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重威,因避晉出帝石重貴之諱,又名杜威,朔州人,後晉大臣,石敬瑭之妹婿。石敬瑭建立後晉之後,以杜重威為舒州刺史,掌管禁軍。以平張從賓、範延光之亂之功,遷潞州節度使,加平章事,再轉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因討伐反叛的安重榮有功,升任成德軍節度使。晉出帝石重貴即位後,契丹三次出兵後晉,杜重威均參與指揮抵禦契丹的戰役,再次揮師北伐的杜重威,於恆州率全軍投順,致使後晉防線全麵崩潰,契丹主耶律德光遂率軍攻破晉都大梁,建國大遼。


    晉亡後,杜重威鎮守魏州,後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乘遼軍北撤之機,占領中原,建立後漢。劉知遠對地方實力派杜重威采取懷柔政策,遙拜其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杜重威拒不受命,並聯合遼軍抵抗,堅守魏州,直至糧盡,方素服出降於後漢,被任為檢校太師、守太傅、兼中書令。劉知遠病重,臨終遺言稱要防範杜重威,故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了杜重威父子。


    杜重威,早年從軍,年少時追隨唐明宗李嗣源,任後唐的護聖軍校兼防州刺史,受石敬瑭看重,因此娶其妹石氏為妻。


    石敬瑭割據河東,後因受後唐末帝李從珂猜忌,於晉陽起兵反叛,遂遭後唐張敬達大軍圍困,杜重威則積極支持妻兄石敬瑭,對抗後唐。隨後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稱兒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主耶律德光率軍南下,扶立石敬瑭為帝,國號晉,史稱後晉,並助其攻滅後唐,以杜重威為護聖軍都指揮使,遙領舒州刺史。


    石敬瑭東巡汴州,並準備遷都於此。後唐降將天雄節度使範延光,發動叛亂,石敬瑭遣侍衛都軍使楊光遠及東都巡檢使張從賓前去平叛,又令杜重威領麾下禁軍屯駐衛州。範延光部南渡黃河,直逼汴州,隨後範延光派人遊說張從賓,張從賓遂反。張從賓接連攻下河陽府、河南府,格殺兩位皇子,張從賓部自河南府東進至汜水關,即將進逼汴州。


    杜重威,受命與奉國軍都指揮使候益合兵向西迎擊張從賓部,張從賓部攻克汜水關,範延光鼓動後晉其它軍將同反,晉廷形勢驟然緊張,駐紮在汴州的石敬瑭一度想迴晉陽暫避。


    石敬瑭命杜重威為昭義節度使、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杜重威與侯益率軍抵達汜水關,遇到叛軍張從賓部一萬餘人,兩軍會戰,杜重威等人率軍幾乎將叛軍全部消滅或俘虜,遂攻克汜水關。張從賓騎馬渡河撤退,落水而死,杜重威等人生擒張從賓的同黨張延播、張繼祚、婁繼英,張從賓之亂遂平,杜重威因功授潞州節度使。


    隨後,杜重威跟隨楊光遠一同攻擊範延光,範延光糧盡被迫於鄴城出降,杜重威因功升任忠武軍節度使,兼任侍衛親軍馬步軍副指揮使,加同平章事。範延光自鄆州入朝,杜重威移鎮鄆州,任天平軍節度使,升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


    承德節度使安重榮,不滿石敬瑭向契丹稱子稱臣的政策,多次挑釁契丹,並密謀聯合吐穀渾等邊境部落和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從進反叛。安重榮得知安從進謀反後,立即於鎮州起兵策應,準備南下進攻鄴城,杜重威被授命為招討使,領護聖軍等馬步三十九指揮使等人北上禦敵。


    杜重威與安重榮,在宗城西南遭遇,安重榮令鎮州軍擺出“偃月陣”禦敵,晉軍接連兩次進攻都無法破陣,杜重威畏懼鎮州兵強,打算撤退。偏將王重胤勸諫說:“兩軍交戰,退後者敗,安重榮的精兵全部集中在這裏,請大帥分別派出勇士攻擊他們的左右兩翼,我為你率契丹騎兵直突敵軍中軍,敵軍必然潰敗。”杜重威采納其建議,鎮州軍軍陣勢稍稍後退。


    叛將趙彥之與安重榮,本有嫌隙,抓住這個機會,卷起軍旗,拍馬降晉。安重榮聽到趙彥之叛變消息,大為恐懼,逃到輜重車輛裏躲藏,晉軍乘勢猛攻,鎮州軍完全崩潰,被殺一萬五千人。安重榮收攏殘兵敗將,退保宗城。


    杜重威繼而率軍圍攻宗城,半夜就攻克宗城,安重榮僅以十餘騎逃迴鎮州,嬰城自守。正趕上天寒,鎮州死於戰鬥及被凍死的有兩萬餘人,安重榮部下見其無力再戰,不願再為安重榮賣命,陸續有人主動歸降。


    杜重威,在鎮州牙將的幫助下攻克鎮州,屠殺平民二萬人,斬下了安重榮的首級,奏報朝廷,以功授成德軍節度使的職位。戰後,晉廷改鎮州為恆州,成德軍為順國軍。


    石敬塘病逝,石重貴即位,因石重貴不願向契丹稱臣,雙方關係破裂。


    耶律德光兵分兩路,入寇晉境,順國節度使杜重威,遂向晉廷飛馬馳告契丹來犯的消息,並多次求援。石重貴親自率禁軍北上禦敵,命劉知遠為幽州道招討使,杜重威為副,總理北部藩鎮禦敵事宜,劉知遠隨後於秀穀大敗契丹西路軍,晉軍主力亦接連於馬家口、戚城、澶州取得勝利,契丹軍無功北返,暫時駐軍幽州。


    契丹主耶律德光,第二次率軍大舉伐晉,杜重威被授命為北麵行營招討使,抵禦遼軍,然其被契丹圍困於恆州城,避戰不出,恆州下屬九縣均被契丹攻克。而集結駐守於邢州北麵行營軍缺少統一指揮,從邢州潰逃至相州。


    行營軍張從恩、安審琦等人,在相州城下倚河結陣,阻截遼軍。皇甫遇率數千騎前出偵察,至鄴縣猝遇數萬契丹軍,且戰且退,至榆林店,苦戰半日,雙方殺傷甚眾。安審琦率軍往救,契丹軍見勢迴師北走,後晉軍乘勢轉守為攻,石重貴再次命令杜重威與其餘行營軍,於定州匯合後統軍北上。


    杜重威率行營軍北伐,連克泰州、滿城、遂城等地,後聞耶律德光將率騎兵8萬反攻將至,杜重威懼戰,退守陽城。


    契丹大軍接踵而至,杜重威命晉軍繼續結陣南退,耶律德光以重兵圍困晉軍於陽城西南的白團衛村內,出奇兵斷其糧道。


    時北風大起,耶律德光令騎兵下馬拔鹿角,變騎為步,衝入晉軍營陣,短兵奮擊,並縱火揚塵以助其勢。杜重威猶豫不決,固守不出,幸賴晉將藥元福、皇甫遇等率先領精騎從營寨西門突擊,符彥卿等引萬餘騎繼後橫擊,李守貞令步卒盡拔鹿角出擊,契丹軍未及上馬,大敗而逃,杜重威隨後製止諸將追擊,收軍返迴順國。


    此後,契丹軍屢次入侵後晉北方邊境,並在順國境內大肆燒殺擄掠,但杜重威隻是龜縮在恆州城內,對百姓見死不救。杜重威見順國屢遭戰禍,殘破不堪,又害怕遼軍卷土重來,因此多次請求迴京任職,但因為順國是抵禦遼軍的重鎮,石重貴始終沒有答應杜重威所請。


    後來,杜重威無詔私自迴京,以桑維翰為首的大臣都要求重處杜重威,然而石重貴不僅沒有處罰杜重威,還將他調往鄴城,領天雄軍節度使。


    幽州刺史趙延壽和瀛州刺史劉延祚,先後詐降,要求內附,請求晉廷出兵接應,石重貴不察真偽,即命杜重威為北麵行營招討使、李守貞為都監,集合北方諸道藩鎮軍,會師廣晉,企圖先取瀛、莫,安定關南,而後進取幽州。


    此後,杜重威的一再請求增兵,石重貴又將禁軍悉調隸其麾下。晉軍到達瀛州城下,瀛洲城門大開,杜重威遲疑不敢前進,又聞契丹將高模翰已引兵潛出,遂遣偏將梁漢璋率2000騎追擊,梁漢璋戰敗被殺。杜重威聞訊,退兵至武強,耶律德光乘勢率大軍沿易、定直趨恆州。


    聽聞耶律德光親自南下,本欲繼續南撤,但在張彥澤建議下,與其合兵,西進至恆州城下的滹沱河南岸。


    河上的中渡橋,被契丹軍占領,張彥澤遂率騎爭奪,契丹軍焚橋,兩軍夾河而陣,與恆州守軍形成對契丹大軍的南北夾擊的之有利形勢。行營轉運使李穀曾勸杜重威與恆州守軍相約舉火為號,再招募敢死之士渡河,與恆州守軍南北夾擊契丹,契丹必然潰敗,行營眾將皆認為此計可行,但杜重威拒絕采納,並將李穀調離大營。耶律德光遣別將蕭翰等從他處渡河迂迴晉軍之後,搶占欒城,盡扼晉軍糧道及退路。


    晉廷收到杜重威請求増兵的書信,此時京師兵力已經枯竭,但石重貴仍將皇宮守衛的數百人悉數派往前線。


    至此,大梁城內宿衛禁軍,幾乎全部派往前線,這使得京城中人心惶惶。晉軍糧草將盡,行營軍奉國都指揮使王清,自請率兵兩千前出,為大軍入守恆州開道。杜重威應允,並派行營步軍左廂都指揮使宋彥筠與之同往,宋彥筠失利退迴南岸,獨留王清部於北岸列陣抵禦契丹軍。


    然而,此時主帥杜重威心懷異誌,怯懦懼戰,不許大軍繼進,致使王清所部皆戰死。隨後契丹軍於他處渡河,將晉軍主力遠遠包圍,晉軍士氣低迷,且與京城糧食消息完全斷絕。杜重威以糧盡被圍為由,與監軍李守貞等合謀舉軍投降,耶律德光佯許立其為帝。杜重威遂脅迫行營將士出降,晉軍將士聽聞主將投降的決定後,都驚愕大哭。


    耶律德光遂將杜重威麾下兵馬,分出一半由契丹先鋒趙延壽統帥,並收繳了歸降晉軍的馬匹和武器,命杜重威領著手無寸鐵的晉軍降卒一起南下。杜重威親自引耶律德光大軍到恆州城下,勸降順國節度使王周,王周遂獻城投降。


    一時間後晉諸鎮望風而降,契丹軍乘後晉後方空虛,揮師南下,直入大梁,晉帝石重貴奉表出降,後晉滅亡。


    杜重威部奉命駐紮於大梁城外的陳橋,時值寒冬,契丹人並不供給晉軍降卒衣物糧食,晉軍士卒苦不堪言,耶律德光數次擔心晉軍降卒過多,想要殺俘,最後在趙延壽的勸諫下作罷。京都百姓亦受契丹劫掠之苦,見到杜重威出行,紛紛咒罵於道。


    不久,有群盜截斷澶州的浮橋,耶律德光擔心其退路被截斷,遂遣杜重威領軍迴到鄴城。


    耶律德光稱帝,建國號大遼,改元大同,由於遼軍的大肆劫掠和扣押藩鎮節度使,激起中原百姓和藩鎮軍反抗的浪潮,劉知遠看準時機,在太原稱帝,建立了後漢政權,並沿用石敬瑭的年號,稱天福十二年。


    中原各地紛紛歸附後漢,遼太宗耶律德光以“中原人難治”,迴師北上,路過鄴城時,杜重威更是攜妻,親自到大帳奉上禮物恭送其離開。


    劉知遠,平定京師大梁,遙拜杜重威為太尉、歸德軍節度使。不久,就令杜重威移鎮歸德,與原歸德節度使高行周對調。


    杜重威因曾經降遼,害怕被朝廷清算而拒不受命,並遣其子杜弘璲向鎮州的遼將麻答求援,麻答下令蕃將楊袞率軍救援鄴城。鎮州將士趁遼軍守衛力量空虛,遂驅逐遼將,歸附後漢,楊兗率遼兵至洺州,聞之遂返。


    劉知遠下令高行周與慕容彥超,率軍討伐杜重威。劉知遠初平京師時,有人告密說遼駐守繁台的一千五百燕兵將要反叛,劉知遠不問而誅,其中部分燕兵逃到鄴城,將這一情況告知燕將張璉。


    當時,張璉率幽雲之地的精卒兩千,幫助杜重威守城,故而張璉勸說杜重威誓死守城,兩人守城意誌堅決,漢軍久攻不下。劉知遠恐生他變,親自來攻,死傷甚巨,劉知遠見強攻不克,繼而圍困鄴城,並多次遣人招降杜重威,許以不死,張璉因憤恨劉知遠盡殺燕兵,略無降誌。


    鄴城糧草用盡,城中將士多逾城逃亡,杜重威著素服出城請降,劉知遠殺張璉等將數十人,但赦免杜重威,加封為檢校太師、守太傅、中書令,將其家遷往京師,並將杜重威的財產全部沒收賜給出征漢軍,其部下全部處死。


    在平定安重榮之亂後,將獲得的安重榮家產和恆州的公帑全部歸為己有,恆州任職期間,他再次向民眾征收重稅,導致境內人民深受其苦,百姓紛紛逃離其治所。加之恆州處於契丹入寇和迴軍的路線上,反複遭受契丹鐵蹄的蹂躪,導致境內人口銳減。


    後晉北方地區天災不斷,朝廷認為恆、定饑荒最為嚴重,唯獨對這兩州不括民穀,但順國節度使杜重威卻以軍食不足為由,於境內括穀,把民間搜刮得幾乎連一粒糧食都沒留下,得一百萬斛,隻上報三十萬,其餘皆入私囊,又令人借民糧百萬斛,待來夏糶米又得二百萬緡。


    劉知遠病危,臨死前以杜重威反複無常,想要除掉他,令宰相蘇逢吉等秘不發喪,誘殺杜重威及其三子,屍體被棄市,遭市人踐踏而盡。隻有杜重威的妻子石氏(後晉公主)及其外親族免罪,供奉如常。


    杜重威,在後晉開國初年,接連參與討伐張從賓、範延光、安重榮的叛亂,為維護晉初國內穩定有著積極的貢獻,然而其在後晉對契丹的作戰中,消極避戰,率軍投順,亦直接葬送了後晉的國祚。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2隋唐五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