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縣鎮夷堡的戰事結果,迅速傳到了離得最近的來州這裏,於是嶽飛便順勢發起了對錦州的進攻。
嶽飛發揮出了一個青史留名的名將的敏銳嗅覺,認為短期內錦州必然不可能增兵,於是主動提兵而來。
朝廷對北伐的整體規劃,王倫聯合樞密院隻給出了一個目標,至於實施過程中的戰事,大多交給前線統帥負責,朝廷不會對某一次戰役指手畫腳,可以說前線將領有著很靈活的指揮權。
遼西走廊雖然不長,但由於靠近渤海,這一片狹窄的區域內,便多雲霧天氣,海風挾裹著濕潤的水汽,被燕山山脈一阻擋,霧氣就十分重。
盧龍港北麵的一處營寨,陳七郎正在借難得的晴朗天氣曬弓弦,順便對自己的步弓做一些簡單的日常維護。
陳七郎是跟著上官從湖北行省趕來支援河北、遼東方向戰事的,他在族中排行第七,家中排行第二,按照朝廷延續前宋的製度,陳七郎就屬於“餘丁”。
朝廷推行均田製,土地山林水澤名義上仍舊歸國有,朝廷隻是將土地使用權平均分給了百姓,但王倫從未要求朝廷強行使用過任何所有權的迴收,而且朝廷的法律,百姓家中長子可以繼承家業,但若是為父者留下遺囑,要分家產給次子等,官府也會支持。
但像陳七郎這樣的家中非長子,還是喜歡參軍入伍打仗,或者自謀生路,而入伍也幾乎成為了首選,畢竟都知道朝廷重軍功,一應賞賜發放及時,在邊地砍殺幾顆腦袋,就能從戶籍所在地的官府那裏,領到從公田中分配的土地,足以立業成家了。
來州被占據後,由於這裏的土著百姓遼人等,多已經被金國提前強行遷徙,故而所獲土地就被朝廷下令,就地分配給願意留下來的士兵們。
陳七郎與幾個同鄉士兵們湊在一起合計後,也願意留下來,他名下的土地就在盧龍港西南、六股河上遊附近,雖然隻有十五畝,還包括五畝的山林荒地,但陳七郎很知足,等爺爺我再砍殺兩個女真狗頭,換迴五七十畝的田地,山林間種上果樹,尋個婆娘,自家釀些果酒,豈不美哉?
由於嶽飛此前一路從京西殺到廣南西路,故而他的部下,士兵來自各個行省的都有,有河南兵、湖北兵、四川兵,還有少量廣西兵和更加稀少的廣東兵。
嶽飛對湖北兵尤為偏愛,畢竟他在江陵城駐守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喜歡湖北兵那種“不服周”的驕傲。
兵部不斷在各行省編練新軍,故而嶽飛沉寂的這一段時間裏,朝廷也在不斷將南方兵馬北調,畢竟河北、河東抽調的北方行省士兵太多了,為了不影響民間正常的農業生產,樞密院和兵部就開始放眼南方。
對於湖北兵願意留在遼西,朝廷很是讚賞,王倫特意下旨,免除遼西來州三年的田稅,鼓勵百姓北遷,這種鼓勵是不帶有強迫性質的,朝廷通過修路、完善交通、教育等,來吸引人口的主動流動。
陳七郎分到的土地現在仍舊處於荒置狀態,畢竟是戰時,所以王倫的聖旨,免除田稅不是從分到土地算起,而是從士兵開始投入生產的時間算起。
盧龍港經張擇端與陶宗旺重新拓寬後,已經變成了渤海北部最大的港口,每天都有大量船隻來往停靠。
“七郎,聽說楊將軍去盧龍接兵了,來的是江西兵!”
一個愛打探消息的老鄉兵在不遠處喊,頓時吸引了不少士兵的注意力。一個湖北兵咧開大嘴,露出黃燦燦的牙齒:“江西人讀書行,若論砍人,還得是咱們湖北兵!”
這番自誇頓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陳七郎嘿嘿笑了起來:“這話我愛聽!我聽軍法官講古,說千餘年前咱們楚兵跟隨那個什麽陳湯陳子公一直殺到西域,在那裏修城,附近的一條河就改名楚河。陳湯那可是我老陳家的祖宗,若我能做個大將軍,殺到遼河去,也改個名字!”
一群湖北兵頓時興奮地討論了起來,覺得既然古人專美在前,已經用了楚字,那麽該用個什麽字更能代表家鄉呢?
在盧龍港,楊再興接著了從江西行省抽調北上的一隊士兵,隻有八百人,這是兵部從贛州南康府抽調的山民士兵。
江西行省人口眾多,洪州豫章府、吉州廬陵府的戶口都比贛州多,但這兩個府民間文風昌盛,從前宋時期就是科舉大省,百姓更傾向於從文而非入武。
抽調南兵北上,是王倫強烈要求的,江南地區由於距離北方太遠,對燕雲十六州乃至金國境內土地缺乏足夠了解,所以表現出地方保護主義的傾向,實屬正常。
那麽就讓南方人也到北方看一看,戰鬥廝殺過後就有了感情,別管是喜愛還是反感,至少有了親身體驗,對北方的看法總會發生許多變化。
為了盡快促進南北融合,王倫將許多江南籍貫的官員北調,通過水路加強南北貿易溝通,這一次又抽調南兵參與北伐,畢竟北伐獲得的成果繳獲,也讓天下諸行省的百姓都能享受到一些不是?
聽聞江西兵到了大營,不少士兵都趕來圍觀,陳七郎也混在人群中,對這些穿得嚴嚴實實、看上去還略有些拘謹的江西兵們評頭論足。
一個洛陽府來的河南兵主動示好,將一枚打掃戰場繳獲的狼牙送給了一個江西兵,兩個人便開始吃力地攀談了起來。
華夏的曆史,從周朝開始,大致上就是一個不斷向南方開拓的曆史,五胡亂華時期衣冠南渡,多少中原人南下前往江南、嶺南,唐末五代十國,又有多少中原人南下成為客家人。
所以河南兵便覺得江西兵祖上都是同鄉,雖然兩個人的官話說得都不怎麽好,各自操著方言頗有些雞同鴨講的味道,但起碼有了最基礎的交流不是?
“這些洛陽人最喜賣乖賣巧!”一個湖北兵輕蔑地說,卻被什長瞪了一眼。
漢軍軍紀嚴格,嚴禁長官隨意辱罵、毆打手下士卒,凡有地域歧視者,可以上報軍法官,則按照紀律進行處分,最嚴格的就是剝奪軍功。
所以許多士兵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多有一些地域自豪感,但軍中熱烈的氣氛下,許多歧視性的言論是被禁止的。
“隨我搭把手,幫江西人把軍帳搭起來!”
什長下了命令,反正是休息日,總得給這幫精力旺盛的小夥子們找點兒事情做,於是在他的帶動下,軍營更加熱鬧了起來。
嶽飛發揮出了一個青史留名的名將的敏銳嗅覺,認為短期內錦州必然不可能增兵,於是主動提兵而來。
朝廷對北伐的整體規劃,王倫聯合樞密院隻給出了一個目標,至於實施過程中的戰事,大多交給前線統帥負責,朝廷不會對某一次戰役指手畫腳,可以說前線將領有著很靈活的指揮權。
遼西走廊雖然不長,但由於靠近渤海,這一片狹窄的區域內,便多雲霧天氣,海風挾裹著濕潤的水汽,被燕山山脈一阻擋,霧氣就十分重。
盧龍港北麵的一處營寨,陳七郎正在借難得的晴朗天氣曬弓弦,順便對自己的步弓做一些簡單的日常維護。
陳七郎是跟著上官從湖北行省趕來支援河北、遼東方向戰事的,他在族中排行第七,家中排行第二,按照朝廷延續前宋的製度,陳七郎就屬於“餘丁”。
朝廷推行均田製,土地山林水澤名義上仍舊歸國有,朝廷隻是將土地使用權平均分給了百姓,但王倫從未要求朝廷強行使用過任何所有權的迴收,而且朝廷的法律,百姓家中長子可以繼承家業,但若是為父者留下遺囑,要分家產給次子等,官府也會支持。
但像陳七郎這樣的家中非長子,還是喜歡參軍入伍打仗,或者自謀生路,而入伍也幾乎成為了首選,畢竟都知道朝廷重軍功,一應賞賜發放及時,在邊地砍殺幾顆腦袋,就能從戶籍所在地的官府那裏,領到從公田中分配的土地,足以立業成家了。
來州被占據後,由於這裏的土著百姓遼人等,多已經被金國提前強行遷徙,故而所獲土地就被朝廷下令,就地分配給願意留下來的士兵們。
陳七郎與幾個同鄉士兵們湊在一起合計後,也願意留下來,他名下的土地就在盧龍港西南、六股河上遊附近,雖然隻有十五畝,還包括五畝的山林荒地,但陳七郎很知足,等爺爺我再砍殺兩個女真狗頭,換迴五七十畝的田地,山林間種上果樹,尋個婆娘,自家釀些果酒,豈不美哉?
由於嶽飛此前一路從京西殺到廣南西路,故而他的部下,士兵來自各個行省的都有,有河南兵、湖北兵、四川兵,還有少量廣西兵和更加稀少的廣東兵。
嶽飛對湖北兵尤為偏愛,畢竟他在江陵城駐守休整了很長一段時間,就喜歡湖北兵那種“不服周”的驕傲。
兵部不斷在各行省編練新軍,故而嶽飛沉寂的這一段時間裏,朝廷也在不斷將南方兵馬北調,畢竟河北、河東抽調的北方行省士兵太多了,為了不影響民間正常的農業生產,樞密院和兵部就開始放眼南方。
對於湖北兵願意留在遼西,朝廷很是讚賞,王倫特意下旨,免除遼西來州三年的田稅,鼓勵百姓北遷,這種鼓勵是不帶有強迫性質的,朝廷通過修路、完善交通、教育等,來吸引人口的主動流動。
陳七郎分到的土地現在仍舊處於荒置狀態,畢竟是戰時,所以王倫的聖旨,免除田稅不是從分到土地算起,而是從士兵開始投入生產的時間算起。
盧龍港經張擇端與陶宗旺重新拓寬後,已經變成了渤海北部最大的港口,每天都有大量船隻來往停靠。
“七郎,聽說楊將軍去盧龍接兵了,來的是江西兵!”
一個愛打探消息的老鄉兵在不遠處喊,頓時吸引了不少士兵的注意力。一個湖北兵咧開大嘴,露出黃燦燦的牙齒:“江西人讀書行,若論砍人,還得是咱們湖北兵!”
這番自誇頓時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陳七郎嘿嘿笑了起來:“這話我愛聽!我聽軍法官講古,說千餘年前咱們楚兵跟隨那個什麽陳湯陳子公一直殺到西域,在那裏修城,附近的一條河就改名楚河。陳湯那可是我老陳家的祖宗,若我能做個大將軍,殺到遼河去,也改個名字!”
一群湖北兵頓時興奮地討論了起來,覺得既然古人專美在前,已經用了楚字,那麽該用個什麽字更能代表家鄉呢?
在盧龍港,楊再興接著了從江西行省抽調北上的一隊士兵,隻有八百人,這是兵部從贛州南康府抽調的山民士兵。
江西行省人口眾多,洪州豫章府、吉州廬陵府的戶口都比贛州多,但這兩個府民間文風昌盛,從前宋時期就是科舉大省,百姓更傾向於從文而非入武。
抽調南兵北上,是王倫強烈要求的,江南地區由於距離北方太遠,對燕雲十六州乃至金國境內土地缺乏足夠了解,所以表現出地方保護主義的傾向,實屬正常。
那麽就讓南方人也到北方看一看,戰鬥廝殺過後就有了感情,別管是喜愛還是反感,至少有了親身體驗,對北方的看法總會發生許多變化。
為了盡快促進南北融合,王倫將許多江南籍貫的官員北調,通過水路加強南北貿易溝通,這一次又抽調南兵參與北伐,畢竟北伐獲得的成果繳獲,也讓天下諸行省的百姓都能享受到一些不是?
聽聞江西兵到了大營,不少士兵都趕來圍觀,陳七郎也混在人群中,對這些穿得嚴嚴實實、看上去還略有些拘謹的江西兵們評頭論足。
一個洛陽府來的河南兵主動示好,將一枚打掃戰場繳獲的狼牙送給了一個江西兵,兩個人便開始吃力地攀談了起來。
華夏的曆史,從周朝開始,大致上就是一個不斷向南方開拓的曆史,五胡亂華時期衣冠南渡,多少中原人南下前往江南、嶺南,唐末五代十國,又有多少中原人南下成為客家人。
所以河南兵便覺得江西兵祖上都是同鄉,雖然兩個人的官話說得都不怎麽好,各自操著方言頗有些雞同鴨講的味道,但起碼有了最基礎的交流不是?
“這些洛陽人最喜賣乖賣巧!”一個湖北兵輕蔑地說,卻被什長瞪了一眼。
漢軍軍紀嚴格,嚴禁長官隨意辱罵、毆打手下士卒,凡有地域歧視者,可以上報軍法官,則按照紀律進行處分,最嚴格的就是剝奪軍功。
所以許多士兵出於對家鄉的熱愛,多有一些地域自豪感,但軍中熱烈的氣氛下,許多歧視性的言論是被禁止的。
“隨我搭把手,幫江西人把軍帳搭起來!”
什長下了命令,反正是休息日,總得給這幫精力旺盛的小夥子們找點兒事情做,於是在他的帶動下,軍營更加熱鬧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