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王小石睡得正酣的時候,集訓基地的運動科研中心還在緊張忙碌著。
“張主任,這是6號隊員王小石的數據。”
一名醫療技術人員將今天的分析報告交給了中心主任張建偉。
張建偉是剛從國家田管中心調過來的,主要負責集訓期間新訓練理論的數據采集分析以及改建完善工作。
“看這樣子這個‘臨邊界訓練法’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暫時還沒有影響訓練的傷勢發生。”
“張醫生的建議很好,要及時發現和改進傳統訓練方法中的錯誤,減少運動員受傷幾率。”
“好吧,他的數據傳到北體和田管中心各一份,等會按照張醫生要求對阻力跑的器械進行改進,你們連夜拿出一個方案,明天下午我要看到新的訓練器材。”
聽到張主任這麽一說,小年輕技術員不有得哀嚎了一聲。
往年冬天他也到基地幫過忙,但從未有像這次一樣忙個不停。
不少高水平運動員都突然增加了一個運動醫學團隊,對他們的訓練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而他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就是根據他們的反饋進行配合。
而開發相應的訓練器材就是工作重點之一。
冬訓期間隻有短短一個月,每天接到的各類訂單千奇百怪,而他們必須在一夜之內拿出可行性方案並實施。
為此,基地內甚至專門建設了一個小型機械加工廠,負責生產改進後的訓練設施。
等王小石第三天來到訓練場,看到的就是一個全新的阻力訓練背心。
“這是新開發的訓練設備,穿在身上壓力就會分散到整個上半身,對腰背的負荷就會少很多,相應的就會減少受傷的可能。”
享受同等待遇的還有蘇餅甜、董冰等人。
“小蘇,試試這個阻力器械,這個角度已經經過調整應該完全貼合你大腿發力的方向。”
“小董,這是一組形體動態分析芯片,剛研製出來的,用來糾正你的動作。”
......
今年的高原集訓,國家田徑隊因王小石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訓練理念、手段以及訓練器械都在改變。
而這一切也將在未來帶來一股全新的中國體育風暴。
另一邊,經過幾天的調整,現在王小石已完全適應了高原訓練。
不得不說年輕就是好,現在每天的訓練都在一點點加量,但他吃得好睡的香。
先前的不適早就無影無蹤,一周後的午餐時間,也就在這時他才發現,青訓營裏有還個熟人。
日後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銀牌的朱小明。
朱小明和他同年,是n省人,以前也在王佳所在的省體工隊訓練。
所以兩人很是熟悉。
“師兄,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我原來隊裏的高手小明哥,跳遠可厲害了。”
當然厲害了,人家後來可是奧運銀牌,現在雖然練的是跳遠,不過馬上就會改練三級跳遠了。
“你好,我叫王小石,練跳高的。”
“朱小明,王佳原先的隊友,我知道你,‘東方神石’。”
朱小明和王小石擊了下拳頭,然後對王佳說道,“這才是真正厲害的高手,破過全國紀錄的。”
“是十四歲紀錄!再說了,這裏麵那麽多拿過世界大賽獎牌的,我一個小蘿卜頭哪敢談高手。”
“遲早的事!”
朱小明是個自來熟的人,端起一盆飯菜坐到兩人旁邊說道,“你上次中運會還跳了兩米一四,好家夥,這成績我教練都說了不起!”
“你也不差,說不定以後你倆都會在大賽上拿獎。”
王小石也笑著迴應到。
幾人都是少年,而海埂基地娛樂稀缺,訓練又累,做完康複個個都是上床就睡。
反倒是吃飯時間是大家唯一放鬆休閑的時刻,一番交談大家都熟撚後,話匣子便都打開了。
“你們知道麽?我聽說咱們這個青訓營今年還是第一次成立少年訓練營,來了好多十四歲甚至十三歲的。”
朱小明把自己打探來的消息告訴兩人,隨即醒悟過來,自己的這個小師弟可不就是少年訓練營的麽。
“嗯,小明哥,是的,我們跳遠隊就都是十三十四歲的。”
“而且我還打聽到,那些真正的高手都是有專門的運動醫學團隊服務,每天都有人給他們貼芯片,知道那是啥麽?高科技耶!”
朱小明這話一出,王佳便詭異地看了看王小石,“小明哥,我們石頭哥身邊一直都有這個團隊。”
“噢,對不起,原來真正的大佬就在身邊,失敬失敬!求包養求抱大腿!”
朱小明趕緊做出一副狗腿子模樣,把鄰桌的幾個女運動員也逗樂了。
聽到這熟悉的台詞,王小石一陣失笑。前世在國家隊集訓期間,這小子就最喜歡各種搞怪,讓枯燥的訓練多了不少樂子。
沒想到現在大家又都湊到了一起,這讓他有了一種迴到前世的感覺。
今天下午是技術練習,雖說這次集訓以體能和心肺功能為主,但跳高畢竟是一項集合了力量和技巧的運動。
運動員還是必須時不時的鞏固所學技術免得生疏。
今天的這堂技術課是由國家跳高隊主教練汪文培親自上陣。
他先是講解了跳高的各個肌群的分工協作,以及跳躍的原理。
這些王小石自然早就爛熟於心,但隊伍中有不少十三、十四歲的少年,他們還從未接觸過理論,因此聽得格外認真。
對於運動員來說,不明白這些的話,隻要聽從教練吩咐也能練出成績。
但想要成為一名頂尖運動員,就必須通曉相關的理論知識。
知道怎麽通過努力才能訓練成什麽樣子。
而且這些知識越早知道越好,有助於他們從小就有目的有計劃的去補強自己。
學完了理論就是實踐,汪文培帶著大家來到室內場地,讓他們排著隊一個個試跳。
由於是教學課,跳高架的高度調的都不高,少年組的高度都是一米六左右,青年組的也不過一米八。
每跳過去一人,他就會現場進行講評,告訴大家剛才的技術動作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需要改進。
然後會讓國家隊的正式隊員再演示一遍。
這樣的現場教學既讓學員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也讓其他觀看的同學直觀看到了正確的技術動作應該是怎樣的。
而輪到王小石試跳時,汪文培卻是眼神一亮,他不是沒有看過他的比賽視頻。
知道這個少年的技術非常全麵,但現場看又是另一種感受。
他幾乎是擦著橫杆跳過去的,目測收腿那一下,身體離橫杆的距離非常接近最大理論值三厘米。
這個三厘米是是指背越式跳高時,身體重心必須最少高於橫杆三厘米,否則腰背腿會掃落橫杆造成試跳失敗。
而王小石能做到這一點,顯示了他極強的身體控製能力和絕佳的過杆技術。
“跳得非常不錯!王小石同學,你再來演示一下剛才的過杆動作。”
汪文培的話讓所有學員都將目光看向了王小石。
剛才所有選手試跳之後都被汪文培指出了或多或少的毛病,但唯獨他的試跳得到了主教練的高度讚許。
迴到先前出發的起跑點,王小石腳尖一點,身體輕快的向前跑去,八步之後就來到橫杆前。
身體隨即向後一仰,腳尖借著助跑送來的力道往上一送,身體就輕盈的一躍而起。
而後又是一個絲滑的轉身過杆。
“好!大家看清楚了麽?剛才王小石同學的這一跳非常完美,首先,他助跑的節奏很好,最後充分利用了速度將其轉化為了向上動能。”
“因此起跳的那一刻其實是借著跑動速度將自己拋向了空中,但在自己卻並未用上太多的力。”
“剛才這動作充分展現了跳高的技術特點,今天迴去之後大家要好好琢磨這其中的道理,不要一味的強調練跳高就是練彈跳,技術才是保證彈跳力完全發揮的保障。”
.......
不得不說汪文培到底是國家隊主教練,理論功底紮實,各類技術動作詳解說得深入淺出。
盡管前世王小石不止一次聽他授課,但再次聽來還是有新的收獲。
日子就在這樣訓練、再訓練當中一晃而過。
王小石原本還帶了課本準備有空時複習一下,但每天訓練後實在是太疲勞,基本都是康複按摩後加秒睡。
那些課本來時是怎樣現在還是怎樣。
直到冬訓結束,最後也沒翻過幾頁。
“張主任,這是6號隊員王小石的數據。”
一名醫療技術人員將今天的分析報告交給了中心主任張建偉。
張建偉是剛從國家田管中心調過來的,主要負責集訓期間新訓練理論的數據采集分析以及改建完善工作。
“看這樣子這個‘臨邊界訓練法’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暫時還沒有影響訓練的傷勢發生。”
“張醫生的建議很好,要及時發現和改進傳統訓練方法中的錯誤,減少運動員受傷幾率。”
“好吧,他的數據傳到北體和田管中心各一份,等會按照張醫生要求對阻力跑的器械進行改進,你們連夜拿出一個方案,明天下午我要看到新的訓練器材。”
聽到張主任這麽一說,小年輕技術員不有得哀嚎了一聲。
往年冬天他也到基地幫過忙,但從未有像這次一樣忙個不停。
不少高水平運動員都突然增加了一個運動醫學團隊,對他們的訓練進行了較大的調整。
而他和其他同事的工作就是根據他們的反饋進行配合。
而開發相應的訓練器材就是工作重點之一。
冬訓期間隻有短短一個月,每天接到的各類訂單千奇百怪,而他們必須在一夜之內拿出可行性方案並實施。
為此,基地內甚至專門建設了一個小型機械加工廠,負責生產改進後的訓練設施。
等王小石第三天來到訓練場,看到的就是一個全新的阻力訓練背心。
“這是新開發的訓練設備,穿在身上壓力就會分散到整個上半身,對腰背的負荷就會少很多,相應的就會減少受傷的可能。”
享受同等待遇的還有蘇餅甜、董冰等人。
“小蘇,試試這個阻力器械,這個角度已經經過調整應該完全貼合你大腿發力的方向。”
“小董,這是一組形體動態分析芯片,剛研製出來的,用來糾正你的動作。”
......
今年的高原集訓,國家田徑隊因王小石正在悄然發生變化,從訓練理念、手段以及訓練器械都在改變。
而這一切也將在未來帶來一股全新的中國體育風暴。
另一邊,經過幾天的調整,現在王小石已完全適應了高原訓練。
不得不說年輕就是好,現在每天的訓練都在一點點加量,但他吃得好睡的香。
先前的不適早就無影無蹤,一周後的午餐時間,也就在這時他才發現,青訓營裏有還個熟人。
日後在東京奧運會上奪得銀牌的朱小明。
朱小明和他同年,是n省人,以前也在王佳所在的省體工隊訓練。
所以兩人很是熟悉。
“師兄,我來給你介紹一下這是我原來隊裏的高手小明哥,跳遠可厲害了。”
當然厲害了,人家後來可是奧運銀牌,現在雖然練的是跳遠,不過馬上就會改練三級跳遠了。
“你好,我叫王小石,練跳高的。”
“朱小明,王佳原先的隊友,我知道你,‘東方神石’。”
朱小明和王小石擊了下拳頭,然後對王佳說道,“這才是真正厲害的高手,破過全國紀錄的。”
“是十四歲紀錄!再說了,這裏麵那麽多拿過世界大賽獎牌的,我一個小蘿卜頭哪敢談高手。”
“遲早的事!”
朱小明是個自來熟的人,端起一盆飯菜坐到兩人旁邊說道,“你上次中運會還跳了兩米一四,好家夥,這成績我教練都說了不起!”
“你也不差,說不定以後你倆都會在大賽上拿獎。”
王小石也笑著迴應到。
幾人都是少年,而海埂基地娛樂稀缺,訓練又累,做完康複個個都是上床就睡。
反倒是吃飯時間是大家唯一放鬆休閑的時刻,一番交談大家都熟撚後,話匣子便都打開了。
“你們知道麽?我聽說咱們這個青訓營今年還是第一次成立少年訓練營,來了好多十四歲甚至十三歲的。”
朱小明把自己打探來的消息告訴兩人,隨即醒悟過來,自己的這個小師弟可不就是少年訓練營的麽。
“嗯,小明哥,是的,我們跳遠隊就都是十三十四歲的。”
“而且我還打聽到,那些真正的高手都是有專門的運動醫學團隊服務,每天都有人給他們貼芯片,知道那是啥麽?高科技耶!”
朱小明這話一出,王佳便詭異地看了看王小石,“小明哥,我們石頭哥身邊一直都有這個團隊。”
“噢,對不起,原來真正的大佬就在身邊,失敬失敬!求包養求抱大腿!”
朱小明趕緊做出一副狗腿子模樣,把鄰桌的幾個女運動員也逗樂了。
聽到這熟悉的台詞,王小石一陣失笑。前世在國家隊集訓期間,這小子就最喜歡各種搞怪,讓枯燥的訓練多了不少樂子。
沒想到現在大家又都湊到了一起,這讓他有了一種迴到前世的感覺。
今天下午是技術練習,雖說這次集訓以體能和心肺功能為主,但跳高畢竟是一項集合了力量和技巧的運動。
運動員還是必須時不時的鞏固所學技術免得生疏。
今天的這堂技術課是由國家跳高隊主教練汪文培親自上陣。
他先是講解了跳高的各個肌群的分工協作,以及跳躍的原理。
這些王小石自然早就爛熟於心,但隊伍中有不少十三、十四歲的少年,他們還從未接觸過理論,因此聽得格外認真。
對於運動員來說,不明白這些的話,隻要聽從教練吩咐也能練出成績。
但想要成為一名頂尖運動員,就必須通曉相關的理論知識。
知道怎麽通過努力才能訓練成什麽樣子。
而且這些知識越早知道越好,有助於他們從小就有目的有計劃的去補強自己。
學完了理論就是實踐,汪文培帶著大家來到室內場地,讓他們排著隊一個個試跳。
由於是教學課,跳高架的高度調的都不高,少年組的高度都是一米六左右,青年組的也不過一米八。
每跳過去一人,他就會現場進行講評,告訴大家剛才的技術動作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又需要改進。
然後會讓國家隊的正式隊員再演示一遍。
這樣的現場教學既讓學員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也讓其他觀看的同學直觀看到了正確的技術動作應該是怎樣的。
而輪到王小石試跳時,汪文培卻是眼神一亮,他不是沒有看過他的比賽視頻。
知道這個少年的技術非常全麵,但現場看又是另一種感受。
他幾乎是擦著橫杆跳過去的,目測收腿那一下,身體離橫杆的距離非常接近最大理論值三厘米。
這個三厘米是是指背越式跳高時,身體重心必須最少高於橫杆三厘米,否則腰背腿會掃落橫杆造成試跳失敗。
而王小石能做到這一點,顯示了他極強的身體控製能力和絕佳的過杆技術。
“跳得非常不錯!王小石同學,你再來演示一下剛才的過杆動作。”
汪文培的話讓所有學員都將目光看向了王小石。
剛才所有選手試跳之後都被汪文培指出了或多或少的毛病,但唯獨他的試跳得到了主教練的高度讚許。
迴到先前出發的起跑點,王小石腳尖一點,身體輕快的向前跑去,八步之後就來到橫杆前。
身體隨即向後一仰,腳尖借著助跑送來的力道往上一送,身體就輕盈的一躍而起。
而後又是一個絲滑的轉身過杆。
“好!大家看清楚了麽?剛才王小石同學的這一跳非常完美,首先,他助跑的節奏很好,最後充分利用了速度將其轉化為了向上動能。”
“因此起跳的那一刻其實是借著跑動速度將自己拋向了空中,但在自己卻並未用上太多的力。”
“剛才這動作充分展現了跳高的技術特點,今天迴去之後大家要好好琢磨這其中的道理,不要一味的強調練跳高就是練彈跳,技術才是保證彈跳力完全發揮的保障。”
.......
不得不說汪文培到底是國家隊主教練,理論功底紮實,各類技術動作詳解說得深入淺出。
盡管前世王小石不止一次聽他授課,但再次聽來還是有新的收獲。
日子就在這樣訓練、再訓練當中一晃而過。
王小石原本還帶了課本準備有空時複習一下,但每天訓練後實在是太疲勞,基本都是康複按摩後加秒睡。
那些課本來時是怎樣現在還是怎樣。
直到冬訓結束,最後也沒翻過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