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平聽出了寇誌海的意思,江寒可能是先借調到中組部了。
如果是直接從川西省文川縣委書記的位置上進入中組部,這等於是打川西省委、阿壩州委的臉。
不管江寒到何處去,都必須是低調安排。
畢竟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災後重建,還有一個比較重大的事情就是夏季奧運會在京城舉辦。
一切不利於團結、不利於和諧的因素都要提前排除。
不能因為江寒的事情而引起大的輿論風波。
陳延平不禁苦笑了一下,江寒這小子,不管到哪裏,多多少少都會掀起一些波浪來。這一次到文川任職兩個月,整出來的動靜可是不小啊。
當然,這小子有一種特別可貴的品質,那就是堅持。在別人都質疑的時候堅持下去,特別不容易。
在黃溝村當村長助理的時候,就是因為氣象局的一條預報,他堅持嚴格落實有關規定,提前轉移群眾,讓鄰村的平溝村幾百口幸免於難。
這一次,他堅持相信李有才這種失意的專家,讓整個文川縣在文川大地震中無一傷亡。
文川大地震奪去3.5萬人的生命,而文川卻無一傷亡,有人感到這個大地震的命名很不妥。
但是,因為文川是震中,並且大家都已經叫習慣了,從官方文件到坊間消息都這麽沿襲下來。
正因為如此,如何安排江寒,成了各級領導的大難題。
所以,中組部方麵的意見是讓江寒迴到河洛省,休息休息,等大地震的關注度下降之後再說。
“江寒,寇局長說得沒錯,都是經驗之談啊。”
陳延平朝江寒舉了一下酒杯道:
“三年不飛,飛必衝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這是韓非子說的。三年不飛不鳴,其實就是在積蓄力量。潛伏很久的鳥,會飛得很高;花開得越早,凋謝得就越快。幹事創業也是如此,隻有經過沉澱積累、久經考驗,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吹盡狂沙始到金。”
“學會沉澱積累才能厚積薄發。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黨員幹部要甘於寂寞,沉澱本領。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的黨員幹部不甘於寂寞,行事我行我素,沉不住氣,要知道,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才能磨一劍。”
這時,央視的畫麵上出現了國家運動員備戰奧運的鏡頭,女子十米跳台的陳若琳,女子3米板運動員郭晶晶、吳敏霞。
陳延平道:“我很喜歡看跳水,是因為跳水與官場有異曲同工之處。最成功的人是悄無聲息的人。搞得動靜越大,掀起的波浪越大,結果都不怎麽好。”
“跳水和當官一樣,跳下來,再爬上去,再往下跳。跳得好不好,不在於你的身體有多高大,不是看你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看你能不能壓得住水花。”
“壓住對手隻是低層次,壓住水花才是高手。”
江寒此時感到,陳延平不愧是官場老手,看得很清楚。越往上走,越是要低調。
體製內的人如果經常處於輿論漩渦,恐怕就沒有多少精力幹工作。
被人關注的多,被對手盯住的時候也多,隻要犯一點錯,就會被人有意無意地放大。
寇誌海和陳延平剛才所講,都是經驗之談,肺腑之言,江寒感到受益匪淺。
~~~~~~
震後三個月,文川縣委常委擴大會議在映秀鎮召開。
這也是大地震之後召開的第一次常委會擴大會,當然,縣人大、縣政協領導也都出席。
之前,一直忙於救災,現在的任務轉向了重建。
袁文啟帶領的6萬人文川救援隊迴到了縣裏,在一片片廢墟之下,大家搭起了帳篷。
電力、通信、道路都已恢複,在外打工的幾萬人也都紛紛返鄉,與七萬餘名幹部群眾一道,共同清理環境,營造臨時住所。
上級已經承諾,將在全縣規劃新的居民區,所有費用都是財政資金,當然包括南粵省的援助資金,其他縣也是一樣。
可以想象,文川縣將迎來新生。黨員群眾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雖然現在還有餘震,但大家已經習慣了,沒有剛開始的那種害怕和緊張,能夠輕鬆應對了。
因為一切都要重新規劃,所以會議也就在映秀鎮的操場上進行。
不管大震小震,映秀鎮的兩處操場是最安全的。
在大地震發生之初,操場如同在海上衝浪的小小舢板,上下起伏,但仍然是一個整體。
所有在這裏開會的人們都想到了一個人:江寒。
操場就是江寒讓映秀鎮給加固的,正是這兩片地方成了文川縣的抗震指揮部。
江寒和縣長賀江秋帶著突擊隊去了茂縣之後,副書記廖誌國留在這裏,負責打通道路。
在這個操場上,中央領導來了,省領導來了,這裏先後開過多少次會議,大量的物資也從這裏轉運。
江寒在茂縣受傷之後,就再也沒有迴來過。
賀江秋曾和江寒通過話,此時的江寒已經在京城,他的身體已經無恙。賀江秋讓他早點迴來,但江寒說由於組織的安排,現在暫時還不能迴去,一切都靠在縣裏的同誌了。
後來,賀江秋才真正了解江寒的處境。
個人在時代麵前,就是一粒沙,隨便甩到哪裏就不見了蹤影。
但是,這一切對於江寒個人來講是不公平的。
上級有意在迴避江寒,想在媒體上抹掉江寒的痕跡,但江寒在文川人民心中的印象卻是永遠都抹不掉的。
漩口中學的張校長向縣委提出建議,把操場命名為江寒操場,並在操場上立一個江寒的雕塑。
這個建議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同意,但江寒告訴袁文啟,哪兒有給活人立雕塑的?
賀江秋感到,非常對不起江寒,可能,整個阿壩州都對不起江寒,文川縣不能對不起江寒。
於是,賀江秋專門交待了史誌辦,一定要把江寒到文川以來的點點滴滴都寫出來,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來記述。
上級再怎麽不爽,也不能幹涉地方史誌的撰寫。
今天的會議,雖然江寒遠在京城不能出席,但賀江秋仍然堅持在c位上擺著江寒的座簽。
會議開始了,袁文啟給江寒發了一條短信:“江書記,您還迴文川嗎?”
片刻,袁文啟的手機上顯示了迴複:“諸位展翅高飛,我將原路返迴。”
如果是直接從川西省文川縣委書記的位置上進入中組部,這等於是打川西省委、阿壩州委的臉。
不管江寒到何處去,都必須是低調安排。
畢竟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災後重建,還有一個比較重大的事情就是夏季奧運會在京城舉辦。
一切不利於團結、不利於和諧的因素都要提前排除。
不能因為江寒的事情而引起大的輿論風波。
陳延平不禁苦笑了一下,江寒這小子,不管到哪裏,多多少少都會掀起一些波浪來。這一次到文川任職兩個月,整出來的動靜可是不小啊。
當然,這小子有一種特別可貴的品質,那就是堅持。在別人都質疑的時候堅持下去,特別不容易。
在黃溝村當村長助理的時候,就是因為氣象局的一條預報,他堅持嚴格落實有關規定,提前轉移群眾,讓鄰村的平溝村幾百口幸免於難。
這一次,他堅持相信李有才這種失意的專家,讓整個文川縣在文川大地震中無一傷亡。
文川大地震奪去3.5萬人的生命,而文川卻無一傷亡,有人感到這個大地震的命名很不妥。
但是,因為文川是震中,並且大家都已經叫習慣了,從官方文件到坊間消息都這麽沿襲下來。
正因為如此,如何安排江寒,成了各級領導的大難題。
所以,中組部方麵的意見是讓江寒迴到河洛省,休息休息,等大地震的關注度下降之後再說。
“江寒,寇局長說得沒錯,都是經驗之談啊。”
陳延平朝江寒舉了一下酒杯道:
“三年不飛,飛必衝天;三年不鳴,鳴必驚人。這是韓非子說的。三年不飛不鳴,其實就是在積蓄力量。潛伏很久的鳥,會飛得很高;花開得越早,凋謝得就越快。幹事創業也是如此,隻有經過沉澱積累、久經考驗,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吹盡狂沙始到金。”
“學會沉澱積累才能厚積薄發。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黨員幹部要甘於寂寞,沉澱本領。有的黨員幹部特別是年輕的黨員幹部不甘於寂寞,行事我行我素,沉不住氣,要知道,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才能磨一劍。”
這時,央視的畫麵上出現了國家運動員備戰奧運的鏡頭,女子十米跳台的陳若琳,女子3米板運動員郭晶晶、吳敏霞。
陳延平道:“我很喜歡看跳水,是因為跳水與官場有異曲同工之處。最成功的人是悄無聲息的人。搞得動靜越大,掀起的波浪越大,結果都不怎麽好。”
“跳水和當官一樣,跳下來,再爬上去,再往下跳。跳得好不好,不在於你的身體有多高大,不是看你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看你能不能壓得住水花。”
“壓住對手隻是低層次,壓住水花才是高手。”
江寒此時感到,陳延平不愧是官場老手,看得很清楚。越往上走,越是要低調。
體製內的人如果經常處於輿論漩渦,恐怕就沒有多少精力幹工作。
被人關注的多,被對手盯住的時候也多,隻要犯一點錯,就會被人有意無意地放大。
寇誌海和陳延平剛才所講,都是經驗之談,肺腑之言,江寒感到受益匪淺。
~~~~~~
震後三個月,文川縣委常委擴大會議在映秀鎮召開。
這也是大地震之後召開的第一次常委會擴大會,當然,縣人大、縣政協領導也都出席。
之前,一直忙於救災,現在的任務轉向了重建。
袁文啟帶領的6萬人文川救援隊迴到了縣裏,在一片片廢墟之下,大家搭起了帳篷。
電力、通信、道路都已恢複,在外打工的幾萬人也都紛紛返鄉,與七萬餘名幹部群眾一道,共同清理環境,營造臨時住所。
上級已經承諾,將在全縣規劃新的居民區,所有費用都是財政資金,當然包括南粵省的援助資金,其他縣也是一樣。
可以想象,文川縣將迎來新生。黨員群眾對於未來的生活充滿了信心和希望。
雖然現在還有餘震,但大家已經習慣了,沒有剛開始的那種害怕和緊張,能夠輕鬆應對了。
因為一切都要重新規劃,所以會議也就在映秀鎮的操場上進行。
不管大震小震,映秀鎮的兩處操場是最安全的。
在大地震發生之初,操場如同在海上衝浪的小小舢板,上下起伏,但仍然是一個整體。
所有在這裏開會的人們都想到了一個人:江寒。
操場就是江寒讓映秀鎮給加固的,正是這兩片地方成了文川縣的抗震指揮部。
江寒和縣長賀江秋帶著突擊隊去了茂縣之後,副書記廖誌國留在這裏,負責打通道路。
在這個操場上,中央領導來了,省領導來了,這裏先後開過多少次會議,大量的物資也從這裏轉運。
江寒在茂縣受傷之後,就再也沒有迴來過。
賀江秋曾和江寒通過話,此時的江寒已經在京城,他的身體已經無恙。賀江秋讓他早點迴來,但江寒說由於組織的安排,現在暫時還不能迴去,一切都靠在縣裏的同誌了。
後來,賀江秋才真正了解江寒的處境。
個人在時代麵前,就是一粒沙,隨便甩到哪裏就不見了蹤影。
但是,這一切對於江寒個人來講是不公平的。
上級有意在迴避江寒,想在媒體上抹掉江寒的痕跡,但江寒在文川人民心中的印象卻是永遠都抹不掉的。
漩口中學的張校長向縣委提出建議,把操場命名為江寒操場,並在操場上立一個江寒的雕塑。
這個建議得到了上上下下的一致同意,但江寒告訴袁文啟,哪兒有給活人立雕塑的?
賀江秋感到,非常對不起江寒,可能,整個阿壩州都對不起江寒,文川縣不能對不起江寒。
於是,賀江秋專門交待了史誌辦,一定要把江寒到文川以來的點點滴滴都寫出來,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來記述。
上級再怎麽不爽,也不能幹涉地方史誌的撰寫。
今天的會議,雖然江寒遠在京城不能出席,但賀江秋仍然堅持在c位上擺著江寒的座簽。
會議開始了,袁文啟給江寒發了一條短信:“江書記,您還迴文川嗎?”
片刻,袁文啟的手機上顯示了迴複:“諸位展翅高飛,我將原路返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