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要見誰,自然有宮裏的人第一時間去找人,而被找的人也必須馬上來見皇帝。


    那可是天子,天底下最尊貴、權力最大,掌握著生殺予奪大權的皇帝,誰敢讓他等?


    不過在明朝這個通訊、交通都還不算發達的時代,就算是皇帝要在京城裏見個人,也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見得到的。


    倒不是說有誰敢不來見天子,而是古代除了騎馬坐轎之外就沒有什麽其他交通工具了,而從皇城外麵進到宮城裏麵麵見皇帝,就算腿腳快也得走上至少半個小時。


    尤其是此時大明的帝都還在南京,而南京的宮城可是要比後來遷都北京之後還大的。


    所以當朱瞻埈被人從秦淮河上叫到宮裏的時候,日頭都已經偏西了,朱棣所在的尚書房裏也點上了燈火。


    “孫兒參見爺爺!”朱瞻埈並沒有叫朱棣為皇帝,更沒有所謂的三唿萬歲,隻是很恭敬的行禮之後便乖巧的站在了自家胖老爹的身邊。


    其實所謂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叫法大多是後世杜撰,明清兩朝都不太會在正式場合這麽喊。


    尤其現在還是明初,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對此都是不怎麽喜歡的,所以宮廷禮儀也相對簡單。


    至於朱瞻埈,他對自己現在的身份地位還是有著充分認知的,他隻是太子第二個兒子,沒有他大哥朱瞻基那樣好聖孫的護身符,朱棣雖然疼愛他,但這種疼愛並不是他恃寵生嬌或者在皇帝麵前擺姿態的本錢。


    所以來了之後,他什麽也沒說,而是等著朱棣開口。


    “小猴崽子總算是來了,上了這麽個破折子給你爺爺添堵,是想爺爺打你屁股是不是?”朱棣對朱瞻埈並沒有擺出一副皇帝的架子,反倒更像是爺爺對孫子:“說說吧,你既然敢上折子,心裏應該有解決的辦法了吧?你要敢說沒有,爺爺現在就讓人把你拖下去打板子!”


    聽到朱棣這麽說,朱瞻埈也收起了自己想要謙虛推脫的話,想了想之後對一旁的兩位尚書問道:“請問兩位大人,以一縣之地為例,大約能有多少有功名的讀書人?按大明律法他們又能夠享受多少免稅的優待?”


    “殿下,您這個問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我朝律法規定,士人雖有優免,但也隻是免掉了他們的雜役,稅還是要交的。”夏元吉聽到朱瞻埈這麽問,立刻便開口進行解釋:“太祖皇帝曰:‘若賢人君子既貴其身,而複役其家,則君子、野人無所分別,非勸士待賢之道’,所以太祖皇帝下令‘有田土者輸租稅外,悉免其徭役’,而不是不交稅,殿下您可不要誤會了啊!”


    自己身為讀書人,又是京中大官,夏元吉如何不知道朱瞻埈問的到底是什麽意思,但他如何能在皇帝麵前挑破這個窟窿?


    真要挑破了天下讀書人可是會戳他脊梁骨的,那是自絕於士林。


    然而朱瞻埈卻懶得跟夏元吉打哈哈,隻是換了一個方式問他:“那一縣之地,投獻之田幾何?莫要在我麵前打哈哈,前些日子我特意求了皇上,派錦衣衛下去查過了,夏尚書還是據實已告吧。”


    “瞻埈,何為投獻?”聽到朱瞻埈的問題,朱棣頓時產生了好奇。


    雖然不算是那種長在深宮不知民間疾苦的皇帝,但一些鄉野地方上的東西,他也確實不算太了解。


    “所謂投獻,便是農戶將自家土地掛靠在地方鄉紳士族名下,隻向鄉紳繳納佃租從而逃避朝廷賦稅的一種手段。”朱瞻埈完全不顧一旁夏元吉和蹇義難看的臉色,直接將這件事說了出來:“我朝自開國以來,洪武皇帝優待士人,特許免除雜役,以讓士子們能夠安心讀書,然而地方鄉紳卻以此為名逃避賦稅。


    他們和地方官員上下勾結,將本應由他們繳納的賦稅和徭役全都攤派到普通農戶身上,令其需要繳納遠遠超出朝廷要求的賦稅,農戶不堪重負,便又會將土地投獻給鄉紳,以逃避日益繁重的朝廷賦稅。


    長此以往,惡性循環之下,投獻之民隻會越來越多,而老老實實給國家交稅的民戶也會越來越不堪重負,要麽同樣投獻成為佃戶不用再交稅,要麽就是……”


    朱瞻埈沒有說下去,但朱棣卻聽得出來他想說什麽,無非是“民變”兩個字而已。


    但比起民變,更重要的是朝廷收不上來稅了,財政破產可是比民變更嚴重的問題,所以朱棣終於展現出他身為皇帝的威嚴與氣勢,看著朱瞻埈,向他追問道:“可有解決之法?”


    朱瞻埈點了點頭,但看了一眼一旁急著想要說話的蹇義和夏元吉,卻又搖了搖頭。


    “點頭又搖頭,你什麽意思?有辦法就說,非要爺爺揍你是不是?”朱棣頓時不高興了,一巴掌拍在了身前的禦案之上,很是生氣。


    朱瞻埈見狀,朝著蹇義和夏元吉投去了一個無可奈何的表情,然後才說道:“迴爺爺的話,孫兒這確實有解決的辦法,但這是慢辦法,需要長達十年二十年的天下安定才能一點一點的改過來,想要短時間內快刀斬亂麻的解決是不可能的,而且會觸動天下士族的利益被千夫所指,孫兒實在是不敢說。”


    “說,有什麽不敢說的,朕這個皇帝在這給你撐腰,大可暢所欲言。”若是平時,朱棣或許會有顧慮,但今天他著實憋了一肚子的氣,說起話來自然也就不顧及那麽多了。


    而皇帝的這個態度,也讓一旁的蹇義和夏元吉臉色大變,趕忙出言阻止道:“陛下三思!士族乃是朝廷根基,動則牽一發而動全身啊!萬一士族躁動,恐天下不安,懇請陛下以江山社稷為重,不可輕動啊!”


    很顯然,無論是蹇義還是夏元吉,都猜到了朱瞻埈要說什麽,但他們無論如何都不能讓朱瞻埈把那句話說出來。


    堂堂金丹真人又怎麽會怕區區士林躁動,他和朱棣客氣那是他要扮演好皇孫的角色,並不是他真的不敢說,而且朱瞻埈的法子也不是蹇義和夏元吉所想的那樣。


    所以在朱棣又發了一通脾氣之後,朱瞻埈這才說道:“解決之道簡單一點的,便是士紳一體當差納糧,這天下沒有人不交稅了,自然也就沒有什麽投獻的事情了。不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十七箏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十七箏並收藏渡劫失敗的我隻能迴大明當王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