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紅衣炮的陣地附近,董澄與沈驥正忙碌地指揮著手下士兵、輔兵以及隨軍工匠們搭設拋石機。
原梁山步兵第四營是最早的虎蹲炮營,隨著發展,現如今漢軍的遠程火器已經不局限於虎蹲炮了,似眼下的攻城戰,虎蹲炮發揮不出足夠的威力,那麽就該拋石機上場了。
華夏戰爭史上,拋石機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官渡大戰,名臣劉曄向曹操貢獻了“霹靂車”,一直到唐宋時期,拋石機基本都是靠人力操作的。
這種古老的杠杆式拋石機,根據拋投物的重量,人力所拉炮梢分為單梢、多梢,前宋就有一種需要二百五十人操作的七梢炮,西夏人則發明了可以旋轉炮架的旋風炮,此前淩振就是負責操作梢炮的炮手。
在王倫的提點下,新漢軍器監改進出了一種配重式拋石機,與七梢炮發射同等重量的炮丸,這種新型的洪武炮隻需要三十人就能操作,還有一種需要五十人操作的洪武大炮,射程更遠,但發射的時間間隔很長。
與大紅衣炮隻發射鐵彈丸不同,兩種型號的洪武炮是可以投擲燃燒物的,也可以投擲石彈、卵石,攻擊方式相當多樣。
早就對虎蹲炮這種拋撒卵石的攻擊方式相當熟悉的董、沈二將,並沒有跟金鼎、魏定國去爭大紅衣炮,大紅衣炮威力是大,但是有我們虎蹲炮、拋石機群集體發射來得賞心悅目麽?
此前王倫一直提倡算學,數次重申算學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被商人們迅速接受,其次就是漢軍中的炮兵們。
比如王倫編寫的算學小冊子,提到了拋物線,並用簡單的天竺數字和大食字母書寫公式,許多人如同看天書一般,但司天監的官吏們卻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司天監在華夏曆史上,屬於負責天文觀測、天文與玄學解讀、曆法計算的技術型、專業型部門,若說天下的算學人才哪裏最多,司天監謙虛地表示自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所以董澄、沈驥的部下,就有一群司天監派來的官員,以及國子監算學科的教授、學生們,協助計算拋石機的攻擊角度和攻擊射程。
當初王倫曾做過演示,通過算學教授們的計算,讓十架拋石機調整角度,將石彈大致都投到了一個標記好的範圍內,雖然這個範圍有點兒大,卻讓司天監、國子監的官員、教授們欣喜若狂,也讓許多文武官員們對科學有了初步的認知。
董、沈二將雖然與魏定國沒什麽較勁的心思,但國子監的算學生們可都憋著一股氣的,想要證明國子監才是天下算學第一,至於益都府算學學堂,憑什麽敢跟我國子監爭?
當初王倫入青州後,算學學堂幾乎是第一批由梁山組建的學堂,所以這些年來,益都府算學學堂的畢業學子非常搶手,朝廷的官辦作坊、商隊與民間商人都要來爭搶,卻都搶不過兵部、戶部和軍隊。
驕傲的國子監與同樣驕傲的益都府學子暗暗較勁,受傷的就成了守衛城池的金軍。
魏定國舉著望遠鏡,就看到數枚大紅衣炮發射的鐵彈丸狠狠地砸在了大定城牆,他感覺到城牆似乎都在震動。
大型洪武大炮號稱可以將三百斤的石彈拋射二百五十步,入地七尺,我這三十斤的鐵彈,威力也不差!
與大紅衣炮一起開火的還有五十門紅衣炮,對著大定城南門附近的城牆輪番轟炸,各式拋石機先後拋投,將石彈、卵石、燃燒彈拚了命地朝城門以及城內砸。
城內完顏吳乞買帶著一群將領和官員,立在一處廢墟旁,久久不能言語。
這是一枚被洪武大炮拋石機拋投入城的石彈,由於準頭差了些,擦著城牆砸進了城內,砸倒了三間土屋,然後深深地嵌入到了泥土之中,吳乞買已經命令金兵將這枚完好無損的石彈挖掘出來稱重。
“石丸重百斤!”
聽到有漢人官員迴報,吳乞買抬起頭看著晴朗的天空,第一次覺得如此壓抑:“彼漢軍仰器械之利,威力如斯,真震怖也!”
無人迴應皇帝的話,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麽,這玩意兒還是人力可為、應該出現在天地之間的嗎?
吳乞買以為會迎來一場漢軍蟻附登城的攻防戰,但王倫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告訴他:哥們兒,時代變了!
漢軍的陣後,焦挺帶著一群禦林親衛軍正在忙碌著,四周布滿了戒備的禁軍。地麵上鋪了一張巨大的牛皮布,密密的線頭縫補,讓這東西看上去十分怪異而且醜陋。
隨著焦挺親自點火,這塊布迅速膨脹了起來,很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數十名強壯的禁軍拉扯著繩索,引導著熱氣球,讓兩名身材瘦小的士兵從高台上鑽了進去,在焦挺的指揮下,熱氣球開始不斷升空,然後搖搖晃晃地停在了半空中,被牽連的數股繩索牢牢地固定在了高台附近。
不少官兵和官員都忍不住抬頭看,陛下居然能讓人升天,這是何等奇觀啊!
高台附近的另外一處高台上,王倫與一眾文武官員坐在那裏,宗澤不住地仰頭迴看,又舉起了望遠鏡,興奮地不住揮手,感歎地說:“陛下心思玲瓏,居然發明出了這般物事!”
這是王倫解釋了孔明燈的原理後,命軍器監秘密打造的,熱氣球的材質、製造都沒有難度,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尋找一種可靠的、可持續燃燒提供熱氣流的燃料。
由於李綱此前曾負責整頓軍器監,他提供了一種思路:蜀地多井鹽,井下多臭氣,遇火即燃,可以試一試。
於是極度原始的沼氣就被收集了起來,心靈手巧的工匠們試驗了各種鼓風設備,從新出現的風箱、到小型扇車,最終選定了牛皮層疊的“橐龠”。
又一輪射擊結束後,從熱氣球上丟下來一個錦囊,守候在這裏的焦挺連忙捧著,向王倫那裏奔去。
錦囊裏是一張簡潔且略帶潦草的圖畫,大致畫出了大定府城的輪廓以及城內布局,這個信息已經足夠了。
“傳令董、沈二將,改用燃燒彈,集中攻大定城西南方位!”王倫用朱筆在圖畫上畫了個圈,便交給了傳令兵。
原梁山步兵第四營是最早的虎蹲炮營,隨著發展,現如今漢軍的遠程火器已經不局限於虎蹲炮了,似眼下的攻城戰,虎蹲炮發揮不出足夠的威力,那麽就該拋石機上場了。
華夏戰爭史上,拋石機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到了東漢末年曹操與袁紹官渡大戰,名臣劉曄向曹操貢獻了“霹靂車”,一直到唐宋時期,拋石機基本都是靠人力操作的。
這種古老的杠杆式拋石機,根據拋投物的重量,人力所拉炮梢分為單梢、多梢,前宋就有一種需要二百五十人操作的七梢炮,西夏人則發明了可以旋轉炮架的旋風炮,此前淩振就是負責操作梢炮的炮手。
在王倫的提點下,新漢軍器監改進出了一種配重式拋石機,與七梢炮發射同等重量的炮丸,這種新型的洪武炮隻需要三十人就能操作,還有一種需要五十人操作的洪武大炮,射程更遠,但發射的時間間隔很長。
與大紅衣炮隻發射鐵彈丸不同,兩種型號的洪武炮是可以投擲燃燒物的,也可以投擲石彈、卵石,攻擊方式相當多樣。
早就對虎蹲炮這種拋撒卵石的攻擊方式相當熟悉的董、沈二將,並沒有跟金鼎、魏定國去爭大紅衣炮,大紅衣炮威力是大,但是有我們虎蹲炮、拋石機群集體發射來得賞心悅目麽?
此前王倫一直提倡算學,數次重申算學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被商人們迅速接受,其次就是漢軍中的炮兵們。
比如王倫編寫的算學小冊子,提到了拋物線,並用簡單的天竺數字和大食字母書寫公式,許多人如同看天書一般,但司天監的官吏們卻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司天監在華夏曆史上,屬於負責天文觀測、天文與玄學解讀、曆法計算的技術型、專業型部門,若說天下的算學人才哪裏最多,司天監謙虛地表示自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所以董澄、沈驥的部下,就有一群司天監派來的官員,以及國子監算學科的教授、學生們,協助計算拋石機的攻擊角度和攻擊射程。
當初王倫曾做過演示,通過算學教授們的計算,讓十架拋石機調整角度,將石彈大致都投到了一個標記好的範圍內,雖然這個範圍有點兒大,卻讓司天監、國子監的官員、教授們欣喜若狂,也讓許多文武官員們對科學有了初步的認知。
董、沈二將雖然與魏定國沒什麽較勁的心思,但國子監的算學生們可都憋著一股氣的,想要證明國子監才是天下算學第一,至於益都府算學學堂,憑什麽敢跟我國子監爭?
當初王倫入青州後,算學學堂幾乎是第一批由梁山組建的學堂,所以這些年來,益都府算學學堂的畢業學子非常搶手,朝廷的官辦作坊、商隊與民間商人都要來爭搶,卻都搶不過兵部、戶部和軍隊。
驕傲的國子監與同樣驕傲的益都府學子暗暗較勁,受傷的就成了守衛城池的金軍。
魏定國舉著望遠鏡,就看到數枚大紅衣炮發射的鐵彈丸狠狠地砸在了大定城牆,他感覺到城牆似乎都在震動。
大型洪武大炮號稱可以將三百斤的石彈拋射二百五十步,入地七尺,我這三十斤的鐵彈,威力也不差!
與大紅衣炮一起開火的還有五十門紅衣炮,對著大定城南門附近的城牆輪番轟炸,各式拋石機先後拋投,將石彈、卵石、燃燒彈拚了命地朝城門以及城內砸。
城內完顏吳乞買帶著一群將領和官員,立在一處廢墟旁,久久不能言語。
這是一枚被洪武大炮拋石機拋投入城的石彈,由於準頭差了些,擦著城牆砸進了城內,砸倒了三間土屋,然後深深地嵌入到了泥土之中,吳乞買已經命令金兵將這枚完好無損的石彈挖掘出來稱重。
“石丸重百斤!”
聽到有漢人官員迴報,吳乞買抬起頭看著晴朗的天空,第一次覺得如此壓抑:“彼漢軍仰器械之利,威力如斯,真震怖也!”
無人迴應皇帝的話,因為不知道該說什麽,這玩意兒還是人力可為、應該出現在天地之間的嗎?
吳乞買以為會迎來一場漢軍蟻附登城的攻防戰,但王倫卻用另外一種方式告訴他:哥們兒,時代變了!
漢軍的陣後,焦挺帶著一群禦林親衛軍正在忙碌著,四周布滿了戒備的禁軍。地麵上鋪了一張巨大的牛皮布,密密的線頭縫補,讓這東西看上去十分怪異而且醜陋。
隨著焦挺親自點火,這塊布迅速膨脹了起來,很快變成了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數十名強壯的禁軍拉扯著繩索,引導著熱氣球,讓兩名身材瘦小的士兵從高台上鑽了進去,在焦挺的指揮下,熱氣球開始不斷升空,然後搖搖晃晃地停在了半空中,被牽連的數股繩索牢牢地固定在了高台附近。
不少官兵和官員都忍不住抬頭看,陛下居然能讓人升天,這是何等奇觀啊!
高台附近的另外一處高台上,王倫與一眾文武官員坐在那裏,宗澤不住地仰頭迴看,又舉起了望遠鏡,興奮地不住揮手,感歎地說:“陛下心思玲瓏,居然發明出了這般物事!”
這是王倫解釋了孔明燈的原理後,命軍器監秘密打造的,熱氣球的材質、製造都沒有難度,最大的難度在於如何尋找一種可靠的、可持續燃燒提供熱氣流的燃料。
由於李綱此前曾負責整頓軍器監,他提供了一種思路:蜀地多井鹽,井下多臭氣,遇火即燃,可以試一試。
於是極度原始的沼氣就被收集了起來,心靈手巧的工匠們試驗了各種鼓風設備,從新出現的風箱、到小型扇車,最終選定了牛皮層疊的“橐龠”。
又一輪射擊結束後,從熱氣球上丟下來一個錦囊,守候在這裏的焦挺連忙捧著,向王倫那裏奔去。
錦囊裏是一張簡潔且略帶潦草的圖畫,大致畫出了大定府城的輪廓以及城內布局,這個信息已經足夠了。
“傳令董、沈二將,改用燃燒彈,集中攻大定城西南方位!”王倫用朱筆在圖畫上畫了個圈,便交給了傳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