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差不差,每兩年一次藩王進京,與天家聯絡感情,同時也了解朝廷政策,匯報各藩治理情況,這樣一來各藩感念皇帝恩德,自然也就不造反了。”朱瞻埈話說的很好聽,但朱棣卻聽的後背都有點涼,尤其是他還說到:“爺爺您懷念當年在大本堂和眾兄弟一起讀書時的景象,於是恩加諸兄弟,重開大本堂讓他們派嫡長王世子入京和皇子皇孫一起讀書,從小培養感情,不至於因為各藩年深日久不見皇帝而疏離了親情。”


    “好小子!計毒莫過於絕戶,你這計策比絕戶計還毒!真是一肚子的壞水!也不知道是誰教的。”朱棣搖了搖頭,他做過藩王也做過皇帝,這計策到底有多毒辣他當然聽得出來。


    各家藩王嫡長世子入京,這就是質子,和皇子皇孫一起讀書,這自幼培養起來的感情長大了當然深厚,這些藩王嫡長世子就更加不可能輕易的背叛朝廷。


    而且這裏麵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嫡長,明朝一直以來都還是嫡長繼承製。


    即便是藩王,沒有合理正當的理由也是不能廢除嫡長世子的繼承權另立其他兒子的。


    若是有藩王這麽幹了,那朝廷就會介入幹涉,輕則罰俸減封,重則……換一個聽超聽話的來當這個王爺也就是了。


    至於那些藩王嫡長世子想要繼承王位,自然也少不了朝廷的支持和皇帝的加封,這樣一來朝廷就能夠更好的控製各個藩王。


    而各個藩王也就隻能盡心盡力的為朝廷辦事,而不是整天想著“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彼可取而代之”之類的大不敬了。


    要是還有藩王鐵了心的想要造反也沒問題,朱瞻埈所說的每兩年讓藩王進京一次這個事,足以讓每個藩王花掉大量的錢財,也能讓朝廷很好的了解各藩的情況。


    真有異心的,皇帝隻要下一道恩旨說舍不得某位藩王,讓他長期留京,然後把他在京城長大的嫡長世子放迴去治理封地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既可以讓藩王守土開發邊疆地方,也可以讓朝廷加強對藩王封地的掌控,消除藩王造反的威脅。


    “可是這樣一來,藩王財力消耗過大,他們手上的兵馬能抵禦來自邊疆的威脅嗎?”朱棣迴想起自己當年在北平的時候,自己的燕王藩每次作戰的開銷,不免微微皺眉。


    朱瞻埈對此也是早有準備,他向朱棣說道:“咱們可以把藩王分為兩種,外藩和內藩,內藩就是大明內陸地區的藩王,他們進京一次的排場可以大一點,比如說帶一千個侍衛隨行之類的,必須要有多少規格。


    至於外藩就是邊疆的藩王,考慮到當地窮苦,藩王戍守邊疆不易,就不需要帶那麽多人進京了,一次帶個三五百人就可以了。”


    聽到朱瞻埈這麽說,朱棣很滿意的點了點頭,這就是政策的靈活性了,窮的藩王少帶點人,自然花的錢就少了,有錢的藩王多帶點人,花的錢就多了,這樣一來隻要朝廷注意調控,藩王就隻是被朝廷拴住的狗,隻能老老實實的給朝廷看守著大明這份家業。


    “行,這法子不錯,迴頭你寫個條陳,把這事說清楚,拿到大朝會上議一下,沒什麽問題的話就這麽辦吧。”朱棣聽完了朱瞻埈的所有建議,覺得這確實是一個比削藩更好用的法子,於是便打算讓朱瞻埈上書提出這個方案。


    然而朱瞻埈卻搖了搖頭說道:“爺爺,這事不該我來提,有人比我更合適。”


    “誰?”朱棣看出了朱瞻埈不想背鍋,卻也不以為忤,隻是想知道朱瞻埈打算推誰出來抗這個鍋。


    畢竟這政策說起來確實對朝廷很好,對於各家藩王來說能夠重新掌握軍隊做迴實權藩王也是不少藩王所心心念念的,但說到底朝廷真要這麽幹了,各家藩王罵娘都是輕的。


    “寧王。”朱瞻埈給出了一個讓朱棣略有些挑眉的名字,並解釋道:“寧王一直以來都不安分,當年爺爺您靖難的時候拐了寧王藩的朵顏三衛,這事人家可一直記著呢!


    您派人給寧王暗中透個信,就說朝廷要重新分封藩王,隻要寧王上折子,他就可以重迴大寧,甚至朝廷還可以把朵顏三衛還給他,以寧王的性格來說,他肯定會想要上這個折子的。”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當年的寧王藩就在燕王藩邊上。


    燕王起兵靖難的時候手上兵馬不足,被李景隆圍困北平,徐皇後都親自披甲上陣守城了,朱棣則拐去了寧王藩把寧王綁了,還裹挾了寧王的三個王衛,也就是全都是精銳騎兵的朵顏三衛。


    畢竟當時寧王的兵馬是諸藩第一,寧王藩加燕王藩兩藩合力,才給了朱棣起兵靖難真正的本錢。


    本來朱棣這事做的不地道,於是當時也就給寧王畫了個餅說打下了南京天下分寧王一半。


    但是朱棣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搶來的皇位,又怎麽可能分寧王一半呢?於是也不許寧王迴大寧,更收了他的朵顏三衛,將他徙封到了江西南昌。


    朱權到了南昌之後,倒是一直在韜光養晦,拜了第四十三代張天師為師,精修道家經典,很是做了一番作為。


    但寧王一直不忿朱棣對他的欺騙以及朱棣這一係的子孫對寧王一脈的輕視、貶損,以至於讓寧王一係的子孫都必須牢記這份仇恨。


    在朱棣去世仁宗繼位之後,朱權曾經上書給朱高熾,說南昌並非他的封國,在朱瞻基繼位後又請求賜南昌附近田地予寧藩,及議論宗室不應確定品級,惹得朱瞻基極大的不快。


    至於說到了後來明武宗時期的第五世第四代寧王朱宸濠奮四世之餘烈終於起兵造反,然後被王陽明一巴掌拍死的事就都是後來了。


    可以說,如果有機會迴大寧,又可以重新拿迴朵顏三衛,寧王是肯定願意上這個折子的,即便會因為這個折子得罪天下的其他藩王他也會在所不惜。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七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七箏並收藏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