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韶,字享天,振武人,一作太原人,唐末五代時期後唐、後蜀軍事將領,振武節度使李存進長子。十餘歲便在晉國軍中效力,至後唐建立時已擔任河東牢城都指揮使,因平定麟州蕃落叛亂有功,進拜蔡州刺史,後曆鎮應州、洋州,官至檢校太傅、武定節度使。因征討鳳翔兵敗,舉地歸附後蜀,入則領禁軍,出則掌藩鎮,領兵攻取鳳州,官至守太傅,兼中書令,封樂安郡王。病逝於武信軍節度使任上,終年七十二歲,追贈太尉,諡號忠簡。


    孫漢韶,唐末晉國將領孫重進的長子,幼年隨父改姓李氏,稱李漢韶,自幼便很有器量,被李存進推薦給了李克用,十餘歲便在晉國軍中充任隨使軍將,後任定海軍副兵馬使。


    唐朝為後梁所取代,但李克用與其子李存勖拒不承認後梁政權,以複興唐朝的名義繼續與後梁相對抗。


    當時,李漢韶被署為定安軍使,加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此後又相繼擔任第五院軍使、第二院軍使兼都知兵馬使,官至河東牢城都指揮使,加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兵部尚書。


    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史稱後唐莊宗,隨後滅亡了後梁。


    當時,麟州有蕃落叛亂,李漢韶在北京留守孟知祥的推薦下被委以征討之任,率軍討平了叛亂,因此功,被加授檢校右仆射、蔡州刺史。


    李存勖在洛陽興教門之變中被殺,明宗李嗣源即位。


    當時,武寧節度使李紹真(霍彥威)、齊州防禦使李紹虔(王晏球)、河陽節度使李紹奇(夏魯奇)等皆奏請朝廷,恢複原有姓名。李漢韶亦於此時恢複本姓,稱為孫漢韶,獲授竭忠建策興複功臣稱號,超授檢校司空,仍舊鎮守蔡州。孫漢韶又授檢校司徒,並由蔡州移鎮應州,擔任彰國軍節度觀察留後,封樂安縣男。


    應州,李嗣源的家鄉,建有供奉其父祖四代皇帝的宗廟,孫漢韶奉詔修廟有功,得授光祿大夫、檢校太保。


    不久,因母親去世,迴太原奔喪,並依禮離職守孝,期滿除服,又遙領昭武軍節度使,進封樂安縣子,仍授檢校太保,改任武定軍節度使,鎮洋州,並改賜耀忠匡定保節功臣,進封樂安縣伯。


    後來,李嗣源病逝,閔帝李從厚即位,又加授孫漢韶為特進,但孫漢韶因特進之名,犯了其父李存進的名諱,推辭不受,又被改授為檢校左仆射,孫漢韶又改授檢校太傅,進爵樂安縣侯。


    當時,鳳翔節度使潞王李從珂起兵叛亂,唐廷乃命孫漢韶與西京王思同、護國安彥威、山南西道張虔釗、彰義張從賓、靜難康福等六鎮節度使一同出兵,共討李從珂。孫漢韶隨即進抵興元,與張虔釗同議進軍,張虔釗讓孫漢韶留守興元,自率所部趕赴鳳翔前線。但各路唐軍卻大敗於鳳翔城下,李從珂乘勝反攻,很快便攻入洛陽,廢殺李從厚,奪取了帝位,史稱後唐末帝。


    張虔釗在鳳翔之敗後,逃歸興元,與孫漢韶會合,他們因心懷不安,向已在蜀地稱帝的孟知祥請降,舉族遷往成都。後蜀趁機奪取了後唐的山南之地,於雅州置永平軍,以孫漢韶為永平軍節度使。


    當時,孫漢韶不但被保留了在後唐時的光祿大夫、檢校太傅等官銜,還獲賜安時順國全節功臣稱號,封樂安郡公。不久,孟知祥病逝,後主孟昶即位,拜孫漢韶為使相,加授開府儀同三司、同平章事,改賜匡國奉聖葉力功臣,由雅州入朝,充任右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又被拜為昭武軍節度使,出鎮利州,改任山南西道節度使,鎮興元。孫漢韶在山南西道任滿後卸任歸朝,被加授為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又被拜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再次出鎮興元。


    中原之地此時早已由後晉統治,但後晉為契丹所滅,後晉的雄武軍節度使何重建不願臣服於契丹,遂以秦、成、階三州之地歸附後蜀。而後漢亦於同時立國,並趁契丹北撤而入主中原,但無暇顧及關中。後蜀趁機進圖關中,先遣軍攻占固鎮,繼而又調孫漢韶的山南西道兵北上,會同何重建攻打鳳州,但未能破城。


    孫漢韶隨後又親自領兵二萬北上,屯於固鎮,進攻鳳州,並分兵扼守散關以阻援軍。鳳州防禦使石奉頵最終舉城投降。後蜀由此盡有秦、鳳四州之地,達到了此前前蜀的疆域。孫漢韶隨後入鳳州宣慰,號令嚴肅,秋毫無犯,駐兵數日後歸鎮興元。


    後來,又調任武信軍節度使,由遂州入朝,擔任左匡聖馬步軍都指揮使。


    孟昶加尊號,並授孫漢韶為守太保,改賜匡時翊聖推忠保大功臣稱號,改任其為捧聖控鶴都指揮使。因病請辭軍職,孟昶遂解除了孫漢韶擔任的禁軍軍職,再次任命他為武信軍節度使,加守太傅,仍兼中書令,進封樂安郡王,享有乘肩輿出入的待遇。


    孫漢韶,在武信軍節度使任上,病逝於成都私邸,終年七十二歲,孟昶輟朝七日,追贈他為太尉、梁州牧,賜諡號忠簡。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