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作用很複雜,絕不隻是一道矮牆那麽簡單!而且,長城的防禦作用也不是一般人以為的“不被攻陷”。


    長城是一道氣候和文明的分界線,這條分界線隔開了兩種不同的氣候,隔開了農耕和遊牧兩種完全不同的文明體係。在兩千多年前,漢文帝就對匈奴單於說,兩國以長城作為國家的分界線:“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於。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製之。”


    打開中國地形圖,就會發現許多段長城都恰好處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上。


    當然也有一部分長城不在這條等降水量線上,那是因為千百年來氣候變化的原因,曾經那些長城也是與當時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高度重合。


    隻不過兩千多年來,氣候出現了改變,比如受小冰河氣候的影響,明代時期中國北方的氣候就要比戰國時代更加寒冷和幹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也向南移動了一些,所以這也就致使明長城的位置要比秦長城更偏南。


    降水量的多少是決定農業產量的關鍵,在長城以北的土地上,其年降水量大多無法達到400毫米,這使得可以耕種小麥等農作物的土地稀少,耕作季節也短,在土豆、紅薯等作物傳播至中國之前,蒙古高原上的遊牧民族雖然也耕種糧食,但產量和規模都不高,並且開拓出農田種植糧食後,貧瘠的草原也容易快速耗盡土地養分,變成生存條件更為惡劣的荒漠。


    因而,住在長城以北土地上的人類隻能發展遊牧經濟,靠蓄養牲畜生活,其土地所能承受的人口數量很少,生活也較為艱辛。


    而長城以南的土地每年卻能得到豐沛的降水,再加上土壤、日照等有利因素的促進,足夠讓農作物茁壯成長,所以同樣一塊大小相同的土地,在長城以南就能供養出比蒙古高原高幾倍的人口,並讓更多人脫離農業生產,從事其他職業和發展科技,創造出更複雜和更先進的文明形式。


    與長城以內的氣候相比,長城以北地區的氣候較為惡劣,經常發生災害,凍死、餓死大量遊牧民族賴以為生的牲畜,讓遊牧部落居民的生活破產。每當到這個時候,遊牧民族就會想辦法從溫暖的“南方”獲得糧食和自己無法製作的物品,而其獲得物資的常用辦法除了用牲畜與商人交易外,就是發動侵略戰爭,劫掠溫暖而濕潤的“南方”。


    此時,長城作用就凸顯出來了,它能擋住大部分遊牧民族南下的腳步!


    作為中原王朝防衛北方敵對勢力的第一道防線,許多段長城都順應地勢修建在山脊線上,其外側有著崎嶇的山路和壕溝,敵軍進攻時還必須從山坡下接近,這很不利於大規模軍隊的展開,並且長城上包含著許多防禦工事,對那些科技落後還處於部落製度下的各民族來說,這無異於是道難題,他們要想攻克嚴密防守的長城需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價才行,常常要死掉很多人後才能突破。


    長城還是一個邊界道路係統、物資儲備中心和浩大的運輸網絡,若是沒有長城,守衛部隊很難在懸崖峭壁和崎嶇的山脊上迅速調動士兵,而有了長城和與之相連的道路,中原王朝的軍隊隻需要沿著官道(道路)前往長城,然後再登上平坦的長城步道,就能快速調動士兵趕往遇襲地點,不需要再小心翼翼地走崎嶇的山路了。


    長城的步道足夠平坦、寬闊,有時甚至還能讓運輸物資的輜重馬車兩兩並排在步道上隨軍前進,而長城上的各個要塞中也儲存有大量軍事物資,這對物產不豐、補給不便的邊疆地區來講很重要,能極大減輕軍隊的給養負擔,加快行軍速度。


    事實上,擁有如此之多軍事作用的長城不僅僅是一道防禦設施,當中原王朝國力虛弱之時,中原王朝的軍隊當然隻能依托長城上的軍堡、關城等防禦措施苦苦防守,但一旦國力強盛,那麽長城就是中原王朝向草原擴張的進攻支點!


    長城是源源不斷的向北伐草原的軍隊提供兵員、給養和安全的據點!這也是為什麽中原王朝總是會在國朝初開,對敵人還擁有較強軍事優勢時就主動修建長城的重要原因之一。


    即使是在中原王朝國力不足以擊敗遊牧民族時,長城也能發揮多重封鎖線的作用。


    對於長城以北的各個民族來講,中原王朝生產的茶葉、鋼鐵和鹽巴等物品是極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因為他們的飲食裏缺少蔬菜和維生素,必須要經常喝茶葉才能保證健康。鋼鐵則是製作武器和工具的最主要材料,草原上的科技水平低,鋼鐵產量也低,必須大量從外界獲取。而鹽巴不僅是增加食物美味的調味料,也是製作醃肉保存食物的重要添加劑,同時人和動物的身體發育、體液循環也不能缺少鹽分。


    這些物資充足時,長城外的各民族就能生養更多的人口,具有極大的戰爭潛力,而為了扼製敵人的發展和潛力,中原王朝常常對敵人禁運,實施經濟封鎖政策,不準那些對發展很重要的物資落入敵對勢力之手,提高他們的實力。


    這與現在的美西方對中、朝、俄、伊郎等國家實施禁運是一個道理。


    有時,中原王朝也會與長城外的各部落有選擇性的進行壟斷性質的貿易,用那些在中原市場上不值錢的物資和長城外的各部落交換更值錢的馬匹、人參和皮貨等物資。


    不少人以為中國古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修建的長城根本無法抵擋遊牧民族南下的鐵蹄,在軍事防禦上的作用不大,要不然北方的敵人也不會多次越過長城攻擊中原,但這種看法是不對的!受到了“幸存者偏差”的影響,大家隻看到了長城被敵人攻破的那幾次,卻沒有看到敵人被長城長期阻擋在長城以北的事實。


    除了中國古代修建長城外,其他國家也曾修建過類似長城的防禦措施,而這些國家中許多都是與中國一樣的強大帝國,比如古羅馬帝國就在自己的北部邊界修建了防禦“蠻族”進攻的哈德良長城、安敦尼長城和日耳曼長城;薩珊波斯帝國則在自己的北部邊界地區修建了著名的戈爾根長城;沙皇俄國為了防備韃靼人的進攻則在自己南部疆域修建了木牆長城!而這些國家修建的“長城”也確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講完這些,喬說道:“我沒有想到你會這麽看待長城的作用,長城不僅僅是防禦,我是第一次聽說。”


    “是啊,因為那些有話語權的知識分子往往會得到一些國際組織的資助,他們往往是不動聲色地詆毀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精神信仰,普羅大眾根本無力辯駁,那些獨立的知識分子沒有錢,特別有骨氣,他們的聲音往往被淹沒了。”


    “因此,很多知識分子成為了精英,還成了意見領袖,他們影響了很多幹部和群眾。”


    “江,你的意思是,凡是貶低長城的,都是這種被國際組織資助的?”


    “喬,也不是的。普通的幹部群眾是被誤導的。而那些有一定名氣、有一定地位的人,被國際組織資助的可能性很大。”


    “江,有一個人曾說過長城是我們閉關鎖國、思想封閉的象征。他明天要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欲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照並收藏官欲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