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餘誠不良於行,所以由崔應朝將顧君恩一路送到碼頭,還從無雙閣挑選了十幾樣禮物送給了顧君恩。
兩人在碼頭依依惜別後,顧君恩才命船夫揚帆起航。他此行的任務目標除了餘家軍,還有遠在武昌的張獻忠。
如今羅汝才已死,與李自成同一時代的義軍渠帥隻剩張獻忠一人。兩軍以往就有頗多齟齬,而今勢力範圍又犬牙交錯,闖營在安陸的駐軍就與張獻忠所部有過幾起衝突。
顧君恩隨身帶著的就有李自成寫給張獻忠的書信,目的是說服張獻忠停止義軍內訌,團結一致打官軍。
船隻順江南下,速度很快,不一會就將荊州遠遠拋在身後。
顧君恩一直站在船頭,迴想著在荊州這兩天的見聞,不禁感歎難怪李岩會將餘家軍視作大敵,確實是有他的道理。
不過,餘家軍在這裏發展的再好又如何?按照自己的策略,等闖王拿下關中,收三邊精兵後直下京師,屆時大勢在我,天下傳檄可定。
那時餘家軍老老實實歸順則罷,如若有異心,便可命大軍分路會剿。餘家軍以一隅之地,難道還能和天下大勢抗衡嗎?
送走了顧君恩,崔應朝也急匆匆迴城複命。走進王府,發現廣場上一片喧嘩,十幾人跪倒在地不知在哀求些什麽。
自己出城不過一個小時,這邊又鬧出什麽亂子來了?崔應朝指示護衛前去打聽,護衛很快就迴來稟報,原來是有幾戶人家哭著喊著要認親。
當初開封被圍,城內糧食告竭,有一些人家的孩童養不活,便遺棄了,其中有部分孩童被慶餘堂收養。
後來餘誠率開封百姓南下,慶餘堂的孩子當然也在其中。一起南下的百姓中就有當初遺棄孩童的父母親人,現在日子能過了,就想將自己的孩子重新認領迴去。
護衛罵罵咧咧道:“當初把孩子扔到慶餘堂門口的時候怎麽不說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寶貝,現在跑來跪求司令將孩子還給他們,都是哪來的臉?”
崔應朝聽了也是無語,不過想到此事的影響,還是吩咐護衛道:“讓衛兵把他們先驅散了,讓外人看了還以為司令怎麽著他們了。”
餘誠此時正在書房,整個人蜷在羅漢床上捧著本書正看得津津有味,裝腿傷用的夾板隨意的扔在鞋邊。
聽到崔應朝迴來,餘誠才穿上鞋坐直了,麵對自己手下的謀士,尤其還是以心思比較傳統的封建文人,自己那散漫的模樣說不定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崔應朝匯報完顧君恩的動向,又說起自己迴來時的見聞。
餘誠聽後笑道:“慶餘堂的人已經來找我匯報過了,那些能證明是孩子親生父母的,就讓他們把孩子接走吧。”
崔應朝就是想勸餘誠放孩子迴去與親生父母團聚的。雖然他也不齒於這些父母的所為,不過此時的社會,最重人倫。崔應朝就怕餘誠心中不悅,拒絕放孩童與父母相認,有損仁德之名。
聽到餘誠爽快答應,崔應朝感歎道:“司令宅心仁厚,真是荊州軍民之福!”
餘誠隻是笑笑,那些孩子多是幼童,離能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年紀還遠著呢。再說能和親生父母相認的又有幾個,沒必要為此砸了自己仁義的招牌。
慶餘堂。
陳恪看著四個幼童被找來的親生父母抱在懷中,一家人抱頭痛哭,一時感覺自己心裏也酸溜溜的。
撤離開封前,他央求慶餘堂的護衛大哥帶著他迴到自己家裏,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隻在地上發現一灘暗黑的血跡。
那個黑夜,他帶著妹妹逃離家中,想要為妹妹尋一條活路。深夜之中每一個漆黑的巷口都像是張著巨口擇人而噬的怪物,顯然,在他逃離後父母很可能也遭遇了不測。
在慶餘堂的孩子中,陳恪的年紀算大的。他們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每天都和原田莊子弟一起讀書。
陳恪以前家中經營店鋪,生活還過得去,早早就送去私塾讀書,學習底子比其他同學都好,如今在學堂中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來到學堂中,老師還沒有來。陳恪沒精打采的趴在桌上,後背突然被人重重拍了一下。
陳恪迴頭,看到拍自己的是同班的楊展,便沒好氣的問:“做什麽?”
“這次預科班,你想去哪裏?”
陳恪道:“工科,學點手藝。”
有感於手下人才的匱乏,餘誠將眼光盯向了這些半大孩子。隻要年齡達到十三歲且完成了掃盲,識字率能讀得懂文章,會查字典,就開始進預科班。
預科班其實類似於興趣小組,加入預科班後,每天下午都會有相應的實踐課。像陳恪想去的工科,能夠跟著大匠學機械加工、手工製作等等。
上次工匠來學堂演示的時候,帶來過一個拳頭大小的機器模型,十分精美,隻要點起火就能運轉,還能將水池裏的水吸起來噴出一人高。
當時陳恪就看得目不轉睛,尤其聽說工科以後能親手造出不用馬兒拉就能跑的車,不用人劃槳就能跑的船,更是讓他心動不已。
“你呢,你去哪兒?”雖然能夠猜出楊展的選擇,陳恪依然問了一句。
果然,楊展垂頭喪氣的說:“去童子軍。我爹說了,不去就打折我的腿。”
陳恪哈哈笑著,楊展他爹是司令元從,從預科班製度出來那天陳恪就知道,楊展肯定會被他爹逼著去當童子軍。
每天在太陽底下跑步、練拳腳格鬥、練陣列隊形,哪有在工科擺弄各種模型好玩?
陳恪還記得他爹說過,這世上隻有自己的手藝最有用。日子再苦,世道再亂,隻要有手藝傍身,總歸能填飽肚子。
上完課後,陳恪拒絕了楊展邀請自己一同去當童子軍的提議,拿著從圖書館借來的書準備再換一本。
陳恪出了王城,正往圖書館走的路上,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狗兒?”
陳恪如遭雷擊,一轉身就看到闊別數月的父親站在路邊,不可置信的看著自己。
兩人在碼頭依依惜別後,顧君恩才命船夫揚帆起航。他此行的任務目標除了餘家軍,還有遠在武昌的張獻忠。
如今羅汝才已死,與李自成同一時代的義軍渠帥隻剩張獻忠一人。兩軍以往就有頗多齟齬,而今勢力範圍又犬牙交錯,闖營在安陸的駐軍就與張獻忠所部有過幾起衝突。
顧君恩隨身帶著的就有李自成寫給張獻忠的書信,目的是說服張獻忠停止義軍內訌,團結一致打官軍。
船隻順江南下,速度很快,不一會就將荊州遠遠拋在身後。
顧君恩一直站在船頭,迴想著在荊州這兩天的見聞,不禁感歎難怪李岩會將餘家軍視作大敵,確實是有他的道理。
不過,餘家軍在這裏發展的再好又如何?按照自己的策略,等闖王拿下關中,收三邊精兵後直下京師,屆時大勢在我,天下傳檄可定。
那時餘家軍老老實實歸順則罷,如若有異心,便可命大軍分路會剿。餘家軍以一隅之地,難道還能和天下大勢抗衡嗎?
送走了顧君恩,崔應朝也急匆匆迴城複命。走進王府,發現廣場上一片喧嘩,十幾人跪倒在地不知在哀求些什麽。
自己出城不過一個小時,這邊又鬧出什麽亂子來了?崔應朝指示護衛前去打聽,護衛很快就迴來稟報,原來是有幾戶人家哭著喊著要認親。
當初開封被圍,城內糧食告竭,有一些人家的孩童養不活,便遺棄了,其中有部分孩童被慶餘堂收養。
後來餘誠率開封百姓南下,慶餘堂的孩子當然也在其中。一起南下的百姓中就有當初遺棄孩童的父母親人,現在日子能過了,就想將自己的孩子重新認領迴去。
護衛罵罵咧咧道:“當初把孩子扔到慶餘堂門口的時候怎麽不說孩子是自己的心肝寶貝,現在跑來跪求司令將孩子還給他們,都是哪來的臉?”
崔應朝聽了也是無語,不過想到此事的影響,還是吩咐護衛道:“讓衛兵把他們先驅散了,讓外人看了還以為司令怎麽著他們了。”
餘誠此時正在書房,整個人蜷在羅漢床上捧著本書正看得津津有味,裝腿傷用的夾板隨意的扔在鞋邊。
聽到崔應朝迴來,餘誠才穿上鞋坐直了,麵對自己手下的謀士,尤其還是以心思比較傳統的封建文人,自己那散漫的模樣說不定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崔應朝匯報完顧君恩的動向,又說起自己迴來時的見聞。
餘誠聽後笑道:“慶餘堂的人已經來找我匯報過了,那些能證明是孩子親生父母的,就讓他們把孩子接走吧。”
崔應朝就是想勸餘誠放孩子迴去與親生父母團聚的。雖然他也不齒於這些父母的所為,不過此時的社會,最重人倫。崔應朝就怕餘誠心中不悅,拒絕放孩童與父母相認,有損仁德之名。
聽到餘誠爽快答應,崔應朝感歎道:“司令宅心仁厚,真是荊州軍民之福!”
餘誠隻是笑笑,那些孩子多是幼童,離能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年紀還遠著呢。再說能和親生父母相認的又有幾個,沒必要為此砸了自己仁義的招牌。
慶餘堂。
陳恪看著四個幼童被找來的親生父母抱在懷中,一家人抱頭痛哭,一時感覺自己心裏也酸溜溜的。
撤離開封前,他央求慶餘堂的護衛大哥帶著他迴到自己家裏,發現已經人去樓空,隻在地上發現一灘暗黑的血跡。
那個黑夜,他帶著妹妹逃離家中,想要為妹妹尋一條活路。深夜之中每一個漆黑的巷口都像是張著巨口擇人而噬的怪物,顯然,在他逃離後父母很可能也遭遇了不測。
在慶餘堂的孩子中,陳恪的年紀算大的。他們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每天都和原田莊子弟一起讀書。
陳恪以前家中經營店鋪,生活還過得去,早早就送去私塾讀書,學習底子比其他同學都好,如今在學堂中成績也是名列前茅。
來到學堂中,老師還沒有來。陳恪沒精打采的趴在桌上,後背突然被人重重拍了一下。
陳恪迴頭,看到拍自己的是同班的楊展,便沒好氣的問:“做什麽?”
“這次預科班,你想去哪裏?”
陳恪道:“工科,學點手藝。”
有感於手下人才的匱乏,餘誠將眼光盯向了這些半大孩子。隻要年齡達到十三歲且完成了掃盲,識字率能讀得懂文章,會查字典,就開始進預科班。
預科班其實類似於興趣小組,加入預科班後,每天下午都會有相應的實踐課。像陳恪想去的工科,能夠跟著大匠學機械加工、手工製作等等。
上次工匠來學堂演示的時候,帶來過一個拳頭大小的機器模型,十分精美,隻要點起火就能運轉,還能將水池裏的水吸起來噴出一人高。
當時陳恪就看得目不轉睛,尤其聽說工科以後能親手造出不用馬兒拉就能跑的車,不用人劃槳就能跑的船,更是讓他心動不已。
“你呢,你去哪兒?”雖然能夠猜出楊展的選擇,陳恪依然問了一句。
果然,楊展垂頭喪氣的說:“去童子軍。我爹說了,不去就打折我的腿。”
陳恪哈哈笑著,楊展他爹是司令元從,從預科班製度出來那天陳恪就知道,楊展肯定會被他爹逼著去當童子軍。
每天在太陽底下跑步、練拳腳格鬥、練陣列隊形,哪有在工科擺弄各種模型好玩?
陳恪還記得他爹說過,這世上隻有自己的手藝最有用。日子再苦,世道再亂,隻要有手藝傍身,總歸能填飽肚子。
上完課後,陳恪拒絕了楊展邀請自己一同去當童子軍的提議,拿著從圖書館借來的書準備再換一本。
陳恪出了王城,正往圖書館走的路上,突然聽到身後傳來一道熟悉的聲音:“狗兒?”
陳恪如遭雷擊,一轉身就看到闊別數月的父親站在路邊,不可置信的看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