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們喊打,是因為新朝開國以來戰事不斷,朝廷便湧現出了一大批軍功勳貴,已經嚴重威脅到了文官集團們的政治地位。


    至於打下西夏,軍功勳貴再次壯大,但治理地方,朝廷還得任用文官,所以要漲大家一起漲,誰都不能吃虧。


    而且依著王倫對軍功授爵的嚴格,便是打下西夏,左右不過是多一個國公,多幾個侯爵,文官這裏,至少就能多四五個省部級高官,十個知府,幾十個知縣了。


    所以得知石秀正從河東往京師迴趕,且諸國使者大多返迴,二月初的大朝會,吏部一名郎中率先上奏,請求陛下遣王師,攻滅西夏,理由也很充分,平夏部不過是前唐時的定難軍節度使,前宋屢次討伐,陛下既誌在複漢唐之盛,就該出兵往擊之。


    甚至他還貼心地選好了領兵的統帥人選,正是老將種師中。


    種師道病逝後,種師中一直坐鎮長安,但他年紀也不小了,基本處於半隱退的狀態,王倫給予這位老將足夠的尊重,但誰都知道,同樣老病的種師中基本不可能再次領兵了,這是把人往死裏用啊!


    若以王倫的本心,西夏肯定是要打的,但他的考慮是再緩個一年左右,東北的駐軍要輪換,北方諸行省的禁軍要休整,各都督府也要調整,攤子大了,他反而無法像攻打金國那樣迅速出兵了。


    因為西夏的地理位置,就注定了在滅金之戰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水師發揮不出任何作用,倉促之間用兵,大軍行進、後勤補給都要全盤考慮的。


    攻打金國宜快,是因為此前的金國與新漢都麵臨著一個相同的問題:擴張太快,內部來不及消化,所以雙方都想要通過戰爭轉移內部矛盾。


    但攻打西夏的話,西夏的核心區域都在賀蘭山附近,這就注定了漢軍無法像攻滅金國時依仗騎兵,必須要先進行山地戰,要拔除西夏在邊境眾多的軍事堡壘。


    所以王倫的計劃,一直都是快速消滅西夏,絕對不給西夏任何繼續反抗的機會,他的設想是在南麵吸引西夏的重兵,派一支騎兵從北向南進攻,這樣就能攻打西夏最薄弱處。


    這個計劃是否行得通,就得看石秀那裏要帶迴來的情報了。


    於是對於這位吏部郎中的奏請,王倫隻是擺了擺手:“再議!”“再議”不是說不再討論,官員們心知肚明,吏部那位郎中也退了迴去。


    文官們的目的已經達成,他們隻要一個先行請戰的名頭,這樣在戰後瓜分戰利和權力,就可以搶占一點兒先機了。


    文官們對於吉林行省暫設軍管是很不滿的,在他們看來,西夏若滅,起碼增設的兩個行省,肯定都得歸為民治,畢竟西北除了西夏,再無其他有影響力的敵人了不是?


    對於攻打西夏,百官們難得一致地口風極嚴,實際上黃龍府被攻破後,王倫領大軍駐守東北的那一段時間,東京城的百姓們就覺得,朝廷下一步肯定是攻打西夏,於是各種流言傳得有鼻子有眼的。


    攻滅金國、威服漠南的戰爭,切切實實地讓百姓們感覺到了實惠,所以民間的聲音更加激進。


    石秀此時還不清楚,他一個人的意見,將會決定朝廷何時對西夏用兵、從哪個方向為主力進兵,他隻是覺得,河東的“公交車”坐起來還是挺舒服的。


    河東的公交車目前隻在大同、雁門、太原三府推行,故而從大同至雁門,石秀沒有騎馬,而是坐上了兩個府城之間的長途馬車。


    由於王倫製定了工匠發明授爵製度,在軍器監出現了第一位授爵的工匠後,天下的工匠們都受到了嚴重的刺激。


    軍器監那位授民爵的工匠,是一位鑄炮手,他覺得朝廷大軍所用的紅衣炮,來往運輸需要拆卸,不如增設兩輪,成為馬拉火炮,而且他設計了一種更新型的火炮,周身以木架連接,上下兩層,上層可以了望,下層可以發射,隻是太過於笨重,需要四匹以上的馬兒牽引。


    簡單來說,他發明出了極其原始的馬拉“坦克”。


    這種新式武器除了笨重以外,還有一個缺點,那就是並不牢靠,發射次數多了,木架很容易散架,故而王倫前往參觀時,那名工匠提出了一個小要求,希望皇帝準許他以鐵器為骨架,這樣就更加堅固而且有防護力。


    王倫並不看好這種武器,但他還是同意了工匠的請求,並封了他隻自身享有的子爵爵位。


    技術的發展並不總是進步的,是需要大量試錯機會的,王倫給了軍器監工匠以機會,又在《民報》大肆宣傳了一番,於是新朝到目前已經出現了十多個授民爵的工匠。


    石秀坐的這一輛長途馬車,就使用了一位授爵工匠改良的車輛懸掛和轉向係統方麵的新技術,車輪仍舊是木製的,但外麵包裹了一層鐵,更加耐用。


    軍器監下屬有一個獨立的部門,是王倫以熱水壺蒸汽為引導,讓工匠們研究蒸汽機的,但難度很大,除了材料學不過關外,密封性能也完全無法保障,沒有橡膠,工匠們嚐試著用魚鰾、杜仲等,但依舊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


    對此王倫很有耐心,能不能成他已經不抱希望了,但技術革新總歸是要一直嚐試不是?


    在這個時代坐長途馬車很遭罪,故而到了太原府後,石秀再次騎了馬,在二十多名隨從的保護下,繼續向東京城趕去。


    他隨身帶著一個寸步不離的木箱,裏麵裝滿了收集到的各種情報資料,石秀很明白這些情報的分量,他便一路從太原府向東,翻越太行山,進入了河北行省,一直趕到開封府北,渡過了黃河,這才稍微鬆了一口氣。


    在京師的王倫,則下旨發民夫五萬,前往洛陽府,準備修建新都。


    自開國以來,王倫對征民夫用役工是很謹慎的,他將大量前宋的禁軍、廂軍轉為工程兵,除了治理淮河外,也就是反攻金國時,對民間出役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征調。


    與前宋一樣,這些役工民夫,官府是要出錢的,朝廷要承擔食宿費用等,而且農忙時、或者務工到了年限,就會放迴家鄉,重新抽調一批新的人手。


    這讓驚恐的西夏國內迷惑了起來,不知道王倫到底是真的修建新都城,還是以此為名,抽調民夫運輸糧草,準備對自己用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奪宋:水滸也稱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人叢中一迴首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人叢中一迴首並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