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漢的護白蘭校尉慕容宥連很是盡職盡責,因為在理論上,西海以南一直到西海西北,他都有權管理。
西海就是青海湖,前漢時羌語稱之為卑禾海,“卑禾”的意思就是青色,故而尚書省已經正式行文,將西海改名為青海,因為王倫覺得,西域的大湖多了去了,這裏就叫西海,那以後我華夏向西征服了更多的大湖,還怎麽命名?
當然還有一個王倫沒有說的原因,由於王倫一直在推行各種改革,而且選定了“漢”為國號,利益大受損的文人士大夫們,就編造了流言,說王倫乃是王莽轉世,前世不能篡漢,今生就要做漢家皇帝過過癮。
言外之意,左右不過是王倫的新漢,與王莽的新朝一樣一世而亡,是一種挺無聊的詛咒。
王倫本人可以不在乎,但奈何這個時代的迷信思想,這種謠言是很有市場的,故而他難得第一次動用權力,要求楊林製止謠言傳播,調查清楚源頭是從哪裏傳出來的。
王莽的改革有一個廣為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簡直是華夏皇帝裏最喜歡改地名的,趙佶在他麵前都算不了什麽。
王倫稱帝後也推行地名變更,但這一項政策得到了朝堂上下乃至地方官員們的一致支持,尤其是燕山三府收複後,隨著北方戰事的順利推進,幾乎無人反對。
原因很簡單,大宋時期巴蜀之地有個利州路,利州大概就在廣元境內,而嶽飛剛剛取得的淩山大捷,附近還有個遼國時期所設、金國沿用的利州。
不改地名,一旦遼國、金國疆域被納入,一大堆重名州縣,總不能都用南北前綴為區分吧。
王莽覺得徐州有個東海郡,青州有個北海郡,交州有個南海郡,是不是總覺得缺少了點兒什麽?於是他便派人以金錢財貨利誘羌人,將環繞青海湖的地區“獻”給了朝廷,從而增設了西海郡。
西海改名青海後,由於吳用一直待在西寧府,慕容宥連得到吳用的支持,一躍而成為青海附近最大的部落首領。
但他聽聞前宋皇帝、現如今的和樂公趙佶有個妃子姓慕容,心想你漢人都有慕容氏,那我這個慕容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漢人?
畢竟曆史知識有限,慕容宥連的認知也沒有人去給他糾正,他也不好為這一點小事就去打擾吳用,於是請教了邊地的一位漢人讀書人,想要將從退渾部變迴吐穀渾部的族人,都尋一個漢人的祖先。
這件事很快就被吳用知曉,吳用親自操刀,慕容宥連的族譜很快就被編寫了出來,先祖被追溯到前燕太原王慕容恪,還得了個郡望,稱為敦煌慕容氏。
於是洪武三年的冬至日這一天,慕容宥連領數百族人,就在青海湖附近的伏俟城故地,集體易漢家服飾,拜炎黃二帝之牌位,尊孔子為先師,習儒家之道。
至此,吐穀渾部徹底消失。
伏俟城是吐穀渾國的國都,已經變成廢墟許多年,但為了表彰慕容宥連的主動漢化,也為了加強新漢與吐蕃高原乃至西域的貿易往來,朝廷不但派出了禮部官員前來見證,而且還抽調了一筆經費,用於重建伏俟城。
因為在吳用的努力下,從陽關、沙州敦煌以南翻越祁連山西北段的山口,唐朝時就開發出來的青海道再次煥發了活力。
青海道一分為二,北道可以從敦煌直抵青海,南道則更艱難許多,卻可以直通西域的鄯善城。
若再加上向西南而去連通拉薩的唐蕃道、向東南過鬆州直抵四川行省成都府的河南道,伏俟城就可以與長安、西寧、敦煌、成都、拉薩以及西域聯係在一起。
這也是王倫覺得吳用在西北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西夏眼下還沒精力收複,那就另辟蹊徑,將南北朝隋唐以來的青海地區發展起來,也算是截流了一部分被西夏占據的河西走廊的商路。
在慕容宥連主動帶領族人歸漢後,王倫親下聖旨,封慕容宥連為白蘭都督府都督,將青海湖西部設為了軍管區。
他倒是很想設府縣、用流官的,但青海湖附近幾乎沒有多少漢人百姓定居,隻能任用當地人協助管理地方。
慕容宥連搖身一變成為白蘭都督,但朝廷未派一兵一卒,隻是從鳳翔府調運了一批錢糧,從皋蘭府送了數千黨項俘虜,皆由吳用支配。
吳用對伏俟城的重建很是上心,尚書省已經批準了他對新城的命名,改名為積石城,但若是想要由城變為縣、甚至升級為府,那還是一件挺遙遠的事情。
其實原本西寧府已經取代了伏俟城的諸多商貿地位,但這可是開疆拓土的大功,故而吳用與李彥仙極其用心。
李彥仙跟著吳用廝混了一兩年,眼界也大為開闊,此前他隻盯著西夏,但是看了吳用給他的戶部、軍情司繪製的地圖,眼看前漢唐時疆域廣闊,突然覺得,若僅僅將西夏視為對手,難免也太小家子氣了。
在吳用的熏陶下,李彥仙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比如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的無恥。
慕容宥連這個白蘭都督主要負責青海北道商路的通暢,青海南道沿途的聯絡點尚且不完備,於是李彥仙便自告奮勇,以西寧、皋蘭二府漢人少年、以及部分黨項俘虜,湊了三百餘人,便向著西域方向探索而去。
青海南道大致上是沿著格爾木高原盆地的北側,由於附近多鹽湖,故而高原諸部牧民也會時常前來取鹽發賣,總得來說,在這個時代,這裏差不多還是無人區。
李彥仙是在洪武四年開春時節西行的,他的任務是理清有哪些鹽湖,理清道路,聯絡或者說打服沿途的小部落,讓他們為來往商隊提供便利。
不要覺得三百餘騎少,在這片區域,李彥仙已經可以橫著走了。
“巍巍昆侖,真仙境也!”被凍得鼻涕直流、裹著羊皮大襖的李彥仙,抬頭望著遠處的昆侖山,忍不住讚歎,他很想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周穆王,怎麽就跑到這裏與西王母相會的。
這一次出行,他提前諮詢了許多吐蕃牧民,故而作了相當充足的準備。高原氧氣稀薄,高原反應也被唐朝人認為是瘴氣,但新漢有了緩解瘴氣的好辦法,那就是霜糖。
李彥仙嘴裏就含著一塊成都府那邊運來的霜糖塊,舌間傳來的甜絲絲的味道,讓他的唿吸變得不那麽急促,於是他繼續向西艱難地前進。
西海就是青海湖,前漢時羌語稱之為卑禾海,“卑禾”的意思就是青色,故而尚書省已經正式行文,將西海改名為青海,因為王倫覺得,西域的大湖多了去了,這裏就叫西海,那以後我華夏向西征服了更多的大湖,還怎麽命名?
當然還有一個王倫沒有說的原因,由於王倫一直在推行各種改革,而且選定了“漢”為國號,利益大受損的文人士大夫們,就編造了流言,說王倫乃是王莽轉世,前世不能篡漢,今生就要做漢家皇帝過過癮。
言外之意,左右不過是王倫的新漢,與王莽的新朝一樣一世而亡,是一種挺無聊的詛咒。
王倫本人可以不在乎,但奈何這個時代的迷信思想,這種謠言是很有市場的,故而他難得第一次動用權力,要求楊林製止謠言傳播,調查清楚源頭是從哪裏傳出來的。
王莽的改革有一個廣為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他簡直是華夏皇帝裏最喜歡改地名的,趙佶在他麵前都算不了什麽。
王倫稱帝後也推行地名變更,但這一項政策得到了朝堂上下乃至地方官員們的一致支持,尤其是燕山三府收複後,隨著北方戰事的順利推進,幾乎無人反對。
原因很簡單,大宋時期巴蜀之地有個利州路,利州大概就在廣元境內,而嶽飛剛剛取得的淩山大捷,附近還有個遼國時期所設、金國沿用的利州。
不改地名,一旦遼國、金國疆域被納入,一大堆重名州縣,總不能都用南北前綴為區分吧。
王莽覺得徐州有個東海郡,青州有個北海郡,交州有個南海郡,是不是總覺得缺少了點兒什麽?於是他便派人以金錢財貨利誘羌人,將環繞青海湖的地區“獻”給了朝廷,從而增設了西海郡。
西海改名青海後,由於吳用一直待在西寧府,慕容宥連得到吳用的支持,一躍而成為青海附近最大的部落首領。
但他聽聞前宋皇帝、現如今的和樂公趙佶有個妃子姓慕容,心想你漢人都有慕容氏,那我這個慕容是不是也可以成為漢人?
畢竟曆史知識有限,慕容宥連的認知也沒有人去給他糾正,他也不好為這一點小事就去打擾吳用,於是請教了邊地的一位漢人讀書人,想要將從退渾部變迴吐穀渾部的族人,都尋一個漢人的祖先。
這件事很快就被吳用知曉,吳用親自操刀,慕容宥連的族譜很快就被編寫了出來,先祖被追溯到前燕太原王慕容恪,還得了個郡望,稱為敦煌慕容氏。
於是洪武三年的冬至日這一天,慕容宥連領數百族人,就在青海湖附近的伏俟城故地,集體易漢家服飾,拜炎黃二帝之牌位,尊孔子為先師,習儒家之道。
至此,吐穀渾部徹底消失。
伏俟城是吐穀渾國的國都,已經變成廢墟許多年,但為了表彰慕容宥連的主動漢化,也為了加強新漢與吐蕃高原乃至西域的貿易往來,朝廷不但派出了禮部官員前來見證,而且還抽調了一筆經費,用於重建伏俟城。
因為在吳用的努力下,從陽關、沙州敦煌以南翻越祁連山西北段的山口,唐朝時就開發出來的青海道再次煥發了活力。
青海道一分為二,北道可以從敦煌直抵青海,南道則更艱難許多,卻可以直通西域的鄯善城。
若再加上向西南而去連通拉薩的唐蕃道、向東南過鬆州直抵四川行省成都府的河南道,伏俟城就可以與長安、西寧、敦煌、成都、拉薩以及西域聯係在一起。
這也是王倫覺得吳用在西北做得最漂亮的一件事,西夏眼下還沒精力收複,那就另辟蹊徑,將南北朝隋唐以來的青海地區發展起來,也算是截流了一部分被西夏占據的河西走廊的商路。
在慕容宥連主動帶領族人歸漢後,王倫親下聖旨,封慕容宥連為白蘭都督府都督,將青海湖西部設為了軍管區。
他倒是很想設府縣、用流官的,但青海湖附近幾乎沒有多少漢人百姓定居,隻能任用當地人協助管理地方。
慕容宥連搖身一變成為白蘭都督,但朝廷未派一兵一卒,隻是從鳳翔府調運了一批錢糧,從皋蘭府送了數千黨項俘虜,皆由吳用支配。
吳用對伏俟城的重建很是上心,尚書省已經批準了他對新城的命名,改名為積石城,但若是想要由城變為縣、甚至升級為府,那還是一件挺遙遠的事情。
其實原本西寧府已經取代了伏俟城的諸多商貿地位,但這可是開疆拓土的大功,故而吳用與李彥仙極其用心。
李彥仙跟著吳用廝混了一兩年,眼界也大為開闊,此前他隻盯著西夏,但是看了吳用給他的戶部、軍情司繪製的地圖,眼看前漢唐時疆域廣闊,突然覺得,若僅僅將西夏視為對手,難免也太小家子氣了。
在吳用的熏陶下,李彥仙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比如站在道德製高點上的無恥。
慕容宥連這個白蘭都督主要負責青海北道商路的通暢,青海南道沿途的聯絡點尚且不完備,於是李彥仙便自告奮勇,以西寧、皋蘭二府漢人少年、以及部分黨項俘虜,湊了三百餘人,便向著西域方向探索而去。
青海南道大致上是沿著格爾木高原盆地的北側,由於附近多鹽湖,故而高原諸部牧民也會時常前來取鹽發賣,總得來說,在這個時代,這裏差不多還是無人區。
李彥仙是在洪武四年開春時節西行的,他的任務是理清有哪些鹽湖,理清道路,聯絡或者說打服沿途的小部落,讓他們為來往商隊提供便利。
不要覺得三百餘騎少,在這片區域,李彥仙已經可以橫著走了。
“巍巍昆侖,真仙境也!”被凍得鼻涕直流、裹著羊皮大襖的李彥仙,抬頭望著遠處的昆侖山,忍不住讚歎,他很想知道,兩千多年前的周穆王,怎麽就跑到這裏與西王母相會的。
這一次出行,他提前諮詢了許多吐蕃牧民,故而作了相當充足的準備。高原氧氣稀薄,高原反應也被唐朝人認為是瘴氣,但新漢有了緩解瘴氣的好辦法,那就是霜糖。
李彥仙嘴裏就含著一塊成都府那邊運來的霜糖塊,舌間傳來的甜絲絲的味道,讓他的唿吸變得不那麽急促,於是他繼續向西艱難地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