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的各色絲綢、絹、帛、緇等布匹產量,是延續前宋的製度,分為絲織品與麻織品兩大類的,絲織品將棉花紡織的綿也計算在內。
洪武七年的數據,朝廷賦稅所得推斷,天下各行省共產絲絹三千七百二十餘萬匹,比前宋巔峰產量又提高了一百二十餘萬匹;但麻布產量提高到了七千三百萬匹,多了一千三百萬匹。
之所以外貿數量反而低於前宋,則是因為朝廷強製推行均田令後,民間相對富足,內部消費被促動,這些絲麻產品大部分都被民間消化了。
至於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朝廷與金國的大戰,也波及影響到了北方,比如河東、河北大戰時,漠南的互市幾乎處於停頓狀態。
這三百萬匹布帛,主要是吐蕃、西夏方向的貿易量,蓬萊、寧波、南海三府市舶司的數據則顯示,高麗、倭國以及東南諸國的絲綢貿易,再次創造了前宋開國以來的最高記錄。
王倫幹脆又命人統計了瓷器、各種工業品的曆年出口貿易額,然後做成了表格,懸掛在他處理政務的宮殿屏風上。
如今朝廷水師相比前宋得到了強化,市舶司的設立,也嚴厲地打擊了前宋極其猖獗的走私,所以幾乎各種商品出口外貿,都比前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唯獨鐵器的出口額大大減少。
每看一次,王倫的眼珠子就要發紅一次,他娘的西夏攔在半道上,朝廷損失了多少商稅啊,這都是我中原王朝的錢,是我漢人百姓們該賺的錢啊!
隻是看完之後,他就得強忍著對西夏用兵的衝動,眼下東北二行省剛剛設立,地方上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對漠南諸部的梳理還在進行,對各行省的地方行政官員的調整還沒有完成,對各地駐守都督府的調整還在進行中,倉促用兵就是對天下剛剛積蓄起來的民力的過度消耗。
之所以不用洪武八年的數據,是因為朝廷支出了大量的軍功賞賜,按照漢軍製度,凡立功將士,除了分配繳獲的戰利品外,前線將領送達到兵部的功勞簿,得到兵部確認、尚書省同意後,將士們的賞賜還包括軍功土地、布帛、牛羊等,所以滅金之戰結束後,這一筆巨大的軍功賞賜也影響到了外貿的數據。
王倫意圖通過戰爭行為,在新漢打造出一批軍功將士集團,並不僅僅局限於受爵貴族們,同樣也包括因戰爭而受益的中小地主和相對富裕的普通百姓之家。
這與北周、隋、唐的府兵類似,但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府兵可以視為有資產的小貴族集團,而新漢的政策,則是要在均田的基礎上打造出一批小地主群體。
這裏的小地主,相比普通百姓而言,也僅僅是多了一塊軍功土地,更加類似於後世的中農、富農階層。
所以從黃龍府班師後,王倫就得靠著個人巨大的威望,強行壓製激動的軍方,以及更加熱切的民間,他很清楚將士們渴望建立功勳,從而讓各自的家庭生活更好,百姓們也渴望戰爭,從而獲得一條跨越上升的階級通道。
因此王倫不得不加快了步伐,長安知府秦檜被升為淮北行省布政使,李綱從四川行省歸來,呂頤浩、劉韐、趙鼎、李彌大、趙不群等地方文官也調任各處,辛讚從河東調往河南潁昌府,蕭讓則調往旅順府,協助遼東布政使王師中。
一部分已經封侯的將領們受命前往各地都督府坐鎮,遼東水師也正式組建,由阮小二坐鎮旅順府,阮小五坐鎮蓬萊府,阮小七坐鎮日照港,可以說王倫將整個北方的水師都交給兄弟三人了。
張順仍舊迴鎮寧波府,李俊依舊是嶺南水師大都督,王倫對水師諸將幾乎沒有調動,因為水師將領不比陸戰將領,各地的水文條件、水域情況各不相同,不是隨便抽調個將領就能短時間接手一切事務的。
唿延慶也仍舊作為阮小二的副手,阮小二畢竟是王倫心目中的北方水師統帥,不可能一直坐鎮某個軍港,他的任務是協調並協助梳理遼東到高麗之間的海域,旅順港如此重要,也隻有阮小二能夠勝任。
耶律寧則坐鎮盧龍港,負責整個渤海灣的航運,眼下朝廷要重點移民東北,水師將領們的權責重大,王倫的目標是在五年之內至少移民六十萬到一百萬人口。
從新漢推行均田以來,天下各行省的自然災害同樣不斷,水災、地震、山體崩裂、蝗災、幹旱、大雪雹,一旦出現就會出現一批流民。
所以朝廷還要加強災害預警與救治工作,但總是會出現被官府均分了土地、又被災害破壞的百姓們,王倫便要求本地官府勸說、引導百姓們前往東北定居,仍舊以他在黃龍府時發出的優惠政策對待。
隨著天下各行省的醫學堂依次出現,新漢的醫生群體相較於前宋有了數量級的提高,嬰幼兒夭折率已經稍微降低,需要在均田令推行時尚且達不到分田要求的孩童們也成長了起來,朝廷也需要分配土地。
所以在朝廷的政策下,河北、山東不少百姓家中的中男,便選擇了結伴前往遼東,而王倫的政策也很靈活,他在東北二行省推行國有農場,鼓勵百姓們前來當雇傭農夫,若是這些百姓們實地看過之後,願意留下來,那麽朝廷相當歡迎。
吉林的宗澤、遼東的王師中都是幹吏之才,隻要百姓們在沿途官兵或者水師的護送下前來,立刻就派出官吏迎接,宣揚政策,都期望這些百姓們能夠留下來。
這其中河北百姓自發前往東北的最多,因為黃河改道北流後,大量農田變為灘塗、變得鹽堿化,短時間內是很難治理的,就好比在滄州橫海府的陳旉,他努力地帶領著百姓開墾荒田,但這種事情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整治完成的。
因此河北的幾個府,頗有許多百姓均田時,分到些鹽堿地,於是許多河北百姓們便打算按照朝廷宣揚和鼓勵的那樣,去東北碰碰運氣,至少那裏的開荒難度,比治理鹽堿地要小許多不是?
從滅金之戰結束後,北方諸行省的人口流動,在官府的引導、民間的自發下,大致就形成了河東百姓向大同諸府遷徙,河北百姓沿著遼西走廊向吉林,山東百姓則從海路前往遼東。
前宋時期,圍著東京城已經形成了一條環開封貧困帶,大量土地被權貴們占據,於是人口一向眾多的河南行省,在開封府周邊反而出現了大量的荒地,故而河南百姓也開始遷徙,並且並不局限於某些府或者某個行省。
隨著河南百姓向北方遷徙,也帶動了淮南、淮北幾個府的百姓跟隨遷徙,這讓王倫也意識到,開封的確不適合繼續作為國都了。
差不多也該遷都,換個地方住了!
洪武七年的數據,朝廷賦稅所得推斷,天下各行省共產絲絹三千七百二十餘萬匹,比前宋巔峰產量又提高了一百二十餘萬匹;但麻布產量提高到了七千三百萬匹,多了一千三百萬匹。
之所以外貿數量反而低於前宋,則是因為朝廷強製推行均田令後,民間相對富足,內部消費被促動,這些絲麻產品大部分都被民間消化了。
至於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朝廷與金國的大戰,也波及影響到了北方,比如河東、河北大戰時,漠南的互市幾乎處於停頓狀態。
這三百萬匹布帛,主要是吐蕃、西夏方向的貿易量,蓬萊、寧波、南海三府市舶司的數據則顯示,高麗、倭國以及東南諸國的絲綢貿易,再次創造了前宋開國以來的最高記錄。
王倫幹脆又命人統計了瓷器、各種工業品的曆年出口貿易額,然後做成了表格,懸掛在他處理政務的宮殿屏風上。
如今朝廷水師相比前宋得到了強化,市舶司的設立,也嚴厲地打擊了前宋極其猖獗的走私,所以幾乎各種商品出口外貿,都比前宋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唯獨鐵器的出口額大大減少。
每看一次,王倫的眼珠子就要發紅一次,他娘的西夏攔在半道上,朝廷損失了多少商稅啊,這都是我中原王朝的錢,是我漢人百姓們該賺的錢啊!
隻是看完之後,他就得強忍著對西夏用兵的衝動,眼下東北二行省剛剛設立,地方上還沒有徹底穩定下來,對漠南諸部的梳理還在進行,對各行省的地方行政官員的調整還沒有完成,對各地駐守都督府的調整還在進行中,倉促用兵就是對天下剛剛積蓄起來的民力的過度消耗。
之所以不用洪武八年的數據,是因為朝廷支出了大量的軍功賞賜,按照漢軍製度,凡立功將士,除了分配繳獲的戰利品外,前線將領送達到兵部的功勞簿,得到兵部確認、尚書省同意後,將士們的賞賜還包括軍功土地、布帛、牛羊等,所以滅金之戰結束後,這一筆巨大的軍功賞賜也影響到了外貿的數據。
王倫意圖通過戰爭行為,在新漢打造出一批軍功將士集團,並不僅僅局限於受爵貴族們,同樣也包括因戰爭而受益的中小地主和相對富裕的普通百姓之家。
這與北周、隋、唐的府兵類似,但二者是有本質區別的。府兵可以視為有資產的小貴族集團,而新漢的政策,則是要在均田的基礎上打造出一批小地主群體。
這裏的小地主,相比普通百姓而言,也僅僅是多了一塊軍功土地,更加類似於後世的中農、富農階層。
所以從黃龍府班師後,王倫就得靠著個人巨大的威望,強行壓製激動的軍方,以及更加熱切的民間,他很清楚將士們渴望建立功勳,從而讓各自的家庭生活更好,百姓們也渴望戰爭,從而獲得一條跨越上升的階級通道。
因此王倫不得不加快了步伐,長安知府秦檜被升為淮北行省布政使,李綱從四川行省歸來,呂頤浩、劉韐、趙鼎、李彌大、趙不群等地方文官也調任各處,辛讚從河東調往河南潁昌府,蕭讓則調往旅順府,協助遼東布政使王師中。
一部分已經封侯的將領們受命前往各地都督府坐鎮,遼東水師也正式組建,由阮小二坐鎮旅順府,阮小五坐鎮蓬萊府,阮小七坐鎮日照港,可以說王倫將整個北方的水師都交給兄弟三人了。
張順仍舊迴鎮寧波府,李俊依舊是嶺南水師大都督,王倫對水師諸將幾乎沒有調動,因為水師將領不比陸戰將領,各地的水文條件、水域情況各不相同,不是隨便抽調個將領就能短時間接手一切事務的。
唿延慶也仍舊作為阮小二的副手,阮小二畢竟是王倫心目中的北方水師統帥,不可能一直坐鎮某個軍港,他的任務是協調並協助梳理遼東到高麗之間的海域,旅順港如此重要,也隻有阮小二能夠勝任。
耶律寧則坐鎮盧龍港,負責整個渤海灣的航運,眼下朝廷要重點移民東北,水師將領們的權責重大,王倫的目標是在五年之內至少移民六十萬到一百萬人口。
從新漢推行均田以來,天下各行省的自然災害同樣不斷,水災、地震、山體崩裂、蝗災、幹旱、大雪雹,一旦出現就會出現一批流民。
所以朝廷還要加強災害預警與救治工作,但總是會出現被官府均分了土地、又被災害破壞的百姓們,王倫便要求本地官府勸說、引導百姓們前往東北定居,仍舊以他在黃龍府時發出的優惠政策對待。
隨著天下各行省的醫學堂依次出現,新漢的醫生群體相較於前宋有了數量級的提高,嬰幼兒夭折率已經稍微降低,需要在均田令推行時尚且達不到分田要求的孩童們也成長了起來,朝廷也需要分配土地。
所以在朝廷的政策下,河北、山東不少百姓家中的中男,便選擇了結伴前往遼東,而王倫的政策也很靈活,他在東北二行省推行國有農場,鼓勵百姓們前來當雇傭農夫,若是這些百姓們實地看過之後,願意留下來,那麽朝廷相當歡迎。
吉林的宗澤、遼東的王師中都是幹吏之才,隻要百姓們在沿途官兵或者水師的護送下前來,立刻就派出官吏迎接,宣揚政策,都期望這些百姓們能夠留下來。
這其中河北百姓自發前往東北的最多,因為黃河改道北流後,大量農田變為灘塗、變得鹽堿化,短時間內是很難治理的,就好比在滄州橫海府的陳旉,他努力地帶領著百姓開墾荒田,但這種事情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整治完成的。
因此河北的幾個府,頗有許多百姓均田時,分到些鹽堿地,於是許多河北百姓們便打算按照朝廷宣揚和鼓勵的那樣,去東北碰碰運氣,至少那裏的開荒難度,比治理鹽堿地要小許多不是?
從滅金之戰結束後,北方諸行省的人口流動,在官府的引導、民間的自發下,大致就形成了河東百姓向大同諸府遷徙,河北百姓沿著遼西走廊向吉林,山東百姓則從海路前往遼東。
前宋時期,圍著東京城已經形成了一條環開封貧困帶,大量土地被權貴們占據,於是人口一向眾多的河南行省,在開封府周邊反而出現了大量的荒地,故而河南百姓也開始遷徙,並且並不局限於某些府或者某個行省。
隨著河南百姓向北方遷徙,也帶動了淮南、淮北幾個府的百姓跟隨遷徙,這讓王倫也意識到,開封的確不適合繼續作為國都了。
差不多也該遷都,換個地方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