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越鬧越大,沒辦法之下,市長組織開了一個小範圍會議,商量怎麽應對。
有人提出如果是僅僅取消在門票方麵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恐怕還不夠。如果外國人來了還要買票,就證明我們之前的決策是錯誤的。因此,幹脆一視同仁,所有人進來都免門票。
市長當即臉都綠了,所有人都取消門票,景區收入怎麽辦?景區每年給財政貢獻了不少,都免門票了,這塊收入從哪裏補?
最後市裏作出規定:外國人來了照樣買票,本地人到景區遊玩憑身份證半價。
一場輿論才漸漸平息。
江寒舉的這個例子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此時江寒舉例等於是當眾打綠城市委書記的臉,啪啪的。
馬青誌有火卻發不出來,隻能在心裏憋著,一張老臉漲成了紫茄子。
“現在網絡社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刻板印象和老不信。”
江寒不再舉對外國人免門票的例子了,馬青誌竟然覺得有一絲輕鬆。
“網民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和事持一種固定化、簡單化的看法。在被給予有限材料的基礎上,網民往往容易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給某些群體貼上各種表明特點的標簽,從而一概而論,忽視個體差異。”
江寒說,在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公務員、城管、醫生、警察、專家,被習慣性的妖魔化,因為經常被黑,所以被稱為“黑五類”。網絡社會中普遍缺少互信,有人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國民不相信運動”,指出在諸多輿論熱點或公共事件的背後,民眾的迴應隻是:我不信!
網民大多都有一種情結——羅賓漢情結,往往熱衷於在事發後給當事方貼上各種表明身份特點的標簽,並據此對社會人群進行一種過於簡單化的分類並作出善惡判斷,進而“扶弱抗強”。
“之所以一些事情在網上發酵並迅速向線下傳導,是因為網絡媒體和網民一味博眼球的心理,也叫做尖叫原理。”
“他們特別喜歡把一些正常的事情進行各種猜測,搞成懸疑新聞,在標題上下功夫成為標題黨,語不驚人死不休,目的就是讓人尖叫。於是,主觀、片麵,誇張、色情,窺私、炫奇,戲劇、煽情,傾向性、誤導性、煽動性,打擦邊球,為的就是點擊量。”
“比如說在博客上,一篇文章點擊量越高,博主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找他做廣告的公司就越多,給的廣告費就越高。”
江寒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網絡輿論的特點,讓在座的黨政幹部們暗暗點頭。
“一件重大事情發生,全社會都在關注,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負麵輿情。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最容易造成公眾的恐慌,這種恐慌來源於不知道真相,也就是信息不對稱,也可以說是一種大規模信息恐慌。如何紓解這種恐慌,關鍵在於如何說,如何對公眾說。”
“但是,因為刻板印象和國民不相信運動,政府出麵說,越說越亂,群眾越聽越慌。”
“為什麽產生這種情況呢,主要是有四個方麵的問題一直在積累。”
“第一個問題,自己不說別人說。當事人不出來,讓與此不相關的人猜來猜去。”
“第二個問題,政府不說百姓說。政府對於各方麵的消息最為靈通,但政府往往就捂著蓋著,於是老百姓就開始說。”
“第三個問題,媒體不說網民說。黨報黨刊黨媒不敢說,怕擔責任,於是都上網看,網民各種說法,造成了輿論的混亂。”
“第四個問題,國內不說境外說。一些敏感問題,政府不想說,媒體不敢說,國內一片沉默,但境外報道了,造成了極為強烈的反差。”
“於是,老百姓就信網上的,就信民間的,就信境外的。”
“這個不能埋怨老百姓,主要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沒有到位,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都沒有跟上時代。”
“對公共安全事件,怎麽說?我認為要做到八個說。”
“第一,別人說不如自己說。這一事件的親曆者、現場的見證者出來說話,最有權威性,能夠迅速澄清謠言,防止釀成網絡事件。”
“第二,被動說不如主動說。不能等到被媒體、被網絡逼問,主動說出來事情的經過。”
“第三,一定時候說不如第一時間說……”
“第四,盡快說不如搶先說……”
“第五,外行說不如內行說……”
“第六,大家說不如專人說……”
“第七,分別說不如統一說……”
“第八,用技巧說不如用事實說……”
江寒講到這裏,會場裏突然響起了掌聲。
掌聲隻有幾下,就停止了。
全場隻有一個人鼓掌,大家都望過去,這是省委宣傳部機關所在的位置。
省委宣傳部的部長望過去,心中暗罵,這個人是宣傳部的嗎?怎麽能在這個時候鼓掌?
靳起朝也氣暈了,給江寒鼓掌!省委宣傳部的幹部竟然反水,反了你了!
再一看,此人是新聞處的曹源,是正處級的調研員,是今年剛剛轉業到省委宣傳部的。此人過去是在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曾當過宣傳處的處長,筆頭子比較過硬,轉業之後考試排在前幾名,從而分到了省委宣傳部。
此人剛剛轉業,對於地方的事情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剛才鼓了掌。
曹源剛才鼓掌是發自內心、情不自禁的。
本來新聞處長是要參加的,但處長到中宣部參加一個培訓,所以他作為調研員就來參加了。
對於江寒,曹源早有耳聞,他在省軍區工作時就知道有這麽一號牛人,夏林之所以迅速從師級幹部提拔到副軍級,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汶川立下的大功,而這個大功與江寒有莫大關係。
江寒竟然給省委常委和省直部門處以上幹部講課,可見此人有水平之高。
一聽之下,果然不錯,講的都是滿滿的幹貨。
看著周圍射過來的目光,充滿著不解、疑惑、憤怒、嘲笑,曹源也蒙了,難道這個掌,鼓錯了?
有人提出如果是僅僅取消在門票方麵外國人的超國民待遇,恐怕還不夠。如果外國人來了還要買票,就證明我們之前的決策是錯誤的。因此,幹脆一視同仁,所有人進來都免門票。
市長當即臉都綠了,所有人都取消門票,景區收入怎麽辦?景區每年給財政貢獻了不少,都免門票了,這塊收入從哪裏補?
最後市裏作出規定:外國人來了照樣買票,本地人到景區遊玩憑身份證半價。
一場輿論才漸漸平息。
江寒舉的這個例子可以說是人盡皆知,此時江寒舉例等於是當眾打綠城市委書記的臉,啪啪的。
馬青誌有火卻發不出來,隻能在心裏憋著,一張老臉漲成了紫茄子。
“現在網絡社會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刻板印象和老不信。”
江寒不再舉對外國人免門票的例子了,馬青誌竟然覺得有一絲輕鬆。
“網民受社會影響而對某些人和事持一種固定化、簡單化的看法。在被給予有限材料的基礎上,網民往往容易做出帶普遍性的結論,給某些群體貼上各種表明特點的標簽,從而一概而論,忽視個體差異。”
江寒說,在刻板印象的作用下,公務員、城管、醫生、警察、專家,被習慣性的妖魔化,因為經常被黑,所以被稱為“黑五類”。網絡社會中普遍缺少互信,有人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國民不相信運動”,指出在諸多輿論熱點或公共事件的背後,民眾的迴應隻是:我不信!
網民大多都有一種情結——羅賓漢情結,往往熱衷於在事發後給當事方貼上各種表明身份特點的標簽,並據此對社會人群進行一種過於簡單化的分類並作出善惡判斷,進而“扶弱抗強”。
“之所以一些事情在網上發酵並迅速向線下傳導,是因為網絡媒體和網民一味博眼球的心理,也叫做尖叫原理。”
“他們特別喜歡把一些正常的事情進行各種猜測,搞成懸疑新聞,在標題上下功夫成為標題黨,語不驚人死不休,目的就是讓人尖叫。於是,主觀、片麵,誇張、色情,窺私、炫奇,戲劇、煽情,傾向性、誤導性、煽動性,打擦邊球,為的就是點擊量。”
“比如說在博客上,一篇文章點擊量越高,博主受到的關注度就越高,找他做廣告的公司就越多,給的廣告費就越高。”
江寒實事求是地分析了網絡輿論的特點,讓在座的黨政幹部們暗暗點頭。
“一件重大事情發生,全社會都在關注,一不小心就會造成負麵輿情。特別是一些重大的公共安全事件,最容易造成公眾的恐慌,這種恐慌來源於不知道真相,也就是信息不對稱,也可以說是一種大規模信息恐慌。如何紓解這種恐慌,關鍵在於如何說,如何對公眾說。”
“但是,因為刻板印象和國民不相信運動,政府出麵說,越說越亂,群眾越聽越慌。”
“為什麽產生這種情況呢,主要是有四個方麵的問題一直在積累。”
“第一個問題,自己不說別人說。當事人不出來,讓與此不相關的人猜來猜去。”
“第二個問題,政府不說百姓說。政府對於各方麵的消息最為靈通,但政府往往就捂著蓋著,於是老百姓就開始說。”
“第三個問題,媒體不說網民說。黨報黨刊黨媒不敢說,怕擔責任,於是都上網看,網民各種說法,造成了輿論的混亂。”
“第四個問題,國內不說境外說。一些敏感問題,政府不想說,媒體不敢說,國內一片沉默,但境外報道了,造成了極為強烈的反差。”
“於是,老百姓就信網上的,就信民間的,就信境外的。”
“這個不能埋怨老百姓,主要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工作沒有到位,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都沒有跟上時代。”
“對公共安全事件,怎麽說?我認為要做到八個說。”
“第一,別人說不如自己說。這一事件的親曆者、現場的見證者出來說話,最有權威性,能夠迅速澄清謠言,防止釀成網絡事件。”
“第二,被動說不如主動說。不能等到被媒體、被網絡逼問,主動說出來事情的經過。”
“第三,一定時候說不如第一時間說……”
“第四,盡快說不如搶先說……”
“第五,外行說不如內行說……”
“第六,大家說不如專人說……”
“第七,分別說不如統一說……”
“第八,用技巧說不如用事實說……”
江寒講到這裏,會場裏突然響起了掌聲。
掌聲隻有幾下,就停止了。
全場隻有一個人鼓掌,大家都望過去,這是省委宣傳部機關所在的位置。
省委宣傳部的部長望過去,心中暗罵,這個人是宣傳部的嗎?怎麽能在這個時候鼓掌?
靳起朝也氣暈了,給江寒鼓掌!省委宣傳部的幹部竟然反水,反了你了!
再一看,此人是新聞處的曹源,是正處級的調研員,是今年剛剛轉業到省委宣傳部的。此人過去是在省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曾當過宣傳處的處長,筆頭子比較過硬,轉業之後考試排在前幾名,從而分到了省委宣傳部。
此人剛剛轉業,對於地方的事情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剛才鼓了掌。
曹源剛才鼓掌是發自內心、情不自禁的。
本來新聞處長是要參加的,但處長到中宣部參加一個培訓,所以他作為調研員就來參加了。
對於江寒,曹源早有耳聞,他在省軍區工作時就知道有這麽一號牛人,夏林之所以迅速從師級幹部提拔到副軍級,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汶川立下的大功,而這個大功與江寒有莫大關係。
江寒竟然給省委常委和省直部門處以上幹部講課,可見此人有水平之高。
一聽之下,果然不錯,講的都是滿滿的幹貨。
看著周圍射過來的目光,充滿著不解、疑惑、憤怒、嘲笑,曹源也蒙了,難道這個掌,鼓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