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生萬物,坤元載萬物,元亨利貞!元者,萬物之始;哼者,萬物之和;利者,萬物之長;貞者,萬物之成。”


    周文王推演天道作文辭,希望後世推易道以明人事,探尋其中的天地大道,我華夏先祖探尋天道相傳可上溯至先祖伏羲。


    在周文王出現之後,說到伏羲,下一個出現的自然就是他。


    “我仰觀象於天,日月交替,晝夜變換!俯觀法於地,山嶽聳立,江河奔流。”


    日月依於天,萬物附於地。


    伏羲與其族人生於這天地間,頭頂蒼天,腳踏大地。


    伏羲感知乾坤大道,於是一畫開天地,畫出大道至簡,以此敬畏天地護佑族群。


    “敬天、愛人,這是先賢留下的大道!”


    其餘人都在那念誦了起來。


    在所有人都停下之後,李信開口說道:“人更三聖,世曆三古……”


    一部典籍,曆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


    相傳上古伏羲,留天地之象,中文王演《易經》之道,近古孔子及弟子後學注《易經》而成《易傳》,經傳合一,終成《周易》。


    而這就相當於引言一樣,介紹今天的主題《周易》。


    古聖先賢仰觀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換星移之間尋找乾坤變化,萬物始終的規律。


    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囊括宇宙,以哲理性的總結和思考揭示出了先民對自然和諧相處的獨特認知。


    《周易》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華夏元典。


    可以說出土的帛書,已經蓋棺定論的證明孔子是看過《易經》。


    華夏傳統六經和孔子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其中這裏麵的《易》也就是《易經》。


    孔子在晚年確實對《易經》有著非常深刻的研究


    有一個成語也是形容這孔子讀《易經》的佳話,叫做“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這個記載見於《史記》,‘韋’就是用牛皮做的繩子,‘絕’就是段的意思,意思是說看書看的時間多了,那牛皮做的繩子都斷裂了。


    有這個就可以想到孔子晚年是多麽頻繁的看《易》這本書。


    在論語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意思是說在給我幾年時間,哪怕我是五十歲開始讀《易》,人生也可以少犯不少錯。


    從之前的戲劇中可以得出,《周易》的形成是人更三聖,曆經三古。


    ‘三聖’普遍認為就是伏羲、周文王、孔子,‘三古’就是三為聖人所在的時代,分別是上古、中古和近古。


    伏羲在華夏曆史中,既是一位神話人物,同時也出現在了我們的史書之中。


    伏羲帶領自己的族群在改造自然和順應自然過程中,對自己不斷從自然當中學習到的知識加以總結加以歸納,形成了我們《周易》當中最早的一些符號體係。


    實際上代表華夏人在文字出現之前,對於世界的認知和理解。


    文王拘而演周易。


    相傳《易經》誕生在商周之際,周文王因為賢名被商紂王忌憚,將周文王拘禁在了羑裏長達七年,還殺死其子伯邑考。


    在這樣的絕境中,周文王沒有放棄,而是潛心推演伏羲留下的天地大道,將自己對天下局勢的分析加以其中,完成了《易經》。


    到了春秋末年,孔子學《易》傳《易》,其實是對《易經》思想體係進行了一次哲學的轉化。


    之所以說是轉化,是因為孔子早年對這種占卜算卦是瞧不起的。


    孔子之前就說過,沒有智慧德行的人才會去占卜算卦,他看《易經》和別人是同途而殊歸,走的好像是一條路,但是歸去是不一樣的。


    孔子其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得《易經》從更多的關注天象關注於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人與內心之間的關係。


    在教授弟子的過程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被他的後世弟子們,總結為大家現在看到的《易傳》。


    正是因為《易傳》的出現,促使《周易》從占卜之書轉為義理之學,從占卜巫術轉化為探討倫理教化功能。


    《易傳》其實代表著先秦時代華夏人哲學思維的最高境界,它站在人文的角度上,對此前的《易經》進行了一種提升性轉化。


    因此我們現在人如果僅僅從占卜算卦的角度去理解《易經》這是片麵的,我們應該更全麵的閱讀《易經》,關注其中的哲學思想。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晚年迴到了魯國,在杏壇講學。


    之前觀眾席位上的燈光全部都熄滅,中央舞台亮了起來。


    人們都是追逐光明的存在,哪裏有光明自然是看向了哪裏。


    大家就看到一群古代人,行走在著。


    最前麵也是站著一人,似乎都是讀書人。


    在古代對於禮儀是非常看重的,特別是讀書人,兩方會麵自然是先行禮。


    “夫子今日杏壇講學,諸位前來聽學的弟子,有誌於學否?”那人開口詢問道。


    而這人自然是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字子貢。


    麵對與這樣的詢問,大家自然是異口同聲的迴答道:“有誌於學!”


    畢竟都來聽課了,要是不願意學,就不過來了。


    那時候的交通可不便利,能來杏壇說不定都花費了幾個時辰,甚至更久。


    “汝等願為君子否?”子貢再次發問。


    “願為君子!”


    “好!隨我入杏壇!”聽到大家的迴答,子貢還是很滿意的,至少表麵上大家都不願意學,就是非常不錯的。


    隨著子貢的話,又一帷幕打開,就看到孔子俯於桌案前看著書。


    子貢帶著大家向著孔子恭敬的走去,李信這時候也是跟在了眾人的身後。


    “拜見夫子!”大家齊齊向著孔子行禮。


    在古代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從中看出對於師者長者的尊重。


    孔子對於這些弟子,自然也是勉勵一番。


    “諸位既然入杏壇,當勉力為學,學為君子!”


    對於孔子的話,大家自然是點頭表示讚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娛樂:與楊蜜胡戈組建公司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狼煙本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狼煙本狼並收藏娛樂:與楊蜜胡戈組建公司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