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書記,那個江寒把兩家公司做活了,這就是勢。這個勢很難擋。可以說,您和尤主任,幾乎進入了一個死局。”
死局!管少卿的太陽穴一跳!
微閉雙眼時,尤文龍小聲問道:“翟大師,怎麽破局?”
“我這次就是專程為破局而來。四個字。”
翟紅森起身,到書桌上,提起毛筆寫了四個字:去竹養馬。
管少卿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因為先祖管仲關於老馬識途的傳說,管少卿視有竹之地為畏途,把馬當成走出迷途的神物。
養馬,很好理解。
去竹,難道要把全縣的竹子都給砍掉?這樣的話,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翟大師,這四個字怎麽解?”尤文龍知道,管少卿的有些話不便說出口,就直接問道。
“三河縣是山區與平原的結合地帶,有大片的灘塗濕地,最適合的就是養馬!”
“養馬產業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馬匹養殖與銷售、馬奶製品加工與銷售,以及與馬有關的各類化妝品、生活用品、生物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還有馬術表演與賽事活動的承辦。”
“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搞馬產業,圍繞馬產品、馬文化、馬科學做文章,這才是破局之策!”
管少卿有些激動,賽馬!
他在團市委工作期間,曾跟著任永亮一起去過香港,看了一場賽馬。
如果在三河縣搞起了馬產業,高端大氣上檔次!
雖然都是畜牧業,養馬就顯得很洋派,而養豬呢,檔次太低了!
農村到處都是豬圈,搞得整個村子都臭哄哄的!
豬?竹?
去竹?去豬?
突然,管少卿想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東邊有一個平原縣,發了一個禁止農村養豬的通知,打造“無豬縣”,這一做法還上了報紙。
管少卿馬上明白了這四個字的意思。
禁止農村養豬,這事太好辦了,一道命令的事兒。
但是養馬,這就難辦了。
馬從哪裏來?飼料怎麽搞?馬匹賣給誰?
於文龍說道:“管書記,我覺得在三河縣養馬,是有文化淵源和曆史底蘊的。三河縣有一個造父墓。造父就是周穆王的司馬,負責全國的馬政,最善於相馬、養馬、馭馬。”
“造父就是趙姓的始祖。三河縣是劉姓、趙姓的發源地。每年全世界劉姓、趙姓的知名人士都會來三河縣拜祭祖先。”
“我們的養馬產業,完全可以與天下趙姓聯到一起,文化搭台、姓氏聯絡、經貿唱戲。”
翟紅森道:“尤主任說得好。養馬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新興產業,在內地特別是中部地區還屬於新生事物。我這次來,就是想給管書記引見一個人。這個人,很有能量,她的父親是中央某個領導,馬產業是她經營的一個產業。”
“她叫趙小敏,準備和地方政府合作,投資一個養馬產業園項目,現在不少市縣都盯上了。今天晚上,市領導要請她吃飯。可能晚一會兒再趕過來。”
翟紅森說,趙小敏三十多歲,平時很少出來走動,一般是在香港賽馬場還有北方的大草原,或者是在京城。
這次在中部省份布局一個馬產業,其實還是河洛省領導接見趙小敏時提出的一個要求。
現在,趙小敏正在考察符合養馬條件的幾個縣。
翟紅森對三河縣的曆史有所研究,知道三河縣是趙姓發源地,給周穆王養馬的造父就在這裏,他也對趙小敏說了這一曆史典故,因此,趙小敏就答應到三河縣來看一看。
“管書記,上個月我在京城與趙小敏見麵,當時我也是陪著另外一個人。別人都把趙小敏喊公主。”
“因為趙小敏的父親娶了個後媽要生二胎,所以她很不高興,就自己一個人出來散心,五年時間,她就把產業做得很大了。”
“從中央領導來看,人大的、政協的,有十幾個姓趙的。有好幾個都很像,但也不確定,反正,也沒有人敢問她。因為,這是她的家事,怕把她給惹著了。”
“當時他們都在熱聊,我就坐在角落的一個書架旁。我看到了一些照片和報紙的複印件,順手拿了一些。”
翟紅森從包裏拿出了一遝照片和報紙複印件。
趙小敏,三十多歲的樣子,眉眼清秀,但算不上特別漂亮,很是耐看。
管少卿拿過來,一張一張地翻看著,與中央領導、部委領導、退休老領導和一些知名企業家的合影,那些報紙都是剪下來的,都是趙小敏到處地考察投資的報道。
這是個有背景、有能力的女人!
有一張照片,趙小敏帶披著絲巾,張開雙臂,作陶醉狀。
管少卿感到,前麵似乎有一條金光大道正在向自己招手。
市長任永亮下一步,如果有可能的話能順利接上市委書記。如果幹得不好,或者中間出了什麽岔子,很有可能到不太重要的省直部門當個一把手。
自己已經幹到了縣委書記,如果任永亮能在高平市接市委書記,他有可能提拔成副市長。
如果任永亮到其他市當市委書記或者是去了省直部門,恐怕就管不了管少卿的事了。
有一個硬靠山雖好,但它總有靠不住甚至倒下的時候。
隻有一個靠山,就等於把賭注都壓在一個人身上,一旦這人身敗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說不定還會跟著他遭殃。
因此,聰明的人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多找靠山,以防不測,不能雞蛋全放到一個籃子裏。
這個趙小敏來到了三河縣,這種人物,管少卿隻是聽說過,但沒有親見。
這種人物,官場中人往往不容易接近,反而是像翟紅森這樣的易學大師更容易接觸。
管少卿也明白了翟紅森的來意,趙小敏的養馬產業隻要落戶到三河縣,管少卿就有了一項拿得出手的政績,與縣長張雅文相抗衡,也為自己的晉升添上重重的砝碼。
拿到政績的同時,管少卿作為養馬產業項目所在地的一把手,與趙小敏就有了接觸的理由和交往的機會。
死局!管少卿的太陽穴一跳!
微閉雙眼時,尤文龍小聲問道:“翟大師,怎麽破局?”
“我這次就是專程為破局而來。四個字。”
翟紅森起身,到書桌上,提起毛筆寫了四個字:去竹養馬。
管少卿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因為先祖管仲關於老馬識途的傳說,管少卿視有竹之地為畏途,把馬當成走出迷途的神物。
養馬,很好理解。
去竹,難道要把全縣的竹子都給砍掉?這樣的話,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翟大師,這四個字怎麽解?”尤文龍知道,管少卿的有些話不便說出口,就直接問道。
“三河縣是山區與平原的結合地帶,有大片的灘塗濕地,最適合的就是養馬!”
“養馬產業有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包括馬匹養殖與銷售、馬奶製品加工與銷售,以及與馬有關的各類化妝品、生活用品、生物製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還有馬術表演與賽事活動的承辦。”
“在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搞馬產業,圍繞馬產品、馬文化、馬科學做文章,這才是破局之策!”
管少卿有些激動,賽馬!
他在團市委工作期間,曾跟著任永亮一起去過香港,看了一場賽馬。
如果在三河縣搞起了馬產業,高端大氣上檔次!
雖然都是畜牧業,養馬就顯得很洋派,而養豬呢,檔次太低了!
農村到處都是豬圈,搞得整個村子都臭哄哄的!
豬?竹?
去竹?去豬?
突然,管少卿想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東邊有一個平原縣,發了一個禁止農村養豬的通知,打造“無豬縣”,這一做法還上了報紙。
管少卿馬上明白了這四個字的意思。
禁止農村養豬,這事太好辦了,一道命令的事兒。
但是養馬,這就難辦了。
馬從哪裏來?飼料怎麽搞?馬匹賣給誰?
於文龍說道:“管書記,我覺得在三河縣養馬,是有文化淵源和曆史底蘊的。三河縣有一個造父墓。造父就是周穆王的司馬,負責全國的馬政,最善於相馬、養馬、馭馬。”
“造父就是趙姓的始祖。三河縣是劉姓、趙姓的發源地。每年全世界劉姓、趙姓的知名人士都會來三河縣拜祭祖先。”
“我們的養馬產業,完全可以與天下趙姓聯到一起,文化搭台、姓氏聯絡、經貿唱戲。”
翟紅森道:“尤主任說得好。養馬產業是一個朝陽產業、新興產業,在內地特別是中部地區還屬於新生事物。我這次來,就是想給管書記引見一個人。這個人,很有能量,她的父親是中央某個領導,馬產業是她經營的一個產業。”
“她叫趙小敏,準備和地方政府合作,投資一個養馬產業園項目,現在不少市縣都盯上了。今天晚上,市領導要請她吃飯。可能晚一會兒再趕過來。”
翟紅森說,趙小敏三十多歲,平時很少出來走動,一般是在香港賽馬場還有北方的大草原,或者是在京城。
這次在中部省份布局一個馬產業,其實還是河洛省領導接見趙小敏時提出的一個要求。
現在,趙小敏正在考察符合養馬條件的幾個縣。
翟紅森對三河縣的曆史有所研究,知道三河縣是趙姓發源地,給周穆王養馬的造父就在這裏,他也對趙小敏說了這一曆史典故,因此,趙小敏就答應到三河縣來看一看。
“管書記,上個月我在京城與趙小敏見麵,當時我也是陪著另外一個人。別人都把趙小敏喊公主。”
“因為趙小敏的父親娶了個後媽要生二胎,所以她很不高興,就自己一個人出來散心,五年時間,她就把產業做得很大了。”
“從中央領導來看,人大的、政協的,有十幾個姓趙的。有好幾個都很像,但也不確定,反正,也沒有人敢問她。因為,這是她的家事,怕把她給惹著了。”
“當時他們都在熱聊,我就坐在角落的一個書架旁。我看到了一些照片和報紙的複印件,順手拿了一些。”
翟紅森從包裏拿出了一遝照片和報紙複印件。
趙小敏,三十多歲的樣子,眉眼清秀,但算不上特別漂亮,很是耐看。
管少卿拿過來,一張一張地翻看著,與中央領導、部委領導、退休老領導和一些知名企業家的合影,那些報紙都是剪下來的,都是趙小敏到處地考察投資的報道。
這是個有背景、有能力的女人!
有一張照片,趙小敏帶披著絲巾,張開雙臂,作陶醉狀。
管少卿感到,前麵似乎有一條金光大道正在向自己招手。
市長任永亮下一步,如果有可能的話能順利接上市委書記。如果幹得不好,或者中間出了什麽岔子,很有可能到不太重要的省直部門當個一把手。
自己已經幹到了縣委書記,如果任永亮能在高平市接市委書記,他有可能提拔成副市長。
如果任永亮到其他市當市委書記或者是去了省直部門,恐怕就管不了管少卿的事了。
有一個硬靠山雖好,但它總有靠不住甚至倒下的時候。
隻有一個靠山,就等於把賭注都壓在一個人身上,一旦這人身敗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說不定還會跟著他遭殃。
因此,聰明的人總是“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多找靠山,以防不測,不能雞蛋全放到一個籃子裏。
這個趙小敏來到了三河縣,這種人物,管少卿隻是聽說過,但沒有親見。
這種人物,官場中人往往不容易接近,反而是像翟紅森這樣的易學大師更容易接觸。
管少卿也明白了翟紅森的來意,趙小敏的養馬產業隻要落戶到三河縣,管少卿就有了一項拿得出手的政績,與縣長張雅文相抗衡,也為自己的晉升添上重重的砝碼。
拿到政績的同時,管少卿作為養馬產業項目所在地的一把手,與趙小敏就有了接觸的理由和交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