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府的府城,是由析津、宛平二附郭縣組成,析津縣原名薊縣,遼國占據燕雲十六州後,又改名薊北縣。
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嫌薊北縣這個名字不好聽,便命群臣商議改名。有遼國漢臣認為,南京道屬燕地,則分野屬於二十八宿中東方青龍所屬的尾、箕二宿。
再細而分之,則薊北縣屬於尾宿星官天江對應之地,若以木星也就是歲星沿黃道自西向東飛行劃定的十二星次,薊北縣大致在析木,對應的就是十二地支中的寅。
那麽薊北縣就是“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於是改名析津縣,遼國的南京也因此得名析津府。
其實析津府這個地名充滿了華夏文明的含義,本來是非常美好的,但王倫稱帝後,群臣都認為遼國的地名不可用,於是便選擇了趙佶所定的燕山府為地名。
“張祥,將這些開具的文書收好了,用心做事,官府會時不時派人視察,不可有半點疏忽!”
析津縣的工房司吏將一遝文件遞給了張祥,不放心似地又囑咐了一番。
朝廷降服漠南,又光複燕雲,馬匹來源頓時變得充足了起來,於是朝廷下令,在河東、河北二行省推行,新漢版的“公交車”就出現了。
府與府之間的長途客車,基本都是四到六匹馬拉的大車,一般有兩到三段車廂,可以容納十二到二十名乘客,沿著官道往來諸府之間。
但諸府之內各縣之間、乃至一縣之內各鄉之間的“公交車”,朝廷是沒法鋪開的,這一部分的空白就由朝廷主導交給了民間。
張祥便競標獲得了安次縣到析津縣之間的“公交車”經營許可權,大約是沒有想到入衙門辦事居然如此順利,他便習慣性地掏出一個布囊,悄悄地往工房司吏手裏塞。
那司吏頓時變色,大怒地嗬斥:“橐駝張,你欲陷本吏於不義麽?白日行賄,莫非這文書不想要了?”
他的聲音很大,神情很是緊張,嗬斥著還不住四麵張望,揮著手不耐煩地說:“快走,再敢停留,某便將文書收迴了!”
燕山府由於一直處於前線,所以選用的官吏,多是從軍中退伍下來的,朝廷對官吏索賄受賄的行為監督得很是嚴格,吏部、偵騎司、監察院為了政績,連釣魚執法的事情都幹得出來,工房司吏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一步,如何敢輕易受賄?
張祥便被趕了出來,雖然聽到“橐駝張”這個外號讓他臉色一變,但工房司吏的舉動讓他頓時醒悟過來,這他娘的是新朝不是前朝啊!
張祥之所以反感“橐駝張”這個外號,卻是與他的經曆有關。
幾年前遼國將領張覺起兵造反,頗裹挾了許多遼國漢人跟隨,張覺被當時的金將完顏闍母領兵擊敗,大量百姓逃散,張祥也成為了一名逃兵。
他本是河東大同府人士,那時張覺還在平州一帶,燕山三府剛被彼時的梁山接收占據,對民間的管理還十分鬆散,張祥在戰場上撿到了一頭走散的駱駝,又尋到了一匹馬,便向著燕山府而來。
他本意是返迴大同府,但那時大同府還沒有被朝廷收複,張祥幹脆留在了燕山府,將從戰場上撿來的馬兒賣給了漢軍,便牽著那匹駱駝,幹起了給人運貨的小買賣。
從那時起,他就得了個外號,叫作“橐駝張”。
許貫忠坐鎮燕山三府時,南京道諸城市以及周邊鄉村的百姓,幾乎都被金國強行遷徙,於是張祥就順利落戶析津縣,成為朝廷齊民編戶的一員。
在新朝建立後,王倫在燕山三府囤積了重兵,防備金軍南下入侵,那時滄州橫海郡、燕山府東南的幾個小港口還未修建,北地軍備物資的陸路運輸,朝廷便不得不仰仗部分民間的力量。
張祥的眼光還不錯,他就用賣馬的錢、平日裏做小本買賣的錢,又買了一頭駱駝,因為那時馬兒難求,騾子、大驢也多被朝廷征用,反而是騷臭且容易驚嚇到馬匹的駱駝,軍中不怎麽使用,價格也不高。
張祥就靠著如此循環,手中便有了三四十頭駱駝,更加坐實了他“橐駝張”的外號,有了錢的張祥便慢慢將生意做得起色,有了自己的馱馬行,如今他的名下,已經有駱駝五十頭,馱馬三十匹,騾、驢近百頭。
朝廷法紀嚴明,張祥至少不用擔心會被大戶搶了家產,而且他數次為漢軍雇傭運輸物資糧草,也認識幾個燕山府駐軍的軍官,有些交情,便站穩了腳跟。
隻是馱馬行發展也到了瓶頸,張祥原本打算,往遼東走一趟,借著朝廷滅女真的東風,再找一找更好的生意機會,卻發現機會已經來了。
朝廷要在河東、河北二行省推廣所謂的“公交車”,這個有些怪異的名稱,按照官府小吏們的解釋,乃是皇帝陛下要提倡“公共交通車輛”,讓百姓出行更加便利。
張祥自己打聽諮詢後,發現自己的馱馬行就很適合參與進來,他有馱馬,而且朝廷也許可民間使用騾、驢,前提是必須保證乘客的安全。
這種“公交車”,或者用百姓們更容易理解的“民驛”來稱唿,在河東行省,當地官員挑選了太原、雁門、大同三府為試行,河東行省的步子更大,整個燕山三府以及真定、中山、易陽、橫海七個府同時推行。
燕山三府由於人口不如其餘四個府,所以許多民間商人一盤算,民驛似乎並不怎麽賺錢,還是再觀望一下吧。
張祥卻覺得,既然是皇帝陛下的想法,那肯定會全盤推廣下去的,而且似這種事關民生的事務,一旦朝廷有了更多的馬匹,那肯定還得朝廷主導,越早進入,就越能獲利更豐。
於是張祥就成為燕山府最早響應官府號召的一批商人,這也是他習慣性地行賄本縣小吏,那個工房司吏沒有撤銷他的資格的原因,難得有商人願意為官府分擔,不能隨意將人往外趕啊!
張祥的眼光的確很不錯,就在黃龍府被王師攻破後,大量被朝廷征調的民間車隊返迴,許多跟隨車隊的商人們紛紛湧向了縣衙,要爭取某條民驛路線,似張祥這樣的馱馬行老板,已經沒有資格拿下兩個縣之間的路線經營權了。
到了遼聖宗耶律隆緒時,嫌薊北縣這個名字不好聽,便命群臣商議改名。有遼國漢臣認為,南京道屬燕地,則分野屬於二十八宿中東方青龍所屬的尾、箕二宿。
再細而分之,則薊北縣屬於尾宿星官天江對應之地,若以木星也就是歲星沿黃道自西向東飛行劃定的十二星次,薊北縣大致在析木,對應的就是十二地支中的寅。
那麽薊北縣就是“以燕分野旅寅為析木之津”,於是改名析津縣,遼國的南京也因此得名析津府。
其實析津府這個地名充滿了華夏文明的含義,本來是非常美好的,但王倫稱帝後,群臣都認為遼國的地名不可用,於是便選擇了趙佶所定的燕山府為地名。
“張祥,將這些開具的文書收好了,用心做事,官府會時不時派人視察,不可有半點疏忽!”
析津縣的工房司吏將一遝文件遞給了張祥,不放心似地又囑咐了一番。
朝廷降服漠南,又光複燕雲,馬匹來源頓時變得充足了起來,於是朝廷下令,在河東、河北二行省推行,新漢版的“公交車”就出現了。
府與府之間的長途客車,基本都是四到六匹馬拉的大車,一般有兩到三段車廂,可以容納十二到二十名乘客,沿著官道往來諸府之間。
但諸府之內各縣之間、乃至一縣之內各鄉之間的“公交車”,朝廷是沒法鋪開的,這一部分的空白就由朝廷主導交給了民間。
張祥便競標獲得了安次縣到析津縣之間的“公交車”經營許可權,大約是沒有想到入衙門辦事居然如此順利,他便習慣性地掏出一個布囊,悄悄地往工房司吏手裏塞。
那司吏頓時變色,大怒地嗬斥:“橐駝張,你欲陷本吏於不義麽?白日行賄,莫非這文書不想要了?”
他的聲音很大,神情很是緊張,嗬斥著還不住四麵張望,揮著手不耐煩地說:“快走,再敢停留,某便將文書收迴了!”
燕山府由於一直處於前線,所以選用的官吏,多是從軍中退伍下來的,朝廷對官吏索賄受賄的行為監督得很是嚴格,吏部、偵騎司、監察院為了政績,連釣魚執法的事情都幹得出來,工房司吏覺得自己還可以再進一步,如何敢輕易受賄?
張祥便被趕了出來,雖然聽到“橐駝張”這個外號讓他臉色一變,但工房司吏的舉動讓他頓時醒悟過來,這他娘的是新朝不是前朝啊!
張祥之所以反感“橐駝張”這個外號,卻是與他的經曆有關。
幾年前遼國將領張覺起兵造反,頗裹挾了許多遼國漢人跟隨,張覺被當時的金將完顏闍母領兵擊敗,大量百姓逃散,張祥也成為了一名逃兵。
他本是河東大同府人士,那時張覺還在平州一帶,燕山三府剛被彼時的梁山接收占據,對民間的管理還十分鬆散,張祥在戰場上撿到了一頭走散的駱駝,又尋到了一匹馬,便向著燕山府而來。
他本意是返迴大同府,但那時大同府還沒有被朝廷收複,張祥幹脆留在了燕山府,將從戰場上撿來的馬兒賣給了漢軍,便牽著那匹駱駝,幹起了給人運貨的小買賣。
從那時起,他就得了個外號,叫作“橐駝張”。
許貫忠坐鎮燕山三府時,南京道諸城市以及周邊鄉村的百姓,幾乎都被金國強行遷徙,於是張祥就順利落戶析津縣,成為朝廷齊民編戶的一員。
在新朝建立後,王倫在燕山三府囤積了重兵,防備金軍南下入侵,那時滄州橫海郡、燕山府東南的幾個小港口還未修建,北地軍備物資的陸路運輸,朝廷便不得不仰仗部分民間的力量。
張祥的眼光還不錯,他就用賣馬的錢、平日裏做小本買賣的錢,又買了一頭駱駝,因為那時馬兒難求,騾子、大驢也多被朝廷征用,反而是騷臭且容易驚嚇到馬匹的駱駝,軍中不怎麽使用,價格也不高。
張祥就靠著如此循環,手中便有了三四十頭駱駝,更加坐實了他“橐駝張”的外號,有了錢的張祥便慢慢將生意做得起色,有了自己的馱馬行,如今他的名下,已經有駱駝五十頭,馱馬三十匹,騾、驢近百頭。
朝廷法紀嚴明,張祥至少不用擔心會被大戶搶了家產,而且他數次為漢軍雇傭運輸物資糧草,也認識幾個燕山府駐軍的軍官,有些交情,便站穩了腳跟。
隻是馱馬行發展也到了瓶頸,張祥原本打算,往遼東走一趟,借著朝廷滅女真的東風,再找一找更好的生意機會,卻發現機會已經來了。
朝廷要在河東、河北二行省推廣所謂的“公交車”,這個有些怪異的名稱,按照官府小吏們的解釋,乃是皇帝陛下要提倡“公共交通車輛”,讓百姓出行更加便利。
張祥自己打聽諮詢後,發現自己的馱馬行就很適合參與進來,他有馱馬,而且朝廷也許可民間使用騾、驢,前提是必須保證乘客的安全。
這種“公交車”,或者用百姓們更容易理解的“民驛”來稱唿,在河東行省,當地官員挑選了太原、雁門、大同三府為試行,河東行省的步子更大,整個燕山三府以及真定、中山、易陽、橫海七個府同時推行。
燕山三府由於人口不如其餘四個府,所以許多民間商人一盤算,民驛似乎並不怎麽賺錢,還是再觀望一下吧。
張祥卻覺得,既然是皇帝陛下的想法,那肯定會全盤推廣下去的,而且似這種事關民生的事務,一旦朝廷有了更多的馬匹,那肯定還得朝廷主導,越早進入,就越能獲利更豐。
於是張祥就成為燕山府最早響應官府號召的一批商人,這也是他習慣性地行賄本縣小吏,那個工房司吏沒有撤銷他的資格的原因,難得有商人願意為官府分擔,不能隨意將人往外趕啊!
張祥的眼光的確很不錯,就在黃龍府被王師攻破後,大量被朝廷征調的民間車隊返迴,許多跟隨車隊的商人們紛紛湧向了縣衙,要爭取某條民驛路線,似張祥這樣的馱馬行老板,已經沒有資格拿下兩個縣之間的路線經營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