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都江堰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俱酒命人在玉壘山搭起行軍帳篷,自己就下榻在山上,日夜不停操持水利工程。
新王上如此勤政愛民,新政權一時氣象更新。
蜀人削除了奴籍,分得了田地,對新政權的擁戴熱情高漲。俱酒又將巴蜀兩國剝削百姓得來的糧草等物,全部用於工程保障,確保施工人員無後顧之憂。
並且還調集了水師部分船隻與水鬼,軍隊中部分負責開路先鋒的部隊,參與整個工程建設。
這是曆史性的開創,在過去,軍隊隻負責打仗,根本看不起百姓,甚至還欺負百姓。和百姓一起參與工程建設,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但縱目王都在玉壘山上打地鋪了,大家都沒有一丁點的怨言,心中共同憧憬著一個風調雨順、旱澇保收的未來世界。
俱酒決定利用枯水季節,一次性建設好寶瓶口、魚嘴分水堤、飛沙堰三大工程。並為此畫出了詳細的示意和施工圖。
民夫、軍隊、水師等都到齊了,但麵對堅硬的玉壘山,滾滾的岷水,眾人犯了難,累點苦點不怕,這活該怎麽幹呀?
俱酒不急,咱是看過紀錄片的穿越者。
對於寶瓶嘴施工,要利用古蜀人已經開鑿的玉壘山口,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但又不可過深過寬,大約控製在口寬五丈、水深三丈左右,才能實現自動控水功能。
此時枯水季節,加上多年淤積,寶瓶口開鑿完全沒有水患之憂,俱酒命人積薪燒石,然後再潑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開山挖渠,修築寶瓶口。
建設魚嘴分水堤和飛沙堰,需要在水中作業,一時難壞了眾人。俱酒祭出了“四大堰工技術”,分別是竹籠、榪槎、羊圈、幹砌卵石。
竹籠:利用蜀中遍地的竹子原料,發動萬千蜀民,紛紛剖竹為蔑,編竹成籠。籠中裝上遍布河灘的卵石,投入江水,築底建堤。魚嘴與飛沙堰的基礎工作就是靠竹籠來完成的。
竹籠
榪槎:這玩意兒俱酒用過一迴,當初截斷汝水的“人字壩”,和這個差不多。就是用竹繩將三根木料捆紮成三角鼎足錐體形,再加上輔料所形成的擋水結構,榪槎主要用於截流,有時也用來調節流量,搶險堵口,搭建護岸或搭交通便道等。
榪槎
羊圈:是用木樁打入水中,形成一個方形框,再將卵石倒入其中,緊束在一起,如群羊被關於圈內。它有較強的消能抗衝能力,多被用在河道的急流險工段,作基礎防衝工程。
羊圈
幹砌卵石:是將卵石並排,按一定坡度砌成緊密、堅實的整體,其工程主體結構全部由卵石構成,廣泛應用於灌區渠道邊坡等工程,造價低廉,施工簡便。
幹砌卵石
俱酒為啥知道這些,因為穿越前到都江堰去旅遊過,這些堰工技術都有實體模型擺在那裏,讓人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特別是榪槎,景區還搞了一場“砍榪槎、放水”的大型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項技術都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改進、優化才漸漸成型的,戰國時期的蜀人顯然科技水平尚未達到這個高度。俱酒的四大技術一出台,一時驚為天人,眾人皆高唿“縱目王萬歲!”
俱酒抖了抖身上的塵土:“行了,幹活吧!”
同時下令成都平原各縣,紛紛開挖分水渠,將來寶瓶口引水成功,所引之水,呈扇形層層分流,最終澆灌千萬良田。
俱酒的野心很大,計劃畢其功於一役,利用自己先知優勢與信息優勢,將古人幾年、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雨季來臨之前初步完成,初見成效。
當然光有野心還不夠,各種省力、省勁、省時、提效的器材和機械也全部用上。
山上水邊,數百台大型桔槔如同後世的吊塔一般,接力運輸巨大的石塊、龐大的竹籠、粗壯的樹木,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倍地提高了效率。
整個工地上,數千台獨輪車來迴穿梭,運輸土方石料,蜀人們很快就熟悉了這種靈巧實用的運輸工具,在一些崎嶇陡峭路段,還形成了“兩人拉、一人推”的配合機製,效率非常之高。
水碓、水車、水磨等一眾水力機械也在岷水邊找到了用武之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或淘水、或粉碎、或夯土,這是戰國曆史上,利用水力最集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十字鎬、工兵鏟、精鋼斧頭和鋸子,也被後方大量生產,緊急運送到施工前線,有利器在手,施工人員事半功倍,既省力又新鮮,從而幹勁倍增。
墨匠堂專門運送來一批滑輪、滑輪組和純手工打造的大中型軸承,安裝在施工機械上,進一步達到了減力、省勁、省時、提效的作用。
岷水中央專門從“浩軍”調來了兩台被淳於浩視為寶貝的“拍竿艦”,巨大的拍竿經過改良之後,變成了巨大的錘子,專門負責在水中、岸邊打木樁,那場麵,嘖嘖嘖,so easy!
拍竿艦立於水麵中央,除了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之外,其餘三麵的拍竿拉起拍下,聲音轟響,簡直就是一台擁有六條手臂的巨型打樁機,一天能完成數百根水下木樁的安裝,把一眾民夫眼睛都看直了。
反正俱酒把能想到的發明與創造,全部給弄到工地上來了。
先鋒營是軍隊的開路先鋒,所謂先鋒,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是工程兵的前身。
縱目王一聲令下,兩營先鋒兵就開到了工地現場,專門負責急、難、險、重工程的施工。
這一舉措,樹立了新政權軍隊的良好形象,開創了從古至今,兵民魚水關係的第一次佳話。為俱酒推行軍人榮譽製度,形成全社會崇尚軍人的好風氣,帶了一個好頭。
俱酒還緊急從民間、軍中征調了一批能說會唱、有藝術細胞的人,組成了工地宣傳隊,編寫了加油鼓勁的段子、節目、口號,在工地上巡迴演出,更是將全體施工人員的積極性調動到了最嗨。
對各個工程,俱酒下令實行承包製、項目製,形成層層負責的施工團隊,團隊之間每天掛圖作戰,比進度,比質量,比安全,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競爭場麵。
整個玉壘山、岷水工地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號子聲此起彼伏,機械聲震天撼地,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壯觀的交響曲。
俱酒親自在工地巡視,不時動手示範一二,他目光犀利,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關。一旦發現有不合格的地方,他會毫不猶豫地指出並要求改正。
百年工程,千秋大業,質量為本啊!
新王上如此勤政愛民,新政權一時氣象更新。
蜀人削除了奴籍,分得了田地,對新政權的擁戴熱情高漲。俱酒又將巴蜀兩國剝削百姓得來的糧草等物,全部用於工程保障,確保施工人員無後顧之憂。
並且還調集了水師部分船隻與水鬼,軍隊中部分負責開路先鋒的部隊,參與整個工程建設。
這是曆史性的開創,在過去,軍隊隻負責打仗,根本看不起百姓,甚至還欺負百姓。和百姓一起參與工程建設,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
但縱目王都在玉壘山上打地鋪了,大家都沒有一丁點的怨言,心中共同憧憬著一個風調雨順、旱澇保收的未來世界。
俱酒決定利用枯水季節,一次性建設好寶瓶口、魚嘴分水堤、飛沙堰三大工程。並為此畫出了詳細的示意和施工圖。
民夫、軍隊、水師等都到齊了,但麵對堅硬的玉壘山,滾滾的岷水,眾人犯了難,累點苦點不怕,這活該怎麽幹呀?
俱酒不急,咱是看過紀錄片的穿越者。
對於寶瓶嘴施工,要利用古蜀人已經開鑿的玉壘山口,進一步擴大和加深,但又不可過深過寬,大約控製在口寬五丈、水深三丈左右,才能實現自動控水功能。
此時枯水季節,加上多年淤積,寶瓶口開鑿完全沒有水患之憂,俱酒命人積薪燒石,然後再潑冷水,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開山挖渠,修築寶瓶口。
建設魚嘴分水堤和飛沙堰,需要在水中作業,一時難壞了眾人。俱酒祭出了“四大堰工技術”,分別是竹籠、榪槎、羊圈、幹砌卵石。
竹籠:利用蜀中遍地的竹子原料,發動萬千蜀民,紛紛剖竹為蔑,編竹成籠。籠中裝上遍布河灘的卵石,投入江水,築底建堤。魚嘴與飛沙堰的基礎工作就是靠竹籠來完成的。
竹籠
榪槎:這玩意兒俱酒用過一迴,當初截斷汝水的“人字壩”,和這個差不多。就是用竹繩將三根木料捆紮成三角鼎足錐體形,再加上輔料所形成的擋水結構,榪槎主要用於截流,有時也用來調節流量,搶險堵口,搭建護岸或搭交通便道等。
榪槎
羊圈:是用木樁打入水中,形成一個方形框,再將卵石倒入其中,緊束在一起,如群羊被關於圈內。它有較強的消能抗衝能力,多被用在河道的急流險工段,作基礎防衝工程。
羊圈
幹砌卵石:是將卵石並排,按一定坡度砌成緊密、堅實的整體,其工程主體結構全部由卵石構成,廣泛應用於灌區渠道邊坡等工程,造價低廉,施工簡便。
幹砌卵石
俱酒為啥知道這些,因為穿越前到都江堰去旅遊過,這些堰工技術都有實體模型擺在那裏,讓人一看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特別是榪槎,景區還搞了一場“砍榪槎、放水”的大型表演,令人印象深刻。
每一項技術都是經過千百年的流傳、改進、優化才漸漸成型的,戰國時期的蜀人顯然科技水平尚未達到這個高度。俱酒的四大技術一出台,一時驚為天人,眾人皆高唿“縱目王萬歲!”
俱酒抖了抖身上的塵土:“行了,幹活吧!”
同時下令成都平原各縣,紛紛開挖分水渠,將來寶瓶口引水成功,所引之水,呈扇形層層分流,最終澆灌千萬良田。
俱酒的野心很大,計劃畢其功於一役,利用自己先知優勢與信息優勢,將古人幾年、幾十年才能完成的事情,在雨季來臨之前初步完成,初見成效。
當然光有野心還不夠,各種省力、省勁、省時、提效的器材和機械也全部用上。
山上水邊,數百台大型桔槔如同後世的吊塔一般,接力運輸巨大的石塊、龐大的竹籠、粗壯的樹木,極大地節省了人力,成倍地提高了效率。
整個工地上,數千台獨輪車來迴穿梭,運輸土方石料,蜀人們很快就熟悉了這種靈巧實用的運輸工具,在一些崎嶇陡峭路段,還形成了“兩人拉、一人推”的配合機製,效率非常之高。
水碓、水車、水磨等一眾水力機械也在岷水邊找到了用武之地,發揮著各自的作用,或淘水、或粉碎、或夯土,這是戰國曆史上,利用水力最集中,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
十字鎬、工兵鏟、精鋼斧頭和鋸子,也被後方大量生產,緊急運送到施工前線,有利器在手,施工人員事半功倍,既省力又新鮮,從而幹勁倍增。
墨匠堂專門運送來一批滑輪、滑輪組和純手工打造的大中型軸承,安裝在施工機械上,進一步達到了減力、省勁、省時、提效的作用。
岷水中央專門從“浩軍”調來了兩台被淳於浩視為寶貝的“拍竿艦”,巨大的拍竿經過改良之後,變成了巨大的錘子,專門負責在水中、岸邊打木樁,那場麵,嘖嘖嘖,so easy!
拍竿艦立於水麵中央,除了給自己留一條退路之外,其餘三麵的拍竿拉起拍下,聲音轟響,簡直就是一台擁有六條手臂的巨型打樁機,一天能完成數百根水下木樁的安裝,把一眾民夫眼睛都看直了。
反正俱酒把能想到的發明與創造,全部給弄到工地上來了。
先鋒營是軍隊的開路先鋒,所謂先鋒,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是工程兵的前身。
縱目王一聲令下,兩營先鋒兵就開到了工地現場,專門負責急、難、險、重工程的施工。
這一舉措,樹立了新政權軍隊的良好形象,開創了從古至今,兵民魚水關係的第一次佳話。為俱酒推行軍人榮譽製度,形成全社會崇尚軍人的好風氣,帶了一個好頭。
俱酒還緊急從民間、軍中征調了一批能說會唱、有藝術細胞的人,組成了工地宣傳隊,編寫了加油鼓勁的段子、節目、口號,在工地上巡迴演出,更是將全體施工人員的積極性調動到了最嗨。
對各個工程,俱酒下令實行承包製、項目製,形成層層負責的施工團隊,團隊之間每天掛圖作戰,比進度,比質量,比安全,形成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的競爭場麵。
整個玉壘山、岷水工地上人山人海,旌旗招展,號子聲此起彼伏,機械聲震天撼地,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壯觀的交響曲。
俱酒親自在工地巡視,不時動手示範一二,他目光犀利,對每一個細節都嚴格把關。一旦發現有不合格的地方,他會毫不猶豫地指出並要求改正。
百年工程,千秋大業,質量為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