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宋西軍規模龐大,但由於與西夏常年在西北作戰,基本作戰範圍都在黃土高原,故而西軍之中騎兵少,更適合山地作戰。
在朝廷完成了對西軍改組為西北禁軍之後,與前宋相比,漢軍之中的騎兵比重提高,鴛鴦陣的變種也出現了,西北禁軍與河東、河北邊軍一樣,火器尤其是火炮的配置大為提高。
李顯忠帶領的慶陽都督府騎兵,就效仿河北邊軍,也將三眼銃大規模列裝,這讓漢軍騎兵與西夏騎兵的對衝中更加顯得占據了優勢。
而姚古由於年紀大了,思維已經固化,他還是習慣性地按照西軍的方式組建慶陽都督府兵,所以慶陽府兵中,著重甲、持長柯斧、長柄鐵錘的步兵比例仍舊很高。
如此一來,西北禁軍整體上,騎兵的數量已經能夠與西夏抗衡,又有善於以步迎騎的重步兵,再加上火炮的火力配合壓製,西夏來攻的大軍就漸漸落入了下風。
慶陽都督府迎上的是西夏韋州靜塞軍司的兵馬,由於姚平仲部的防線在漢軍的最東側,靜塞軍司的西夏軍隊拚命地衝殺,想要擊潰對麵的漢軍,從而對漢軍的整體防線形成突破並繞行後背。
但朱武已經派了袁朗與山士奇領本部兵馬來援,袁朗在四川行省坐鎮時,向川西高原進攻,也招募了數千吐蕃、羌諸部落兵,又經過了一年左右的休整,已經適應了低海拔的環境。
羌人習俗以老死為不吉,以戰死為榮,又鄙視種地這種規規矩矩的生活,所以袁朗在川西頗招募了不少敢戰的蕃兵。
當慶陽都督府與韋州靜塞軍司陷入了膠著戰時,山士奇領著三千羌、吐蕃等部落兵,突然從東南殺出,加入了戰場。
嚴格算起來的話,新漢的吐蕃、諸羌,與西夏的黨項人,在劉氏漢朝以來都被認為是羌人,隻是各部落漸漸分化,北魏時擊吐穀渾,黨項人就此分離,到了唐朝內遷西北,便自認為獨屬一族了。
袁朗招募的諸部落兵,細算起來,大概屬於馬兒敢羌、白馬羌,吐蕃諸部則屬於波密羌、機羌、寶髻羌等,而西夏的黨項人則屬於山南羌、孫波羌。
若讓這些人自己說到底屬於哪個羌部,隻怕他們也不清楚,所以袁朗上報朝廷,翰林院整理史料,通過對比前漢以來諸羌的大致生活區域,梳理了吐蕃、羌以及黨項人的部落、族群淵源。
山士奇的部下、充為先鋒的就是白馬羌,為首的部落首領董仁孝領著本部士兵,口中大聲唿喝著,揮舞著鐵槍,向黨項騎兵狠狠撞了過來。
董仁孝本名並非如此,他來自一個很古老的部落悉董部,在隋唐時屬於“西山八國”之一,在被唐朝征服後,青藏高原東部諸羌,大多會選用一個漢人姓氏,隻是隨著吐蕃崛起,諸羌也逐漸吐蕃化了。
等到袁朗領兵殺到白馬羌的牧區時,這支羌部很明智地與馬兒敢羌一樣選擇了向新漢王朝歸順,於是董仁孝便改了這個名字。
雖說老祖宗都是無弋爰劍,但諸羌之間的習俗、語言已經多有不同,白馬羌的漢軍士兵大聲罵著粗話,對麵的黨項人同樣以粗話迴應,隻是彼此已經聽不懂,就這麽衝撞在了一起。
董仁孝大吼一聲,一槍將一個黨項士兵挑落下馬,縱馬而過時一彎腰,將這個還未死透的黨項士兵抓起,橫放在馬鞍前,利索地抽出腰刀,狠狠一刀砍下,將首級提在手中,任由那具無頭屍體跌落塵埃。
跟隨袁將軍從老家出發時,袁將軍就已經保證了,每顆黨項人的腦袋,都可以換取鹽巴、布匹和烈酒,朝廷絕不會虧待爾等!
對於自由慣了的白馬羌而言,強盛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之後,他們已經很多年不知道朝廷為何物了,現在他們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諸羌若是烈馬,朝廷就是牧馬人,袁將軍就是馬鞭!
來自川西高原的蕃兵加入戰場之後,膠著的戰場迅速變為一麵倒,李顯忠抓住了機會,集合了所有慶陽府騎兵,發起了最猛烈的衝鋒。
龐萬春也不再刻意尋找西夏軍官狙殺,而是跟著投入了騎兵的衝鋒,在騎兵衝鋒的側翼,步兵們也跟著姚平仲、徐白等將領發起了衝鋒。
漢軍與西夏軍的戰線,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形成了一條斜線,現如今慶陽都督府率先在東南側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西夏大軍的戰線被突破。
跟在山士奇後麵的袁朗,則指揮著本部漢人士兵,繼續向對麵壓了過去,韋州靜塞軍司的防線被漢軍衝垮,混亂也被李顯忠帶領的騎兵蔓延到了西側的宥州嘉寧軍司那裏。
吳玠領大軍主力抵在最前麵,由於雙方從交戰時就迅速不約而同地投入了重兵力,戰鬥從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固原都督府的迅雷炮陣中,有一門火炮連續射擊,導致了炸膛,讓吳玠不得不暫停了火炮的瘋狂射擊,這讓對麵的宥州嘉寧軍司西夏士兵們抓住機會妄圖反衝一波,但被吳璘領騎兵死死攔住。
西夏方麵占據著兵力優勢,但是在最前麵的戰場,依舊被吳玠壓著打,他們的拚死反攻,並沒有取得任何戰果,漢軍仍舊有條不紊地逐步推進,李顯忠從東南殺過來,就成為了壓倒宥州嘉寧軍司的最有分量的一根稻草。
在戰場西麵,彭原都督府都督曲端麵對的是西壽保泰軍司以及卓囉和南軍司兩個軍司的大軍,卻是三個方向打得最輕鬆的。
此前漢軍進入西北,史文恭奪取廣武縣,卓囉和南軍司幾乎被打殘,魯智深領兵入西安州,西壽保泰軍司也損失慘重。
由於吳用對西夏的持續放血,這兩個軍司雖然重建,但戰鬥力並沒有得到恢複,偏偏又遇到了西北禁軍中最有統帥才能的曲端。
曲端集中兵力,隻追著卓囉和南軍司的兵馬痛打,連帶著西壽保泰軍司兵馬不得不填補卓囉和南軍司在戰場上的空缺,兩個軍司打不過漢軍的一個都督府。
在漢軍從東南向西北,將優勢不斷擴大後,卓囉和南軍司率先逃出戰場,西壽保泰軍司跟著狼狽後撤。
至於石州祥佑軍司,他們最倒黴,作為預備隊,本留在中軍位置,卻被宥州嘉寧軍司的潰兵擾亂了陣型,稀裏糊塗地迎來了重建後的又一次慘敗。
在朝廷完成了對西軍改組為西北禁軍之後,與前宋相比,漢軍之中的騎兵比重提高,鴛鴦陣的變種也出現了,西北禁軍與河東、河北邊軍一樣,火器尤其是火炮的配置大為提高。
李顯忠帶領的慶陽都督府騎兵,就效仿河北邊軍,也將三眼銃大規模列裝,這讓漢軍騎兵與西夏騎兵的對衝中更加顯得占據了優勢。
而姚古由於年紀大了,思維已經固化,他還是習慣性地按照西軍的方式組建慶陽都督府兵,所以慶陽府兵中,著重甲、持長柯斧、長柄鐵錘的步兵比例仍舊很高。
如此一來,西北禁軍整體上,騎兵的數量已經能夠與西夏抗衡,又有善於以步迎騎的重步兵,再加上火炮的火力配合壓製,西夏來攻的大軍就漸漸落入了下風。
慶陽都督府迎上的是西夏韋州靜塞軍司的兵馬,由於姚平仲部的防線在漢軍的最東側,靜塞軍司的西夏軍隊拚命地衝殺,想要擊潰對麵的漢軍,從而對漢軍的整體防線形成突破並繞行後背。
但朱武已經派了袁朗與山士奇領本部兵馬來援,袁朗在四川行省坐鎮時,向川西高原進攻,也招募了數千吐蕃、羌諸部落兵,又經過了一年左右的休整,已經適應了低海拔的環境。
羌人習俗以老死為不吉,以戰死為榮,又鄙視種地這種規規矩矩的生活,所以袁朗在川西頗招募了不少敢戰的蕃兵。
當慶陽都督府與韋州靜塞軍司陷入了膠著戰時,山士奇領著三千羌、吐蕃等部落兵,突然從東南殺出,加入了戰場。
嚴格算起來的話,新漢的吐蕃、諸羌,與西夏的黨項人,在劉氏漢朝以來都被認為是羌人,隻是各部落漸漸分化,北魏時擊吐穀渾,黨項人就此分離,到了唐朝內遷西北,便自認為獨屬一族了。
袁朗招募的諸部落兵,細算起來,大概屬於馬兒敢羌、白馬羌,吐蕃諸部則屬於波密羌、機羌、寶髻羌等,而西夏的黨項人則屬於山南羌、孫波羌。
若讓這些人自己說到底屬於哪個羌部,隻怕他們也不清楚,所以袁朗上報朝廷,翰林院整理史料,通過對比前漢以來諸羌的大致生活區域,梳理了吐蕃、羌以及黨項人的部落、族群淵源。
山士奇的部下、充為先鋒的就是白馬羌,為首的部落首領董仁孝領著本部士兵,口中大聲唿喝著,揮舞著鐵槍,向黨項騎兵狠狠撞了過來。
董仁孝本名並非如此,他來自一個很古老的部落悉董部,在隋唐時屬於“西山八國”之一,在被唐朝征服後,青藏高原東部諸羌,大多會選用一個漢人姓氏,隻是隨著吐蕃崛起,諸羌也逐漸吐蕃化了。
等到袁朗領兵殺到白馬羌的牧區時,這支羌部很明智地與馬兒敢羌一樣選擇了向新漢王朝歸順,於是董仁孝便改了這個名字。
雖說老祖宗都是無弋爰劍,但諸羌之間的習俗、語言已經多有不同,白馬羌的漢軍士兵大聲罵著粗話,對麵的黨項人同樣以粗話迴應,隻是彼此已經聽不懂,就這麽衝撞在了一起。
董仁孝大吼一聲,一槍將一個黨項士兵挑落下馬,縱馬而過時一彎腰,將這個還未死透的黨項士兵抓起,橫放在馬鞍前,利索地抽出腰刀,狠狠一刀砍下,將首級提在手中,任由那具無頭屍體跌落塵埃。
跟隨袁將軍從老家出發時,袁將軍就已經保證了,每顆黨項人的腦袋,都可以換取鹽巴、布匹和烈酒,朝廷絕不會虧待爾等!
對於自由慣了的白馬羌而言,強盛的吐蕃王朝分崩離析之後,他們已經很多年不知道朝廷為何物了,現在他們已經明白了一個道理,諸羌若是烈馬,朝廷就是牧馬人,袁將軍就是馬鞭!
來自川西高原的蕃兵加入戰場之後,膠著的戰場迅速變為一麵倒,李顯忠抓住了機會,集合了所有慶陽府騎兵,發起了最猛烈的衝鋒。
龐萬春也不再刻意尋找西夏軍官狙殺,而是跟著投入了騎兵的衝鋒,在騎兵衝鋒的側翼,步兵們也跟著姚平仲、徐白等將領發起了衝鋒。
漢軍與西夏軍的戰線,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形成了一條斜線,現如今慶陽都督府率先在東南側取得壓倒性的優勢,西夏大軍的戰線被突破。
跟在山士奇後麵的袁朗,則指揮著本部漢人士兵,繼續向對麵壓了過去,韋州靜塞軍司的防線被漢軍衝垮,混亂也被李顯忠帶領的騎兵蔓延到了西側的宥州嘉寧軍司那裏。
吳玠領大軍主力抵在最前麵,由於雙方從交戰時就迅速不約而同地投入了重兵力,戰鬥從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
固原都督府的迅雷炮陣中,有一門火炮連續射擊,導致了炸膛,讓吳玠不得不暫停了火炮的瘋狂射擊,這讓對麵的宥州嘉寧軍司西夏士兵們抓住機會妄圖反衝一波,但被吳璘領騎兵死死攔住。
西夏方麵占據著兵力優勢,但是在最前麵的戰場,依舊被吳玠壓著打,他們的拚死反攻,並沒有取得任何戰果,漢軍仍舊有條不紊地逐步推進,李顯忠從東南殺過來,就成為了壓倒宥州嘉寧軍司的最有分量的一根稻草。
在戰場西麵,彭原都督府都督曲端麵對的是西壽保泰軍司以及卓囉和南軍司兩個軍司的大軍,卻是三個方向打得最輕鬆的。
此前漢軍進入西北,史文恭奪取廣武縣,卓囉和南軍司幾乎被打殘,魯智深領兵入西安州,西壽保泰軍司也損失慘重。
由於吳用對西夏的持續放血,這兩個軍司雖然重建,但戰鬥力並沒有得到恢複,偏偏又遇到了西北禁軍中最有統帥才能的曲端。
曲端集中兵力,隻追著卓囉和南軍司的兵馬痛打,連帶著西壽保泰軍司兵馬不得不填補卓囉和南軍司在戰場上的空缺,兩個軍司打不過漢軍的一個都督府。
在漢軍從東南向西北,將優勢不斷擴大後,卓囉和南軍司率先逃出戰場,西壽保泰軍司跟著狼狽後撤。
至於石州祥佑軍司,他們最倒黴,作為預備隊,本留在中軍位置,卻被宥州嘉寧軍司的潰兵擾亂了陣型,稀裏糊塗地迎來了重建後的又一次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