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那就你迴答吧,看來是眾望所歸呀。”賀鳴之所以這麽講,就是順水推舟,目的是避免大家說他故意找江寒的茬。


    “賀校長,這個問題,迴答起來,恐怕需要很長時間。”江寒說道。


    “沒關係,哪怕剩下的時間都給你。”賀鳴顯得很大度。


    因為這個問題,賀鳴已經把中紀委、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旅遊局、省紀委全都扯進來了,而且省領導對《易經》已經做出了明確的定義,將其歸為封建糟粕。


    江寒迴答這個問題,恐怕就隻有一個答案:您說的對,省領導說的對,有關部門做得對!


    隻要江寒這麽迴答,好麽接下來的提問,會讓江寒掉進他預設好的陷阱,隻要他迴答,就不得不掉進去。


    因此,這個環節,一定要讓他迴答。


    “賀校長,我有個小小的要求,我迴答問題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打斷。”


    江寒居然向校長提出要求!學員們感到今天恐怕又有熱鬧可看了。


    階梯教室裏還有很多其他班次的學員,感到今天到這裏蹭課,值了。


    “好,江寒同學在迴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不要打斷,包括我本人。”賀鳴痛痛快快地答應了,江寒的迴答隻能是附和,不可能是反對。恭維領導的話,他能講多長?


    江寒這才拿過話筒,走到教室的右前方。


    “說《易經》的作用被誇大了,是一種含糊其辭、沒有邏輯的玄學,是一種封建迷信,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之所以是誤解,主要是被那些假學者給誤導了,《易經》被那些算卦的人給拉低了!”


    啊,江寒居然說省領導誤解了!也就是說,省領導說的都是錯的!膽兒也太肥了吧?!


    “我想說的是,《易經》是一種哲學,是一種智慧,《易經》成書於封建社會,但並不是封建迷信的東西,更不是腐朽、落後、不講科學的糟粕。”


    “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毛澤東早在1920年就與蔡和森大談《易經》之道。1937年毛主席在一篇哲學批注上寫道:完全否定,乾坤或幾乎息。1957年整風座談會上,他又說:中國古人講,‘一陰一陽之謂道’。不能隻有陰沒有陽,或者隻有陽沒有陰。這是古代的兩點論。”


    “毛澤東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曾熟讀過《易經》,直到晚年,依舊很愛讀。”


    “我真懷疑,認為《易經》是封建糟粕的是不是省領導,是不是借省領導的名義,來歪曲我們古人的智慧和古代文化典籍。”


    “那麽,很多人包括領導幹部為什麽認為《易經》是玄學甚至是騙人的?我認為,主要是算卦惹的禍!”


    “孔子在研究《易經》的過程中,他的學生問他,這算卦是怎麽迴事?孔子說,我研究《易經》不算卦,我們要的是《易經》裏麵的道理。荀子也講過,善易者不占。他的意思是說算卦不靈!但是在民間,甚至包括很多有文化的人都要玩算卦這個東西,曆朝曆代都有。”


    “如果你是有高度理性的人,一般都不會相信算卦這種東西,從孔子那個時候,中國有高度智慧的人都不相信這個。”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易經》裏的卦算的是天時天象,是科學。如果用卦來推算人的命運,這就是迷信!”


    “我先給大家講一講《易經》是怎麽來的。伏羲就是我們省的人,最早是伏羲畫八卦。夏朝時的《易經》叫《連山》,商朝的時候這個書以又叫《歸藏》,到周文王的時候這個書才改叫《易》。文王拘而演周易,這才叫做《周易》或者《易經》。”


    “周文王的兒子周公也是一個有大智慧的人,當年伏羲就是畫了易的八卦,文王的時候變成了六十四卦,並寫了卦辭,到周公又寫了爻辭。”


    “從《易經》開始,中國文化最好的一點就是不迷信,是高度的理性。即使算卦這個東西也不是搞迷信。西方人說是上天有一個神在管著我們,中國人沒有講這個事。所以《易經》是我們中國人最高的智慧,最好的哲學,沒有神的問題。”


    “《易經》裏講伏羲畫八卦用兩句話可以概括: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天象、察地理就是在尋求自然規律。這與我們是農業國家有很大關係。”


    “觀天象就是看日月星辰的運行和地上萬物的生滅變化之規律,它們之間是怎麽迴事,不能認為這就是迷信,這才是科學。”


    “《易經》中有一句話: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


    念完這句話,江寒走上講台,將其寫了下來。


    一些新近蹭課的其他班次學員都大吃一吃,不是吧?這家夥連這些都記得這麽清楚?


    會不會是賀鳴校長提前把問題已經拋給了江寒,江寒做了充分的準備?


    而其他學員則是習以為常,江寒的博學已經把大家震驚得近乎麻木。


    “這句話說的就是算卦!《易經》的算卦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這個問題是什麽?這是困擾中國古人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就是種糧!”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早形成的農業國家,農業種植對24節氣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需求,因為24節氣是為農業種植規定的,在什麽時候種,什麽時候收,都有一個具體的時間段。這個搞不清楚不行,而最初的算卦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們現在知道,古代是366天,現在是講365天零幾個小時,但是我們的陰曆計算的一年是12個月,隻有354天,就是每年陰曆比了是曆多出11天或者12天。在古代推算24節氣沒法定,怎麽辦呢?我們的祖先就通過《易經》算卦來解決這個問題,每年把陰曆多出來這個11天不算了,到明年繼續重新開始。”


    “但後來才發現這個辦法不行,因為每隔三年有一個閏月,多出了33天,那麽閏月放到哪裏去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欲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照並收藏官欲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