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王眼神又掃向一旁坐著的西陽王,
西陽王趕忙起身說道,
“臣的錯漏就更多了,
那些門生故吏,
仗了臣的名頭,
去做了惡事,
雖然臣已經懲戒了他們,
但這又何嚐不是,
臣平日裏太過放縱門人所致?”
晉王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做了個總結,
說道,
“便是如此,
人,誰能無錯哪。
不要揪著同僚一點小錯不放,
因為這點小錯,
而演變成了大錯。
就比如,
孤要封耀祖為長樂亭侯,
不是因為寵愛幼子,
而是為了延續亡弟渾的香火,
刁仆射卻用沒有合適的良才做家丞,
來勸孤停封。
還舉了臨淄侯曹植的例子。
元規,
這些禮法的事情,
你研究的透徹,
不如就由你來評評理,
是刁仆射說的在理,
還是孤說的對。”
晉王瞬間轉舵,把策試的題目,
從律法,又轉到了繼嗣上。
庾亮想了想,
沒有直接接晉王的話題,
而是岔開了方向,
反問晉王,
“大王,
昨天,
賀太傅給太子授課時,
提到了琅琊王郎中令丁潭,
請服喪三年之事。”
晉王點了點頭,說道,
“是有這麽一件事,
丁潭想借服喪之事,
來提醒孤,
阿裒還有嗣子安國,
應該早日讓安國繼承王位,
以安琅琊國。
孤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就詢問了賀太傅。
怎麽樣?
賀太傅有說什麽嗎?”
庾亮點了點頭,說道,
“賀太傅講,
琅琊國雖是大王的封國故地,
但現在大王位在晉王,
晉王有太子,
那麽,
琅琊王就不能算大王的嗣君,
隻能按照諸侯王來對待,
這諸侯王之喪禮,
不同於君王和嗣君之喪,
自古就沒有三年服喪之說,
都是安葬之後,
就可除喪服。”
晉王聽後,不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賀循不愧是老狐狸,
自己想問的明明是——
自己不想讓安國繼承琅琊王位,
需要找個合適的理由。
這個琅琊王位是要空出來,
等到合適的時機,
授予耀祖的。
但賀循這個老家夥,
卻給自己一本正經的,
談起了什麽春秋禮法。
巧妙的避開了關鍵,
在安國還是耀祖的問題上,
賀循選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按照禮製,
琅琊王是諸侯王,
不是君主或者嗣君,
因此,
不需要人來服喪三年。
那丁潭也不是善茬,
看似在問他自己用不用代替嗣子,
以臣首服喪,
實際上問了兩個問題——
琅琊王算不算儲君,
琅琊王位該給誰。
晉王壓了壓心中的怒火,
問道,
“元規,那你怎麽看?”
庾亮自然也不能去接這個鍋,
說道,
“大王,
既然禮製上諸侯王沒有三年之喪,
那就讓丁郎中令服心喪,
這樣既不違製,
也能照顧到丁郎中令的忠心。”
晉王點了點頭,又問道,
“那你看,
耀祖該不該繼長樂亭侯的嗣位哪?”
庾亮見實在躲不過去了,
知道晉王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嘴,
說出——
耀祖當封琅琊王,
而那個爹死媽寄居的安國,
就賞他個長樂亭侯。
這種出力不討好,還挨罵的事情,
庾亮自然是不會做的,
想前想後了一陣,
說道,
“大王,
臣覺得兩位王子還都在繈褓之中,
賢德孝才,還看不出來。
倒也不用太著急定下嗣位。
不如就讓丁郎中令,
共同教導二位王子,
等二位王子到了年齡,
自然就分出來了。”
晉王還是比較滿意這個說法的,
隻要沒有一錘子敲死,
那耀祖就還有希望,
來繼承這個太子之下,
最重要的王位。
“元規這個想法好,
那就由琅琊國的賢士共同教導,
等二子成年了,
再來定誰繼長樂亭侯,
誰繼琅琊王。”
這麽迴答,
其實也是司馬紹和庾亮商量後的結果,
司馬裒的葬禮一拖再拖,
就是卡著這個琅琊王的王位,
到底是安國,還是耀祖。
琅琊國的那些官吏們,
自然是希望安國繼位,
但晉王這邊,
自然是希望,
把最好的王位,
留給耀祖。
而司馬紹這邊哪?
他最希望的是——
最好不要有琅琊王這個王位,
畢竟這是晉王之前的王位,
要說它是嗣君,
甚至都能說得過去。
這麽一個極具危險的儲君爭奪者,
司馬紹當然不希望那麽快就定下來,
最好是再等個十年八年,
最好是安國耀祖旗鼓相當,
把琅琊國的勢力一分為二,
這才最妙。
庾亮給出的答案,
不是最好的,
卻是三方都能接受的。
晉王沒給小兒子爭來王位,
心裏有些不快,
揮揮手就要散朝。
這時候,
王羲之不得不站出來——
好家夥,
尚書台的策試就什麽都沒問,
這殿上還是?
這晉王不是給自己正名,
還幫著刁協繼續抹黑自己?
“大王,臣的策試?”
晉王抬眼看了看,
王羲之站在下麵,
已經出落成翩翩公子模樣,
再想想自己的黃須太子,
那份血脈,
總覺得不太配這麵前的禦床。
耀祖就不一樣了,
鄭阿春雖說是寡婦,
但那可是滎陽鄭氏
可惜耀祖實在太小,
又病痛不停,
否則的話,
就是冒著動搖國本的風險,
也要換掉太子。
說不定將來耀祖長大以後,
也和麵前這少年一樣,
生得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晉王越看越喜歡,
問話的時候,
也就帶著笑容,
說道,
“既然今天都是說選舉的一些事情,
你也不能例外,
省得外人說孤偏袒親戚。”
“這九品中正製,
始於魏文帝,
武帝時,
就有賢臣上書,
稱述弊端。
你可知道,
武帝為何權衡許久,
最終還是沒有采納?”
到底是自己親戚,
這問題看似問的一點毛病沒有,
但司馬睿可沒說,
那位上書提出弊端的賢臣名為李重,
當然了,
這李重也不是外人,
正是王羲之表弟李充的伯父,
這也不打緊,
畢竟李重離世的早,
別說王羲之了,
就連李充也沒和他見過麵。
但問題是王羲之酷愛書法,
他有兩個書法師父,
一個就他的姨母衛夫人,
還有一位名為李式,
現在已經是中書侍郎,
而這位李式,
當然了,
也不是什麽外人,
正是那位李重的兒子。
這一問,
可不就砸手心上了嘛?
王羲之心底一笑,說道,
“大王,
臣以為武帝沒有錯,
當然那位諫言的臣子也沒有錯。
隻是他隻看到了九品中正的壞處,
中正的權力會不受控製,
豪族攜中正,
可以控製一郡,
甚至十郡的士人百姓。
但沒有看到中正製的好處,
武帝平吳,天下凋敝,戶口銳減,
朝廷需要各郡縣有威望的人,
來安定民心,開墾荒田。
正是九品中正製的執行,
讓逃避戰亂的百姓重新迴到各自的郡縣,
太康元年時,
天下戶數二百四十五萬餘,
僅僅過了兩年,
到太康三年時,
天下戶數,
就激增到了三百七十七萬餘。
這其中就有中正製安定人心的功勞。”
司馬睿點了點頭,
自從他在朝堂上提過《抱樸子》後,
就不斷有臣子給他諫言,
要求廢除九品中正製。
但他自己跑去著作郎幹寶那裏,
想從史冊中找些根據的時候,
才發現,
原來這話早在武帝太康元年,
就有人講過了。
當時當日,
正如今時今日,
自從武帝駕崩後,
這東西南北的戰事就沒有停下來過,
人口再次的銳減,
讓江南再一次出現了大量的荒地,
這才有了僑立郡縣,
吸引北方士人南渡的條件。
司馬睿也是分析了良久,
才發現這九品中正製雖然問題很多,
但眼下卻不能廢除。
今天他這麽一問,
王羲之這麽一說,
也就算給這件事情暫時有了個了結。
“不錯,逸少說得很好,
律製,時也。
現在天下的局勢,
比太康元年還要糟糕,
正是各大小中正用心選材用材之時。”
晉王讚許完王羲之後,
話鋒一轉,
引到了當今天下的局勢上去,
說道,
“王叔、茂弘兄,
既然今天都在,
就說一說各自對當今形勢的看法。
王叔,
你德高望重,
你先講。”
西陽王司馬羕也沒有繞彎子,
直接把底牌亮出來,
說道,
“大王,
臣按照大王的旨意,
派人聯係了還在司州的司徒荀組。”
晉王一聽這口氣,
眉頭就一皺,
問道,
“大章(荀組的字)怎麽說?”
西陽王接著說道,
“荀司徒講,
石勒侵擾不斷,
司州諸君各自為戰,
不聽調遣,
他已決定帶領自己的幾百親隨南渡過江。”
晉王微微一驚,
上一次來信使,
還說司州的情況一片大好,
收複河東郡,
指日可待。
怎麽才過了不不到一個月,
情況就急轉直下了哪?
“司州發生了什麽?”
西陽王沉默了半晌,
一咬牙,還是說了出來,
“河東郡的流民來投奔,
司州本就也遭了旱災,
早就沒了糧食,
這人一下多了數萬,
就因為糧食打了起來,
仗越打越大,
打出了仇怨,
荀司徒前去調解,
他的部隊也被衝散,
隻有幾百人拚死保著荀司徒,
逃出了司州。”
晉王微微一驚,
他本來也對司州這些塢主不報什麽希望,
時不時的送一點補給,
也是希望他們能多磨一段時間。
“滎陽太守李矩如何?
他也參與了叛亂了嘛?”
晉王一言給定了性,
西陽王說話就謹慎起來,
說道,
“沒有,
李太守在抵禦石勒的侵擾,
他手下的人馬從兩三萬,
一下子到了幾千人,
很難再約束郭默、趙固這些人了,
現在避到了山中。”
晉王點了點頭,
察覺到一絲不對,
問道,
“石勒是從哪裏過去的?”
西陽王欲言又止,
最後還是下定決心,
說道,
“荀司徒沒有說,
但臣覺得,恐怕是浚儀出了問題。”
晉王看向西陽王,
再問道,
“浚儀?
那是豫州刺史轄製的地方,
問過士稚了嘛?”
西陽王點了點頭,說道,
“臣問過了,
祖刺史來信沒有明說,
但請求對浚儀加強監視。”
晉王聽到這話,
還能不明白是什麽意思?
馬上說道,
“給士稚下旨意,
許他見機行事,
戰場之事,
不必事事請示,
他相機判斷即可。
看來,
司州這邊是指望不上了,
豫州能自保就不錯了。
王叔,你要盯緊一些,
尤其是豫州,
不容有失。”
吩咐完西陽王負責的司州、豫州後,
再轉向王導,
詢問道,
“茂弘兄,
和豫州一樣,
徐州可是江南的門戶,
也同樣不容有失。”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
現在青州曹嶷聽說了大王的赦令後,
也有內附之心,
但此賊反複,
臣恐他假意歸附,
實則探聽我徐州、兗州虛實,
趁機擴充自己。”
晉王聽到後,
沉思了少許,
說道,
“對待曹嶷,
還是之前說的,
不去主動挑釁,
也不要過分示好。
隻要他不明著投靠石勒,
有點過分的事情,
也要睜一眼閉一眼。
冀州刺史邵續哪?
他可是在石勒的鼻子下。”
王導繼續說道,
“邵續派女婿劉遐守平原郡,
和他所在的樂陵郡相互照應。”
晉王聽到這個名字,
微微一愣,
問道,
“這個劉遐,
是不是就是邵續前段時間,
上書表薦平原太守、龍驤將軍的,
那個劉遐?”
王導點了點頭,
畢竟天下這麽多郡縣,
司馬睿也不可能和每個太守都相識,
更何況是遠在冀州。
“大王英明,正是那個劉遐。”
晉王略做思考,
說道,
“我記著上次邵續來表,
說這劉遐勇冠三軍,武比關羽張飛,
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猛將。”
王導又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明察秋毫。”
司馬睿擺了擺手,
說道,
“好了,不要吹捧我。
我有一個想法,
調劉遐來當下邳太守,
正好試試邵續的忠心。
你覺得怎麽樣?”
王導捋了捋胡須,
思考了片刻,
說道,
“有好有壞,
邵續失了這麽一位猛將相佐,
隻怕很難在石勒明槍、曹嶷暗箭下撐過去。”
晉王擺了擺手,說道,
“茂弘兄,
我們要打胡羯,
先得把拳頭收迴來,
像邵續這樣零散的占一兩郡之地,
很容易被石勒一口吞下。”
王導又捋了捋胡須,
眉頭挑了挑,
說道,
“大王的意思是,
請邵續也渡江?”
晉王點了點頭,說道,
“話不要說太清楚,
表達了這個意思就行,
畢竟邵續是之前王浚的舊吏,
他怎麽想的,
我們也不清楚。”
西陽王趕忙起身說道,
“臣的錯漏就更多了,
那些門生故吏,
仗了臣的名頭,
去做了惡事,
雖然臣已經懲戒了他們,
但這又何嚐不是,
臣平日裏太過放縱門人所致?”
晉王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
做了個總結,
說道,
“便是如此,
人,誰能無錯哪。
不要揪著同僚一點小錯不放,
因為這點小錯,
而演變成了大錯。
就比如,
孤要封耀祖為長樂亭侯,
不是因為寵愛幼子,
而是為了延續亡弟渾的香火,
刁仆射卻用沒有合適的良才做家丞,
來勸孤停封。
還舉了臨淄侯曹植的例子。
元規,
這些禮法的事情,
你研究的透徹,
不如就由你來評評理,
是刁仆射說的在理,
還是孤說的對。”
晉王瞬間轉舵,把策試的題目,
從律法,又轉到了繼嗣上。
庾亮想了想,
沒有直接接晉王的話題,
而是岔開了方向,
反問晉王,
“大王,
昨天,
賀太傅給太子授課時,
提到了琅琊王郎中令丁潭,
請服喪三年之事。”
晉王點了點頭,說道,
“是有這麽一件事,
丁潭想借服喪之事,
來提醒孤,
阿裒還有嗣子安國,
應該早日讓安國繼承王位,
以安琅琊國。
孤一時也拿不定主意,
就詢問了賀太傅。
怎麽樣?
賀太傅有說什麽嗎?”
庾亮點了點頭,說道,
“賀太傅講,
琅琊國雖是大王的封國故地,
但現在大王位在晉王,
晉王有太子,
那麽,
琅琊王就不能算大王的嗣君,
隻能按照諸侯王來對待,
這諸侯王之喪禮,
不同於君王和嗣君之喪,
自古就沒有三年服喪之說,
都是安葬之後,
就可除喪服。”
晉王聽後,不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賀循不愧是老狐狸,
自己想問的明明是——
自己不想讓安國繼承琅琊王位,
需要找個合適的理由。
這個琅琊王位是要空出來,
等到合適的時機,
授予耀祖的。
但賀循這個老家夥,
卻給自己一本正經的,
談起了什麽春秋禮法。
巧妙的避開了關鍵,
在安國還是耀祖的問題上,
賀循選出了一個完美的答案——
按照禮製,
琅琊王是諸侯王,
不是君主或者嗣君,
因此,
不需要人來服喪三年。
那丁潭也不是善茬,
看似在問他自己用不用代替嗣子,
以臣首服喪,
實際上問了兩個問題——
琅琊王算不算儲君,
琅琊王位該給誰。
晉王壓了壓心中的怒火,
問道,
“元規,那你怎麽看?”
庾亮自然也不能去接這個鍋,
說道,
“大王,
既然禮製上諸侯王沒有三年之喪,
那就讓丁郎中令服心喪,
這樣既不違製,
也能照顧到丁郎中令的忠心。”
晉王點了點頭,又問道,
“那你看,
耀祖該不該繼長樂亭侯的嗣位哪?”
庾亮見實在躲不過去了,
知道晉王就是想通過自己的嘴,
說出——
耀祖當封琅琊王,
而那個爹死媽寄居的安國,
就賞他個長樂亭侯。
這種出力不討好,還挨罵的事情,
庾亮自然是不會做的,
想前想後了一陣,
說道,
“大王,
臣覺得兩位王子還都在繈褓之中,
賢德孝才,還看不出來。
倒也不用太著急定下嗣位。
不如就讓丁郎中令,
共同教導二位王子,
等二位王子到了年齡,
自然就分出來了。”
晉王還是比較滿意這個說法的,
隻要沒有一錘子敲死,
那耀祖就還有希望,
來繼承這個太子之下,
最重要的王位。
“元規這個想法好,
那就由琅琊國的賢士共同教導,
等二子成年了,
再來定誰繼長樂亭侯,
誰繼琅琊王。”
這麽迴答,
其實也是司馬紹和庾亮商量後的結果,
司馬裒的葬禮一拖再拖,
就是卡著這個琅琊王的王位,
到底是安國,還是耀祖。
琅琊國的那些官吏們,
自然是希望安國繼位,
但晉王這邊,
自然是希望,
把最好的王位,
留給耀祖。
而司馬紹這邊哪?
他最希望的是——
最好不要有琅琊王這個王位,
畢竟這是晉王之前的王位,
要說它是嗣君,
甚至都能說得過去。
這麽一個極具危險的儲君爭奪者,
司馬紹當然不希望那麽快就定下來,
最好是再等個十年八年,
最好是安國耀祖旗鼓相當,
把琅琊國的勢力一分為二,
這才最妙。
庾亮給出的答案,
不是最好的,
卻是三方都能接受的。
晉王沒給小兒子爭來王位,
心裏有些不快,
揮揮手就要散朝。
這時候,
王羲之不得不站出來——
好家夥,
尚書台的策試就什麽都沒問,
這殿上還是?
這晉王不是給自己正名,
還幫著刁協繼續抹黑自己?
“大王,臣的策試?”
晉王抬眼看了看,
王羲之站在下麵,
已經出落成翩翩公子模樣,
再想想自己的黃須太子,
那份血脈,
總覺得不太配這麵前的禦床。
耀祖就不一樣了,
鄭阿春雖說是寡婦,
但那可是滎陽鄭氏
可惜耀祖實在太小,
又病痛不停,
否則的話,
就是冒著動搖國本的風險,
也要換掉太子。
說不定將來耀祖長大以後,
也和麵前這少年一樣,
生得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晉王越看越喜歡,
問話的時候,
也就帶著笑容,
說道,
“既然今天都是說選舉的一些事情,
你也不能例外,
省得外人說孤偏袒親戚。”
“這九品中正製,
始於魏文帝,
武帝時,
就有賢臣上書,
稱述弊端。
你可知道,
武帝為何權衡許久,
最終還是沒有采納?”
到底是自己親戚,
這問題看似問的一點毛病沒有,
但司馬睿可沒說,
那位上書提出弊端的賢臣名為李重,
當然了,
這李重也不是外人,
正是王羲之表弟李充的伯父,
這也不打緊,
畢竟李重離世的早,
別說王羲之了,
就連李充也沒和他見過麵。
但問題是王羲之酷愛書法,
他有兩個書法師父,
一個就他的姨母衛夫人,
還有一位名為李式,
現在已經是中書侍郎,
而這位李式,
當然了,
也不是什麽外人,
正是那位李重的兒子。
這一問,
可不就砸手心上了嘛?
王羲之心底一笑,說道,
“大王,
臣以為武帝沒有錯,
當然那位諫言的臣子也沒有錯。
隻是他隻看到了九品中正的壞處,
中正的權力會不受控製,
豪族攜中正,
可以控製一郡,
甚至十郡的士人百姓。
但沒有看到中正製的好處,
武帝平吳,天下凋敝,戶口銳減,
朝廷需要各郡縣有威望的人,
來安定民心,開墾荒田。
正是九品中正製的執行,
讓逃避戰亂的百姓重新迴到各自的郡縣,
太康元年時,
天下戶數二百四十五萬餘,
僅僅過了兩年,
到太康三年時,
天下戶數,
就激增到了三百七十七萬餘。
這其中就有中正製安定人心的功勞。”
司馬睿點了點頭,
自從他在朝堂上提過《抱樸子》後,
就不斷有臣子給他諫言,
要求廢除九品中正製。
但他自己跑去著作郎幹寶那裏,
想從史冊中找些根據的時候,
才發現,
原來這話早在武帝太康元年,
就有人講過了。
當時當日,
正如今時今日,
自從武帝駕崩後,
這東西南北的戰事就沒有停下來過,
人口再次的銳減,
讓江南再一次出現了大量的荒地,
這才有了僑立郡縣,
吸引北方士人南渡的條件。
司馬睿也是分析了良久,
才發現這九品中正製雖然問題很多,
但眼下卻不能廢除。
今天他這麽一問,
王羲之這麽一說,
也就算給這件事情暫時有了個了結。
“不錯,逸少說得很好,
律製,時也。
現在天下的局勢,
比太康元年還要糟糕,
正是各大小中正用心選材用材之時。”
晉王讚許完王羲之後,
話鋒一轉,
引到了當今天下的局勢上去,
說道,
“王叔、茂弘兄,
既然今天都在,
就說一說各自對當今形勢的看法。
王叔,
你德高望重,
你先講。”
西陽王司馬羕也沒有繞彎子,
直接把底牌亮出來,
說道,
“大王,
臣按照大王的旨意,
派人聯係了還在司州的司徒荀組。”
晉王一聽這口氣,
眉頭就一皺,
問道,
“大章(荀組的字)怎麽說?”
西陽王接著說道,
“荀司徒講,
石勒侵擾不斷,
司州諸君各自為戰,
不聽調遣,
他已決定帶領自己的幾百親隨南渡過江。”
晉王微微一驚,
上一次來信使,
還說司州的情況一片大好,
收複河東郡,
指日可待。
怎麽才過了不不到一個月,
情況就急轉直下了哪?
“司州發生了什麽?”
西陽王沉默了半晌,
一咬牙,還是說了出來,
“河東郡的流民來投奔,
司州本就也遭了旱災,
早就沒了糧食,
這人一下多了數萬,
就因為糧食打了起來,
仗越打越大,
打出了仇怨,
荀司徒前去調解,
他的部隊也被衝散,
隻有幾百人拚死保著荀司徒,
逃出了司州。”
晉王微微一驚,
他本來也對司州這些塢主不報什麽希望,
時不時的送一點補給,
也是希望他們能多磨一段時間。
“滎陽太守李矩如何?
他也參與了叛亂了嘛?”
晉王一言給定了性,
西陽王說話就謹慎起來,
說道,
“沒有,
李太守在抵禦石勒的侵擾,
他手下的人馬從兩三萬,
一下子到了幾千人,
很難再約束郭默、趙固這些人了,
現在避到了山中。”
晉王點了點頭,
察覺到一絲不對,
問道,
“石勒是從哪裏過去的?”
西陽王欲言又止,
最後還是下定決心,
說道,
“荀司徒沒有說,
但臣覺得,恐怕是浚儀出了問題。”
晉王看向西陽王,
再問道,
“浚儀?
那是豫州刺史轄製的地方,
問過士稚了嘛?”
西陽王點了點頭,說道,
“臣問過了,
祖刺史來信沒有明說,
但請求對浚儀加強監視。”
晉王聽到這話,
還能不明白是什麽意思?
馬上說道,
“給士稚下旨意,
許他見機行事,
戰場之事,
不必事事請示,
他相機判斷即可。
看來,
司州這邊是指望不上了,
豫州能自保就不錯了。
王叔,你要盯緊一些,
尤其是豫州,
不容有失。”
吩咐完西陽王負責的司州、豫州後,
再轉向王導,
詢問道,
“茂弘兄,
和豫州一樣,
徐州可是江南的門戶,
也同樣不容有失。”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
現在青州曹嶷聽說了大王的赦令後,
也有內附之心,
但此賊反複,
臣恐他假意歸附,
實則探聽我徐州、兗州虛實,
趁機擴充自己。”
晉王聽到後,
沉思了少許,
說道,
“對待曹嶷,
還是之前說的,
不去主動挑釁,
也不要過分示好。
隻要他不明著投靠石勒,
有點過分的事情,
也要睜一眼閉一眼。
冀州刺史邵續哪?
他可是在石勒的鼻子下。”
王導繼續說道,
“邵續派女婿劉遐守平原郡,
和他所在的樂陵郡相互照應。”
晉王聽到這個名字,
微微一愣,
問道,
“這個劉遐,
是不是就是邵續前段時間,
上書表薦平原太守、龍驤將軍的,
那個劉遐?”
王導點了點頭,
畢竟天下這麽多郡縣,
司馬睿也不可能和每個太守都相識,
更何況是遠在冀州。
“大王英明,正是那個劉遐。”
晉王略做思考,
說道,
“我記著上次邵續來表,
說這劉遐勇冠三軍,武比關羽張飛,
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猛將。”
王導又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明察秋毫。”
司馬睿擺了擺手,
說道,
“好了,不要吹捧我。
我有一個想法,
調劉遐來當下邳太守,
正好試試邵續的忠心。
你覺得怎麽樣?”
王導捋了捋胡須,
思考了片刻,
說道,
“有好有壞,
邵續失了這麽一位猛將相佐,
隻怕很難在石勒明槍、曹嶷暗箭下撐過去。”
晉王擺了擺手,說道,
“茂弘兄,
我們要打胡羯,
先得把拳頭收迴來,
像邵續這樣零散的占一兩郡之地,
很容易被石勒一口吞下。”
王導又捋了捋胡須,
眉頭挑了挑,
說道,
“大王的意思是,
請邵續也渡江?”
晉王點了點頭,說道,
“話不要說太清楚,
表達了這個意思就行,
畢竟邵續是之前王浚的舊吏,
他怎麽想的,
我們也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