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昌的大兒子伯邑考被殺祭,在正史中未見記載,隻是在西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西漢墓中出土的《六韜》有記載。”
“這兩本書說的大致相同,商紂王把伯邑考殺祭之後做成了肉醬,讓周昌吃了下去。《帝王世紀》說,紂王用伯邑考的肉醬讓周昌吃,並沒有告訴周昌這是他的親兒子。《六韜》中說,商紂王並沒有隱瞞周昌,看著周昌吃下去。”
“正史中沒有,但是在《易經》中卻有。周昌把這一事件十分隱晦地寫在了《易經》的損卦中。損,就是損失。這句爻辭說: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這句爻辭的重點是前麵,三個人結伴而行,最後卻損失了一個。文王被囚禁之後,他的三個兒子:伯邑考、周發、周旦,趕往殷都營救,但最終損失了伯邑考。”
“自此一事,周昌幹掉商場的決心已定。此時,他不能表現出有任何不滿。但對於商朝的學習研究就更加有針對性。”
“正是因為大兒子被獻祭而沒有表現出反抗和不滿,此時的周昌應該得到了紂王的信任,他的活動範圍應該大了很多。周昌在《易經》中記錄了他對於商朝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麵的觀察。”
“周昌曾多次觀察和學習商人的戰爭技術,比如師卦,記錄的就是紂王南征蠻夷的內容,其中,初六爻說:師出以律,這是商朝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就是出征的軍隊要有嚴格的紀律。周族之前隻有部落規模的戰鬥,還沒有到達師的程度,所以必須學習商的軍隊管理和隊形。”
“周昌還試圖把商人的鑄造銅技術引進周原,《易經》的蒙卦記載的是周昌在殷都和商朝上層的交往。六三爻說: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金夫,就是鑄銅技師。這句爻辭是說,周昌要親自去見這位匠人,如果不表現得謙恭,就無法得到想得到的東西。”
“周昌在殷都待了三年,最後終於被商紂王給放了迴去。一迴到故地的周昌如同放虎歸山。當然,他還不敢公開舉起反商大旗。他還要隱忍,暗中擴充實力,當然,他也經常把自己關到宅子一角的地窖,繼續占算。”
“這,就是《周易》的真正秘密,這就是《周易》語焉不詳、玄而又玄的原因所在。因為,除了周昌本人,其他人就讀不懂。其他人讀懂了,也就沒有周朝,周族也會消失。”
“周文王在世之時並沒有推翻商朝,推翻商朝的是周昌的兒子周發,即周武王。在周文王去世之前,為了讓兒子完成他未競的事業,周文王一定會把《周易》的真正內容解讀給兒子聽。”
“能夠讀懂《周易》的,恐怕也就是周武王周發和周公旦。”
“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旦宣布年幼的侄子周頌為繼承人,這就是周成王。此時,周公平定了叛亂,他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堅決廢止商朝的人祭。”
“此時,商族人已經被拆分到各地,不免還保留有人祭的習俗。周公深知人祭的危害,因為他的兄弟就是這麽死的。於是,他就發布了命令,製定了禮樂,嚴禁人祭。”
“從考古來看,商朝一直繁榮的人祭和人奠基到了西周建立時卻戛然而止。而這個過程在曆史文獻卻沒有顯示!商代種種殘酷的人祭也沒有被記錄!”
“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因為周公想把人祭這一不文明的血腥行為徹底從曆史上消失,他沒有必要掩蓋商朝的罪惡,但他卻要把人祭的曆史從文字和文獻中抹去!”
“第一步,在把殷都頑民遷走之後,係統而全麵地毀滅了殷都!大火之後,富麗堂皇的商王宮殿隻剩下了灰燼和坍塌的成堆夯土。方圓數公裏之內,數十個商部落無一幸存,在隨後的幾百年裏,這一片土地淪為荒野,曾經巨大的大邑商永遠地消失了,隻剩下埋在地下的墓葬和無數的甲骨卜辭,還有那些獻祭的人骨。”
“第二步,修改曆史記憶。一方麵,周公創造了新的文字,那就是金文,這是小篆的前身。金文雖然與甲骨文區別非常大,但仍然保留了基本的筆劃結構。因為大量的商朝東西被毀壞,後人以為金文是最早的文字。從先秦到清代,人們都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直到殷墟被世人發現。”
“另一方麵,周文王留下的《周易》如何處理?這是了周公最為頭疼的問題。”
“因為,周公知道《周易》的真正含義。《周易》中有太多記錄,反映了商王朝的人祭,反映了周族早期為商王抓人牲的黑曆史。其實,最應該毀掉的就是《周易》。但是《周易》又是周公的父親寫的!這是指導周族推翻強大的商朝的精神支柱和軍事指南!怎麽辦?”
“不能毀壞,也不能修改!所以,周文王把《周易》存了起來,而真正的含義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了,他也不把他傳給新的周王。就讓《周易》的秘密永遠成為秘密。周文王要把《周易》的秘密帶到棺材裏去。”
“不毀壞,不修改,保持原貌,就讓他成為一種經典保存下來。但絕不會讓父親關於《周易》的真相大白於世。”
“但是,即使是這樣,周公還是擔心後人將其解讀出來,怎麽辦?於是周公就寫了一個解釋《周易》的《象辭》。”
“周公的這個《象辭》,就是對周文王原意的掩蓋和曲解。”
“他不改父親寫的《周易》原文,但他可以解釋,這個解釋就是要把人們導向錯誤的方向,從而把華夏文明導向一個全新的方向。”
“周滅掉商之後,以人祭為特色的華夏舊文明停止了,取代它的,是周公營造的新華夏文明。”
“周公消滅了舊華夏文明及其相關的記憶,打破了族群的血緣壁壘,讓塵世生活遠離宗教和鬼神世界。這是華夏文明最徹底的一次自我否定和重生。”
“華夏文明突然轉向的根源,是周公這一代來自內心的恐懼,就像是武王周發關於大哥伯邑考被殺做成肉醬的驚夢,不得已之下,周公隻得消除恐懼,來給周發解夢,這就是周公解夢的真正由來。”
“周公極端憎恨人祭宗教,執力必其徹底滅絕。建立了一個以愛民、德治、勤勉為核心的治理體係,與周公的治理理念相配的是,周公又重新創造了一套上古聖王的曆史,堯舜禹的溫情禪讓從此成為華夏世界的標準版曆史敘事。”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就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周公思想的產生和形成,主要源於以人祭宗教的恐懼和強烈反對,這是後人從未堪破的秘密。”
“孔子晚年做了《易傳》,他離商的曆史並不遠,並且他周遊列國期間,應該接觸到很多商族的後裔,因為孔子也是商王族的後裔。孔子有沒有可能了解到《周易》中隱藏的真相?”
“如果孔子真的有所了解,那麽他的《易傳》為什麽仍然是一種錯誤的解讀?假如孔子真了解,那麽隻有一種解釋,他自己對商朝的人祭也深惡痛絕,十分認同周人的新文明,所以他講: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抹去了人祭的記憶,不好麽?孔子難道非得把這個傷疤殘忍地揭開?”
“因此,不管是有意或者是無意,孔子對於《周易》的解讀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從孔子以來,所有對於《周易》的解讀都是錯的!”
台下,水一般的平靜,死一般的寂靜。
坐在第一排右邊的張巍巍臉色一會紅,一會兒白,一會兒青,難看至極。
“這兩本書說的大致相同,商紂王把伯邑考殺祭之後做成了肉醬,讓周昌吃了下去。《帝王世紀》說,紂王用伯邑考的肉醬讓周昌吃,並沒有告訴周昌這是他的親兒子。《六韜》中說,商紂王並沒有隱瞞周昌,看著周昌吃下去。”
“正史中沒有,但是在《易經》中卻有。周昌把這一事件十分隱晦地寫在了《易經》的損卦中。損,就是損失。這句爻辭說:三人行,則損一人。一人行,則得其友。”
“這句爻辭的重點是前麵,三個人結伴而行,最後卻損失了一個。文王被囚禁之後,他的三個兒子:伯邑考、周發、周旦,趕往殷都營救,但最終損失了伯邑考。”
“自此一事,周昌幹掉商場的決心已定。此時,他不能表現出有任何不滿。但對於商朝的學習研究就更加有針對性。”
“正是因為大兒子被獻祭而沒有表現出反抗和不滿,此時的周昌應該得到了紂王的信任,他的活動範圍應該大了很多。周昌在《易經》中記錄了他對於商朝政治、軍事等多個方麵的觀察。”
“周昌曾多次觀察和學習商人的戰爭技術,比如師卦,記錄的就是紂王南征蠻夷的內容,其中,初六爻說:師出以律,這是商朝大兵團作戰的經驗,就是出征的軍隊要有嚴格的紀律。周族之前隻有部落規模的戰鬥,還沒有到達師的程度,所以必須學習商的軍隊管理和隊形。”
“周昌還試圖把商人的鑄造銅技術引進周原,《易經》的蒙卦記載的是周昌在殷都和商朝上層的交往。六三爻說:見金夫,不有躬,無攸利。金夫,就是鑄銅技師。這句爻辭是說,周昌要親自去見這位匠人,如果不表現得謙恭,就無法得到想得到的東西。”
“周昌在殷都待了三年,最後終於被商紂王給放了迴去。一迴到故地的周昌如同放虎歸山。當然,他還不敢公開舉起反商大旗。他還要隱忍,暗中擴充實力,當然,他也經常把自己關到宅子一角的地窖,繼續占算。”
“這,就是《周易》的真正秘密,這就是《周易》語焉不詳、玄而又玄的原因所在。因為,除了周昌本人,其他人就讀不懂。其他人讀懂了,也就沒有周朝,周族也會消失。”
“周文王在世之時並沒有推翻商朝,推翻商朝的是周昌的兒子周發,即周武王。在周文王去世之前,為了讓兒子完成他未競的事業,周文王一定會把《周易》的真正內容解讀給兒子聽。”
“能夠讀懂《周易》的,恐怕也就是周武王周發和周公旦。”
“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旦宣布年幼的侄子周頌為繼承人,這就是周成王。此時,周公平定了叛亂,他有一項非常重要的措施:那就是堅決廢止商朝的人祭。”
“此時,商族人已經被拆分到各地,不免還保留有人祭的習俗。周公深知人祭的危害,因為他的兄弟就是這麽死的。於是,他就發布了命令,製定了禮樂,嚴禁人祭。”
“從考古來看,商朝一直繁榮的人祭和人奠基到了西周建立時卻戛然而止。而這個過程在曆史文獻卻沒有顯示!商代種種殘酷的人祭也沒有被記錄!”
“為什麽會這樣?這是因為周公想把人祭這一不文明的血腥行為徹底從曆史上消失,他沒有必要掩蓋商朝的罪惡,但他卻要把人祭的曆史從文字和文獻中抹去!”
“第一步,在把殷都頑民遷走之後,係統而全麵地毀滅了殷都!大火之後,富麗堂皇的商王宮殿隻剩下了灰燼和坍塌的成堆夯土。方圓數公裏之內,數十個商部落無一幸存,在隨後的幾百年裏,這一片土地淪為荒野,曾經巨大的大邑商永遠地消失了,隻剩下埋在地下的墓葬和無數的甲骨卜辭,還有那些獻祭的人骨。”
“第二步,修改曆史記憶。一方麵,周公創造了新的文字,那就是金文,這是小篆的前身。金文雖然與甲骨文區別非常大,但仍然保留了基本的筆劃結構。因為大量的商朝東西被毀壞,後人以為金文是最早的文字。從先秦到清代,人們都不知道甲骨文的存在,直到殷墟被世人發現。”
“另一方麵,周文王留下的《周易》如何處理?這是了周公最為頭疼的問題。”
“因為,周公知道《周易》的真正含義。《周易》中有太多記錄,反映了商王朝的人祭,反映了周族早期為商王抓人牲的黑曆史。其實,最應該毀掉的就是《周易》。但是《周易》又是周公的父親寫的!這是指導周族推翻強大的商朝的精神支柱和軍事指南!怎麽辦?”
“不能毀壞,也不能修改!所以,周文王把《周易》存了起來,而真正的含義隻有他一個人知道了,他也不把他傳給新的周王。就讓《周易》的秘密永遠成為秘密。周文王要把《周易》的秘密帶到棺材裏去。”
“不毀壞,不修改,保持原貌,就讓他成為一種經典保存下來。但絕不會讓父親關於《周易》的真相大白於世。”
“但是,即使是這樣,周公還是擔心後人將其解讀出來,怎麽辦?於是周公就寫了一個解釋《周易》的《象辭》。”
“周公的這個《象辭》,就是對周文王原意的掩蓋和曲解。”
“他不改父親寫的《周易》原文,但他可以解釋,這個解釋就是要把人們導向錯誤的方向,從而把華夏文明導向一個全新的方向。”
“周滅掉商之後,以人祭為特色的華夏舊文明停止了,取代它的,是周公營造的新華夏文明。”
“周公消滅了舊華夏文明及其相關的記憶,打破了族群的血緣壁壘,讓塵世生活遠離宗教和鬼神世界。這是華夏文明最徹底的一次自我否定和重生。”
“華夏文明突然轉向的根源,是周公這一代來自內心的恐懼,就像是武王周發關於大哥伯邑考被殺做成肉醬的驚夢,不得已之下,周公隻得消除恐懼,來給周發解夢,這就是周公解夢的真正由來。”
“周公極端憎恨人祭宗教,執力必其徹底滅絕。建立了一個以愛民、德治、勤勉為核心的治理體係,與周公的治理理念相配的是,周公又重新創造了一套上古聖王的曆史,堯舜禹的溫情禪讓從此成為華夏世界的標準版曆史敘事。”
“孔子和儒家最推崇周公,而周公思想就是儒家文化的源頭。周公思想的產生和形成,主要源於以人祭宗教的恐懼和強烈反對,這是後人從未堪破的秘密。”
“孔子晚年做了《易傳》,他離商的曆史並不遠,並且他周遊列國期間,應該接觸到很多商族的後裔,因為孔子也是商王族的後裔。孔子有沒有可能了解到《周易》中隱藏的真相?”
“如果孔子真的有所了解,那麽他的《易傳》為什麽仍然是一種錯誤的解讀?假如孔子真了解,那麽隻有一種解釋,他自己對商朝的人祭也深惡痛絕,十分認同周人的新文明,所以他講: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抹去了人祭的記憶,不好麽?孔子難道非得把這個傷疤殘忍地揭開?”
“因此,不管是有意或者是無意,孔子對於《周易》的解讀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從孔子以來,所有對於《周易》的解讀都是錯的!”
台下,水一般的平靜,死一般的寂靜。
坐在第一排右邊的張巍巍臉色一會紅,一會兒白,一會兒青,難看至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