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陛下,您這是要讓我等漂洋過海,治理空氣麽?
大明:開局斷絕朱允炆帝王路 作者:金蟾入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若不從之,則萬國同心,群起而攻之!”
“彼時,群狼噬虎之勢也,前元之鑒,勿謂朕言之不預也!”
天知道,郝為國為念完高麗這篇狂妄到了極點的所謂國書,究竟鼓起了多大的勇氣!
終於,待到郝為國話語消散,原本寂靜無聲的奉天殿瞬間炸開了鍋!
韓國公李善長,禮部尚書王鈍,戶部尚書沈立本等人紛紛表達了自身的憤怒!
“放肆…”
“藩屬小國安敢以下犯上,無禮太甚!”
“陛下,臣願親赴高麗,當麵痛斥辛邯小兒的不忠不孝之舉!”
“吳學士是否有罪,該當何罪,乃我大明家事,何時論到它藩臣高麗在此狂言犯上!”
而在場的將帥之中當屬曹震的性格最為火爆,碩大的嗓門堪稱是一語蓋全場,“陛下,臣願提調……”
不等曹震把話說完,嘴角掀起一抹耐人尋味之色的朱元璋抬了抬手之後,緩緩走下了丹陛,
“想當初蒙元崛起於荒漠,以席卷之勢橫掃天下,後入主中原,稱雄天下!”
“極盡橫征暴斂,盤剝壓榨之能事!”
“彼時,萬國為之噤聲,不敢有半點不敬之舉!”
在群臣無聲的目視下,濃眉陡然倒豎的朱元璋話鋒突轉,“今時今日,我大明驅逐暴元,重開日月!”
“我大明名為宗主國,卻寧虧己身以仁義待之,未曾有半點虧欠!”
“可到頭來換來的是什麽?”
一腳將郝為國踹翻在地之後,怒目圓睜的朱元璋厲聲道,“咱們的仁義,我大明一片拳拳之心,換來的是他娘的萬國同心,群起而攻之!”
“是他娘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不好,萬國相逼這一招,隻怕是適得其反了!
眼角一跳,張廷蘭趕忙欲行補救,“陛下息怒,臣以為…”
“息怒?”
不待張廷蘭把話說完,陡然接過話茬的朱元璋卻已來到了他的麵前,意味深長的寒笑道,“不,咱是寒心!”
深深的看了一眼那些仍舊跪在地上,替倭國鳴不平的數十道身影之後,大步返迴丹陛的朱元璋將自身的殺伐決絕展現的淋漓盡致,
“傳旨,凡聯名上書的舉人,一概剝奪其功名,永世不得為官!”
“凡聯名上書的國子監生,一概除名,永世不得踏足朝堂!”
朱元璋話音剛落,生性直率,幾乎毫無城府可言的曹震當即脫口而出,“陛下聖明!”
自重文輕武的兩宋以來,被視之為亂世豪傑,盛世禍害的武將早已積攢了滿腹委屈!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宣泄口,包括素來不喜冒頭的湯和在內,竟齊齊跪倒在地!
“陛下,聖明!!!”
與武將的一致擁護截然相反的是,絕大多數文臣卻齊齊倒吸了一口涼氣!
能夠位列中樞的文臣又豈有蠢人,他們本就隱隱有種感覺,今天的這一道聖旨,或許將成為大明一朝,武重文輕的一個巨大轉折點!
而造就這一切的,僅僅隻是一個野路子出身,年不過弱冠之齡,卻被陛下恩寵有加的攪屎棍!
可即便如此,他們卻絕望的發現,此子既有點石成金之能,又身兼衛霍之才!
主政應天府短短不過兩月,竟使宵小絕跡,博得青天之美譽!
攤丁入畝之策雖大大損傷了他們的利益,但捫心自問,這的的確確是一場強國富民的改革!
這一刻,集眾多幽怨目光於一身的吳憂即便生性不羈,也不免有種如芒刺背之感!
“陛下…不可…萬萬不可啊陛下!”
大步出列的禮部尚書王鈍本以為太子殿下定會一如既往的站出來與陛下據理力爭,誰知這一次卻遲遲不見動靜!
硬著頭皮直麵天威的王鈍不知道的是,現如今的太子朱標,已非昨日!
“陛下明鑒,聯名上書的眾監生舉人雖替他國張目,但卻是出自於一片悲天憫人之心!”
“陛下試想,對他國子民尚且心存仁義,待到他日牧養一方之時,他們又豈能不善待治下子民?”
王鈍這話,瞬間讓一旁的吳憂想起了慈禧老太婆曾說過的一句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他國之友好!
“王尚書此言差矣!”
對還算開明的王鈍有著幾分敬意的吳憂拱手一禮之後,又又又一次將弱宋拉出來鞭屍,“遠了的姑且不提,就以秦檜、蔡京為例!”
“這二人對內有如豺狼,禍國殃民,極盡惡毒之能事!”
“對外形似忠犬,賣國求榮,凡事隻為一己之私!”
“或許他們之中的確不乏真正的悲天憫人之輩,但他們…”
話鋒一轉,劍眉微挑的吳憂淡淡的說道,“或許更適合待在廟裏!”
聽到這話,跪到雙腿發麻的張廷蘭這時陰惻惻的開口反駁道,“吳學士在此強詞奪理,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聯名彈劾於你,趁機報複嗎?!”
“抱歉,吳某隻和智者講話!”
用一種看死人的目光看了一眼張廷蘭之後,吳憂轉向老朱,拱手一拜,“陛下,…聖明!”
“此事不必再議!”,一錘定音之後,朱元璋冰冷的目光停留在張廷蘭等一幹仍舊跪地彈劾的數十人身上,
“爾等出於公心也好,私心也罷,咱早已有言在先,凡替倭國張目之人,一概重處!”
“傳旨,倭國易名東歸,暫定三十六府二百八十三縣,具體事宜交由東宮連同內閣六部一同商定!”
“爾等皆具“大才”,一律官降三級,由吏部“量才”任用之後,即刻前往!”
這個結果,於臉色一片煞白的張廷蘭等數十人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
各懷鬼胎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不過是一場尋常至極的彈劾,竟會招來如此嚴重的後果!
國子監祭酒覺著自個兒還能搶救一番,“陛下明鑒,原東歸土著已被吳學士屠戮殆盡,我等前往任職…”
話雖然沒說的透徹,但詹國安幽怨的目光已足以說明一切:陛下這是讓我等漂洋過海——治理空氣麽!?
若非此刻身處朝堂,喜怒形於色,好惡言於表的眾武將早已發出了哄堂大笑!
哪怕同僚兼好友的少數文臣對他們抱有些許同情,但天威當頭,誰也不想引火燒身!
對此,朱元璋的嘴角泛起了一絲意味深長的弧度,“放心,現在沒人,不代表今後沒人,總之,咱絕不會埋沒了爾等的才華!”
“剩下的事與爾等無關,退下,迴府聽用!”
“臣等告退!”
聖諭下達,已再無迴旋的可能,詹國安等相互攙扶離去的數十位倒吳聯盟的成員,早已問候了不止一遍…
曾信誓旦旦的拍著胸脯說,有著九成以上把握倒吳成功的張廷蘭——十八輩祖宗!
“彼時,群狼噬虎之勢也,前元之鑒,勿謂朕言之不預也!”
天知道,郝為國為念完高麗這篇狂妄到了極點的所謂國書,究竟鼓起了多大的勇氣!
終於,待到郝為國話語消散,原本寂靜無聲的奉天殿瞬間炸開了鍋!
韓國公李善長,禮部尚書王鈍,戶部尚書沈立本等人紛紛表達了自身的憤怒!
“放肆…”
“藩屬小國安敢以下犯上,無禮太甚!”
“陛下,臣願親赴高麗,當麵痛斥辛邯小兒的不忠不孝之舉!”
“吳學士是否有罪,該當何罪,乃我大明家事,何時論到它藩臣高麗在此狂言犯上!”
而在場的將帥之中當屬曹震的性格最為火爆,碩大的嗓門堪稱是一語蓋全場,“陛下,臣願提調……”
不等曹震把話說完,嘴角掀起一抹耐人尋味之色的朱元璋抬了抬手之後,緩緩走下了丹陛,
“想當初蒙元崛起於荒漠,以席卷之勢橫掃天下,後入主中原,稱雄天下!”
“極盡橫征暴斂,盤剝壓榨之能事!”
“彼時,萬國為之噤聲,不敢有半點不敬之舉!”
在群臣無聲的目視下,濃眉陡然倒豎的朱元璋話鋒突轉,“今時今日,我大明驅逐暴元,重開日月!”
“我大明名為宗主國,卻寧虧己身以仁義待之,未曾有半點虧欠!”
“可到頭來換來的是什麽?”
一腳將郝為國踹翻在地之後,怒目圓睜的朱元璋厲聲道,“咱們的仁義,我大明一片拳拳之心,換來的是他娘的萬國同心,群起而攻之!”
“是他娘的勿謂言之不預也!”
不好,萬國相逼這一招,隻怕是適得其反了!
眼角一跳,張廷蘭趕忙欲行補救,“陛下息怒,臣以為…”
“息怒?”
不待張廷蘭把話說完,陡然接過話茬的朱元璋卻已來到了他的麵前,意味深長的寒笑道,“不,咱是寒心!”
深深的看了一眼那些仍舊跪在地上,替倭國鳴不平的數十道身影之後,大步返迴丹陛的朱元璋將自身的殺伐決絕展現的淋漓盡致,
“傳旨,凡聯名上書的舉人,一概剝奪其功名,永世不得為官!”
“凡聯名上書的國子監生,一概除名,永世不得踏足朝堂!”
朱元璋話音剛落,生性直率,幾乎毫無城府可言的曹震當即脫口而出,“陛下聖明!”
自重文輕武的兩宋以來,被視之為亂世豪傑,盛世禍害的武將早已積攢了滿腹委屈!
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個宣泄口,包括素來不喜冒頭的湯和在內,竟齊齊跪倒在地!
“陛下,聖明!!!”
與武將的一致擁護截然相反的是,絕大多數文臣卻齊齊倒吸了一口涼氣!
能夠位列中樞的文臣又豈有蠢人,他們本就隱隱有種感覺,今天的這一道聖旨,或許將成為大明一朝,武重文輕的一個巨大轉折點!
而造就這一切的,僅僅隻是一個野路子出身,年不過弱冠之齡,卻被陛下恩寵有加的攪屎棍!
可即便如此,他們卻絕望的發現,此子既有點石成金之能,又身兼衛霍之才!
主政應天府短短不過兩月,竟使宵小絕跡,博得青天之美譽!
攤丁入畝之策雖大大損傷了他們的利益,但捫心自問,這的的確確是一場強國富民的改革!
這一刻,集眾多幽怨目光於一身的吳憂即便生性不羈,也不免有種如芒刺背之感!
“陛下…不可…萬萬不可啊陛下!”
大步出列的禮部尚書王鈍本以為太子殿下定會一如既往的站出來與陛下據理力爭,誰知這一次卻遲遲不見動靜!
硬著頭皮直麵天威的王鈍不知道的是,現如今的太子朱標,已非昨日!
“陛下明鑒,聯名上書的眾監生舉人雖替他國張目,但卻是出自於一片悲天憫人之心!”
“陛下試想,對他國子民尚且心存仁義,待到他日牧養一方之時,他們又豈能不善待治下子民?”
王鈍這話,瞬間讓一旁的吳憂想起了慈禧老太婆曾說過的一句話——寧與友邦,不予家奴,量中華之物力,結他國之友好!
“王尚書此言差矣!”
對還算開明的王鈍有著幾分敬意的吳憂拱手一禮之後,又又又一次將弱宋拉出來鞭屍,“遠了的姑且不提,就以秦檜、蔡京為例!”
“這二人對內有如豺狼,禍國殃民,極盡惡毒之能事!”
“對外形似忠犬,賣國求榮,凡事隻為一己之私!”
“或許他們之中的確不乏真正的悲天憫人之輩,但他們…”
話鋒一轉,劍眉微挑的吳憂淡淡的說道,“或許更適合待在廟裏!”
聽到這話,跪到雙腿發麻的張廷蘭這時陰惻惻的開口反駁道,“吳學士在此強詞奪理,難道不是因為他們聯名彈劾於你,趁機報複嗎?!”
“抱歉,吳某隻和智者講話!”
用一種看死人的目光看了一眼張廷蘭之後,吳憂轉向老朱,拱手一拜,“陛下,…聖明!”
“此事不必再議!”,一錘定音之後,朱元璋冰冷的目光停留在張廷蘭等一幹仍舊跪地彈劾的數十人身上,
“爾等出於公心也好,私心也罷,咱早已有言在先,凡替倭國張目之人,一概重處!”
“傳旨,倭國易名東歸,暫定三十六府二百八十三縣,具體事宜交由東宮連同內閣六部一同商定!”
“爾等皆具“大才”,一律官降三級,由吏部“量才”任用之後,即刻前往!”
這個結果,於臉色一片煞白的張廷蘭等數十人而言,無異於晴天霹靂!
各懷鬼胎的他們萬萬沒想到,不過是一場尋常至極的彈劾,竟會招來如此嚴重的後果!
國子監祭酒覺著自個兒還能搶救一番,“陛下明鑒,原東歸土著已被吳學士屠戮殆盡,我等前往任職…”
話雖然沒說的透徹,但詹國安幽怨的目光已足以說明一切:陛下這是讓我等漂洋過海——治理空氣麽!?
若非此刻身處朝堂,喜怒形於色,好惡言於表的眾武將早已發出了哄堂大笑!
哪怕同僚兼好友的少數文臣對他們抱有些許同情,但天威當頭,誰也不想引火燒身!
對此,朱元璋的嘴角泛起了一絲意味深長的弧度,“放心,現在沒人,不代表今後沒人,總之,咱絕不會埋沒了爾等的才華!”
“剩下的事與爾等無關,退下,迴府聽用!”
“臣等告退!”
聖諭下達,已再無迴旋的可能,詹國安等相互攙扶離去的數十位倒吳聯盟的成員,早已問候了不止一遍…
曾信誓旦旦的拍著胸脯說,有著九成以上把握倒吳成功的張廷蘭——十八輩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