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荊州到夷陵,不過一百多公裏,放在現代開車隻需要一個多小時,餘誠卻走了整整兩天。與他同行的除了付應平帶的一個連的警衛,還有章儉與劉二牛兩人。
之所以如此慢,是因為他們還要沿路考察交通狀況,為即將投入建設的荊州到夷陵的公路做出規劃。
這條路被餘誠命名為荊夷公路,計劃修建完成後將荊州往夷陵的交通時間控製在三個小時以內。
到達夷陵時,駐守在夷陵的樊虎與夷陵知州郭秉忠帶一眾文武官員出來迎接。乘船從水路提前趕到的崔應朝與李蘭芝也在迎接的隊伍中。
再見到餘誠,樊虎十分激動。自從餘家軍奪取荊州,樊虎就奉命駐守夷陵,阻斷川軍東出的道路,與餘誠已經半年未見了。
與分別時相比,樊虎又橫向發展了一些,再加上身著甲胄,看上去仿佛是廟裏的護法天王。
因為目前軍工廠的主要任務是給全軍換裝夏式步槍,所以對於其餘先進槍械的製造就慢了些。不過作為餘誠親信,樊虎依然被賜予了一支柯爾特左輪手槍。
這支左輪手槍就配在樊虎右側腰間,用一個精致的牛皮槍盒裝著。同時別在腰間的還有餘誠以前贈送的一對鐧,冷熱兵器交相輝映,竟然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畫麵感。
同時出來迎接的還有夷陵本地鄉紳耆老,見了餘誠這個餘家軍主帥,已經是朝廷掛名的大賊首,全都顫巍巍下跪行禮。
“快快請起。”餘誠一邊將排在最前的一個老頭扶起來一邊不無惡意的猜,在前不久的地租風波中夷陵本地的地主被收拾了多少家?
“餘家軍治下,眾生平等,百姓見官不跪。怎麽,本地官員沒有告訴你們嗎?”
餘誠說著佯裝慍怒的瞪著郭秉忠,郭秉忠連忙迴道:“屬下已經告誡多次,不過百姓積習難改…”
餘誠打斷他的話:“總歸還是你們工作沒做到位!”
“以後要加強宣傳引導,這不是百姓見官跪不跪的問題,而是我軍治政理念的問題。”
郭秉忠深深一揖:“屬下明白。”
其實他在來之前還特意告誡過這幫人,可是在地租風波中被整怕了的鄉紳唯恐這是郭秉忠挖坑給他們跳,到時餘誠以不敬之罪收拾他們,所以本著禮多人不怪的思想,一見麵又跪了下來。
感受到因此被訓斥的郭秉忠用滿是怒火的眼神看向他們,這幫鄉紳心裏惴惴不安,也不知等餘誠離開後官府又會如何整治他們。
餘誠也清楚這些,甚至他就是故意的。太過強勢的地方豪強是官府行政的攔路石,一有機會就要削弱。
餘誠一行乘坐的汽車還是頭一次出現在夷陵,那些鄉紳耆老對這種不用牲畜拉就能行走的巨大鐵盒子心懷畏懼,心裏的小九九不約而同的收斂許多。
應付完迎接團,由付應平親自開車,餘誠與崔應朝、樊虎同車返迴城內。
在車上,餘誠先問崔應朝乘船而來的感受以及對水運的看法。得知從荊州到夷陵水運還算便利,不過沿長江再往上遊就是入川,有很多礁石惡灘,水路也十分危險。
樊虎聽著兩人說話,激動的插話道:“司令,是要打四川了嗎?”
餘誠笑著問:“怎麽,在夷陵坐不住了?”
樊虎道:“也不是坐不住,就是感覺一膀子力氣沒地方使。”
餘誠調笑道:“那你現在有力氣使了,這次把你媳婦也帶過來了。”
崔應朝與付應平聽了哈哈大笑。樊虎自從駐守夷陵之後,李蘭芝也幾乎是司令府的大管家,兩人一直分居兩地。
“李河跟謝三哥兩個在荊門和左良玉打過幾仗,就連新當上團長的吳殳都打下來了漢口。偏偏我在夷陵這邊,最多也就打一打作亂的豪強,要麽就剿匪。”
“現在就連土匪都已經被我打得在夷陵待不住,逃進蜀地去了。”
餘誠清楚,樊虎不是有力氣沒地方使,單純就隻是看著別人打勝仗眼紅了。作為軍人,渴望勝利與榮耀這是天性,餘誠十分理解。
“蜀地的官軍也沒來搗亂嗎?”
“蜀地的官軍倒是消停。前兩年張獻忠在蜀地鬧騰過幾迴,打得川軍焦頭爛額,元氣一直未複。現在咱們占了夷陵,隻要沒有派兵入川,蜀地文武官員都縮著個腦袋當看不見。”
蜀地文武這個想法很正常,夷陵又不是他們的防區,犯不上為湖廣的官員操心。萬一自己手伸得長了,再把賊人引進蜀地來,那真是得不償失。
餘誠嚇唬樊虎說:“聽說川中秦良玉的白杆兵驍勇善戰,你打的過嗎?”
樊虎不服氣的說:“我讓她兩隻手!”
“新裝備的夏式步槍我試過了,官軍衝不到我的陣腳,就能全部撂倒。可惜夏式步槍裝備得少,到現在才裝備了三個連。”
餘誠道:“這次來又帶來了三百支,你要加強訓練。這次的步槍不要成建製換裝,分散開來每個班裝備一兩支,讓戰士們換著用。最晚等過完年,就能給你們全團換裝了。”
“對了,秦翼明的屍首遣人送迴去了嗎?”
樊虎道:“我怕秦家遷怒,就沒讓咱們的戰士去送。入川的商旅們也都不敢帶,怕被官府以為他們通賊,隻敢給秦家帶封信,讓秦家親自來人接屍首迴去,到現在還沒迴音,不知道秦家收到信沒有。”
餘誠道:“是我沒想周全,應該讓被俘的秦家親兵把屍首送迴去的。”
說罷餘誠吩咐崔應朝:“待會兒給荊州發報,讓他們把秦家被俘的親兵送四個來,讓這些親兵把秦將軍的屍體帶迴去吧。”
崔應朝道:“司令對秦家,真可謂仁至義盡了。”
餘誠歎了口氣,道:“忠臣良將,有誰不愛。秦良玉忠心耿耿為大明朝廷征戰數十年,家中多少親眷死於王事,比之演義中的楊家將亦不遑多讓。”
“即使日後難免兵戎相見,秦家這份忠心依然讓人肅然起敬!”
之所以如此慢,是因為他們還要沿路考察交通狀況,為即將投入建設的荊州到夷陵的公路做出規劃。
這條路被餘誠命名為荊夷公路,計劃修建完成後將荊州往夷陵的交通時間控製在三個小時以內。
到達夷陵時,駐守在夷陵的樊虎與夷陵知州郭秉忠帶一眾文武官員出來迎接。乘船從水路提前趕到的崔應朝與李蘭芝也在迎接的隊伍中。
再見到餘誠,樊虎十分激動。自從餘家軍奪取荊州,樊虎就奉命駐守夷陵,阻斷川軍東出的道路,與餘誠已經半年未見了。
與分別時相比,樊虎又橫向發展了一些,再加上身著甲胄,看上去仿佛是廟裏的護法天王。
因為目前軍工廠的主要任務是給全軍換裝夏式步槍,所以對於其餘先進槍械的製造就慢了些。不過作為餘誠親信,樊虎依然被賜予了一支柯爾特左輪手槍。
這支左輪手槍就配在樊虎右側腰間,用一個精致的牛皮槍盒裝著。同時別在腰間的還有餘誠以前贈送的一對鐧,冷熱兵器交相輝映,竟然有一種超現實主義的畫麵感。
同時出來迎接的還有夷陵本地鄉紳耆老,見了餘誠這個餘家軍主帥,已經是朝廷掛名的大賊首,全都顫巍巍下跪行禮。
“快快請起。”餘誠一邊將排在最前的一個老頭扶起來一邊不無惡意的猜,在前不久的地租風波中夷陵本地的地主被收拾了多少家?
“餘家軍治下,眾生平等,百姓見官不跪。怎麽,本地官員沒有告訴你們嗎?”
餘誠說著佯裝慍怒的瞪著郭秉忠,郭秉忠連忙迴道:“屬下已經告誡多次,不過百姓積習難改…”
餘誠打斷他的話:“總歸還是你們工作沒做到位!”
“以後要加強宣傳引導,這不是百姓見官跪不跪的問題,而是我軍治政理念的問題。”
郭秉忠深深一揖:“屬下明白。”
其實他在來之前還特意告誡過這幫人,可是在地租風波中被整怕了的鄉紳唯恐這是郭秉忠挖坑給他們跳,到時餘誠以不敬之罪收拾他們,所以本著禮多人不怪的思想,一見麵又跪了下來。
感受到因此被訓斥的郭秉忠用滿是怒火的眼神看向他們,這幫鄉紳心裏惴惴不安,也不知等餘誠離開後官府又會如何整治他們。
餘誠也清楚這些,甚至他就是故意的。太過強勢的地方豪強是官府行政的攔路石,一有機會就要削弱。
餘誠一行乘坐的汽車還是頭一次出現在夷陵,那些鄉紳耆老對這種不用牲畜拉就能行走的巨大鐵盒子心懷畏懼,心裏的小九九不約而同的收斂許多。
應付完迎接團,由付應平親自開車,餘誠與崔應朝、樊虎同車返迴城內。
在車上,餘誠先問崔應朝乘船而來的感受以及對水運的看法。得知從荊州到夷陵水運還算便利,不過沿長江再往上遊就是入川,有很多礁石惡灘,水路也十分危險。
樊虎聽著兩人說話,激動的插話道:“司令,是要打四川了嗎?”
餘誠笑著問:“怎麽,在夷陵坐不住了?”
樊虎道:“也不是坐不住,就是感覺一膀子力氣沒地方使。”
餘誠調笑道:“那你現在有力氣使了,這次把你媳婦也帶過來了。”
崔應朝與付應平聽了哈哈大笑。樊虎自從駐守夷陵之後,李蘭芝也幾乎是司令府的大管家,兩人一直分居兩地。
“李河跟謝三哥兩個在荊門和左良玉打過幾仗,就連新當上團長的吳殳都打下來了漢口。偏偏我在夷陵這邊,最多也就打一打作亂的豪強,要麽就剿匪。”
“現在就連土匪都已經被我打得在夷陵待不住,逃進蜀地去了。”
餘誠清楚,樊虎不是有力氣沒地方使,單純就隻是看著別人打勝仗眼紅了。作為軍人,渴望勝利與榮耀這是天性,餘誠十分理解。
“蜀地的官軍也沒來搗亂嗎?”
“蜀地的官軍倒是消停。前兩年張獻忠在蜀地鬧騰過幾迴,打得川軍焦頭爛額,元氣一直未複。現在咱們占了夷陵,隻要沒有派兵入川,蜀地文武官員都縮著個腦袋當看不見。”
蜀地文武這個想法很正常,夷陵又不是他們的防區,犯不上為湖廣的官員操心。萬一自己手伸得長了,再把賊人引進蜀地來,那真是得不償失。
餘誠嚇唬樊虎說:“聽說川中秦良玉的白杆兵驍勇善戰,你打的過嗎?”
樊虎不服氣的說:“我讓她兩隻手!”
“新裝備的夏式步槍我試過了,官軍衝不到我的陣腳,就能全部撂倒。可惜夏式步槍裝備得少,到現在才裝備了三個連。”
餘誠道:“這次來又帶來了三百支,你要加強訓練。這次的步槍不要成建製換裝,分散開來每個班裝備一兩支,讓戰士們換著用。最晚等過完年,就能給你們全團換裝了。”
“對了,秦翼明的屍首遣人送迴去了嗎?”
樊虎道:“我怕秦家遷怒,就沒讓咱們的戰士去送。入川的商旅們也都不敢帶,怕被官府以為他們通賊,隻敢給秦家帶封信,讓秦家親自來人接屍首迴去,到現在還沒迴音,不知道秦家收到信沒有。”
餘誠道:“是我沒想周全,應該讓被俘的秦家親兵把屍首送迴去的。”
說罷餘誠吩咐崔應朝:“待會兒給荊州發報,讓他們把秦家被俘的親兵送四個來,讓這些親兵把秦將軍的屍體帶迴去吧。”
崔應朝道:“司令對秦家,真可謂仁至義盡了。”
餘誠歎了口氣,道:“忠臣良將,有誰不愛。秦良玉忠心耿耿為大明朝廷征戰數十年,家中多少親眷死於王事,比之演義中的楊家將亦不遑多讓。”
“即使日後難免兵戎相見,秦家這份忠心依然讓人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