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一日日的過去,很快就到了年根兒,朝廷一改往日的低效率,諸事速議、速定、速決。
尤其是三衙任命,工部、太仆寺、鴻臚寺,三省下調了一些官員主政,吏部在從各地入京述職的地方官員挑選一批充入三衙。
齊燁是端了三衙,不是燒了三衙,衙署還在,總不可能沒人辦公。
馬牌的事在京中算是徹底推行開來了,齊燁代表京兆府和戶部談過,到明年夏季之前,罰款全部給京兆府,京兆府用錢財建“編”,再用這些“編”為百姓提供一些工作崗位。
馬牌的事搞的差不多了,人們從排斥到觀望,從觀望到接受,最後從接受到捏著鼻子隨大流了,齊燁也懶得繼續在城中混,迴了南莊。
南莊再次大興土木,熱火朝天。
老六的擔憂純屬多餘,皇莊太大了,主持工程的是公輸甲,老公頭豈會讓新建的工程影響到南莊營業,相隔距離很遠,相互不影響。
上工的百姓們有吃有喝,吃的好喝的好,錢也拿的多,安頓的井井有條。
遊莊的遊客呢,別說看不著百姓上工大興土木,就是看到了也不會說什麽,因為他們很期待,期待南莊又能搞出什麽新鮮玩意叫他們流連忘返。
相比於如盛世繁華的南莊遊玩區域,齊燁更喜歡也更習慣於每日中午起床後前往建築區域溜達溜達散散心。
“在書樓還順心嗎。”
齊燁走在前麵,後麵跟著畢恭畢敬的喻斌與吳俊傑二人。
吳俊傑身穿一身儒袍,質樸的麵容,質樸的內心,質樸的純粹,純粹的如同讀書人最原本的模樣。
若問讀書人最純粹的品質是什麽,那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以身作則,這一點,從看著老實巴交的愣頭青吳俊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本應有著大好前程的讀書人,願為百姓敲擊鳴冤鼓,討公道,屢受委屈不改初心,足以證明其品質。
“順心,很是順心。”
吳俊傑是讀書人,隻是不善言辭,很多時候顯得有些木訥,話也少。
之前帶著一群災民百姓跑來京城時,齊燁第一時間將吳俊傑安排到了書樓。
現在書樓除了喻斌和孫功外,還有一群老頭,都是各地趕來的名士大儒,大名鼎鼎的名士大儒。
這群大儒名士一個個傲的很,到了書樓後也不拜碼頭,拎包入住開始教學,沒找過齊燁。
負責安排的是喻斌與孫功,因此這些老頭的名字,齊燁是一個都叫不上來,誰是誰都分不清楚。
光有老頭可不行,還得需要一些壯小夥在書樓負責一些教書之外的雜事,齊燁這才將吳俊傑安排了過去,並且答應小吳同學明年替他安排科考。
吳俊傑自然欣然應允,很開心,在書樓也很舒心,喜歡教授孩子們讀書寫字。
“恩師。”
喻斌快走了兩步,盡量與齊燁並肩而行,又稍微落後幾公分。
這也是齊燁要求的,他不喜歡別人總跟在他身後,尤其是談話的時候。
“師娘昨日尋過徒兒。”
齊燁略顯困惑:“找你幹什麽。”
“師娘說如今恩師您最欠缺的便是朝堂上的人脈,問明年科考時,書樓的學子們可否參加科考。”
齊燁啞然失笑:“才入學幾個月,識字都費勁,她想多了。”
“恩師所言極是,隻是孫師說距科考尚有一段時間,倘若隻是為了科考,倒也不是毫無把握。”
“哦?”
齊燁來了興趣:“老孫的意思是,專門挑選一些學子為了科考準備,押題、專攻科考試題?”
喻斌點了點頭。
孫功以前在禮部的時候專門負責科考出題,那是真正的專家中的專家,如果隻是為了科考,為了科考而進行“苦讀”和學習,並非沒有機會,學子們參加科考後不說名列前茅,榜上有名的把握還是非常大的。
“行,我迴頭和季渃嫣以及老孫聊聊。”
齊燁當迴了事,季渃嫣什麽意思,他明白。
與其在朝堂和京中結交達官貴人,努力融入他們的圈子,不如自己搞個圈子,在需要的時候,與朝臣,與世家,乃至與天家分庭抗禮。
這種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布局,提前布局,提前很多年布局,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一點一點累積資本。
就如同這些學子,將其看做種子,希望的種子,小心翼翼的埋在土壤裏,耐心的嗬護著,盡量為他們遮風擋雨,直到某一天他們成長為參天大樹,成長為真正的官員,愛民、護民,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真正的官員。
“斌斌,你知道為什麽縱觀古今,曆史上沒有超過千年的皇朝嗎?”
喻斌沒有馬上迴答,原因很多,各朝各代的滅亡有著很多的原因,內在,外在,不同的原因導致。
的確,直到後世,中國在嚴格意義上是沒有任何千年皇朝的,就如同廣島沒有百年老店,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一個國朝,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哪怕他是皇帝。”
齊燁說完這句話,喻斌倒是沒什麽異常的表情,吳俊傑嚇了一跳,四下看著,怕有人聽到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一個國朝也不能一個階層說了算,哪怕他們是世家。”
齊燁背著手,說著心中的感悟:“生命的最大魅力與最大的遺憾在於短暫,因為短暫,所以人們的認知是有限的,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羅大眾,有限的認知無法去做無限的事,因此有了朝堂,當天子在某個方麵的認知不夠時,就要有對這一方麵認知足夠的臣子出來勸諫,出來出謀劃策,然而如今朝堂上最大的弊病就是儒學。”
這次連喻斌都下意識四下看了看。
齊燁繼續說道:“儒學沒錯,至少儒學中的德、智、禮、儀、信沒錯,隻是這些是要求個人品德與品格,但是,不能靠著德、智、禮、儀、信去打造盛世,讓天下人過的更好。”
“恩師的意思是…”
“書樓現在有一百多個學子了吧。”
“一百六十一人。”
“叫公輸雲去挑人吧,挑二十個學子,教授他們建築、冶煉等技術,在找卓統領,叫他暗中尋訪懂建造戰船的人才,招攬到親軍之中傳授造船技藝。”
喻斌似懂非懂:“這便是恩師所說的認知之意嗎,恩師要為國朝培養更多君臣認知之外的人才?”
“差不多吧,其實朝廷也在幹,就是沒幹好,被儒生打壓的,工部你也看到了,懂蓋房子的是一群匠人,可主持大局的是一群不懂蓋房子隻知道貪財的官員,不懂的,指揮懂的,這就是問題所在。”
“恩師說的是。”
“我說了這麽多廢話其實就是想要告訴你一個道理,一個未必對但是我認為還算對的道理。”
“徒兒洗耳恭聽。”
“書樓,要培養的不是官員,不是精通儒學滿嘴德智禮儀信的官員,而是到了朝堂上,成了父母官,見了百姓房子塌了要知道如何修葺,見了出現災情要知道如何救災,見到百姓窮了要知道如何叫百姓安居樂業的官員,德、智、禮、儀、信,儒學,隻是教授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完美的個體,而沒有教授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一個帶領群體變的更好的個體。”
齊燁止住了腳步,轉過身:“還是那句話,現在的書樓也好,未來的書院也罷,要培養的不止是官員,還有各行各業的精英,對國朝,對百姓,對整個國家都有價值的官員,儒學,可以是主流,但是,儒學不能成為一家獨大的主流!”
喻斌,吳俊傑,拱手施禮。
這也是齊燁第一次“暴露”出他的野心。
他不想和儒生開戰,也不想挑戰儒學。
他隻是恢複某種“百花齊放”的狀態,各個領域都可以齊頭並進的狀態。
如果儒學和儒生們不允許這種情況存在,那麽他幽王府世子齊燁,並不介意挑戰儒學,更不介意與儒生開戰。
除此之外,如果儒生繼續利用儒學來將原本存在百姓身上的血性變成奴性,他齊燁更不介意將那些高高在上的儒生全部掃進曆史垃圾堆!
百姓,是基石,永遠都是如此,當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為了更加穩固自己的地位,讓最下方的基石不斷破敗、風化,殘破不堪,那麽金字塔早晚會倒塌。
沒了金字塔的頂端,隻要基石穩固,誰當頂端都行。
沒了基石,就算頂端再是光鮮亮麗,依舊是水中之月,空中閣樓。
齊燁,需要讓天子,讓臣子,讓世家,讓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
尤其是三衙任命,工部、太仆寺、鴻臚寺,三省下調了一些官員主政,吏部在從各地入京述職的地方官員挑選一批充入三衙。
齊燁是端了三衙,不是燒了三衙,衙署還在,總不可能沒人辦公。
馬牌的事在京中算是徹底推行開來了,齊燁代表京兆府和戶部談過,到明年夏季之前,罰款全部給京兆府,京兆府用錢財建“編”,再用這些“編”為百姓提供一些工作崗位。
馬牌的事搞的差不多了,人們從排斥到觀望,從觀望到接受,最後從接受到捏著鼻子隨大流了,齊燁也懶得繼續在城中混,迴了南莊。
南莊再次大興土木,熱火朝天。
老六的擔憂純屬多餘,皇莊太大了,主持工程的是公輸甲,老公頭豈會讓新建的工程影響到南莊營業,相隔距離很遠,相互不影響。
上工的百姓們有吃有喝,吃的好喝的好,錢也拿的多,安頓的井井有條。
遊莊的遊客呢,別說看不著百姓上工大興土木,就是看到了也不會說什麽,因為他們很期待,期待南莊又能搞出什麽新鮮玩意叫他們流連忘返。
相比於如盛世繁華的南莊遊玩區域,齊燁更喜歡也更習慣於每日中午起床後前往建築區域溜達溜達散散心。
“在書樓還順心嗎。”
齊燁走在前麵,後麵跟著畢恭畢敬的喻斌與吳俊傑二人。
吳俊傑身穿一身儒袍,質樸的麵容,質樸的內心,質樸的純粹,純粹的如同讀書人最原本的模樣。
若問讀書人最純粹的品質是什麽,那就是傳道、授業、解惑,為人師,以身作則,這一點,從看著老實巴交的愣頭青吳俊傑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一個本應有著大好前程的讀書人,願為百姓敲擊鳴冤鼓,討公道,屢受委屈不改初心,足以證明其品質。
“順心,很是順心。”
吳俊傑是讀書人,隻是不善言辭,很多時候顯得有些木訥,話也少。
之前帶著一群災民百姓跑來京城時,齊燁第一時間將吳俊傑安排到了書樓。
現在書樓除了喻斌和孫功外,還有一群老頭,都是各地趕來的名士大儒,大名鼎鼎的名士大儒。
這群大儒名士一個個傲的很,到了書樓後也不拜碼頭,拎包入住開始教學,沒找過齊燁。
負責安排的是喻斌與孫功,因此這些老頭的名字,齊燁是一個都叫不上來,誰是誰都分不清楚。
光有老頭可不行,還得需要一些壯小夥在書樓負責一些教書之外的雜事,齊燁這才將吳俊傑安排了過去,並且答應小吳同學明年替他安排科考。
吳俊傑自然欣然應允,很開心,在書樓也很舒心,喜歡教授孩子們讀書寫字。
“恩師。”
喻斌快走了兩步,盡量與齊燁並肩而行,又稍微落後幾公分。
這也是齊燁要求的,他不喜歡別人總跟在他身後,尤其是談話的時候。
“師娘昨日尋過徒兒。”
齊燁略顯困惑:“找你幹什麽。”
“師娘說如今恩師您最欠缺的便是朝堂上的人脈,問明年科考時,書樓的學子們可否參加科考。”
齊燁啞然失笑:“才入學幾個月,識字都費勁,她想多了。”
“恩師所言極是,隻是孫師說距科考尚有一段時間,倘若隻是為了科考,倒也不是毫無把握。”
“哦?”
齊燁來了興趣:“老孫的意思是,專門挑選一些學子為了科考準備,押題、專攻科考試題?”
喻斌點了點頭。
孫功以前在禮部的時候專門負責科考出題,那是真正的專家中的專家,如果隻是為了科考,為了科考而進行“苦讀”和學習,並非沒有機會,學子們參加科考後不說名列前茅,榜上有名的把握還是非常大的。
“行,我迴頭和季渃嫣以及老孫聊聊。”
齊燁當迴了事,季渃嫣什麽意思,他明白。
與其在朝堂和京中結交達官貴人,努力融入他們的圈子,不如自己搞個圈子,在需要的時候,與朝臣,與世家,乃至與天家分庭抗禮。
這種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成的,需要布局,提前布局,提前很多年布局,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一點一點累積資本。
就如同這些學子,將其看做種子,希望的種子,小心翼翼的埋在土壤裏,耐心的嗬護著,盡量為他們遮風擋雨,直到某一天他們成長為參天大樹,成長為真正的官員,愛民、護民,正直、善良、有責任感的真正的官員。
“斌斌,你知道為什麽縱觀古今,曆史上沒有超過千年的皇朝嗎?”
喻斌沒有馬上迴答,原因很多,各朝各代的滅亡有著很多的原因,內在,外在,不同的原因導致。
的確,直到後世,中國在嚴格意義上是沒有任何千年皇朝的,就如同廣島沒有百年老店,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一個國朝,不能一個人說了算,哪怕他是皇帝。”
齊燁說完這句話,喻斌倒是沒什麽異常的表情,吳俊傑嚇了一跳,四下看著,怕有人聽到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一個國朝也不能一個階層說了算,哪怕他們是世家。”
齊燁背著手,說著心中的感悟:“生命的最大魅力與最大的遺憾在於短暫,因為短暫,所以人們的認知是有限的,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普羅大眾,有限的認知無法去做無限的事,因此有了朝堂,當天子在某個方麵的認知不夠時,就要有對這一方麵認知足夠的臣子出來勸諫,出來出謀劃策,然而如今朝堂上最大的弊病就是儒學。”
這次連喻斌都下意識四下看了看。
齊燁繼續說道:“儒學沒錯,至少儒學中的德、智、禮、儀、信沒錯,隻是這些是要求個人品德與品格,但是,不能靠著德、智、禮、儀、信去打造盛世,讓天下人過的更好。”
“恩師的意思是…”
“書樓現在有一百多個學子了吧。”
“一百六十一人。”
“叫公輸雲去挑人吧,挑二十個學子,教授他們建築、冶煉等技術,在找卓統領,叫他暗中尋訪懂建造戰船的人才,招攬到親軍之中傳授造船技藝。”
喻斌似懂非懂:“這便是恩師所說的認知之意嗎,恩師要為國朝培養更多君臣認知之外的人才?”
“差不多吧,其實朝廷也在幹,就是沒幹好,被儒生打壓的,工部你也看到了,懂蓋房子的是一群匠人,可主持大局的是一群不懂蓋房子隻知道貪財的官員,不懂的,指揮懂的,這就是問題所在。”
“恩師說的是。”
“我說了這麽多廢話其實就是想要告訴你一個道理,一個未必對但是我認為還算對的道理。”
“徒兒洗耳恭聽。”
“書樓,要培養的不是官員,不是精通儒學滿嘴德智禮儀信的官員,而是到了朝堂上,成了父母官,見了百姓房子塌了要知道如何修葺,見了出現災情要知道如何救災,見到百姓窮了要知道如何叫百姓安居樂業的官員,德、智、禮、儀、信,儒學,隻是教授了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更完美的個體,而沒有教授如何成為一個合格的官員,一個帶領群體變的更好的個體。”
齊燁止住了腳步,轉過身:“還是那句話,現在的書樓也好,未來的書院也罷,要培養的不止是官員,還有各行各業的精英,對國朝,對百姓,對整個國家都有價值的官員,儒學,可以是主流,但是,儒學不能成為一家獨大的主流!”
喻斌,吳俊傑,拱手施禮。
這也是齊燁第一次“暴露”出他的野心。
他不想和儒生開戰,也不想挑戰儒學。
他隻是恢複某種“百花齊放”的狀態,各個領域都可以齊頭並進的狀態。
如果儒學和儒生們不允許這種情況存在,那麽他幽王府世子齊燁,並不介意挑戰儒學,更不介意與儒生開戰。
除此之外,如果儒生繼續利用儒學來將原本存在百姓身上的血性變成奴性,他齊燁更不介意將那些高高在上的儒生全部掃進曆史垃圾堆!
百姓,是基石,永遠都是如此,當那些處於金字塔頂端的統治者為了更加穩固自己的地位,讓最下方的基石不斷破敗、風化,殘破不堪,那麽金字塔早晚會倒塌。
沒了金字塔的頂端,隻要基石穩固,誰當頂端都行。
沒了基石,就算頂端再是光鮮亮麗,依舊是水中之月,空中閣樓。
齊燁,需要讓天子,讓臣子,讓世家,讓所有人都明白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