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江寒見到了這個人。
此人是二蛋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巍巍,是高層集體學習、討論和交流會議的常客,此人的口才了得,說話慢斯條理,但是感染性極強,加上麵相憨厚,很容易取得大家的信任。
張巍巍並非一個人來,他也不是主角,主角是外交部副部長和一個駐外大使。
兩名官員與江寒客氣了幾句就沒有了話,所有的話題都是由張巍巍來挑起。
“江書記,您對我們的外交策略如何看?”談了半小時之後,張巍巍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話題。
“外交策略?我們的外交策略,就如同如何看待長城、如何運用長城一樣,一定要靈活,可進可退,可防可攻,攻防自如,要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地緣政治的變化而定。”
“長城,凝聚和濃縮中華民族的精神,隱忍與進取,待時而動。”張巍巍說道。
喬扭頭看了看江寒,他沒想到張巍巍的觀點居然與之前不同了。
江寒對此人很了解,這個人嘛,什麽左,什麽右,他是不左不右、時左時右,左邊占上風他就左,右邊占上風他就右,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當前,國家在外交方麵顯得很強硬,從部長到幾個新聞發言人都很剛,利用一切場合指責西方特別是指責美國的做法。這讓國內的群眾大唿過癮,一個個都有揚眉毛吐氣的快感。但是隨之而來的隱憂,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
“您覺得,我們的外交策略,特別是對美西方,是到了進取或者說是進擊的時候了?”江寒問完,外交部兩位官員的眉毛一揚。
張巍巍幾乎毫不猶豫:“不能說進擊,進取這個詞是可以的。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在外交上處處受製的局麵結束了。我們的綜合國力上來了,特別是我們的gdp成為世界第二,直追美國。美國正在衰落,而我們正在上升,我們全麵超越美國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江寒道:“gdp?gdp算個屁?”
張巍巍沒料到江寒突然來了一句粗話,一時愕然。
“gdp上去了,就等於我們強大了?開玩笑!”江寒道:“1853年之前的中國,從來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甲午戰爭時,我們的gdp遠超日本,不也一敗塗地?!”
“1913年,我們就是全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gdp全球第二!可是,不管是1853年的第一,還是1913年的第二,有什麽實質意義?當時的中國真的就富強嗎?當時gdp第一或第二,隻能代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在那一曆史時期種地種不過我們,其他能說明什麽?”
張巍巍沒想到江寒言辭會如此激烈,也知道江寒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研究,再說下去就大失麵子,馬上轉移話題:
“我也不是gdp決定論,gdp隻是一個方麵。我剛才說的,我們是在全方位上升,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在飛速提升。麵對美西方國家的挑釁,我們一定要自立自強。”
“張院長,自強沒錯,但不能自大。我們才過幾年好日子,就立馬按捺不住了?就立馬向全世界宣布,我們要擴大話語權了?”
“從尼克鬆訪華以來,我們經過了三十年的努力,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正在發生改變,很多人認為,中國不同於過去的蘇聯。這為我們的發展贏得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如果沒有這種環境,我們的改革不可能到這個程度,我們的經濟也不可能發展得這麽好,總書記也講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2005年9月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佐利克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上的演講強調,將中國“與蘇聯相提並論是錯誤的”,中國既不謀求傳播“激進、反美的意識形態”,也不認為自己要跟資本主義展開“殊死搏鬥”。
佐利克強調:“最重要的是,中國並不認為它的未來取決於推翻國際體係的根本秩序。事實上恰恰相反,中國斷定,中國的成就取決於是否跟現代世界建立密切聯係。”
基於對中國的這一認識,佐利克提出將中國定位為是美國的“利益攸關者”。
這些情況說明,新時期中國對外戰略目標的調整,已被美國人,至少是一部分理性的美國人所認識、所承認,這對我們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是有益的。
“當然美國還存在對中國抱冷戰思維的敵對力量,我們不能喪失警惕,並要有所準備。我們的對外政策和舉動,應著眼於擴大前一種理性的力量,而不要為後一種敵對力量提供借口,提供醜化妖魔化中國的把柄。”
幾人又是一個沒想到,江寒對於外交史還真有研究。
“我們的外交策略,早已經是明確和既定的。鄧公早就說了三個詞:韜光養晦、決不扛旗、決不當頭。”
“韜光養晦,是什麽意思?就是不要出風頭,再說白一點,那就是實力不夠,不要瞎湊。不能為了麵子,而失了裏子。要隱忍!美國四處找事,到處挑事,找我們國家的茬也很正常,但我們不能一時衝動就真跟人家鬧翻。”
“鄧公說決不扛旗、決不當頭,這就包括了不扛世界社會主義這麵大旗,不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這個頭。”
“鄧公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
“鄧公之後我們延續了這種外交思想,對外實行‘和諧外交’、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提出: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我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的世界而努力。”
“過去,鄧公曾講,不要討論什麽姓社姓資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淡化意識形態鬥爭,把精力都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的改革開放才得以推進,經濟社會得以全麵發展。這才過去了幾年啊,我們就嘚瑟起來了,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
此人是二蛋大學中國研究院的院長張巍巍,是高層集體學習、討論和交流會議的常客,此人的口才了得,說話慢斯條理,但是感染性極強,加上麵相憨厚,很容易取得大家的信任。
張巍巍並非一個人來,他也不是主角,主角是外交部副部長和一個駐外大使。
兩名官員與江寒客氣了幾句就沒有了話,所有的話題都是由張巍巍來挑起。
“江書記,您對我們的外交策略如何看?”談了半小時之後,張巍巍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話題。
“外交策略?我們的外交策略,就如同如何看待長城、如何運用長城一樣,一定要靈活,可進可退,可防可攻,攻防自如,要根據國際環境的變化和地緣政治的變化而定。”
“長城,凝聚和濃縮中華民族的精神,隱忍與進取,待時而動。”張巍巍說道。
喬扭頭看了看江寒,他沒想到張巍巍的觀點居然與之前不同了。
江寒對此人很了解,這個人嘛,什麽左,什麽右,他是不左不右、時左時右,左邊占上風他就左,右邊占上風他就右,是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當前,國家在外交方麵顯得很強硬,從部長到幾個新聞發言人都很剛,利用一切場合指責西方特別是指責美國的做法。這讓國內的群眾大唿過癮,一個個都有揚眉毛吐氣的快感。但是隨之而來的隱憂,很多人卻沒有意識到。
“您覺得,我們的外交策略,特別是對美西方,是到了進取或者說是進擊的時候了?”江寒問完,外交部兩位官員的眉毛一揚。
張巍巍幾乎毫不猶豫:“不能說進擊,進取這個詞是可以的。自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在外交上處處受製的局麵結束了。我們的綜合國力上來了,特別是我們的gdp成為世界第二,直追美國。美國正在衰落,而我們正在上升,我們全麵超越美國可以說是指日可待。”
江寒道:“gdp?gdp算個屁?”
張巍巍沒料到江寒突然來了一句粗話,一時愕然。
“gdp上去了,就等於我們強大了?開玩笑!”江寒道:“1853年之前的中國,從來都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甲午戰爭時,我們的gdp遠超日本,不也一敗塗地?!”
“1913年,我們就是全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gdp全球第二!可是,不管是1853年的第一,還是1913年的第二,有什麽實質意義?當時的中國真的就富強嗎?當時gdp第一或第二,隻能代表世界上其他的國家在那一曆史時期種地種不過我們,其他能說明什麽?”
張巍巍沒想到江寒言辭會如此激烈,也知道江寒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研究,再說下去就大失麵子,馬上轉移話題:
“我也不是gdp決定論,gdp隻是一個方麵。我剛才說的,我們是在全方位上升,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麵都在飛速提升。麵對美西方國家的挑釁,我們一定要自立自強。”
“張院長,自強沒錯,但不能自大。我們才過幾年好日子,就立馬按捺不住了?就立馬向全世界宣布,我們要擴大話語權了?”
“從尼克鬆訪華以來,我們經過了三十年的努力,美國等西方國家對中國的印象正在發生改變,很多人認為,中國不同於過去的蘇聯。這為我們的發展贏得了極為有利的國際環境。如果沒有這種環境,我們的改革不可能到這個程度,我們的經濟也不可能發展得這麽好,總書記也講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2005年9月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佐利克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上的演講強調,將中國“與蘇聯相提並論是錯誤的”,中國既不謀求傳播“激進、反美的意識形態”,也不認為自己要跟資本主義展開“殊死搏鬥”。
佐利克強調:“最重要的是,中國並不認為它的未來取決於推翻國際體係的根本秩序。事實上恰恰相反,中國斷定,中國的成就取決於是否跟現代世界建立密切聯係。”
基於對中國的這一認識,佐利克提出將中國定位為是美國的“利益攸關者”。
這些情況說明,新時期中國對外戰略目標的調整,已被美國人,至少是一部分理性的美國人所認識、所承認,這對我們爭取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是有益的。
“當然美國還存在對中國抱冷戰思維的敵對力量,我們不能喪失警惕,並要有所準備。我們的對外政策和舉動,應著眼於擴大前一種理性的力量,而不要為後一種敵對力量提供借口,提供醜化妖魔化中國的把柄。”
幾人又是一個沒想到,江寒對於外交史還真有研究。
“我們的外交策略,早已經是明確和既定的。鄧公早就說了三個詞:韜光養晦、決不扛旗、決不當頭。”
“韜光養晦,是什麽意思?就是不要出風頭,再說白一點,那就是實力不夠,不要瞎湊。不能為了麵子,而失了裏子。要隱忍!美國四處找事,到處挑事,找我們國家的茬也很正常,但我們不能一時衝動就真跟人家鬧翻。”
“鄧公說決不扛旗、決不當頭,這就包括了不扛世界社會主義這麵大旗,不當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這個頭。”
“鄧公曾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千萬不要當頭,這是一個根本國策。這個頭我們當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夠。當了絕無好處,許多主動都失掉了。”
“鄧公之後我們延續了這種外交思想,對外實行‘和諧外交’、促進世界共同發展。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大會上,黨中央提出: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我們將繼續同各國人民一道,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普遍繁榮的世界而努力。”
“過去,鄧公曾講,不要討論什麽姓社姓資的問題,其實就是在淡化意識形態鬥爭,把精力都集中到經濟建設上來。我們的改革開放才得以推進,經濟社會得以全麵發展。這才過去了幾年啊,我們就嘚瑟起來了,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