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推來推去,最後還是推到了殿上。
晉王本來今天挺高興的,
私下裏挨個說服了西陽王、王導、王敦,
再等兩個月,
自己就斬縗結廬,
給死去的司馬鄴嚎一嗓子,
然後,就可以祭拜天地,
安排繼位登基的事情了。
現在哪,
又借著這個郎官策試的由頭,
再把各方勢力安撫一番,
保證登基大事順利進行,
晉王也是越想越美——
孤,哪有朕好。
可現在哪?
這個不省心的刁協又惹出了事端,
這倒不打緊,
自己用劉隗、刁協、戴淵、周??,
就是希望他們去惹一些自己不方便惹的人,
但問題是,
刁協現在被人拿住了短處。
晉王一邊聽著衛展的陳述,
一邊看向已經準備扒朝服的刁協。
等衛展說完了,
一道靈光在晉王麵前閃過,
司馬睿先是笑了一陣,
然後,說道,
“諸位愛卿,
這事說起來,
不能怪刁仆射,
他也是受了孤的旨意,
也是替孤保密,
這還替孤受過了。”
刁協都想好在哪個山窩裏了此殘生了,
司馬睿一把就把所有事情攬了過去,
在一片震驚中,
司馬睿繼續說道,
“往日裏的策試啊,
都是尋章摘句,
在四書五經裏,
截取一兩句,
來釋義延伸。
這樣的策試未免有些太單調了,
而且也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
於是哪,
孤就想了這麽一個辦法,
把這起案件,
作為一個策試的題目,
看看尚書台選出這四位青年俊才,
能不能隨機應變,
有沒有真正為朝廷辦事的才能。”
西陽王暗自點了點頭,
心道——
罷了,
要不然五馬渡江,
人家能化龍哪。
一番解釋下來,
驚濤駭浪,
就風平浪靜了,
這個,就叫水平。
見眾人都滿意這個說法,
司馬睿繼續說道,
“既然你們四個也一起到了,
那就不用另外宣旨了。
眾卿先一旁落座,
陪孤一起看一看,
尚書台選出這四位俊才,
堪不堪大用。”
王導、西陽王各自歸床,
其他人分列兩邊,
四個人站在殿中央,
等著司馬睿親自給他們出題。
許是剛才笑得太過了,
笑完之後,
咳就止不住了,
拿禦藥壓下去後,
司馬睿才開口說道,
“既然說了要唯才是舉,
就先從桂陽郡的穀儉開始,
穀秀才,
孤來問你,
當你知道了,
自己的策試困難重重,
而和你一起策試的王羲之,
甚至連題目都沒有,
也還能拿第一時,
你是不是感覺,
自己這麽多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都不值一提?
甚至對朝廷的選材失望透頂?”
穀儉愣在當場,
原來這一切不過是晉王策試的內容,
看來,
晉王不隻是要考察郎官的才學,
還要考察郎官的心性。
深思片刻之後,
說道,
“大王,
學生一開始確實是這麽想的,
但看到孔君平、王逸少,
敢在台閣重臣麵前,
為了維護策試的公平,
放棄了自己的特權,
把事實真相都講出來,
學生就有了改觀。”
司馬睿點了點頭,
心懷戾氣的寒門學子遍地都是,
嚷嚷著要廢除九品中正製的,
也不在少數,
但能像穀儉這樣,
始終保持冷靜的,
卻是很少。
司馬睿繼續問道,
“好,那你就說一說,
你怎麽看九品中正的吧?”
穀儉正了正衣冠,說道,
“學生聽甘刺史講過一個故事,
廣州刺史侃,微末之時,
其母曾截發供客,
這才結交了孝廉樊逵,
逵入洛陽,
向張夔、羊晫舉薦了陶刺史,
後來羊晫做了十郡大中正,
才給陶刺史定了上品,
做了鄱陽小中正。
學生看來,
即便是才能像陶刺史這樣的經世之人,
要通過九品中正來得一個上品,
從而能進入大王的眼中,
也是相當不易。”
司馬睿點了點頭,
早年間顧榮還活著的時候,
給他講過這段往事,
他當時就感慨,
要不是範逵說話算數、不厭其煩的向洛陽的達官貴人們舉薦,
羊晫又恰好當了十郡大中正,
而且這十郡,
又恰好把陶侃所在的郡囊括了進去,
恐怕,
陶侃就一直是那個在下品裏掙紮的小吏,
永遠也沒有做太守刺史的資格。
“這個故事現在傳為美談,
聽過的人不少,
現在孤問的是你的想法。”
穀儉繼續說道,
“學生以為,
大中正也好,
小中正也罷,
所能舉薦上來的俊才,
都限於他們認識熟知的人,
而鄉野的俊才,
即使是有陶刺史那樣的治世之才,
也會被埋沒。
學生以為可以將策試和庠序結合在一起,
由朝廷派出博士定期不定期到各郡縣的庠序中,進行策試。
這樣那些隻上得了庠序的人,
也就能被更多人熟知。”
司馬睿點了點頭,說道,
“說得好,
年紀輕輕能有這種見識,
孤這裏有一本葛洪寫的《抱樸子》,
現在送給你。”
說完,
侍者就把司馬睿床旁邊的一本《抱樸子》拿了下去,
交給了穀儉。
接著,隻聽司馬睿又說道,
“孤聽聞你有大誌向,
不欲為官,
要效仿先師,
教化百姓?”
穀儉點了點頭,說道,
“學生確實有這個想法,
這些年來學生四處求學,
有時候為了看一卷大儒注解的經書,
要走上好久,敲好多人家的門,
看好多人的眼色,
還不一定能如願。
學生想著這次來了建康,
拿著學生攢的一些錢,
能買一些書籍,
運迴桂陽去,
放在桂陽的庠序裏,
這樣桂陽的學子們,
就能免除一點求學之苦了。
可惜,
學生的錢,
昨天打賭輸光了。”
司馬睿一聽,
又來了興致,
問道,
“你也打賭?
和誰打賭了?”
穀儉苦著臉,說道,
“也不能說是打賭,
昨天在太子府上,
王逸少擺下了棋書擂台,
一人力戰諸位郎官,
學生也想去試一試自己的才能,
結果被君平兄一語點醒,
這才把身上的盤纏,
送給君平兄當了感謝。”
晉王聽完後,
看了一眼孔坦,
說道,
“君平,你缺錢花嗎?
還不把錢還迴去?”
孔坦也很無奈啊,
這錢是穀儉硬塞給自己的,
自己磨破了嘴皮子,
他也不收迴去。
孔坦眼珠子一轉,
計上心頭,說道,
“大王,
臣今天來的時候,
就想還給他了,
可世廉說一字之師也是師,
拜師的禮物沒有收迴的道理,
臣想著,
既然世廉拿這些錢,
是要買一些書籍帶迴去,
那既然世廉拜了臣,
做一字之師,
臣總也要傳些經書吧?
但臣才疏學淺,
不識先師微言大義,
倒是家裏還有一些藏書,
那不如這些錢,
就算他買臣家藏書的錢,
臣給世廉一個月的時間,
讓他去臣家去謄寫藏書,
算作是臣對世廉的教誨,
大王以為這樣如何?”
司馬睿點了點頭,說道,
“君平,你能有這份氣度很好,
孔長史,孔司農那裏,
孤去和他們說,
這個麵子,
他們還能給的。
君平都能有這份氣度,
茂弘兄,
那咱們這做長輩的,
是不是也不能藏私啊?”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英明,
依臣看,
小恩不如大恩,
小私不如無私。
大王既然有此教化之心,
何不讓各地庠序的傑出學子,
定期進太學去謄寫典籍哪?”
要不是怕手疼,
晉王真就拍案叫絕了。
一個穀儉,
就算給他薅禿了,
一年時間也謄寫不完幾本典籍,
但要是把範圍擴展到六州各郡縣,
那就可不是一兩個人了。
晉王立刻說道,
“茂弘兄這個建議好,
就責成台閣和太學去辦吧。”
安排完了政事,
晉王先誇了一番穀儉,囑咐他有困難可以直奏,
然後把目光轉向了孔坦,
說道,
“既然剛才說道了舉孝廉秀才的事情,
那孤也問你一個舉孝廉的事情。
吳興徐馥謀逆,殺郡將,該不該停了吳興郡的孝廉?”
孔坦正色而答,說道,
“大王,古語有雲,四罪不相及,
鯀、禹是父子至親,
鯀治水失敗後,
舜帝處罰了鯀,
都能繼續用禹來治水。
大王又怎麽能,
因為徐馥一個反賊,
而舍棄一郡的賢才?”
晉王內心讚許,
但麵色還是平常,
又問道,
“奸賊謀逆,
這可是一等一的大罪,
停掉孝廉秀才之舉,
這也是依據律法舊規,
你現在說要恢複吳興的孝廉秀才,
又有什麽根據哪?”
孔坦不緊不慢的說道,
“大王,
臣的根據,
是大王的赦令,
大王氣度恢弘,
連華軼這樣逆犯的妻子兒女,
都可以既往不咎,
又何況那些被徐馥連累的無辜郡人。
而且正是因為郡人忠誠於大王,
大王才能很快的平了徐馥的叛亂,
這就像當年季平子放逐了魯公,
魯公不也沒有因為孔子做過季平子的家臣,
而遷怒於他嗎?”
晉王聽後滿意的點了點頭,
既然有跡可循,
那就有法可依了,
說道,
“君平說的很對,
既然要赦免,
自然就要做得徹底一點,
況且還早有不牽連家臣的先例,
連家臣都可以不牽連,
何況隻是郡人?
茂弘兄,
你看是不是讓台閣擬個旨意,
按這個意思恢複了吳興的孝廉秀才?”
王導也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英明,
大王愛才憐士之心,
天下共知。”
司馬睿揮了揮手,說道,
“君平,你這個問題答的好,
就由你來起草這道旨意吧,
也讓吳興的士人領你這份人情。”
讚許完了孔坦,又了卻了一樁心頭事,
晉王將目光放在了庾亮身上,
說道,
“庾中郎,
治官先治學,
欲治庠序,先治太學。
這太學要想辦得好,
辦得公正,
首先,
就要考較你這樣侍講東宮的學問。
孤聽說,
你很反對太子學申韓法術?
哪你知道不知道,
這申韓法術,
是孤麵授給太子的?
你是覺得是孤講錯了,
還是太子聽錯了?”
這幾句話一出,
殿前策試,
一下子就變成了殿上問責。
庾亮要是迴答不好,
就得被定個藐視王上的罪名。
這個難堪,
看似是給庾亮的,
實際上,
庾亮隻是那隻雞,
太子才是那隻猴。
庾亮自然也沒有被嚇住,
說道,
“申韓之說,
刻薄寡恩,傷害教化,
不足以彰顯大王包容宇內的聖心,
臣以為大王授太子《韓非子》,
正是啟迪太子殿下寬仁之心,
隻有用寬仁之心,
行法術,
才能錯枉舉直。”
晉王點了點頭,
說道,
“元規說得對,
孤就是這個心意,
好在你能體會孤的心意於不察之中,
要不然太子可就真的走上邪路。
這法自然是要用的,
但也要分時候,
就比如之前,
劉中丞參法曹枉法,
淳於伯冤死,
茂弘兄,想引咎辭官,
孤就沒有同意。”
晉王停頓了少許時間,目光最後落在劉隗和刁協中間,
這話實際上就是說給他們倆聽的,
“孤為什麽沒有同意哪?
是不是孤徇私枉法哪?
這話,你們不敢說,
都憋在心裏,
久了難免遷怒於人,
想著去報複他人,
這才有了今天的事情。”
晉王很坦白的把來龍去脈說清楚,
“這樣下去,始終不是個辦法,
那就趁著今天這個機會,
把話說清楚了,說透了。
淳於伯那件事情,
孤是枉法了,但沒有徇私。
孤不是因為和茂弘兄是布衣之交,
對他循了私,
而是有人想利用淳於伯的冤案,
把孤從這個位置上推下去,
是誰,
孤就不說了,
但你要心裏清楚。
不是孤不知道,
是孤心懷大局,
不去計較。
這點,茂弘兄是替孤受了委屈的。”
這話一出,
在場的人哪裏還能聽不懂?
現在在殿上的,
就三位上官和一群下臣,
既然王導是受了委屈的,
司馬睿又是顧全大局的,
那麽,
包藏禍心的,隻能是另一位了。
晉王看敲打的差不多了,
還要保留一絲顏麵,
畢竟敲打不是目的,
敲打之後,收為己用,
才是心中所想。
又說道,
“當然了,
孤向來直來直去,
說清楚了,也就過去了。
就像今天的事情一樣,
孤可以依照律法,
治刁仆射的罪,
那請諸位想一想,
又有誰,
比刁仆射的罪輕哪?
茂弘兄,你說哪?”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所言極是,
是臣目光淺了,
現在再想一想,
逸少今天的禍事,
又何嚐不是臣平日裏埋下的禍因哪?”
晉王本來今天挺高興的,
私下裏挨個說服了西陽王、王導、王敦,
再等兩個月,
自己就斬縗結廬,
給死去的司馬鄴嚎一嗓子,
然後,就可以祭拜天地,
安排繼位登基的事情了。
現在哪,
又借著這個郎官策試的由頭,
再把各方勢力安撫一番,
保證登基大事順利進行,
晉王也是越想越美——
孤,哪有朕好。
可現在哪?
這個不省心的刁協又惹出了事端,
這倒不打緊,
自己用劉隗、刁協、戴淵、周??,
就是希望他們去惹一些自己不方便惹的人,
但問題是,
刁協現在被人拿住了短處。
晉王一邊聽著衛展的陳述,
一邊看向已經準備扒朝服的刁協。
等衛展說完了,
一道靈光在晉王麵前閃過,
司馬睿先是笑了一陣,
然後,說道,
“諸位愛卿,
這事說起來,
不能怪刁仆射,
他也是受了孤的旨意,
也是替孤保密,
這還替孤受過了。”
刁協都想好在哪個山窩裏了此殘生了,
司馬睿一把就把所有事情攬了過去,
在一片震驚中,
司馬睿繼續說道,
“往日裏的策試啊,
都是尋章摘句,
在四書五經裏,
截取一兩句,
來釋義延伸。
這樣的策試未免有些太單調了,
而且也解決不了現在的問題。
於是哪,
孤就想了這麽一個辦法,
把這起案件,
作為一個策試的題目,
看看尚書台選出這四位青年俊才,
能不能隨機應變,
有沒有真正為朝廷辦事的才能。”
西陽王暗自點了點頭,
心道——
罷了,
要不然五馬渡江,
人家能化龍哪。
一番解釋下來,
驚濤駭浪,
就風平浪靜了,
這個,就叫水平。
見眾人都滿意這個說法,
司馬睿繼續說道,
“既然你們四個也一起到了,
那就不用另外宣旨了。
眾卿先一旁落座,
陪孤一起看一看,
尚書台選出這四位俊才,
堪不堪大用。”
王導、西陽王各自歸床,
其他人分列兩邊,
四個人站在殿中央,
等著司馬睿親自給他們出題。
許是剛才笑得太過了,
笑完之後,
咳就止不住了,
拿禦藥壓下去後,
司馬睿才開口說道,
“既然說了要唯才是舉,
就先從桂陽郡的穀儉開始,
穀秀才,
孤來問你,
當你知道了,
自己的策試困難重重,
而和你一起策試的王羲之,
甚至連題目都沒有,
也還能拿第一時,
你是不是感覺,
自己這麽多年的努力都白費了,
都不值一提?
甚至對朝廷的選材失望透頂?”
穀儉愣在當場,
原來這一切不過是晉王策試的內容,
看來,
晉王不隻是要考察郎官的才學,
還要考察郎官的心性。
深思片刻之後,
說道,
“大王,
學生一開始確實是這麽想的,
但看到孔君平、王逸少,
敢在台閣重臣麵前,
為了維護策試的公平,
放棄了自己的特權,
把事實真相都講出來,
學生就有了改觀。”
司馬睿點了點頭,
心懷戾氣的寒門學子遍地都是,
嚷嚷著要廢除九品中正製的,
也不在少數,
但能像穀儉這樣,
始終保持冷靜的,
卻是很少。
司馬睿繼續問道,
“好,那你就說一說,
你怎麽看九品中正的吧?”
穀儉正了正衣冠,說道,
“學生聽甘刺史講過一個故事,
廣州刺史侃,微末之時,
其母曾截發供客,
這才結交了孝廉樊逵,
逵入洛陽,
向張夔、羊晫舉薦了陶刺史,
後來羊晫做了十郡大中正,
才給陶刺史定了上品,
做了鄱陽小中正。
學生看來,
即便是才能像陶刺史這樣的經世之人,
要通過九品中正來得一個上品,
從而能進入大王的眼中,
也是相當不易。”
司馬睿點了點頭,
早年間顧榮還活著的時候,
給他講過這段往事,
他當時就感慨,
要不是範逵說話算數、不厭其煩的向洛陽的達官貴人們舉薦,
羊晫又恰好當了十郡大中正,
而且這十郡,
又恰好把陶侃所在的郡囊括了進去,
恐怕,
陶侃就一直是那個在下品裏掙紮的小吏,
永遠也沒有做太守刺史的資格。
“這個故事現在傳為美談,
聽過的人不少,
現在孤問的是你的想法。”
穀儉繼續說道,
“學生以為,
大中正也好,
小中正也罷,
所能舉薦上來的俊才,
都限於他們認識熟知的人,
而鄉野的俊才,
即使是有陶刺史那樣的治世之才,
也會被埋沒。
學生以為可以將策試和庠序結合在一起,
由朝廷派出博士定期不定期到各郡縣的庠序中,進行策試。
這樣那些隻上得了庠序的人,
也就能被更多人熟知。”
司馬睿點了點頭,說道,
“說得好,
年紀輕輕能有這種見識,
孤這裏有一本葛洪寫的《抱樸子》,
現在送給你。”
說完,
侍者就把司馬睿床旁邊的一本《抱樸子》拿了下去,
交給了穀儉。
接著,隻聽司馬睿又說道,
“孤聽聞你有大誌向,
不欲為官,
要效仿先師,
教化百姓?”
穀儉點了點頭,說道,
“學生確實有這個想法,
這些年來學生四處求學,
有時候為了看一卷大儒注解的經書,
要走上好久,敲好多人家的門,
看好多人的眼色,
還不一定能如願。
學生想著這次來了建康,
拿著學生攢的一些錢,
能買一些書籍,
運迴桂陽去,
放在桂陽的庠序裏,
這樣桂陽的學子們,
就能免除一點求學之苦了。
可惜,
學生的錢,
昨天打賭輸光了。”
司馬睿一聽,
又來了興致,
問道,
“你也打賭?
和誰打賭了?”
穀儉苦著臉,說道,
“也不能說是打賭,
昨天在太子府上,
王逸少擺下了棋書擂台,
一人力戰諸位郎官,
學生也想去試一試自己的才能,
結果被君平兄一語點醒,
這才把身上的盤纏,
送給君平兄當了感謝。”
晉王聽完後,
看了一眼孔坦,
說道,
“君平,你缺錢花嗎?
還不把錢還迴去?”
孔坦也很無奈啊,
這錢是穀儉硬塞給自己的,
自己磨破了嘴皮子,
他也不收迴去。
孔坦眼珠子一轉,
計上心頭,說道,
“大王,
臣今天來的時候,
就想還給他了,
可世廉說一字之師也是師,
拜師的禮物沒有收迴的道理,
臣想著,
既然世廉拿這些錢,
是要買一些書籍帶迴去,
那既然世廉拜了臣,
做一字之師,
臣總也要傳些經書吧?
但臣才疏學淺,
不識先師微言大義,
倒是家裏還有一些藏書,
那不如這些錢,
就算他買臣家藏書的錢,
臣給世廉一個月的時間,
讓他去臣家去謄寫藏書,
算作是臣對世廉的教誨,
大王以為這樣如何?”
司馬睿點了點頭,說道,
“君平,你能有這份氣度很好,
孔長史,孔司農那裏,
孤去和他們說,
這個麵子,
他們還能給的。
君平都能有這份氣度,
茂弘兄,
那咱們這做長輩的,
是不是也不能藏私啊?”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英明,
依臣看,
小恩不如大恩,
小私不如無私。
大王既然有此教化之心,
何不讓各地庠序的傑出學子,
定期進太學去謄寫典籍哪?”
要不是怕手疼,
晉王真就拍案叫絕了。
一個穀儉,
就算給他薅禿了,
一年時間也謄寫不完幾本典籍,
但要是把範圍擴展到六州各郡縣,
那就可不是一兩個人了。
晉王立刻說道,
“茂弘兄這個建議好,
就責成台閣和太學去辦吧。”
安排完了政事,
晉王先誇了一番穀儉,囑咐他有困難可以直奏,
然後把目光轉向了孔坦,
說道,
“既然剛才說道了舉孝廉秀才的事情,
那孤也問你一個舉孝廉的事情。
吳興徐馥謀逆,殺郡將,該不該停了吳興郡的孝廉?”
孔坦正色而答,說道,
“大王,古語有雲,四罪不相及,
鯀、禹是父子至親,
鯀治水失敗後,
舜帝處罰了鯀,
都能繼續用禹來治水。
大王又怎麽能,
因為徐馥一個反賊,
而舍棄一郡的賢才?”
晉王內心讚許,
但麵色還是平常,
又問道,
“奸賊謀逆,
這可是一等一的大罪,
停掉孝廉秀才之舉,
這也是依據律法舊規,
你現在說要恢複吳興的孝廉秀才,
又有什麽根據哪?”
孔坦不緊不慢的說道,
“大王,
臣的根據,
是大王的赦令,
大王氣度恢弘,
連華軼這樣逆犯的妻子兒女,
都可以既往不咎,
又何況那些被徐馥連累的無辜郡人。
而且正是因為郡人忠誠於大王,
大王才能很快的平了徐馥的叛亂,
這就像當年季平子放逐了魯公,
魯公不也沒有因為孔子做過季平子的家臣,
而遷怒於他嗎?”
晉王聽後滿意的點了點頭,
既然有跡可循,
那就有法可依了,
說道,
“君平說的很對,
既然要赦免,
自然就要做得徹底一點,
況且還早有不牽連家臣的先例,
連家臣都可以不牽連,
何況隻是郡人?
茂弘兄,
你看是不是讓台閣擬個旨意,
按這個意思恢複了吳興的孝廉秀才?”
王導也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英明,
大王愛才憐士之心,
天下共知。”
司馬睿揮了揮手,說道,
“君平,你這個問題答的好,
就由你來起草這道旨意吧,
也讓吳興的士人領你這份人情。”
讚許完了孔坦,又了卻了一樁心頭事,
晉王將目光放在了庾亮身上,
說道,
“庾中郎,
治官先治學,
欲治庠序,先治太學。
這太學要想辦得好,
辦得公正,
首先,
就要考較你這樣侍講東宮的學問。
孤聽說,
你很反對太子學申韓法術?
哪你知道不知道,
這申韓法術,
是孤麵授給太子的?
你是覺得是孤講錯了,
還是太子聽錯了?”
這幾句話一出,
殿前策試,
一下子就變成了殿上問責。
庾亮要是迴答不好,
就得被定個藐視王上的罪名。
這個難堪,
看似是給庾亮的,
實際上,
庾亮隻是那隻雞,
太子才是那隻猴。
庾亮自然也沒有被嚇住,
說道,
“申韓之說,
刻薄寡恩,傷害教化,
不足以彰顯大王包容宇內的聖心,
臣以為大王授太子《韓非子》,
正是啟迪太子殿下寬仁之心,
隻有用寬仁之心,
行法術,
才能錯枉舉直。”
晉王點了點頭,
說道,
“元規說得對,
孤就是這個心意,
好在你能體會孤的心意於不察之中,
要不然太子可就真的走上邪路。
這法自然是要用的,
但也要分時候,
就比如之前,
劉中丞參法曹枉法,
淳於伯冤死,
茂弘兄,想引咎辭官,
孤就沒有同意。”
晉王停頓了少許時間,目光最後落在劉隗和刁協中間,
這話實際上就是說給他們倆聽的,
“孤為什麽沒有同意哪?
是不是孤徇私枉法哪?
這話,你們不敢說,
都憋在心裏,
久了難免遷怒於人,
想著去報複他人,
這才有了今天的事情。”
晉王很坦白的把來龍去脈說清楚,
“這樣下去,始終不是個辦法,
那就趁著今天這個機會,
把話說清楚了,說透了。
淳於伯那件事情,
孤是枉法了,但沒有徇私。
孤不是因為和茂弘兄是布衣之交,
對他循了私,
而是有人想利用淳於伯的冤案,
把孤從這個位置上推下去,
是誰,
孤就不說了,
但你要心裏清楚。
不是孤不知道,
是孤心懷大局,
不去計較。
這點,茂弘兄是替孤受了委屈的。”
這話一出,
在場的人哪裏還能聽不懂?
現在在殿上的,
就三位上官和一群下臣,
既然王導是受了委屈的,
司馬睿又是顧全大局的,
那麽,
包藏禍心的,隻能是另一位了。
晉王看敲打的差不多了,
還要保留一絲顏麵,
畢竟敲打不是目的,
敲打之後,收為己用,
才是心中所想。
又說道,
“當然了,
孤向來直來直去,
說清楚了,也就過去了。
就像今天的事情一樣,
孤可以依照律法,
治刁仆射的罪,
那請諸位想一想,
又有誰,
比刁仆射的罪輕哪?
茂弘兄,你說哪?”
王導點了點頭,說道,
“大王所言極是,
是臣目光淺了,
現在再想一想,
逸少今天的禍事,
又何嚐不是臣平日裏埋下的禍因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