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之外,台階之下,百官分站兩旁。
齊燁站在了兵部那邊,打眼一瞧,是出現了很多陌生的麵孔。
好歹也上過幾次朝,齊燁叫不全朝堂官員的名字,百官大致長什麽逼樣還是有點印象的。
以往上朝的,少了三成左右,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外地入京述職的官員,除此之外就是國子監、史官官員以及一些名士大儒。
齊燁剛站定,孫功又悄咪咪的跟過來了,站在了旁邊。
“殿下,董孝通這人不討喜,嘴也臭,一會上了朝若是說了叫人心中不爽利的話,殿下忍忍就好。”
“忍忍?”
齊燁噗嗤一樂,覺得孫功在和自己講童話故事。
忍忍,忍忍,最可笑的就是這倆字了,如果問還有比什麽這句話更可笑的,那一定是忍忍就過去了。
校園霸淩,就是看你會忍,足夠忍,才一次又一次的欺負你。
占你便宜,就是看你會忍,總是忍,才一次又一次的占你便宜。
欺負你的人,不就是認為你會忍,總是忍,一次又一次的忍,才不斷欺負你嗎。
所以說吧,沒什麽忍一忍就會好起來,這隻不過是懦弱之人不斷暗示自己的謊言罷了,忍可以,不能變成常態化,變成了常態化,這不叫忍,慫逼就是慫逼。
齊燁都懶得和孫功說什麽狠話,本世子麵對京中的朝堂重臣都沒忍過,你一個南地的監正跑京中讓我忍你?
見到齊燁不說話,孫功勸說道:“眼看著過年了…”
“怎麽的,就你們過年,我不過年唄,軍器監監正過年了,想拿我樂嗬樂嗬,我過年找誰樂嗬?”
“本將非是此意,忍一時…”
齊燁:“越想越氣。”
“哎呀,退一步…”
“卵巢囊腫。”
孫功楞了一下,沒明白什麽意思。
齊燁淡淡的說道:“之前本世子說過了,軍器製造工藝,是底線,軍器監要的是製造技術還是軍器。”
“自然是軍器。”
“好,既然是軍器,南莊作坊打造就好,他說數字,提出數量,我就是給全京城百姓都招募也會達到他們的需求,製造工藝,免了吧。”
齊燁並非沒心理準備,開先例,讓朝廷“外包”給近乎私人性質的工坊打造軍器,肯定會有人找麻煩,他並不意外。
齊燁一副無吊所謂的模樣:“告訴所有想打軍器製造工藝的軍器監老爺們,想要從我幽王府世子身上討便宜,嗬,兩橫一豎就是幹,兩撇一力就是辦,讓他們試試。”
孫功歎了口氣,見齊燁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懶得再多說。
實際上老孫也是好心,齊燁多多少少有點誤會他了,誤會兵部想要這軍器製造工藝,實則並非如此。
軍器監,歸兵部管,可三道軍器監監正,又不歸兵部管,因為是文臣擔任。
前朝的時候,軍器監是歸工部管轄的。
各州府都有軍器監,這些軍器監衙署負責的是各州府內的折衝府、屯兵衛、兵備府軍器,以及一些後勤問題。
各州府的軍器監呢,歸某一道的軍器監管轄。
這些“某一道”的軍器監呢,又歸工部管轄。
冷不丁一看,這個製度是沒問題的,結果當國朝開戰的時候,弊病重重。
歸工部管轄的軍器監,要供應的軍器是交給歸兵部管轄的各折衝府,各邊關。
一出問題,各折衝府罵軍器監,軍器監推到工部頭上,然後兵部就開始罵工部。
在這個過程中,兵部想要將軍器監的統轄權歸他們所有,工部自然不放。
這事扯皮扯了好多年,最終朝廷做了決定,兵部管可以,但是要在四地三道再設一個“大監”,也就是三道軍器監,而這個大監正需文臣擔任。
當時朝廷考慮的是互相監管雙向監督的問題,自然而然就將工部排除在外了。
就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三道軍器監成立了。
結果讓兵部始料未及的是,這三道軍器監成了一個十分“獨立”的衙署,是既不聽兵部的,也不歸其他衙署管轄。
軍器監呢,又不止是衙署,就說董孝通這個南地三道軍器監監正,人家不在某一個固定的州府辦公,而是不斷協調南地的各州府,各折衝府。
軍器監下麵是有軍器坊的,打造軍器就需要材料,包括金屬、木料。
金屬和木料呢,又涉及到了冶煉坊和礦場,以及伐木場等地。
這些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存在一個州府,加之很多地方不是官府完全說了算,還要看世家的臉色。
朝廷辦事,看當地世家臉色,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
實際上絲毫都不誇張,天子剛登基沒多久的時候就出現過這個情況。
北關告急,需要大量軍器,要“南器北調”。
問題是南關那邊也怕關外番蠻作亂,勻一些過去倒是可以,但是得加大軍器產量。
那時候因為是馬上過冬,礦山礦產就出問題了,天冷,自然環境惡劣,運輸也困難,原本征召的民夫數量又少,加之各處礦場的百姓嫌光給吃的不給錢,全跑了,有組織,有預謀的罷工了。
最後解決的方法很可笑,擔任一道軍器監監正的董孝通找了當地世家,不知做了什麽交易,談妥後,當地世家用了不到半日的功夫,百姓們又正常上工了。
類似於這種情況很多,董孝通也解決了很多次,這才在四年前擔任了三道軍器監的監正。
天子和朝廷,看重的並不是董孝通的“能力”,而是人脈關係,在南地很吃的開,幾乎和軍器各作坊有關的世家,都會給幾分顏麵。
這些事,齊燁並不清楚,孫功心裏知道深淺輕重。
孫功讓齊燁忍一忍,也沒其他的意思,就是想著董孝通這人最會當“代表”,自從擔任三道軍器監監正後,一來京中或是兵部以及戶部鬧,張口就是南地多少軍伍如何如何,閉口就是誰不讓他如意,就是寒南地所有軍伍們的心。
孫功想著如果在朝堂上齊燁和董孝通頂起牛,很容易被帶偏,吵來吵去,董孝通就會將齊燁打上一個烙印,打上一個讓南地軍伍們唾罵、痛恨的烙印。
鳴鞭聲傳來,上朝了,齊燁哆嗦了兩下試圖取走寒意,低著腦袋走上了台階。
齊燁卻不知,一道銳利的目光望著他的背影,就在身後不遠處,正是董孝通。
孫功,隻知道董孝通或許因為軍器的事要和齊燁“討論討論”。
孫功,不知道的是,齊燁之前端了太仆寺,阻了很多人的財路,這其中就包括了三道軍器監監正,以及他身後的一些世家。
齊燁站在了兵部那邊,打眼一瞧,是出現了很多陌生的麵孔。
好歹也上過幾次朝,齊燁叫不全朝堂官員的名字,百官大致長什麽逼樣還是有點印象的。
以往上朝的,少了三成左右,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外地入京述職的官員,除此之外就是國子監、史官官員以及一些名士大儒。
齊燁剛站定,孫功又悄咪咪的跟過來了,站在了旁邊。
“殿下,董孝通這人不討喜,嘴也臭,一會上了朝若是說了叫人心中不爽利的話,殿下忍忍就好。”
“忍忍?”
齊燁噗嗤一樂,覺得孫功在和自己講童話故事。
忍忍,忍忍,最可笑的就是這倆字了,如果問還有比什麽這句話更可笑的,那一定是忍忍就過去了。
校園霸淩,就是看你會忍,足夠忍,才一次又一次的欺負你。
占你便宜,就是看你會忍,總是忍,才一次又一次的占你便宜。
欺負你的人,不就是認為你會忍,總是忍,一次又一次的忍,才不斷欺負你嗎。
所以說吧,沒什麽忍一忍就會好起來,這隻不過是懦弱之人不斷暗示自己的謊言罷了,忍可以,不能變成常態化,變成了常態化,這不叫忍,慫逼就是慫逼。
齊燁都懶得和孫功說什麽狠話,本世子麵對京中的朝堂重臣都沒忍過,你一個南地的監正跑京中讓我忍你?
見到齊燁不說話,孫功勸說道:“眼看著過年了…”
“怎麽的,就你們過年,我不過年唄,軍器監監正過年了,想拿我樂嗬樂嗬,我過年找誰樂嗬?”
“本將非是此意,忍一時…”
齊燁:“越想越氣。”
“哎呀,退一步…”
“卵巢囊腫。”
孫功楞了一下,沒明白什麽意思。
齊燁淡淡的說道:“之前本世子說過了,軍器製造工藝,是底線,軍器監要的是製造技術還是軍器。”
“自然是軍器。”
“好,既然是軍器,南莊作坊打造就好,他說數字,提出數量,我就是給全京城百姓都招募也會達到他們的需求,製造工藝,免了吧。”
齊燁並非沒心理準備,開先例,讓朝廷“外包”給近乎私人性質的工坊打造軍器,肯定會有人找麻煩,他並不意外。
齊燁一副無吊所謂的模樣:“告訴所有想打軍器製造工藝的軍器監老爺們,想要從我幽王府世子身上討便宜,嗬,兩橫一豎就是幹,兩撇一力就是辦,讓他們試試。”
孫功歎了口氣,見齊燁一副油鹽不進的模樣,懶得再多說。
實際上老孫也是好心,齊燁多多少少有點誤會他了,誤會兵部想要這軍器製造工藝,實則並非如此。
軍器監,歸兵部管,可三道軍器監監正,又不歸兵部管,因為是文臣擔任。
前朝的時候,軍器監是歸工部管轄的。
各州府都有軍器監,這些軍器監衙署負責的是各州府內的折衝府、屯兵衛、兵備府軍器,以及一些後勤問題。
各州府的軍器監呢,歸某一道的軍器監管轄。
這些“某一道”的軍器監呢,又歸工部管轄。
冷不丁一看,這個製度是沒問題的,結果當國朝開戰的時候,弊病重重。
歸工部管轄的軍器監,要供應的軍器是交給歸兵部管轄的各折衝府,各邊關。
一出問題,各折衝府罵軍器監,軍器監推到工部頭上,然後兵部就開始罵工部。
在這個過程中,兵部想要將軍器監的統轄權歸他們所有,工部自然不放。
這事扯皮扯了好多年,最終朝廷做了決定,兵部管可以,但是要在四地三道再設一個“大監”,也就是三道軍器監,而這個大監正需文臣擔任。
當時朝廷考慮的是互相監管雙向監督的問題,自然而然就將工部排除在外了。
就是在這種曆史背景下,三道軍器監成立了。
結果讓兵部始料未及的是,這三道軍器監成了一個十分“獨立”的衙署,是既不聽兵部的,也不歸其他衙署管轄。
軍器監呢,又不止是衙署,就說董孝通這個南地三道軍器監監正,人家不在某一個固定的州府辦公,而是不斷協調南地的各州府,各折衝府。
軍器監下麵是有軍器坊的,打造軍器就需要材料,包括金屬、木料。
金屬和木料呢,又涉及到了冶煉坊和礦場,以及伐木場等地。
這些不同的地方不可能存在一個州府,加之很多地方不是官府完全說了算,還要看世家的臉色。
朝廷辦事,看當地世家臉色,聽起來有些天方夜譚。
實際上絲毫都不誇張,天子剛登基沒多久的時候就出現過這個情況。
北關告急,需要大量軍器,要“南器北調”。
問題是南關那邊也怕關外番蠻作亂,勻一些過去倒是可以,但是得加大軍器產量。
那時候因為是馬上過冬,礦山礦產就出問題了,天冷,自然環境惡劣,運輸也困難,原本征召的民夫數量又少,加之各處礦場的百姓嫌光給吃的不給錢,全跑了,有組織,有預謀的罷工了。
最後解決的方法很可笑,擔任一道軍器監監正的董孝通找了當地世家,不知做了什麽交易,談妥後,當地世家用了不到半日的功夫,百姓們又正常上工了。
類似於這種情況很多,董孝通也解決了很多次,這才在四年前擔任了三道軍器監的監正。
天子和朝廷,看重的並不是董孝通的“能力”,而是人脈關係,在南地很吃的開,幾乎和軍器各作坊有關的世家,都會給幾分顏麵。
這些事,齊燁並不清楚,孫功心裏知道深淺輕重。
孫功讓齊燁忍一忍,也沒其他的意思,就是想著董孝通這人最會當“代表”,自從擔任三道軍器監監正後,一來京中或是兵部以及戶部鬧,張口就是南地多少軍伍如何如何,閉口就是誰不讓他如意,就是寒南地所有軍伍們的心。
孫功想著如果在朝堂上齊燁和董孝通頂起牛,很容易被帶偏,吵來吵去,董孝通就會將齊燁打上一個烙印,打上一個讓南地軍伍們唾罵、痛恨的烙印。
鳴鞭聲傳來,上朝了,齊燁哆嗦了兩下試圖取走寒意,低著腦袋走上了台階。
齊燁卻不知,一道銳利的目光望著他的背影,就在身後不遠處,正是董孝通。
孫功,隻知道董孝通或許因為軍器的事要和齊燁“討論討論”。
孫功,不知道的是,齊燁之前端了太仆寺,阻了很多人的財路,這其中就包括了三道軍器監監正,以及他身後的一些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