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進入十二月,天氣幹冷幹冷的。
在鄉裏,最不缺的就是柴火。每家每戶晚上都會在屋裏生一堆疙瘩火,這種東西密度大,經燒。
農村的房子密閉性都不好,所以也不怕什麽一氧化碳中毒。
沃溝隊部也生起了一大堆疙瘩火,大家一邊吃肉、一邊喝酒、一邊烤火,熱熱鬧鬧地打碎了山村的平靜。
大家都喝了不少,但沃溝村沒有多餘的房子,鄭萬和、魏國迴縣城了,江寒和何遠光,還有黑玉亮都在隊部的房子裏住。
三個人擠在一間屋裏,三張床,中間一個大火盆,晚上睡得倒也安穩。
第二天起來,劉德福的老婆已經做好了飯,玉米糝稀飯丟紅薯幹,餾好的饅頭,吃完飯,江寒說要到村裏看看怎麽從蠶繭變成蠶絲。
劉德福趕快打電話:“齊二妞,快燒水,煮繭,準備繅絲,鄉裏的江書記要看看。”
交待完畢,劉德福說道:“現在煮繭繅絲的不多了,主要是自家用。一年也用不了幾迴。”
“自家用?我看你還有大人小孩們穿的衣服,也不是柞蠶絲做的呀。”
江寒雖說是三河縣人,但對於柞蠶絲了解不多。一是黃溝村過去有養蠶戶,但後來沒有了。二是江寒從小上學,到其他村去得很少。
劉德福說:“是這樣,柞蠶絲比桑蠶絲是粗了點,但是做出的衣服不腐爛。前年,有人在柴溝村挖出了一個墳,後來考古人員來了,裏麵的屍體都爛了,身上的衣裳都好好的。這衣裳就是咱們這兒的柞蠶絲織成的!”
“現在,山絲,哦,就是柞蠶絲,一般就是做壽衣,死人穿的。”
“結果,這個事傳出去了,咱們做的衣服在咱們三河縣、高平市都賣不出去!”
竟然有這種事?
前年,江寒正好在南粵。
“老劉,這就叫弄巧成拙!其實,也不一定是咱們縣的山絲就千年不腐,主要是棺材,這個墳用的棺材是陰沉木金絲楠!”
文聯主席何遠光歎道:“縣裏本來是好心,借機宣傳一下縣裏的山絲,哪知道跟壽衣扯上了關係!”
“還有,現在的衣服講究個樣式,一年流行一個款式,你一件衣服一輩子都穿不爛,誰也不想要啊,特別是年輕人不喜歡。”
“所以,山絲的市場越來越小,一個是容易跟死人、跟壽衣聯係起來,心裏膈應,一個是年輕人都不想穿。”
“所以,有不少村子已經不養柞蠶了,種起了桑樹,養起了家蠶,用家絲織綢。”
江寒深以為然:“搞宣傳就得慎重,弄不好就要起反作用。這就是個典型的教訓!”
大家拐進一個山溝,進了一個村民小組。
這裏大都是老年人,老年人還會老手藝,還有一些老式的織機。
年輕人一般都是夫妻二人一起在外麵賣棉,到春節才迴來一次,孩子都扔在家裏,由爺爺奶奶照看著。
大家進了齊二妞家的院子,齊二妞過去也出去賣過棉,丈夫的技術好,引起了當地人的嫉妒,夜裏被人打斷了腿,後來就迴村裏了。
齊二妞正在燒水,柞蠶繭已經泡上了。
“繭子為啥要泡呢?”江寒問道。
何遠光看繅絲已經多次,並且在省報上發表過關於三河縣繅絲的文章,於是就給江寒當起了解說員。
蠶在吐絲結繭的時候,正常情況下會一氣嗬成地吐完。
理論上講,一個蠶繭能抽出來一根蠶絲。
蠶絲越長,在織綢的時候,接頭就越少,綢麵的光滑度就越高,其價格自然就高。
一個蠶繭的絲,長的有一千五百多米,短一點的也有幾百米。
很少有人能做到抽而不斷。
因為蠶吐絲的同時自身會產生絲膠,絲膠會把絲組成絲片,一個繭是由若幹絲片拚起來的。
除去絲膠的蠶絲,叫做精煉絲。
以精煉絲為原料,就可以用織機加工成各類織物。
蠶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剝食時先要撕去繭衣,再咬破繭殼。
由於偶然的原因,有人將蠶繭放入口中,繭殼在唾液中長時間浸潤後,絲膠溶解,密纏的繭絲分離,因而無意中發現了纏在蠶繭上的的繭絲。
經過反複實踐,有人悟出在合適的水溫下就可以抽絲剝繭,於是將蠶繭在熱水中浸煮,脫去絲膠,在絲緒浮起後,再繅取絲緒。
這就是最早的繅絲技術。
三河綢始於夏朝,唐朝開始興盛。三河柞蠶絲綢在周代已為高貴衣料。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後,官府即把柞蠶種發給百姓,積極倡導發展柞蠶生產。
到了唐代,三河綢已為宮中珍品。三河縣令元德秀常以三河絲綢進朝獻貢。
唐開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三百裏內縣令、刺史入京獻演,多少地方官興師動眾,隻有三河縣令元德秀僅僅攜帶幾個民間伶人身著三河絲綢,輕裝簡從,撫琴獻演。
主簿劉華勸他:“東都獻演,非同小可,山野俚曲難登大雅之堂,身著山綢,恐汙聖上耳目。”
元德秀熟知玄宗喜好,執意攜綢獻演,果然受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讚賞。
楊貴妃更愛三河絲綢,鼓動唐玄宗對三河絲綢通令嘉獎,帝王之愛,對三河絲綢起到了宣傳廣告效益,極大提高了知名度,很短時間內,三河絲綢的盛名傳遍九州華夏,成為唐代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貨源。
明嘉靖《縣誌》載:“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稅絲一千四百九十四兩四錢六分五厘,折絹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
鹹豐年間,山區農民植柞為本,以蠶為主,獲利頗豐。光緒年間,三河縣柞蠶業進一步發展,當時,民間與官府重視保護柞蠶坡,在兩棵樹鄉立碑,把“廣植蠶坡、保護蠶坡、愛養蠶蟻、嚴禁抽半、樽節草木”等五條政令、法規刻於其上,永遠奉行。
聽到這裏,江寒問道:“這塊碑還在不在?”
何遠光道:“這碑差一點被村民拿去當門石!我當時剛好在,保護下來了。”
江寒鬆了一口氣,還幸虧是文聯主席何遠光,幸虧他對柞蠶的曆史文化了解很深,要是別的部門,不就是一塊破碑嘛。
在鄉裏,最不缺的就是柴火。每家每戶晚上都會在屋裏生一堆疙瘩火,這種東西密度大,經燒。
農村的房子密閉性都不好,所以也不怕什麽一氧化碳中毒。
沃溝隊部也生起了一大堆疙瘩火,大家一邊吃肉、一邊喝酒、一邊烤火,熱熱鬧鬧地打碎了山村的平靜。
大家都喝了不少,但沃溝村沒有多餘的房子,鄭萬和、魏國迴縣城了,江寒和何遠光,還有黑玉亮都在隊部的房子裏住。
三個人擠在一間屋裏,三張床,中間一個大火盆,晚上睡得倒也安穩。
第二天起來,劉德福的老婆已經做好了飯,玉米糝稀飯丟紅薯幹,餾好的饅頭,吃完飯,江寒說要到村裏看看怎麽從蠶繭變成蠶絲。
劉德福趕快打電話:“齊二妞,快燒水,煮繭,準備繅絲,鄉裏的江書記要看看。”
交待完畢,劉德福說道:“現在煮繭繅絲的不多了,主要是自家用。一年也用不了幾迴。”
“自家用?我看你還有大人小孩們穿的衣服,也不是柞蠶絲做的呀。”
江寒雖說是三河縣人,但對於柞蠶絲了解不多。一是黃溝村過去有養蠶戶,但後來沒有了。二是江寒從小上學,到其他村去得很少。
劉德福說:“是這樣,柞蠶絲比桑蠶絲是粗了點,但是做出的衣服不腐爛。前年,有人在柴溝村挖出了一個墳,後來考古人員來了,裏麵的屍體都爛了,身上的衣裳都好好的。這衣裳就是咱們這兒的柞蠶絲織成的!”
“現在,山絲,哦,就是柞蠶絲,一般就是做壽衣,死人穿的。”
“結果,這個事傳出去了,咱們做的衣服在咱們三河縣、高平市都賣不出去!”
竟然有這種事?
前年,江寒正好在南粵。
“老劉,這就叫弄巧成拙!其實,也不一定是咱們縣的山絲就千年不腐,主要是棺材,這個墳用的棺材是陰沉木金絲楠!”
文聯主席何遠光歎道:“縣裏本來是好心,借機宣傳一下縣裏的山絲,哪知道跟壽衣扯上了關係!”
“還有,現在的衣服講究個樣式,一年流行一個款式,你一件衣服一輩子都穿不爛,誰也不想要啊,特別是年輕人不喜歡。”
“所以,山絲的市場越來越小,一個是容易跟死人、跟壽衣聯係起來,心裏膈應,一個是年輕人都不想穿。”
“所以,有不少村子已經不養柞蠶了,種起了桑樹,養起了家蠶,用家絲織綢。”
江寒深以為然:“搞宣傳就得慎重,弄不好就要起反作用。這就是個典型的教訓!”
大家拐進一個山溝,進了一個村民小組。
這裏大都是老年人,老年人還會老手藝,還有一些老式的織機。
年輕人一般都是夫妻二人一起在外麵賣棉,到春節才迴來一次,孩子都扔在家裏,由爺爺奶奶照看著。
大家進了齊二妞家的院子,齊二妞過去也出去賣過棉,丈夫的技術好,引起了當地人的嫉妒,夜裏被人打斷了腿,後來就迴村裏了。
齊二妞正在燒水,柞蠶繭已經泡上了。
“繭子為啥要泡呢?”江寒問道。
何遠光看繅絲已經多次,並且在省報上發表過關於三河縣繅絲的文章,於是就給江寒當起了解說員。
蠶在吐絲結繭的時候,正常情況下會一氣嗬成地吐完。
理論上講,一個蠶繭能抽出來一根蠶絲。
蠶絲越長,在織綢的時候,接頭就越少,綢麵的光滑度就越高,其價格自然就高。
一個蠶繭的絲,長的有一千五百多米,短一點的也有幾百米。
很少有人能做到抽而不斷。
因為蠶吐絲的同時自身會產生絲膠,絲膠會把絲組成絲片,一個繭是由若幹絲片拚起來的。
除去絲膠的蠶絲,叫做精煉絲。
以精煉絲為原料,就可以用織機加工成各類織物。
蠶蛹大概是先民的食品之一,剝食時先要撕去繭衣,再咬破繭殼。
由於偶然的原因,有人將蠶繭放入口中,繭殼在唾液中長時間浸潤後,絲膠溶解,密纏的繭絲分離,因而無意中發現了纏在蠶繭上的的繭絲。
經過反複實踐,有人悟出在合適的水溫下就可以抽絲剝繭,於是將蠶繭在熱水中浸煮,脫去絲膠,在絲緒浮起後,再繅取絲緒。
這就是最早的繅絲技術。
三河綢始於夏朝,唐朝開始興盛。三河柞蠶絲綢在周代已為高貴衣料。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後,官府即把柞蠶種發給百姓,積極倡導發展柞蠶生產。
到了唐代,三河綢已為宮中珍品。三河縣令元德秀常以三河絲綢進朝獻貢。
唐開元二十四年春,唐玄宗命三百裏內縣令、刺史入京獻演,多少地方官興師動眾,隻有三河縣令元德秀僅僅攜帶幾個民間伶人身著三河絲綢,輕裝簡從,撫琴獻演。
主簿劉華勸他:“東都獻演,非同小可,山野俚曲難登大雅之堂,身著山綢,恐汙聖上耳目。”
元德秀熟知玄宗喜好,執意攜綢獻演,果然受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讚賞。
楊貴妃更愛三河絲綢,鼓動唐玄宗對三河絲綢通令嘉獎,帝王之愛,對三河絲綢起到了宣傳廣告效益,極大提高了知名度,很短時間內,三河絲綢的盛名傳遍九州華夏,成為唐代絲綢之路的主要商品貨源。
明嘉靖《縣誌》載:“洪武二十九年,官民夏稅絲一千四百九十四兩四錢六分五厘,折絹七十四匹七尺二寸三分四厘五毫”。
鹹豐年間,山區農民植柞為本,以蠶為主,獲利頗豐。光緒年間,三河縣柞蠶業進一步發展,當時,民間與官府重視保護柞蠶坡,在兩棵樹鄉立碑,把“廣植蠶坡、保護蠶坡、愛養蠶蟻、嚴禁抽半、樽節草木”等五條政令、法規刻於其上,永遠奉行。
聽到這裏,江寒問道:“這塊碑還在不在?”
何遠光道:“這碑差一點被村民拿去當門石!我當時剛好在,保護下來了。”
江寒鬆了一口氣,還幸虧是文聯主席何遠光,幸虧他對柞蠶的曆史文化了解很深,要是別的部門,不就是一塊破碑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