學到一些道理,就想著去檢驗。
聽到王守仁的述說,李信詢問道:“那應該是最早的知行合一了吧?”
“對!為了推究事物的道理,我曾經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去格竹子。”
隨著王守仁的話音落下,又一舞台帷幕開啟,燈光亮起。
也不需要解釋什麽,大家自然知道目光該看向哪裏。
手下看到的就是一片竹子,還有在竹林中的兩位少年。
一位少年正津津有味的看著竹子,還有一位稍胖的少年打起了瞌睡,還有些不舒服的哼哼唧唧。
那認真看著竹子的少年,被胖少年吸引。
關心的詢問起來:“錢友同!錢友同你怎麽了?你快醒醒!”
“守仁!我現在看什麽都是綠的,我看你的臉也是綠!”
聽到錢友同的話,大家都是不自覺的笑了起來。
還好是看臉是綠的,要是頭發是綠的那就不好了。
當然了都是小孩子,綠點也沒什麽。
隻是成年人聽到頭發有點綠,總是不會太得勁。
“啊,錢友同你沒事吧?”
王守仁聽到這話,反而是關心起錢友同來,害怕他生病了。
“我就是暈,你為什麽非要我陪著你盯著竹子看啊?”錢友同不解的詢問道。
“這不是看,這是格竹子!”
聽到這解釋,錢友同還是一臉的懵逼。
能怎麽辦,王守仁也隻能解釋起來。
朱夫子曾經說過,一草一木皆有至理。
“朱夫子的一句話,我們兩人就要盯著看三日?”錢友同非常的驚訝。
“三日恐怕不夠,我還沒有格出道理來!”
王守仁的話語一出,讓錢友同驚住了,這還要看到什麽時候。
聽到還要那麽多天,錢友同如何還能堅持住。
看著同伴不想要繼續看了,王守仁自然是在那勸說著。
隻是同伴又如何能夠堅持,他是真的感覺頭暈。
但是同伴又不想讓王守仁一個人,隻能是堅持陪著。
最後也隻能是陪著了,在一旁躺了起來。
有時候有人陪著也是幸福的,哪怕陪伴的人並不能幫助什麽。
帷幕再一次的慢慢的落下。
看到這一幕,李信忍不住吐槽起來:“這位小錢同學看了三天就躺平了!”
李信的話,自然是為了引起後麵的劇情。
站在李信旁邊的王守仁聽到這話,忍不住笑了起來。
“我也是就看到第七日就勞思致疾!”
聽到這話,大家也隻能是由衷的感歎。
十幾歲的孩子,能夠盯著竹子看七天,誰有這樣的能力。
如果將竹子換成動畫片,估計不少孩子還能堅持。
盯著竹子看了七天,大家自然是好奇王守仁看出了什麽道理。
王守仁也就說了起來,因為年齡小,那時候也沒看出什麽。
雖然沒有悟道,但是學到了一些道理便想著去檢驗這總是沒錯的。
他學習聖賢力求文武雙全,甚至他後來還修習兵法遊曆邊關。
對於李信竟然將自己的經曆說的頭頭是道,他已經不再驚訝,畢竟連李信來自後世都接受了,還有什麽不能接受的。
他也就說了起來,甚至他還夢到了漢朝付波將軍馬援。
而這話一出,又一帷幕緩緩打開。
瞬間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男兒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帷幕之中是一幅邊疆場景,一位青年在那高聲唿喊著。
“誰在念我的話!”
突然一位身穿鎧甲的將軍打斷了這位年輕人,並大聲詢問道。
聽到聲音,青年自然是立馬迴答著:“我叫王守仁,您是誰?”
“大漢伏波將軍馬援!”將軍霸氣迴道。
聽到這迴答,王守仁瞬間來了精神,恭敬問候。
換成現代人的說話,這馬援可是王守仁的偶像。
馬援輔佐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是漢朝的大功臣,王守仁就想要學習他,做有益於家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