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他就是這麽迴報大明,迴報天下的?
視頻通古代,李二變身蜀漢通天代 作者:好想吃個火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永遠遇不到強敵?這種事是斷然不可能的。”
老朱冷笑著道。
劉邦不知,可他是知道的。
海的另一邊,還有著龐大的大陸,那裏也有著無數的國家。
那些人之中,總會孕育出強敵!
“可若真的有強敵出現,最終卻會是我中原百姓替他們吞下苦果。”
“而他們,真遇到難以匹敵的對手,定然會直接放棄中原,轉而迴他們的老窩。”
“當然,我們現在說的,都是最壞的情況。”
“按理來說,已經入主中原了,即便最初的幾代人沒反應過來,後麵也應該會好生治理。”
在趙匡胤看來,但凡是個正常人的腦子都能看清利弊。
吸取史書中的教訓,好生治理,至少能讓王朝綿延數百年。
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裏,百姓安居樂業,也不會有那麽多起義發生。
沒有起義,便不需要消耗大量錢糧去派兵鎮壓。
屆時朝廷的威望越大,作為天子的權柄便會越大。
既給自己省事,還能在史書之上留下清名。
你貪財,要錢。
難道鎮壓叛亂省下來的錢,那就不是錢了?
難道正常治理王朝,收上來的賦稅,就不是錢了?
至於八旗子弟作威作福,隻要有個度,那也完全沒問題。
實際上百姓要的東西,是真的不多。
他覺得,滿清最初的幾代皇帝,或許是擄掠的勾當做多了,同時也沒想過自己能夠入主中原,這才沒將這天下當成自己的東西。
等時間久了,總不能接連十幾代皇帝,連一個聰明人都沒有,都是豬腦子吧?
“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是真的想不到這一點?”
“或者說,這觀念並不是一代或者兩代人能改變的,等到真正有人想改變的時候,一切也就都來不及了。”
“皇權永遠都是開國皇帝,以及繼任的守成之君最強,能夠一言九鼎,餘者……”
“不管是百官還是他們的八旗子弟,都已經習慣了蠶食百姓的血肉,陡然動他們到嘴的利益,他們會願意?會配合?”
“好一些的情況,政令難以推行,差一些的情況,那就是天子暴斃的結果。”
老朱看的那叫一個透徹。
往前的箭射周天子,往後那曆朝曆代中動士族豪紳利益的皇帝,有多少能善終的?
“要改變,隻能寄希望於在三代傳承之內,便立即做出改變,否則往後便不可能有絲毫的變化!”
說話間,他將目光投向了天幕之上。
寄希望於,接下來出現的字跡能夠證明,他說的是錯的。
他能坦然接受大明亡國的事實。
畢竟老朱家傳承了那麽多年,他覺得已經夠了。
可他不能接受,換了一片天之後,百姓仍舊困苦,甚至比起大明亡國之前,還要更艱苦百倍!
相比如此,他反而更能接受推翻大明的那李自成來當這個皇帝!
好歹他經曆過那番挑戰,也知道,李自成是真的願意跟百姓分享戰果的。
不管往後會不會變,至少不會立國便剝削百姓!
在他期盼的目光中,天幕上的字跡緩緩更新。
【在大明亡於李自成之手後,有人覺得,放滿清入關,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在他們眼中,誰來當這個皇帝都是一樣,都不會比老朱家更差。
並且李自成動了士紳的蛋糕,致使他們更不願看到這樣的人登上大位。
士紳覺得,與其讓這個泥腿子登基,還不如放關外虎視眈眈的那滿清入關。
至少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滿清對待他們很友好,雙方偶爾的生意往來也很順利。
於是在大明亡國,李自成入主京師之後,沒給他絲毫喘息的機會,曾經的大明平西伯放開防線,引清軍入關,入主中原!
有的人說,若是給李自成多些時間,哪怕多上半個月的時間,讓他整軍,一切或許都會不同。
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
吳三桂放開邊關防線,滿清輕而易舉入關,擊潰李自成軍後,占據整個中原。】
“……”
“混賬東西!”
老朱怒罵出聲。
雖然在最新的字幕之中,並沒有繼續講述滿清接下來的作為。
也或許是還未到那一步,但僅僅這些,就足夠他暴怒的了。
大明,平西伯!
麾下重兵,鎮守邊關!
這是多大的信任?
不說曆代深受皇恩,至少也該是未曾虧待過他才對。
可他就是這麽迴報大明,迴報天下的?
在大明京師受到威脅的時候,吳三桂沒有領兵迴援,這一點老朱能夠接受,甚至還想給他豎大拇指點個讚。
大明可滅,邊關不可破!
這也同樣是他的意願!
但誰能想到,他沒有領軍迴援京師,也沒有抵抗關外滿清,反而是直接放開了防線,對滿清搖尾乞憐!
這是一個明軍將領能夠幹出來的事嗎?
“朱由檢,咱不管你怎麽做,不管你要背負怎樣的壓力,這個人,不準留。”
“不僅這個人不準留,他的滿門,他的九族,所有與他有半分關係的人,都不準留!”
“統統給咱剝皮萱草,這是咱作為大明太祖皇帝,作為你的先祖,給你留下的祖訓!”
“誰敢反對,誰就同罪!”
“若你做不到,那便讓身處你那時代的起義軍去做,誰剝下吳三桂的皮,誰誅了他的九族,咱就做主,將這天下許給誰!”
“吳三桂的腦袋,就是你們登上大位的證明,這就是咱的金口玉言!”
滿清做了什麽,仙人還沒說,老朱也暫時不想管。
他現在就想將那職責鎮守邊關,卻硬生生沒做絲毫抵抗便放滿清入關的吳三桂,給挫骨揚灰!
這一刻,崇禎年間,所有人都沸騰了。
不僅朱由檢自己氣的臉色通紅,各路起義的叛軍麵色也都紛紛紅潤。
不過他們絕大部分人不是氣的,而是激動!
這意味著什麽?
隻要滅了吳三桂,得到吳三桂的人頭,那就是大明太祖皇帝金口玉言的傳位!
得國還能有比這更正的?
別說他們,就是遠在關外的努爾哈赤都激動了。
雖然現在天幕上是在討伐他們,但朱家太祖的這番話,對他們應該也能適用吧?
老朱冷笑著道。
劉邦不知,可他是知道的。
海的另一邊,還有著龐大的大陸,那裏也有著無數的國家。
那些人之中,總會孕育出強敵!
“可若真的有強敵出現,最終卻會是我中原百姓替他們吞下苦果。”
“而他們,真遇到難以匹敵的對手,定然會直接放棄中原,轉而迴他們的老窩。”
“當然,我們現在說的,都是最壞的情況。”
“按理來說,已經入主中原了,即便最初的幾代人沒反應過來,後麵也應該會好生治理。”
在趙匡胤看來,但凡是個正常人的腦子都能看清利弊。
吸取史書中的教訓,好生治理,至少能讓王朝綿延數百年。
在這數百年的時間裏,百姓安居樂業,也不會有那麽多起義發生。
沒有起義,便不需要消耗大量錢糧去派兵鎮壓。
屆時朝廷的威望越大,作為天子的權柄便會越大。
既給自己省事,還能在史書之上留下清名。
你貪財,要錢。
難道鎮壓叛亂省下來的錢,那就不是錢了?
難道正常治理王朝,收上來的賦稅,就不是錢了?
至於八旗子弟作威作福,隻要有個度,那也完全沒問題。
實際上百姓要的東西,是真的不多。
他覺得,滿清最初的幾代皇帝,或許是擄掠的勾當做多了,同時也沒想過自己能夠入主中原,這才沒將這天下當成自己的東西。
等時間久了,總不能接連十幾代皇帝,連一個聰明人都沒有,都是豬腦子吧?
“有沒有一種可能,他們是真的想不到這一點?”
“或者說,這觀念並不是一代或者兩代人能改變的,等到真正有人想改變的時候,一切也就都來不及了。”
“皇權永遠都是開國皇帝,以及繼任的守成之君最強,能夠一言九鼎,餘者……”
“不管是百官還是他們的八旗子弟,都已經習慣了蠶食百姓的血肉,陡然動他們到嘴的利益,他們會願意?會配合?”
“好一些的情況,政令難以推行,差一些的情況,那就是天子暴斃的結果。”
老朱看的那叫一個透徹。
往前的箭射周天子,往後那曆朝曆代中動士族豪紳利益的皇帝,有多少能善終的?
“要改變,隻能寄希望於在三代傳承之內,便立即做出改變,否則往後便不可能有絲毫的變化!”
說話間,他將目光投向了天幕之上。
寄希望於,接下來出現的字跡能夠證明,他說的是錯的。
他能坦然接受大明亡國的事實。
畢竟老朱家傳承了那麽多年,他覺得已經夠了。
可他不能接受,換了一片天之後,百姓仍舊困苦,甚至比起大明亡國之前,還要更艱苦百倍!
相比如此,他反而更能接受推翻大明的那李自成來當這個皇帝!
好歹他經曆過那番挑戰,也知道,李自成是真的願意跟百姓分享戰果的。
不管往後會不會變,至少不會立國便剝削百姓!
在他期盼的目光中,天幕上的字跡緩緩更新。
【在大明亡於李自成之手後,有人覺得,放滿清入關,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在他們眼中,誰來當這個皇帝都是一樣,都不會比老朱家更差。
並且李自成動了士紳的蛋糕,致使他們更不願看到這樣的人登上大位。
士紳覺得,與其讓這個泥腿子登基,還不如放關外虎視眈眈的那滿清入關。
至少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裏,滿清對待他們很友好,雙方偶爾的生意往來也很順利。
於是在大明亡國,李自成入主京師之後,沒給他絲毫喘息的機會,曾經的大明平西伯放開防線,引清軍入關,入主中原!
有的人說,若是給李自成多些時間,哪怕多上半個月的時間,讓他整軍,一切或許都會不同。
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
吳三桂放開邊關防線,滿清輕而易舉入關,擊潰李自成軍後,占據整個中原。】
“……”
“混賬東西!”
老朱怒罵出聲。
雖然在最新的字幕之中,並沒有繼續講述滿清接下來的作為。
也或許是還未到那一步,但僅僅這些,就足夠他暴怒的了。
大明,平西伯!
麾下重兵,鎮守邊關!
這是多大的信任?
不說曆代深受皇恩,至少也該是未曾虧待過他才對。
可他就是這麽迴報大明,迴報天下的?
在大明京師受到威脅的時候,吳三桂沒有領兵迴援,這一點老朱能夠接受,甚至還想給他豎大拇指點個讚。
大明可滅,邊關不可破!
這也同樣是他的意願!
但誰能想到,他沒有領軍迴援京師,也沒有抵抗關外滿清,反而是直接放開了防線,對滿清搖尾乞憐!
這是一個明軍將領能夠幹出來的事嗎?
“朱由檢,咱不管你怎麽做,不管你要背負怎樣的壓力,這個人,不準留。”
“不僅這個人不準留,他的滿門,他的九族,所有與他有半分關係的人,都不準留!”
“統統給咱剝皮萱草,這是咱作為大明太祖皇帝,作為你的先祖,給你留下的祖訓!”
“誰敢反對,誰就同罪!”
“若你做不到,那便讓身處你那時代的起義軍去做,誰剝下吳三桂的皮,誰誅了他的九族,咱就做主,將這天下許給誰!”
“吳三桂的腦袋,就是你們登上大位的證明,這就是咱的金口玉言!”
滿清做了什麽,仙人還沒說,老朱也暫時不想管。
他現在就想將那職責鎮守邊關,卻硬生生沒做絲毫抵抗便放滿清入關的吳三桂,給挫骨揚灰!
這一刻,崇禎年間,所有人都沸騰了。
不僅朱由檢自己氣的臉色通紅,各路起義的叛軍麵色也都紛紛紅潤。
不過他們絕大部分人不是氣的,而是激動!
這意味著什麽?
隻要滅了吳三桂,得到吳三桂的人頭,那就是大明太祖皇帝金口玉言的傳位!
得國還能有比這更正的?
別說他們,就是遠在關外的努爾哈赤都激動了。
雖然現在天幕上是在討伐他們,但朱家太祖的這番話,對他們應該也能適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