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宮內,朱棣正在看著朱高熾遞上來的奏折,而朱高熾也帶著一臉的緊張和小心,站在一旁候著。


    “讓瞻基帶兵去交趾增援英國公平定叛亂,這是你的主意……”朱棣放下了朱高熾的奏折,看向了一旁的朱高熾,語氣隨意的向他詢問著:“還是瞻埈的意思?”


    與過去的朱棣不同,徐皇後的重生讓他變得儒雅隨和了許多。


    就好像孝慈高皇後皇後是約束洪武大帝的那根韁繩一樣,仁孝皇後也是束縛朱棣這把利刃的刀鞘。


    原本徐皇後的去世讓永樂大帝這把刀再難入鞘,他的鋒利也開始傷人傷己。


    但如今徐皇後在朱瞻埈的運作下重生歸來,這就好比失去的刀鞘再度被找迴,令原本已經開始逐漸變得喜怒無常和偏執的朱棣逐漸又迴到了昔日的狀態。


    這也讓朱棣對待自家太子的態度產生了一些轉變,至少朱棣沒再把他溜著玩了。


    畢竟原本製衡兩個兒子、讓他們之間互相鬥爭的局麵已經隨著老二的造反而蕩然無存,朱棣必須重新考慮如今朝堂的局勢。


    “迴皇上的話,兒臣和瞻埈說了雲南的事,瞻埈覺得黔國公報上來的消息不實,建議朝廷派欽差前去調查。”朱高熾迴答著朱棣的話,話裏自然也連帶著給黔國公沐晟上了點眼藥:“加上交趾陳朝餘孽叛亂的事情,瞻埈便提議讓瞻基親自帶兵南下,鎮壓交趾叛亂的同時,也好好調查一下老二在雲南都做了什麽。”


    朱棣聽著朱高熾的建議,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吟道:“黔國公一心為國,自黔寧沐昭靖王開始就為了我們朱家鎮守雲南邊陲,迄今為止已經是第三代西平候了,這種懷疑他們家忠心的話以後不要再講了。”


    “兒臣知曉。”朱高熾躬身應是,雖然朱棣嘴上是這麽說,但朱高熾知道朱棣把話聽進去了。


    “派瞻基去處理這些事情倒也是個不錯的安排,他如今也算是個大人了,也是該讓他曆練曆練了。”朱棣臉上的表情並沒有生氣,而是繼續和顏悅色的思考著說道:“瞻埈和瞻基都是從小跟著我打仗長大的,瞻埈這孩子我不擔心,他在朝廷裏已經有了自己的支持者,無論文武看好他的人有不少。


    在這一點上瞻基確實不如他,無論是治國還是帶兵,瞻基都沒有什麽根基,這次讓他統帥新軍,也算是一個機會,可以讓他好好鍛煉一下。不過到底年輕,還是要派個老成持重的將領輔佐,如今朝中大將你看誰合適?”


    如果是在過去,朱棣是不會問這個問題的。


    在過去,太子黨主要掌控著朝廷的文臣,朝廷上下近七成的文官出自太子東宮門下,這並不是一句虛言。


    而武將則在朱棣有意無意的扶持下,倒向了漢王。


    這倒也不奇怪,漢王確實是永樂一朝有數的悍將,又貴為王爺,是皇帝的嫡次子,在太子已經倒向文官的情況下,武將們把漢王抬出來作為利益代表,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所以與其說是漢王和太子在爭儲,不如說是文官集團和勳貴武將們之間的利益爭奪。


    隻要有著皇帝居中調節,讓兩邊爭鬥不至於失衡,就可以很好的維持朝廷的穩定。


    但如今漢王因為造反被貶去了地方就藩,朝中的武將自然需要新的利益代表,失去了領導者的武勳集團也需要新的領袖。


    太子如今的位置已經穩如泰山,過去監國多年未曾出錯的朱高熾其實早就已經在實際上掌控了朝堂,現在又拔掉了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漢王,他距離登上那個位子也就隻是一步之遙了。


    如果是過去,皇帝可能還會疑心太子,擔心他是否會提前篡位。


    畢竟文官都是太子的人,這要是再加上武勳,朱高熾想要提前登基也就是給自己寫一份繼位詔書的事情。


    但如今徐皇後複生,有著徐皇後的規勸和開導,皇帝的疑心病倒是沒有那麽重。


    加上有意無意的放權,朱高熾如今已經可以算是名副其實的大明常務副帝了,畢竟失了漢王的武勳一係在如今這種大勢下也隻有順從太子了。


    所以如今朝堂上如果皇帝不開口的話,大小事務幾乎可以說是太子一言而決。


    尤其是朱棣並沒有收迴朱高熾的監國之權,這就足以說明太子如今儲位之穩固已經隻需要等著朱棣殯天繼位,或者幹脆朱棣晉太上皇禪位了。


    但無論是朱棣還是朱高熾,都清楚的知道朝堂之上如果隻有一個聲音,那必然將會是亡國之兆。


    尤其朱棣還清楚的知道,在平定了北方之後大明如今已經很難再有大的戰事,武將們也就沒了繼續晉升的機會,為了避免朝廷軍備廢弛就更加要注意文武平衡,避免前宋舊事重演。


    雖說朱瞻埈搞出來了征倭,算是給朝廷裏的中下層武將找了個晉升的方向,他的青玉衛也招收各家勳貴的庶子和次子,但這顯然是無法滿足武將方麵的需求的。


    這也是為什麽朱棣之前會放任漢王和太子爭儲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確實喜歡漢王是一個方麵,但最是無情帝王家,身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合格皇帝,朱棣並不會讓情感影響自己做出的決斷。


    真正讓漢王去爭的原因,還是在於漢王可以籠絡武將,給他們一個努力和上升的方向,讓他們依舊忠心耿耿的為大明賣命,去搏一個從龍之功。


    而不是覺得仗打完了他們沒有了再立軍功的機會,從而墮落放縱,讓大明的軍備廢弛。


    對於這一點,朱棣是深有感觸的。


    洪武初年的時候,衛所的軍戶還大多都是跟著朱元璋開國時候的精銳,不僅戰力彪悍,軍紀也十分的嚴格,確實稱得上是大明的驕兵悍將。


    但是到了洪武末年的時候,朱棣和其他塞王所能控製的邊塞軍隊倒還算過得去,至少因為常年要麵對蒙古人的威脅,大家不至於說軍備廢弛。


    可南方的衛所就爛的非常快了,這也是為什麽靖難的時候,朱棣能夠贏的深層次原因之一。


    朝廷的中央軍不如常年戍邊的燕軍,再加上將領的差距以及朱允炆在軍事戰略上的失誤,輸掉當年的戰爭實在是一點都不稀奇。


    以前有北伐釣著這些勳貴和武將,讓他們有個盼頭,自然朝廷的武備不會太廢弛。


    可即便如此,如今地方上的武備也還是處在一個衰落的狀態,軍戶逃亡就不說了,這個問題在洪武年就有了,到如今算是越發的嚴重。


    更要命的問題還是衛所的軍備廢弛,士兵大多不堪一戰。


    就好像洪武年間設立的備倭兵,就和江南大部分的衛所一樣,如今已經大多廢弛不堪驅使。


    這其實也很好理解,江南承平日久,除了靖難的時候打南京城算是打過一點仗之外,南方的衛所從洪武年開始就沒打過仗了。


    養廢了是正常的,沒廢才是不正常的。


    畢竟這都幾十年不打仗了,你江南的衛所還能保持精銳和戰力,朝廷就該懷疑你是不是有別的圖謀了。


    光底下的衛所都已經是這樣一種狀況,朝廷裏那些世襲勳貴們沒了仗打會墮落成什麽樣子也就不難想象了。


    原本按照朱棣的計劃,老二既然已經廢了,那就新扶持一個武勳們的利益代表出來。


    這個人選一開始朱棣是屬意朱瞻基的,這也是為什麽之前北伐會帶他一起的原因。


    奈何就算朱棣給了朱瞻基機會,朱瞻基在北伐中的表現也乏善可陳。


    與之相對的朱瞻埈就顯得十分的驚才絕豔了。


    無論是出征之前為朝廷籌措軍餉、糧草,還是出征時沿途設立的倉庫和城砦,亦或是大戰中戰場上斬將奪旗和提出控製蒙古草原的辦法,都讓朱瞻埈和朱瞻基之間的對比過於強烈。


    不是說朱瞻基不好,而是和朱瞻埈比他確實差了一點。


    這就好像當年朱棣和朱標一樣,朱棣自認為自己不差,但和朱標比還是要不少的。


    原本皇帝都做好了準備,隻要朱瞻埈表現出想要爭奪皇位的野心,他就給朱瞻埈足夠的支持,讓他和朱瞻基兩個人去爭。


    反正這兩人朱棣都很滿意,無論誰當皇太孫繼承皇位,在朱棣看來都能夠勝任皇帝的位置,讓大明興旺發達。


    唯一的問題也就是在兩人爭出來個結果之後,要解決掉另一方的威脅。


    朱棣原本都打算幫朱瞻埈解決這些問題了,但誰成想朱瞻埈壓根就不想當皇帝,這讓朱棣的盤算一下子就落了空。


    即便如今武勳集團已經開始倒向朱瞻埈,他無論實力和威望都已經有足夠的資本來爭儲甚至是爭奪皇位了,朱瞻埈還是對皇帝的位置沒什麽興趣。


    “不過瞻埈這小子真不打算自己去?他的青玉衛可是之前用倭寇的血練出來的我大明最強水軍,他們不去又該用哪的水軍?”朱棣看向了朱高熾,向他問道。


    朱高熾此時一臉苦笑的迴答道:“兒臣也是這麽問的,但瞻埈說他的兩個側妃產期將近,為保萬全需要青玉衛拱衛,而且他也不想孩子出世的時候他還在外征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七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七箏並收藏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