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雪峰說道:“從去年到今年的經濟數據來看,我認可江處長的觀點。”


    作為產業司的人,不能輕易地肯定或批評某個教授的觀點,畢竟代表了官方。產業司的人可以給各位專家提供各類數據,但不能隨便發表意見。


    因為產業司的人一評論,差不多就相當於定調,專家們就不好再說話了。


    專家們一議論,產業司、綜合司幾個主要執筆人就有些無所適從,感到誰說得都有道理。


    畢竟,當下世界風雲變幻,國際形勢錯綜複雜,經濟危機迅速擴大,對於所有人來講,未來都是一團迷霧。


    江寒一來,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可以就某個教授的觀點發表議,可以否定,可以肯定。這樣一來,既可以激發大家的討論,又能夠控製住大致的方向。


    半個月時間以來,大家圍著國民經濟三駕馬車爭論不休,特別是對於如何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大家各執一詞。


    而江寒通過否定和批評孫治平關於民族劣根性,闡明了當下為什麽消費刺激不動、內需拉不起來的原因。


    現在看,這個問題並不難想,關鍵是大家的思維陷入了一種誤區,江寒一來,幾句話就捋得一清二楚。


    比如說,國務院先後多次下發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政策,大部分人都持這樣的觀點:刺激消費、拉動內需很重要,空間非常大,要不然國務院不會三番五次地下發文件。


    但是江寒卻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如果說刺激消費的空間大,那麽拉動內需的難度就變小,國務院下一次文件就夠了。


    而事實上,國務院下文件有8次之多,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大,措施一次比一次實,含金量越來越高,但仍然收效不大。


    這充分說明刺激消費、拉動內需沒有多少空間,甚至是白費力氣。


    江寒還分析了為什麽刺激不動、拉動不了,從外部到內部,從群眾的收入水平到國家的保障水平,讓人不得不信服。


    清花大學教授孫治平一向是這個小組的意見領袖,不管水平如何,關鍵是他的牌子比較唬人,畢竟是來自中國top2高校。


    之前,在與專家們討論的過程中,大家對孫治平還算是畢竟尊重。


    哪知道今天來了一個愣頭青,抓住自己言語當中的某個詞句大加撻伐!


    雖然自己的那句話稍微偏激一些,但這小子算是抓住不放了。


    等到這小子講完,正想找了一個相關的話題跟這小子辯論一番,怎麽說也要找迴場子、找迴一點臉麵。


    誰知道他剛剛咳嗽一聲,產業司的孔雪峰上來就認可這小子觀點!


    這樣一來,話題不能轉移了,而且也不好跟這小子為難了。


    秦懷禮道:“我覺得江處長說得有一定道理。那麽,我們現在就把方向定一下。就是以中國為中心,以救市為核心,圍繞投資做文章。”


    秦懷禮是這裏官職最高的,半個月以來,他是第一次對於大家的討論研究做出了決定。


    接下來,大家討論的內容就簡單多了,就是用什麽方式來投,投資多少,往哪裏投。


    “對,對,對,我覺得秦司長說得很對。江處長剛才講的,對我啟發也非常大!”


    剛才那個因為美債問題而被江寒糾正和補充的專家,來自滬上一所高校,名叫張文祥,因為江寒剛剛懟了清花大學的孫治平,剛才那一點點不快立馬消失了。


    “國家和地方財政出資建設社會基礎設施,從而拉動國內經濟的舉措,是國家應對經濟蕭條的主要手段之一。上世紀20年代,美國為應對大蕭條,推出開工建設胡佛水壩,這樣既解決了就業,也帶動原材的的市場需求,是很好的振興經濟措施。”


    “因此,加大公共投資,這是我們救市的重中之重。”


    “對,我也同意江處長的觀點,加大投資。因為當前全球正處於經濟下行周期,老百姓手裏都緊巴巴的,國內消費需求明顯呈現疲軟態勢;與此同時,國際局勢變幻莫測,也給我們的出口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因此,調節經濟、提振市場最終的著力點就隻能落在投資上。”


    “我認為加大投資的重點要放在基建上,”又一個教授緊接著發言:“基建項目涉及的上下遊企業眾多,一個基建項目的落地很可能就會救活一個瀕臨破產的企業。隻要企業收到了項目貨款,手裏資金充足,才能進行正常周轉運營,支持經濟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等到基建修建完工,又可以投入到經濟活動中使用,到時候也可以推動經濟發展,增加政府稅收,從而促進經濟增長。”


    江寒知道,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麵性,基礎建設的投資也是如此。


    經濟疲軟時搞基建這套理論最初源於凱恩斯,當時凱恩斯的提議十分簡單粗暴,核心思想就是通過加大投資力度,給社會上的閑散勞動力“安排”就業,哪怕讓一波人挖坑,另一波人再給填上都行。


    這種為了搞基建而搞基建的做法,在實際應用中則會引發基建工程使用效率低甚至閑置的情況。


    投資基建的錢都是政府通過發行地方債券募集而來的,這種“一個人挖坑一個人填坑”的做法隻是在加大政府的債務,並沒有為經濟發展帶來什麽積極的作用。


    如果一味地加大投資,無視經濟結構的均衡,很容易造成投資在經濟中占比過大,從而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


    江寒也清楚,這四萬億投資的初心是好的,但最後導致的結果卻是不盡如人意。


    2008年是我們改革開放的第30年,在取得巨大經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體製、社會、經濟都出現了問題,也就是到了要“大修”的年份。這一年的“兩會”上,提出了國務院機構改革、稅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等議題,希望透過深化市場機製的方式“修理”已出現的“故障”。有不少有識之士當年就大聲疾唿:放棄保八、藏富於民。


    但是,席卷全球的經濟危機打亂了改革的步調,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四萬億投資”計劃。此後,無論是要素市場,還是商品市場都在向著政府、國企靠攏,甚至可以說連續30年的改革開放“開起了倒車”:政府辦市場。


    這與容基時代的國企改革方略和2008年“兩會”的改革思路“背道而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欲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照並收藏官欲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