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我倒是寫過不少文章,關於三河縣絲綢的。我查了不少資料,比如說清代的文學作品《老殘遊記》,對三河縣的絲綢都大加讚賞。”


    三河縣西部山區,遍山鬱鬱蔥蔥,柞樹茂盛。


    粗大如椽的,樹老葉硬,不適於蠶食,大多是砍伐了作窯梢或種植木耳用。


    成墩像灌木的柞樹,葉芽鮮嫩,最適宜放養柞蠶。


    每年開春,蠶農們先是采來柞樹剛剛發芽的鮮嫩枝條,用沙子圍在河邊,然後把從蛾房孵化的幼蠶放養在上麵,待幼蠶褪去黑色的表皮之後,即分送上山,放養在一片長滿柞樹的山坡之上,蠶農稱之為蠶坡。十幾天過後,柞葉被吃光,蠶苗第二次蛻皮之後,就把蠶送到另一片蠶坡,等到這片柞葉被吃光,就轉場到另外一處蠶坡,這就是蠶農們所說的轉場。


    經過二眠場、三眠場、二八場幾次轉場,在中間需要日夜看護,隻要六十多天,柞樹的枝葉間就結出一個個蠶繭。


    蠶農視蠶坡為聚寶盆,把柞樹當搖錢樹;蠶坡柞墩,那是蠶農賴以生存的寶物。“一季蠶,半年糧”“筐坡十畝田”“寧舍懶婆娘,不舍蠶絲行”,這些三河縣的諺語說明了養蠶織絲對於當地的重要性。


    民國初年,僅兩棵樹鄉就有48家絲行,縣城有200餘家,織綢機達5000台,外地客商長期坐莊收購。其後兵燹匪患,戰亂頻仍,苛雜迭興,交通受阻,銷路不佳,蠶絲銳減,織綢衰敗。


    除了三河縣,還有山東和東北也有柞蠶。


    但三河縣的柞樹葉質優良,蠶繭一般呈乳白色,絲膠含量少,采摘後僅用清水漂洗便可繅絲,且出絲率高,絲強度大,易漂煉,易染色,質量居全國之首。


    柞蠶絲綢的製作約30個環節。在製作過程中,要是一個環節失手,即會導致前功盡棄,且無法進行補救。


    從養蠶到織成絲綢,工藝複雜。僅使用的工具就有幾十種:養蠶工具有扁、分扁網,除沙網、地膜、消毒劑等;繅絲工具有灶台、大鍋、浮子、磨子、絲框等;絡絲工具有絲架、絲櫃、絡尖和釘子等;牽經工具有牽粑、定子、圈杆等;刷經工具有臥、刷子、勝子、絞杆、刷柱、糨麵等;打緯工具有紡車、定子、緯桶、水盆等;紡織工具有紡車機、梭子、緯、浮杖、繩樞、織柱、鐵增水刷、刮刀等。


    柞蠶絲綢製作工藝精密而冗雜,耗費時間長,一位手工藝人要花上5至10年,才能精通這門手藝,而掌握全套技術需要更長時間。傳承後備力量不足,手工織造絲綢費時費力,經濟上卻沒有大的收益,吸引不了年輕一代。


    現在,外出的賣錦人都用上了最先進的機器,手工的費時費力,劃不來了。


    何遠光講完這些,齊二妞的繅絲開始了。


    齊二妞的繅絲技術很高,手腳並用,一個蠶繭一根絲,沒有一根是斷的!


    江寒讚不絕口。


    齊二妞泡了不少繭,還要繅絲。把絲織成綢估計要三天之後了。


    把絲織成綢,這時的綢叫生綢,質感硬,不能做衣服,要經過後麵極為細心的技術處理,將生綢變成熟綢才能銷售,用行話說這叫煉綢。


    煉綢的步驟是,先將白堿等原料加入沸水中,把生綢高溫浸泡兩小時。其間,要在沸水中不停翻動生綢,由光滑到不光滑為止。這主要靠經驗,撈早了不行,撈遲了也不行。將絲綢撈出後放陰涼處,晾幹後的絲綢用豬胰子滾開的水反複搓洗半小時左右,再放入清水中浸泡三天三夜。


    浸泡最關鍵的是絲綢不能有一點點露出水麵,若露出水麵,絲綢上就會出現黑斑,影響質量。


    沒想到從蠶繭到衣服,經過這麽複雜的工序,耗時如此之長。


    農業時代的手工藝,最後還是敗給了機器化、規模化的現代工業。


    所以,手工生產的東西,就不要求速度、上規模!


    手工生產的好東西,是時間的沉澱!


    這種傳統工藝,隻要路子增對了,一定會煥發出新的光彩,體現也其巨大的經濟價值。


    但是三河縣這些年不僅是宣傳偏了,也走偏了!


    柞蠶產業,不能跟著桑蠶產業走!


    這些年,三河縣的柞蠶發展思路偏了,也有被桑蠶產業帶偏的因素。


    在人家占據極大優勢的賽道上奔跑,純粹是給人家當背景板!


    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江寒初步有了打算之後,一個發展的基本框架和藍圖漸漸在腦中成形。


    兩棵樹鄉的柞蠶坡最為集中,占了三河縣的半壁江山,產值也占了一半以上。


    做好兩棵樹鄉的柞蠶產業,必須從全縣著手。


    因為發展柞蠶產業,涉及到農業、林業、水利、國土等各個部門,必須從縣一級形成統一認識。


    隻盯住兩棵樹鄉來做,格局太小,到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麻煩。


    “何主席,兩棵樹鄉以前的工作當然很好,這個就不用多講了。但是既然排名靠後,自然有很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經濟沒有發展起來。沒有錢,什麽事都辦不成。沒有錢,幹部群眾都沒有動力。”


    何遠光說道:“你的意思是,就以柞蠶為突破口?”


    江寒說道:“是的,兩棵樹鄉發展柞蠶,有基礎、有條件、有資源、有人才!”


    何遠光微微搖頭:“你說的四有,的確是有,但關鍵的一條沒有,那就是:市場!”


    江寒道:“市場肯定有,隻是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市場不是就擺在那裏的,市場完全可以創造出來,人們的消費也可以引導、引領的。比如說,在電視機發明之前,哪兒有電視機市場?所以,沒有市場!我們自己創造市場!”


    何遠光突然想到了三河人酒業公司,當時的白酒市場已經飽和,但是誰也想不到江寒會直接去開拓日本、韓國市場和國內的青年消費市場。


    江寒這麽說,肯定是心裏已經有譜了。


    “何主席,重振柞蠶產業,我想還是先務虛。搞一個重振柞蠶產業的座談會,邀請縣直有關部門,蠶業服務中心,還有曆史文化名人參加。”


    “縣文聯來組織這個座談會比較合適,你們跟曆史文化方麵的專家、名人有來往,而且你這些年對柞蠶的曆史有很深的研究。到時候,請你主持會議。”


    “等到我們形成基本的思路之後,再向常縣長、張書記匯報。”


    好多有水平的專家,都想參加市級、省級的會議,對於縣裏的座談會根本是不屑一顧。


    何遠光的博客流量越來越大,成了名人,名人邀請名人,自然要容易得多。


    何遠光當即答應,一是因為他聯係分包的是沃溝村,二是因為他在柞蠶曆史文化的研究上下了一番功夫,能推動柞蠶產業振興,也是他的一大夙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官欲天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孤照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孤照並收藏官欲天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