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兆豐年呐...”
唿嘯而來的凜冽北風中,鵝毛大雪紛紛揚揚的灑落,將整個長安都籠罩在一片潔白無瑕的世界中。
雪花在空中肆意紛飛,皇宮中金碧輝煌的黃瓦紅牆,也在這漫天大雪的映襯下,更顯莊嚴肅穆、巍峨壯觀。
李二陛下身著一身厚重的明黃色錦袍,負手立於神龍殿門口,一雙龍眸凝視著遠方被積雪覆蓋得嚴嚴實實的屋頂頂,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喜意。
自打進了臘月,一場接著一場的大雪接踵而至。
若是放在往年,單是解決百姓們冬天取暖的問題,都會讓自己憂心忡忡,甚至為此愁白了頭。
但好在李斯文這家夥,不知怎麽弄出來一種價格極其低廉,且儲量近乎無窮無盡的的煤炭代替木炭,自此,長安城的百姓們終於能夠安然度過每個寒冬,不再受嚴寒之苦。
看著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雪景,李二陛下那因繁忙政務而略顯疲憊的心,也難得變得躁動,實在不願再被困於案牘上,去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公文奏折。
靜極思動下當即傳旨,命王德與李君羨速速準備好輦車,並挑選百名百騎精銳作為護衛,隨他一同到城中四處走走。
好好欣賞一下這難得一見的雪中盛景。
自打入冬以來,天氣漸寒,每家每戶都生起了爐火,以往總是一入宮門就賴著不走,頻繁進諫的魏征,今年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執著,整日往宮中跑。
所以李二陛下這次的外出巡遊,倒也沒收到什麽詰責阻攔,這讓坐上馬車的李二陛下大感欣慰,頗有一種海闊天空的自由和舒暢。
其實對於魏征這個人,李二陛下還是相當器重的。
正是有了他的直言敢諫,才避免了自己許多因一時衝動而犯下的錯誤,得以穩當的走在成為一代明君的道路上。
但再多的欣賞,也架不住魏老狗那張嘴巴,實在是毫無遮攔。尤其是他常常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毫不留情的駁斥自己,弄得自己屢屢顏麵盡失,下不了台。
自己好不容易抓到個機會,強命那個讓人見了就心煩的李斯文,偃旗息鼓了數月之久,本以為能因此過上一段耳根清淨的日子...
誰曾想,這轉眼間,魏征又一次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誒,還是冬天好啊。
一到了冬天,那些平日裏讓人瞅見就心煩的官員,也一個個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連上早朝都不是那麽積極了。
以前每逢夏冬兩季,朝堂上的氛圍,那隻能用‘拖遝冗長’四個字來形容,各種大小瑣事稟報起來沒完沒了,大臣們也是能磨蹭就磨蹭。
唯獨今年一到了寒冬,每次朝會,大家都麻溜的把近期要處理的事情稟報完畢,隨後便是作鳥獸散,各自歸家去享受被窩裏的愜意時光。
連帶著他這個當皇帝的也輕鬆了不少。
雖說李二陛下向來不喜出行時鋪張浪費,但畢竟是貴為一國之君,身份擺在那兒,每次出宮還是避免不了一副威風凜凜的陣勢。
浩浩蕩蕩的車隊繞著長安緩緩而動,依次路過西南東三道城門,但奇怪的是,與往日不同,這迴出行居然沒有像往常那樣,聽到街道上傳來的災民嘈雜聲。
坐在車輦中的李二陛下微微皺起了眉頭,伸手撩開車簾朝著外麵張望,目之所及之處,官道兩側全都是空蕩蕩的不見一個人影。
見此,李二陛下不由的心生好奇,連忙招手,示意前方正騎著馬,小心巡視四周安全的李君羨趕到身邊。
待到李君羨驅馬來到近前,李二陛下緊忙問道:
“若某沒記錯的話,長安各地都應該聚集著大量的災民才對,為何今日連這街邊的施粥棚也都不見了蹤影?”
“別跟某說什麽天氣一冷,這吃飯都不積極,是不是有人暗中中飽私囊,侵吞了朝廷用於救濟災民的物資?”
自打今年正月初,那場波及了河南道、河東道、關中道多地的洪災開始,李二陛下就曾親自蒞臨多地視察災情。
那時,長安城內城外都是烏泱泱一片的災民,個個衣衫襤褸,麵容憔悴。
心生不忍之下,便下令命多數家有餘糧的大臣們行動起來,在多處設下了施粥棚,以給這些麵黃肌瘦的災民一個活下去的可能,艱難維持至今。
聽到這個問題,李君羨不由眨了眨眼,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安排李斯文收容災民的命令,不是從宮裏傳出來了麽?
斟酌半天該如何開口,最終還是決定如實稟報:“不是陛下你下令,命李斯文那小子收容的災民麽?前段時間,幾乎所有的災民都陸續遷移到了玉山。”
李二陛下原本就緊皺的眉頭皺得更緊。
之前他下令讓李斯文去收容災民,是想著給他安排一個棘手的任務,好讓他老老實實的待在湯峪,免得一天天的四處惹是生非。
但他可從來沒想到,李斯文這家夥有這麽大能耐,這才幾天的功夫啊,就把數量如此龐大的災民都妥善安置好!
且先不論收容如此之多的災民,究竟需要多少銅錢,光是要解決這麽多人日常衣食住的基本問題,別說是李斯文了,就是自己親自處理,恐怕也得費上好一陣心思。
李二陛下沉吟片刻,並沒有馬上發問,而是臉上一沉,重重問道:“某記得之前不是下過命令,命李斯文今年之內不許再迴長安!”
“到底是哪個不長眼的,竟敢無視朕的旨意,將他放入城中?”
麵對皇帝的厲聲質問,李君羨臉色古怪,壓低聲音小心稟告道:
“陛下,李斯文並未抗旨返京,隻是將安置災民一事,全權托付給了其妹李玉瓏來處理,他壓根就沒露麵。”
李二陛下不禁驚奇問道:“李斯文那小子,竟然肯放自己的親妹妹出來拋頭露麵?難道他就不怕懋功知曉此事後,將打的他皮開肉綻?”
就算大唐當今的風氣漸漸變得開放,但一個尚未出閣的名門閨秀,就這麽不做任何掩飾,正大光明的混跡到一群災民裏去,可是大大的不妥。
說的再輕巧,這番舉動傳出去,至少也是一個行事荒唐的惡名,這日後再想許個好人家,可就要費盡周折了。
李君羨搖了搖頭,頗為感慨的應道:“或許是陛下你太過小瞧了這位李家女。”
李二陛下更是驚愕:“武連郡公此話何意?”
“屬下聽聞,在此事之後,那李家女的名聲不但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還多出不少好事者,對她都是讚不絕口。”
“說什麽...曹國公府嫡女,誌氣高潔,有巾幗不讓須眉之風...想來,等這李家女到了適婚年紀,那些上門提親之人,都得踩爛曹國公府家的門檻。”
雖說李二陛下身為一國之君,位高權重,但真正能夠送到太極殿,讓他親自處理的事務,大多都是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
而類似於這種,實在搬不上台麵的瑣碎小事,往往很難傳到他的耳中。因此,對於這件事,李二陛下可以說是知之甚少,近乎一無所知。
所以在聽到李君羨言語中,那毫不掩飾的讚賞意味後,李二陛下心中疑惑叢生,連忙追問道:“武連郡公此話何意?快說來與某聽聽!”
見皇帝發問,李君羨不敢怠慢,趕忙將之前,李玉瓏用於安撫災民時所說的那番話術,盡可能詳細的道來。
敘述過程中,也不時的夾雜些,他自己對於這番話出處的推測。
待李君羨說完,李二陛下不由地瞪大雙眼,嘴裏喃喃低語道:“這當兄長的出息也就算了,怎的連這做妹妹的,也變得這般膽識過人?”
一時間,李二陛下甚至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怎麽懋功家的一對兒女兄友妹恭,還都盡數成了才,可反觀自家那些個臭小子,還在明爭暗鬥...唉,不提也罷,省得越想越氣。
李二陛下心意闌珊地長歎一聲,又問道:“那你可知道,那些災民到了玉山,現在情況如何?”
雖然自己已經免了李斯文好幾年的賦稅,但就憑他經營的那幾門生意,供養一家子還算綽綽有餘,但要再加上這些災民...怕是問題不小。
而且以自己對李斯文的了解,這個摳門小子到底會不會,掏出這麽多錢用來專門救濟災民,說實話,他心裏也是沒底兒。
更不要說眼下正值一年裏最是寒冷的時節,每到夜間更是濕寒透骨。倘若沒有能遮風擋雪的屋舍供災民居住,今年怕是要死傷不少。
李君羨偷偷用眼角餘光瞄了一下皇帝,心中暗自嘀咕了兩聲:你這個做皇帝的都不知道具體情況,你問我?
我這一整年也沒什麽休沐,能出幾迴城門啊!
連忙搖頭道:“這個...屬下確實不知。”
常伴君側,李君羨深諳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明哲保身之道。
雖說他手底下的這些百騎,其中有不少已經穿插進了各大世家充當家仆,隻要自己一聲令下,世家內部的絕大部分事宜便能迅速查清。
但他向來律己甚嚴,皇帝未曾明確吩咐下來的事情,絕對不會插手去管,隻負責自己職內之事,絕不越雷池一步。
所以,對李斯文這近兩個月的所作所為,他確實是一無所知。
李二陛下心中好奇越攢越多,這走了一路,四處觀望下來,城裏原本隨地可見的大多數災民棚,如今都已經消失了蹤影,剩下那些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拆除。
再聯想到最近幾次的朝會上,那些平日裏最熱衷於風聞奏事的禦史諫官們,也都未曾有過關於此事的請奏之舉。
由此看來,那些災民在李斯文的地盤上過的是相當不錯。
隻是...李二陛下心裏好奇越發強烈,足以遮蔽漫天風雪,可容納幾千人之數的屋舍啊,他究竟是怎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建起來的?
甚至他都有些不敢想...
以李斯文那一貫怕麻煩的性子,為什麽要主動請纓收容這些災民,該不會...他是把這些人當成了隨意打罵的仆役,整天揮鞭相向,逼他們整天累死累活的勞作吧?
雖然李二陛下也清楚,隻是為了一些身份低微的小娘受了欺負,就能毫不猶豫的以身涉險,親自去周至縣找地頭蛇討個公道的李斯文,絕不可能是這種蔑視生命的性子。
但除了腦海中閃過的這個可怕念頭外,李二陛下實在是想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釋,這麽吃力不討好的任務,為什麽李斯文要搶著幹?
不是,他圖什麽啊?
而若不是他想的這樣,那李斯文又是怎麽解決,幾千人的衣食還有居住問題的?
“李君羨,咱們去玉山看一看。”
念及至此,李二陛下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與疑惑,也顧不得神龍殿裏的那些事宜,匆忙對李君羨下令。
“這...”
聽到這心血來潮的命令,李君羨不禁是麵露難色,心中叫苦不迭。
陛下你這怎麽說話不算數啊,明明之前都說好了,隻是在城裏隨便逛逛就迴宮,你怎麽還突然改了主意要出城啊!
他是真擔心,萬一此行再出了什麽變故...
但是聖意難違,李君羨隻得硬著頭皮,拱手進言道:“陛下龍體金貴,容不得半點疏忽。依屬下之見...不若多調些兵馬相隨護駕,如此才可保萬無一失!”
李二陛下略作思索,覺得李君羨所言不無道理,點頭應道:“也罷,那就先迴宮裏換上身尋常衣物再說。”
待李君羨領旨離去,指揮車隊調轉車頭向皇宮駛去後,李二陛下又將身旁的王德傳喚過來,低聲囑咐道:
“王德,你即刻快馬加鞭趕赴邢國公府邸,傳達朕的旨意。”
“朕此番離宮期間,由房相全權負責坐鎮長安,處置各類緊要事務。嗯...倘若遇到難以決斷之事,就暫且擱置,待朕歸來再做定奪!”
王德笑著躬身領命,找百騎要了匹馬,直奔邢國公府而去。
唿嘯而來的凜冽北風中,鵝毛大雪紛紛揚揚的灑落,將整個長安都籠罩在一片潔白無瑕的世界中。
雪花在空中肆意紛飛,皇宮中金碧輝煌的黃瓦紅牆,也在這漫天大雪的映襯下,更顯莊嚴肅穆、巍峨壯觀。
李二陛下身著一身厚重的明黃色錦袍,負手立於神龍殿門口,一雙龍眸凝視著遠方被積雪覆蓋得嚴嚴實實的屋頂頂,流露出一絲難以掩飾的喜意。
自打進了臘月,一場接著一場的大雪接踵而至。
若是放在往年,單是解決百姓們冬天取暖的問題,都會讓自己憂心忡忡,甚至為此愁白了頭。
但好在李斯文這家夥,不知怎麽弄出來一種價格極其低廉,且儲量近乎無窮無盡的的煤炭代替木炭,自此,長安城的百姓們終於能夠安然度過每個寒冬,不再受嚴寒之苦。
看著眼前這美不勝收的雪景,李二陛下那因繁忙政務而略顯疲憊的心,也難得變得躁動,實在不願再被困於案牘上,去處理那些堆積如山的公文奏折。
靜極思動下當即傳旨,命王德與李君羨速速準備好輦車,並挑選百名百騎精銳作為護衛,隨他一同到城中四處走走。
好好欣賞一下這難得一見的雪中盛景。
自打入冬以來,天氣漸寒,每家每戶都生起了爐火,以往總是一入宮門就賴著不走,頻繁進諫的魏征,今年也不再像從前那般執著,整日往宮中跑。
所以李二陛下這次的外出巡遊,倒也沒收到什麽詰責阻攔,這讓坐上馬車的李二陛下大感欣慰,頗有一種海闊天空的自由和舒暢。
其實對於魏征這個人,李二陛下還是相當器重的。
正是有了他的直言敢諫,才避免了自己許多因一時衝動而犯下的錯誤,得以穩當的走在成為一代明君的道路上。
但再多的欣賞,也架不住魏老狗那張嘴巴,實在是毫無遮攔。尤其是他常常當著滿朝文武大臣的麵毫不留情的駁斥自己,弄得自己屢屢顏麵盡失,下不了台。
自己好不容易抓到個機會,強命那個讓人見了就心煩的李斯文,偃旗息鼓了數月之久,本以為能因此過上一段耳根清淨的日子...
誰曾想,這轉眼間,魏征又一次成了自己的‘心腹大患’。
誒,還是冬天好啊。
一到了冬天,那些平日裏讓人瞅見就心煩的官員,也一個個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連上早朝都不是那麽積極了。
以前每逢夏冬兩季,朝堂上的氛圍,那隻能用‘拖遝冗長’四個字來形容,各種大小瑣事稟報起來沒完沒了,大臣們也是能磨蹭就磨蹭。
唯獨今年一到了寒冬,每次朝會,大家都麻溜的把近期要處理的事情稟報完畢,隨後便是作鳥獸散,各自歸家去享受被窩裏的愜意時光。
連帶著他這個當皇帝的也輕鬆了不少。
雖說李二陛下向來不喜出行時鋪張浪費,但畢竟是貴為一國之君,身份擺在那兒,每次出宮還是避免不了一副威風凜凜的陣勢。
浩浩蕩蕩的車隊繞著長安緩緩而動,依次路過西南東三道城門,但奇怪的是,與往日不同,這迴出行居然沒有像往常那樣,聽到街道上傳來的災民嘈雜聲。
坐在車輦中的李二陛下微微皺起了眉頭,伸手撩開車簾朝著外麵張望,目之所及之處,官道兩側全都是空蕩蕩的不見一個人影。
見此,李二陛下不由的心生好奇,連忙招手,示意前方正騎著馬,小心巡視四周安全的李君羨趕到身邊。
待到李君羨驅馬來到近前,李二陛下緊忙問道:
“若某沒記錯的話,長安各地都應該聚集著大量的災民才對,為何今日連這街邊的施粥棚也都不見了蹤影?”
“別跟某說什麽天氣一冷,這吃飯都不積極,是不是有人暗中中飽私囊,侵吞了朝廷用於救濟災民的物資?”
自打今年正月初,那場波及了河南道、河東道、關中道多地的洪災開始,李二陛下就曾親自蒞臨多地視察災情。
那時,長安城內城外都是烏泱泱一片的災民,個個衣衫襤褸,麵容憔悴。
心生不忍之下,便下令命多數家有餘糧的大臣們行動起來,在多處設下了施粥棚,以給這些麵黃肌瘦的災民一個活下去的可能,艱難維持至今。
聽到這個問題,李君羨不由眨了眨眼,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安排李斯文收容災民的命令,不是從宮裏傳出來了麽?
斟酌半天該如何開口,最終還是決定如實稟報:“不是陛下你下令,命李斯文那小子收容的災民麽?前段時間,幾乎所有的災民都陸續遷移到了玉山。”
李二陛下原本就緊皺的眉頭皺得更緊。
之前他下令讓李斯文去收容災民,是想著給他安排一個棘手的任務,好讓他老老實實的待在湯峪,免得一天天的四處惹是生非。
但他可從來沒想到,李斯文這家夥有這麽大能耐,這才幾天的功夫啊,就把數量如此龐大的災民都妥善安置好!
且先不論收容如此之多的災民,究竟需要多少銅錢,光是要解決這麽多人日常衣食住的基本問題,別說是李斯文了,就是自己親自處理,恐怕也得費上好一陣心思。
李二陛下沉吟片刻,並沒有馬上發問,而是臉上一沉,重重問道:“某記得之前不是下過命令,命李斯文今年之內不許再迴長安!”
“到底是哪個不長眼的,竟敢無視朕的旨意,將他放入城中?”
麵對皇帝的厲聲質問,李君羨臉色古怪,壓低聲音小心稟告道:
“陛下,李斯文並未抗旨返京,隻是將安置災民一事,全權托付給了其妹李玉瓏來處理,他壓根就沒露麵。”
李二陛下不禁驚奇問道:“李斯文那小子,竟然肯放自己的親妹妹出來拋頭露麵?難道他就不怕懋功知曉此事後,將打的他皮開肉綻?”
就算大唐當今的風氣漸漸變得開放,但一個尚未出閣的名門閨秀,就這麽不做任何掩飾,正大光明的混跡到一群災民裏去,可是大大的不妥。
說的再輕巧,這番舉動傳出去,至少也是一個行事荒唐的惡名,這日後再想許個好人家,可就要費盡周折了。
李君羨搖了搖頭,頗為感慨的應道:“或許是陛下你太過小瞧了這位李家女。”
李二陛下更是驚愕:“武連郡公此話何意?”
“屬下聽聞,在此事之後,那李家女的名聲不但沒有受到絲毫影響,反而還多出不少好事者,對她都是讚不絕口。”
“說什麽...曹國公府嫡女,誌氣高潔,有巾幗不讓須眉之風...想來,等這李家女到了適婚年紀,那些上門提親之人,都得踩爛曹國公府家的門檻。”
雖說李二陛下身為一國之君,位高權重,但真正能夠送到太極殿,讓他親自處理的事務,大多都是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
而類似於這種,實在搬不上台麵的瑣碎小事,往往很難傳到他的耳中。因此,對於這件事,李二陛下可以說是知之甚少,近乎一無所知。
所以在聽到李君羨言語中,那毫不掩飾的讚賞意味後,李二陛下心中疑惑叢生,連忙追問道:“武連郡公此話何意?快說來與某聽聽!”
見皇帝發問,李君羨不敢怠慢,趕忙將之前,李玉瓏用於安撫災民時所說的那番話術,盡可能詳細的道來。
敘述過程中,也不時的夾雜些,他自己對於這番話出處的推測。
待李君羨說完,李二陛下不由地瞪大雙眼,嘴裏喃喃低語道:“這當兄長的出息也就算了,怎的連這做妹妹的,也變得這般膽識過人?”
一時間,李二陛下甚至有些懷疑,是不是自己平時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怎麽懋功家的一對兒女兄友妹恭,還都盡數成了才,可反觀自家那些個臭小子,還在明爭暗鬥...唉,不提也罷,省得越想越氣。
李二陛下心意闌珊地長歎一聲,又問道:“那你可知道,那些災民到了玉山,現在情況如何?”
雖然自己已經免了李斯文好幾年的賦稅,但就憑他經營的那幾門生意,供養一家子還算綽綽有餘,但要再加上這些災民...怕是問題不小。
而且以自己對李斯文的了解,這個摳門小子到底會不會,掏出這麽多錢用來專門救濟災民,說實話,他心裏也是沒底兒。
更不要說眼下正值一年裏最是寒冷的時節,每到夜間更是濕寒透骨。倘若沒有能遮風擋雪的屋舍供災民居住,今年怕是要死傷不少。
李君羨偷偷用眼角餘光瞄了一下皇帝,心中暗自嘀咕了兩聲:你這個做皇帝的都不知道具體情況,你問我?
我這一整年也沒什麽休沐,能出幾迴城門啊!
連忙搖頭道:“這個...屬下確實不知。”
常伴君側,李君羨深諳多做多錯,少做少錯的明哲保身之道。
雖說他手底下的這些百騎,其中有不少已經穿插進了各大世家充當家仆,隻要自己一聲令下,世家內部的絕大部分事宜便能迅速查清。
但他向來律己甚嚴,皇帝未曾明確吩咐下來的事情,絕對不會插手去管,隻負責自己職內之事,絕不越雷池一步。
所以,對李斯文這近兩個月的所作所為,他確實是一無所知。
李二陛下心中好奇越攢越多,這走了一路,四處觀望下來,城裏原本隨地可見的大多數災民棚,如今都已經消失了蹤影,剩下那些也在有條不紊的進行拆除。
再聯想到最近幾次的朝會上,那些平日裏最熱衷於風聞奏事的禦史諫官們,也都未曾有過關於此事的請奏之舉。
由此看來,那些災民在李斯文的地盤上過的是相當不錯。
隻是...李二陛下心裏好奇越發強烈,足以遮蔽漫天風雪,可容納幾千人之數的屋舍啊,他究竟是怎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建起來的?
甚至他都有些不敢想...
以李斯文那一貫怕麻煩的性子,為什麽要主動請纓收容這些災民,該不會...他是把這些人當成了隨意打罵的仆役,整天揮鞭相向,逼他們整天累死累活的勞作吧?
雖然李二陛下也清楚,隻是為了一些身份低微的小娘受了欺負,就能毫不猶豫的以身涉險,親自去周至縣找地頭蛇討個公道的李斯文,絕不可能是這種蔑視生命的性子。
但除了腦海中閃過的這個可怕念頭外,李二陛下實在是想不出其他合理的解釋,這麽吃力不討好的任務,為什麽李斯文要搶著幹?
不是,他圖什麽啊?
而若不是他想的這樣,那李斯文又是怎麽解決,幾千人的衣食還有居住問題的?
“李君羨,咱們去玉山看一看。”
念及至此,李二陛下再也按捺不住內心的衝動與疑惑,也顧不得神龍殿裏的那些事宜,匆忙對李君羨下令。
“這...”
聽到這心血來潮的命令,李君羨不禁是麵露難色,心中叫苦不迭。
陛下你這怎麽說話不算數啊,明明之前都說好了,隻是在城裏隨便逛逛就迴宮,你怎麽還突然改了主意要出城啊!
他是真擔心,萬一此行再出了什麽變故...
但是聖意難違,李君羨隻得硬著頭皮,拱手進言道:“陛下龍體金貴,容不得半點疏忽。依屬下之見...不若多調些兵馬相隨護駕,如此才可保萬無一失!”
李二陛下略作思索,覺得李君羨所言不無道理,點頭應道:“也罷,那就先迴宮裏換上身尋常衣物再說。”
待李君羨領旨離去,指揮車隊調轉車頭向皇宮駛去後,李二陛下又將身旁的王德傳喚過來,低聲囑咐道:
“王德,你即刻快馬加鞭趕赴邢國公府邸,傳達朕的旨意。”
“朕此番離宮期間,由房相全權負責坐鎮長安,處置各類緊要事務。嗯...倘若遇到難以決斷之事,就暫且擱置,待朕歸來再做定奪!”
王德笑著躬身領命,找百騎要了匹馬,直奔邢國公府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