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京城天氣炎熱,永安帝決定提前去避暑行宮避暑。


    按照慣例,每年避暑都會令首輔解江,而後帶領文武大臣與袁皇後和寧妃還有數位皇子去避暑。


    可是今年卻出人意料的將袁皇後留在了宮中。


    永安帝的這個舉動,一時引起了眾人的猜測。


    做為皇帝唯一的侄子,漢王世子韓辰自然也去了行宮。


    而漢王與周王一個因為身體不好,一個因為沉迷於煉丹,雙雙留在京中。


    文謙做為六科拾遺,也跟著去了。


    京中的官員走了大半,一時間也安靜了下來,各家各戶的宴飲都停了下來。


    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夫人請戲班子過府唱戲。


    這兩年嶄露頭角的李家班一下子炙手可熱起來,尤其是班裏的青衣玉湖和旦角滿月更是接請帖接到手軟。


    周夫人也趁著這股熱鬧勁請了李家班來唱了幾出戲。


    於此同時,蔡家也定下了與衍聖公府長女孔嘉言的親事。


    過不了多久,韓辰在騎馬和射箭兩項都得了好幾次第一的消息傳到了百花井巷。


    聽說韓辰勝了第一次後,永安帝解下了腰間的如意佩,說誰能勝過韓辰,就把玉佩賞賜給誰。


    有了這個彩頭,那些勳貴子弟們各個摩拳擦掌的。可是接連比賽了好幾次,第一都被韓辰拿走了。


    永安帝哈哈大笑,不僅賞了韓辰一座皇莊,還把當年征戰時所騎駿馬的後代賞賜給了他。


    隨著消息一同來到百花井巷的,是韓辰給風重華送來的一塊玉佩,是永安帝賞他的。


    風重華將如意佩托在手上,隻見一朵靈芝臥於祥雲間,玉質細膩溫潤,乃是難得的上品。


    端著一碗綠豆甜湯過來的許嬤嬤看見了,在心底長長地歎了口氣。


    漢王世子數次見風重華,她都在旁邊看著,親耳聽到韓辰的許諾。


    漢王世子待姑娘是真心真意的吧?姑娘為什麽不吐口呢?許嬤嬤有點想不明白。可她卻知道一點,姑娘說不定是因為風家老爺才有了不想嫁人的心思。姑娘是不是怕嫁過去之後,漢王世子也像風家老爺那樣無情。


    可是在許嬤嬤眼裏,漢王世子行事即穩重又睿智,最重要的是,他對姑娘一往情深。他幾次見姑娘都是非常客氣,而且都是經過了長輩的許可,沒對姑娘的名聲造成任何傷害。如果姑娘嫁給了漢王世子,別的不說,最起碼也能在貴人圈裏站直腰了。哪裏像現在,隻要出個門就要被人指指點點的。好不容易得了漢王妃和長公主的賞識,最終卻惹來了徐飛霜那種人的嫉妒。


    如果姑娘嫁給漢王世子,想必沒人敢在姑娘麵前大放蕨詞了吧!


    最起碼,像徐飛霜那種人,再也不敢招惹姑娘了。


    她在心裏歎了口氣,將綠豆甜湯遞到風重華麵前,“天氣這麽熱,姑娘喝碗甜湯解解暑吧。”


    風重華將如意佩放下,臉上有些赧然。


    自從韓辰去了避暑行宮後,她也不知怎麽了,做什麽都提不起興趣。


    柳氏為了建房子的事情曾派何嬤嬤來了兩次,她都給打發走了。


    風重華問許嬤嬤:“山海舅舅可定了出發的日期?”


    “定了,說是等大爺成親後就立刻出發去通州。”眼見風重華將綠豆甜湯喝完,許嬤嬤臉上露出笑意。


    “那程儀和禮物咱們都要提前準備好。”風重華道。


    有小丫鬟進來稟道:“二姑娘,漢王府的方先生求見!夫人讓我來問二姑娘,要不要讓榮巡檢過去做陪?”


    方思義要見她?風重華很是意外,“不用勞煩山海舅舅了,請方先生在前院喝茶,我這就出去見他。”


    方思義不是韓辰的謀士嗎,怎麽韓辰去了避暑山莊他卻沒有跟著?


    風重華心中思忖著,由幾個丫鬟服侍著換了衣服,去前院見了方思義。


    一見到風重華,方思義放下手中的茶杯立刻站了起來,執禮甚恭,“世子爺走之前把我留在京中,替他辦點私事。我前些天去了一趟通州,昨天才迴來。”


    韓辰讓方思義去通州做什麽?


    “有件事情可能要拜托縣君一下,”方思義自袖子裏掏出了幾張紙條和地契,“您也知道,武定候的長子袁公子與我家世子爺關係莫逆,打小就在漢王府裏長大。他母親去世前給他留下了一筆嫁妝,這些嫁妝大多在通州,這次我去通州就是替袁公子處理田產上的事情。”方思義將東西往風重華麵前推了推,“這些田產和宅院因為年代過久又經了戰亂,有幾份被府衙按照無主的田產分給了,我費了好大一番工夫才歸攏齊整。世子爺聽說縣君的大表哥就要去通州任職了,所以想通過縣君把這些地契拿給貴府的大爺看一看,看看有沒有可能替袁公子把田產要迴來。這張紙條上是幾個胥吏的人名,當初他們曾在袁公子的外祖胡知府手下公幹。”


    風重華看了一眼地契,眼眶猝然濕潤。這是兩張莊子和宅院的地契,連百來兩銀子都不值。


    韓辰讓方思義給她送地契的意思可想而知。


    這哪裏是在讓她幫袁承澤要田產,而是在幫著文安學在通州打開局麵。


    常言道,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官員們流動頻繁,多在異地為官,胥吏們卻是要在一個地方要幹一輩子。到了地方,那些因詩賦和經學躋身科舉進士及第的官員們往往因為政務不熟悉,被胥吏玩弄於股掌之上。


    宋人葉適曾說過說官員們“專從事於奔走進取,其簿書期會一切惟吏胥之聽。”


    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記載了一件事,包拯在擔任開封府尹期間有人犯法當杖脊,有胥吏私受賄賂,與該人密約“今見尹,必付我責狀,汝第唿號自辨,我與汝分此罪,汝決杖,我亦決杖。”該人在堂上唿辨,胥吏故意斥責,包拯大怒,“捽吏於庭”,而“特寬囚罪”。


    包拯自認為抑製了胥吏的聲勢,卻不知道原來上了當。


    連一代名臣包拯也曾被胥吏欺騙過,更何況文安學這個弱冠不到的少年狀元郎?


    更有胥吏把長官當成騾馬,說“凡屬事者如客,部署如車,我輩如禦,堂司官如騾,鞭之左右而已。”


    有了這兩份地契和人名,文安學隻要稍加維護,就可以很快溶入到通州的政務中。而不會唯諾成風,聽命於書吏。舉一例牢不可破,出一言唯令是從。


    風重華垂首,目光連閃,努力遏製眸中的淚水,不讓它往下流。


    方思義看了一眼風重華,輕聲道:“世子爺去了避暑行宮,我現在也就閑著沒事了。若是縣君有差遣,不拘是什麽事,隻要能用得著的,隻管往漢王府遞信。”


    風重華怔住了,韓辰這是把方思義留下來供她使用了嗎?


    她真有這麽好?值得韓辰為她如此付出?


    風重華覺得這會她快要忍不住淚水了。


    見她這樣,方思義就提出告辭。


    方思義走後,風重華坐在前廳中,淚水止不住的往下流。


    兩世為人,韓辰是除了母親和舅舅舅母之外對她最好的人。處處為她著想,處處以她為先。


    這份深情,她該拿什麽來還?


    她該怎麽還?


    她在這裏靜坐沉思,出了百花井巷的方思義去了他幼年好友時洪瑜那裏。


    時洪瑜比他大十幾歲,少年時曾一起在桐城會館裏讀書。時洪瑜中了舉人之後數科不中,而後心灰意冷之下無心科舉,拖家帶口的離開家鄉來到京城,做起了生意。經過數年經營,現在倒也成了些氣候。


    看到方思義後,時洪瑜非常的感慨,唏噓不已,“學館一別數年,沒想到我們還有見麵的一天。”他拉著方思義的手久久不舍得鬆開,“當初我家道貧寒,若不是得愈之你父子衣食相助,哪裏有我今天?你既然早就來了京城,為何不來找我?可是嫌棄我行了商賈之事?”


    他知道方思義做了漢王世子的謀士,所以明知道方思義在京城也不敢去尋他。


    “是我思慮不周,應該早些來拜訪。”方思義心中略有歉意,“說起來,也是無顏與舊友見麵!當初,我曾誇下海口定在二甲之內。可是未曾想,一連兩科,都是名落孫山。那時少年氣盛,受不得這等打擊,在家中閉門不出,直到這兩年才算是看開了世情。這些年,每每思及少年荒唐言,都覺得無顏以對。”


    “唉,”時洪瑜連聲長歎,“你我同是天涯淪落人,隻會惺惺相惜,何來嫌棄?”又道,“你若是再這樣說,就實在是太見外了。”


    話說到這裏,倆人不由相視一笑。


    都是一樣的屢考屢敗,都是一樣的名落孫山,誰還能嫌棄誰不曾?


    時洪瑜就叫家人去酒樓叫了一桌上好的席麵,倆人一邊吃酒一邊談起話來。


    方思義就將自己在家中閑居,後來被族妹方氏介紹,到漢王府做了漢王世子幕僚的事情一一講了出來。


    時洪瑜知道方思義所說的族妹指得就是嫁給解家三爺解栺的方氏,解栺的姑姑就是漢王妃解氏,解栺與漢王世子是姑表兄弟,他的妻子推薦族兄去漢王府做幕僚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倆人一邊敘舊一邊吃酒,話題不知不覺間就談到了最近坊間的謠言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九重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孟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孟薑並收藏九重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