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迎恩寺。
朱常洵肥胖的身軀外邊套著一件並不合身的粗布衣衫,躲在寺廟的後院瑟瑟發抖。跟隨他一起逃出來的小太監出去打探消息,結果一去不迴,也不知是跑了還是被賊軍捉住了。如果是被捉住了,會不會招認出自己的藏身地。
朱常洵那被臉上肥肉擠的快看不見的眼睛淚汪汪的,從小錦衣玉食的他何曾受過如此的苦楚?當初如果不是群臣的阻撓,他本是有機會坐在天下最尊貴的那把椅子上的,哪像現在,還要為自己的小命擔憂。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由萬曆的寵妃鄭貴妃所生。萬曆皇帝對這個兒子極為喜愛,有意將朱常洵立為太子。可是按明朝祖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萬曆皇帝沒有嫡子,卻有個長子朱常洛。
朱常洛是萬曆皇帝臨幸的一名宮女所生,他一直不喜歡這個兒子。可偏偏朱常洛是長子,具有法定繼承權,受到百官的支持。為此萬曆皇帝與群臣足足鬥爭了十幾年,逼下台了四任首輔,最終還是沒拗過大臣。朱常洛被立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為結果,才使這場被稱為“國本之爭”的事件落下帷幕。
既然當不成太子,萬曆皇帝就在錢財上給了朱常洵最大的補償。福王的王田有兩萬頃,河南肥沃的田地不足數,還劃撥了山東、湖廣的土地。不僅如此,還有皇宮大內的各種珍奇異寶,茶鹽獲利,由此福王豪富,宇內聞名!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闖王李自成率軍攻抵洛陽。守城的官軍喊著“福王府裏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皮去送死!”群情激憤之下殺了上官,放義軍入城。
福王在王府內聽聞城破,慌忙帶著世子朱由崧和王妃縋城逃跑。跑出來後朱常洵因為體肥無法跑動,於是躲在了迎恩寺內。
紛紛雜雜的腳步聲衝入寺廟內,有寺裏的僧眾想要上前攔阻一下,卻被來人手中尤帶著血跡的刀槍逼退。
很快,朱常洵就被搜檢出來,被一群義軍簇擁著來到一少年將軍的麵前。
少年將軍一臉嫌棄的看著蓬頭垢麵的朱常洵,厲聲喝問道:“你就是朱常洵?肥成這樣還能跑這麽遠,害小爺一頓好找!”說著氣不打一處來,一腳踹在朱常洵鼓起如十月懷胎的婦人般大小的肚子上,喝道:“帶走!”
一眾將士押解著朱常洵迴到城內,迎麵碰到另一隊士兵押著一個白胡子老頭。朱常洵看到這老頭,疾聲高唿:“呂先生救我!”
這老頭正是呂維祺,看到福王朱常洵也被抓住,不由長歎一聲道:“王爺,事已至此,綱常至重。不過一死而已,萬萬不可屈膝事賊啊。”
呂維祺是萬曆年間進士,曾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李自成沒到洛陽之前,呂維祺就曾經進言福王開倉賑災,犒賞士卒。福王將一個守財奴一毛不拔的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百般推脫。最後實在推不過去,才拿了三千兩銀子出來。偌大一座洛陽城,三千兩又能濟得什麽事呢,更別說這三千兩銀子還被守城的將官貪汙了。
李自成正在和軍師牛金星、宋獻策,大將劉宗敏、李過、田見秀、高一功、李岩等人商討軍務。聽說抓住了福王朱常洵,李自成高興的一拍手,道:“到底還是抓住了這老小子。聽說這廝是崇禎皇帝的親叔父,咱們瞧瞧他長什麽模樣。”說罷命令將朱常洵壓上來。
朱常洵被抓到堂前,戰戰兢兢,頭也不敢抬,內心裏拚命的告訴自己不可屈膝討饒,丟了皇家的顏麵。
這時聽到前邊有人問道:“你就是福王朱常洵?”聲音平淡,卻帶著無邊壓力。朱常洵終於還是承受不住死亡帶來的恐懼,撲通跪下哀求道:“大王饒命!”
李自成看著朱常洵肥胖的身軀,眼中閃過一絲厭惡,道:“福王福王,你倒是有福了,可百姓攤上你這麽個藩王卻是沒福。你這一身肥肉,是吸了多少民脂民膏才長出來的?”
朱常洵連連磕頭,道:“小王有罪,小王有罪。小王願意獻出所有家財,隻求大王饒小王一條命。”
李自成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洛陽如今就在我手中,你的所有家私也已經全落在了我的手裏,哪還用得著你來獻。”說完一揮手,道:“拖出去砍了,腦袋掛起來示眾!”
對於福王的處置大家早有預料,等完全癱軟下來的朱常洵被拖了出去後,牛金星才進言道:“一個欲求無度貪生怕死的王爺,殺了便殺了,隻是那呂維祺頗有名望,殺了未免可惜。不如將之招降,也好收中州士紳之心。”
李自成道:“聚明啊,這一路上的難民你是都看到了的。這些官紳百般侵占土地,卻把賦稅全轉嫁到百姓的身上,把百姓逼成了什麽樣子!還要收他們的心?我看是該收他們的命才對。”
聚明是牛金星的字,他是河南寶豐人,二十多歲中秀才,三十出頭又中了舉人,原本也算得上是前途無量。可是不合得罪了鄉裏的巨紳,便誣告牛金星抗欠賦稅、強占婦女,不僅被革去他舉人的功名,還被充為勞役。牛金星何曾受過此等屈辱,便一氣之下投奔了闖王李自成。因為他見識廣博,而且通讀兵法,便成為了闖王的謀主。
聽李自成言語中對士紳的不屑,再想起自己大好前程也是被此等士紳之家所斷絕,牛金星便不再勸諫。
劉宗敏、田見秀都是跟隨李自成多年的鐵杆兄弟,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妻弟,關係都非比尋常。隻有李岩,投闖軍前家裏也是鄉裏大族,聞聽李自成的話語,不禁麵色通紅。
李自成看見李岩神色,知他多想,連忙安慰道:“林泉不要多想,我說的是那些為富不仁的鄉紳。若是他們都如林泉這般深明大義,宅心仁厚,這天下怎會敗壞到今天這個地步。”
旁邊宋獻策也笑道:“闖王說的是,林泉拿出自家存糧賑濟百姓,還作《勸賑歌》勸慰富戶放糧。杞縣李公子的大名我雖在草莽也是聽過的。”
李岩原名李信,是懷慶府人,天啟丁卯年中的舉人。移居杞縣後,見天下大旱,百姓無以為活,於是取出家中存糧數百石賑濟難民。災民遍地,這點糧食不啻杯水車薪,李信便去求見縣令為民請命。求之無果後,他還寫了一首《勸賑歌》,歌中寫道: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唿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官紳貪婪無度,糧食哪裏肯白白施舍給那幫泥腿子?恰好李信外出被義軍捕獲,這支義軍首領紅娘子也是一名巾幗英雄。聽說抓到的是鼎鼎大名的杞縣李公子,便設宴招待一番後送還。這件事傳到縣中,官紳趁機誣陷李信暗結匪類意圖謀反,將他打入大牢。
李信被捕,百姓都受過他的恩惠,哪裏肯依。於是聯係紅娘子,裏應外合攻破杞縣,救出了李信。李信被救出後一不做二不休,改名李岩,字林泉,帶著堂弟李侔與紅娘子合軍一處投奔了闖王。
大家調笑一番後迴到正題,繼續商議義軍下一步的作戰方向。牛金星李岩建議闖王占據河洛為根據地,劉宗敏李過等老弟兄則希望能夠迴軍關中,還有人希望闖王就在洛陽登基稱帝。
李自成聽著眾人討論,他有點同意牛金星李岩的觀點,可內心裏卻傾向劉宗敏李過的說法,畢竟陝西是自己的家鄉,覺得那裏更親近一些。
這次攻破洛陽,繳獲金銀糧草不計其數,闖軍自起兵以來從沒有如此大的收獲。李自成想到這裏,道:“打下洛陽就已經有這麽多的收獲,那開封宋之故都,商旅如雲,豈不更加富庶?何況開封的周王傳到今日近三百年,積累下來未必就比福王差了。趁著打下洛陽的勁頭,咱們再下開封,一方麵可以取開封的糧草金銀為軍資,另一方麵又可以拔掉河南官軍最後的一根釘子。從此河南境內,就再也沒有官軍的落腳之處了。”
眾人對大的戰略方針各有看法,可對於打下開封卻都是樂見其成,於是紛紛讚同。
計議既定,當夜犒賞三軍。
福王被處斬,屍身交迎恩寺收斂,腦袋卻還要高高掛在城門上示眾三日。看守城門的衛老三隱隱綽綽看到有人過來,還以為是有人過來偷福王的腦袋,於是拔刀喝問道:“什麽人?”
來人喊道:“衛老三,是我!”
衛老三借著火光,看到來人是自己的同鄉,在劉宗敏麾下當個小頭目的張有祿,於是笑著問道:“老張啊,大晚上的怎麽跑咱這來了?”
張有祿晃著手中一條煮熟的鹿腿,得意的說道:“有了好吃的,怎麽能忘了你?這可是福王宮裏養著的鹿,個個肥碩,就和那福王一樣。劉爺賞了我一條鹿腿,我這不是拿來跟你一起喝一盅嘛。”
衛老三喜笑顏開,拿起鹿腿深深聞了一下,讚道:“好香啊,算你小子有良心。”
張有祿抬手指了指頂上掛著的福王腦袋,打趣的說道:“你還得謝謝這福王不可,要不是他養的好,咱也吃不到這麽好的鹿肉啊!”
衛老三大笑道:“應該,應該。你看這福有了,鹿也有了,要說晚上這場宴席,該是叫做福祿宴才好。”
張有祿愣了下,也笑道:“你這名字起的好,是該叫福祿宴!”
朱常洵肥胖的身軀外邊套著一件並不合身的粗布衣衫,躲在寺廟的後院瑟瑟發抖。跟隨他一起逃出來的小太監出去打探消息,結果一去不迴,也不知是跑了還是被賊軍捉住了。如果是被捉住了,會不會招認出自己的藏身地。
朱常洵那被臉上肥肉擠的快看不見的眼睛淚汪汪的,從小錦衣玉食的他何曾受過如此的苦楚?當初如果不是群臣的阻撓,他本是有機會坐在天下最尊貴的那把椅子上的,哪像現在,還要為自己的小命擔憂。
朱常洵是萬曆皇帝第三子,由萬曆的寵妃鄭貴妃所生。萬曆皇帝對這個兒子極為喜愛,有意將朱常洵立為太子。可是按明朝祖製,有嫡立嫡,無嫡立長。萬曆皇帝沒有嫡子,卻有個長子朱常洛。
朱常洛是萬曆皇帝臨幸的一名宮女所生,他一直不喜歡這個兒子。可偏偏朱常洛是長子,具有法定繼承權,受到百官的支持。為此萬曆皇帝與群臣足足鬥爭了十幾年,逼下台了四任首輔,最終還是沒拗過大臣。朱常洛被立為太子,朱常洵被封為福王為結果,才使這場被稱為“國本之爭”的事件落下帷幕。
既然當不成太子,萬曆皇帝就在錢財上給了朱常洵最大的補償。福王的王田有兩萬頃,河南肥沃的田地不足數,還劃撥了山東、湖廣的土地。不僅如此,還有皇宮大內的各種珍奇異寶,茶鹽獲利,由此福王豪富,宇內聞名!
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闖王李自成率軍攻抵洛陽。守城的官軍喊著“福王府裏金錢百萬,卻讓我們餓著肚皮去送死!”群情激憤之下殺了上官,放義軍入城。
福王在王府內聽聞城破,慌忙帶著世子朱由崧和王妃縋城逃跑。跑出來後朱常洵因為體肥無法跑動,於是躲在了迎恩寺內。
紛紛雜雜的腳步聲衝入寺廟內,有寺裏的僧眾想要上前攔阻一下,卻被來人手中尤帶著血跡的刀槍逼退。
很快,朱常洵就被搜檢出來,被一群義軍簇擁著來到一少年將軍的麵前。
少年將軍一臉嫌棄的看著蓬頭垢麵的朱常洵,厲聲喝問道:“你就是朱常洵?肥成這樣還能跑這麽遠,害小爺一頓好找!”說著氣不打一處來,一腳踹在朱常洵鼓起如十月懷胎的婦人般大小的肚子上,喝道:“帶走!”
一眾將士押解著朱常洵迴到城內,迎麵碰到另一隊士兵押著一個白胡子老頭。朱常洵看到這老頭,疾聲高唿:“呂先生救我!”
這老頭正是呂維祺,看到福王朱常洵也被抓住,不由長歎一聲道:“王爺,事已至此,綱常至重。不過一死而已,萬萬不可屈膝事賊啊。”
呂維祺是萬曆年間進士,曾官至南京兵部尚書。李自成沒到洛陽之前,呂維祺就曾經進言福王開倉賑災,犒賞士卒。福王將一個守財奴一毛不拔的形象演繹的淋漓盡致,百般推脫。最後實在推不過去,才拿了三千兩銀子出來。偌大一座洛陽城,三千兩又能濟得什麽事呢,更別說這三千兩銀子還被守城的將官貪汙了。
李自成正在和軍師牛金星、宋獻策,大將劉宗敏、李過、田見秀、高一功、李岩等人商討軍務。聽說抓住了福王朱常洵,李自成高興的一拍手,道:“到底還是抓住了這老小子。聽說這廝是崇禎皇帝的親叔父,咱們瞧瞧他長什麽模樣。”說罷命令將朱常洵壓上來。
朱常洵被抓到堂前,戰戰兢兢,頭也不敢抬,內心裏拚命的告訴自己不可屈膝討饒,丟了皇家的顏麵。
這時聽到前邊有人問道:“你就是福王朱常洵?”聲音平淡,卻帶著無邊壓力。朱常洵終於還是承受不住死亡帶來的恐懼,撲通跪下哀求道:“大王饒命!”
李自成看著朱常洵肥胖的身軀,眼中閃過一絲厭惡,道:“福王福王,你倒是有福了,可百姓攤上你這麽個藩王卻是沒福。你這一身肥肉,是吸了多少民脂民膏才長出來的?”
朱常洵連連磕頭,道:“小王有罪,小王有罪。小王願意獻出所有家財,隻求大王饒小王一條命。”
李自成聽了忍不住哈哈大笑道:“洛陽如今就在我手中,你的所有家私也已經全落在了我的手裏,哪還用得著你來獻。”說完一揮手,道:“拖出去砍了,腦袋掛起來示眾!”
對於福王的處置大家早有預料,等完全癱軟下來的朱常洵被拖了出去後,牛金星才進言道:“一個欲求無度貪生怕死的王爺,殺了便殺了,隻是那呂維祺頗有名望,殺了未免可惜。不如將之招降,也好收中州士紳之心。”
李自成道:“聚明啊,這一路上的難民你是都看到了的。這些官紳百般侵占土地,卻把賦稅全轉嫁到百姓的身上,把百姓逼成了什麽樣子!還要收他們的心?我看是該收他們的命才對。”
聚明是牛金星的字,他是河南寶豐人,二十多歲中秀才,三十出頭又中了舉人,原本也算得上是前途無量。可是不合得罪了鄉裏的巨紳,便誣告牛金星抗欠賦稅、強占婦女,不僅被革去他舉人的功名,還被充為勞役。牛金星何曾受過此等屈辱,便一氣之下投奔了闖王李自成。因為他見識廣博,而且通讀兵法,便成為了闖王的謀主。
聽李自成言語中對士紳的不屑,再想起自己大好前程也是被此等士紳之家所斷絕,牛金星便不再勸諫。
劉宗敏、田見秀都是跟隨李自成多年的鐵杆兄弟,李過是李自成的侄兒,高一功是李自成的妻弟,關係都非比尋常。隻有李岩,投闖軍前家裏也是鄉裏大族,聞聽李自成的話語,不禁麵色通紅。
李自成看見李岩神色,知他多想,連忙安慰道:“林泉不要多想,我說的是那些為富不仁的鄉紳。若是他們都如林泉這般深明大義,宅心仁厚,這天下怎會敗壞到今天這個地步。”
旁邊宋獻策也笑道:“闖王說的是,林泉拿出自家存糧賑濟百姓,還作《勸賑歌》勸慰富戶放糧。杞縣李公子的大名我雖在草莽也是聽過的。”
李岩原名李信,是懷慶府人,天啟丁卯年中的舉人。移居杞縣後,見天下大旱,百姓無以為活,於是取出家中存糧數百石賑濟難民。災民遍地,這點糧食不啻杯水車薪,李信便去求見縣令為民請命。求之無果後,他還寫了一首《勸賑歌》,歌中寫道: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
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
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
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可憐殘喘存唿吸,魂魄先歸泉壤埋。
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饑餓關。
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
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際。
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
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
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
官紳貪婪無度,糧食哪裏肯白白施舍給那幫泥腿子?恰好李信外出被義軍捕獲,這支義軍首領紅娘子也是一名巾幗英雄。聽說抓到的是鼎鼎大名的杞縣李公子,便設宴招待一番後送還。這件事傳到縣中,官紳趁機誣陷李信暗結匪類意圖謀反,將他打入大牢。
李信被捕,百姓都受過他的恩惠,哪裏肯依。於是聯係紅娘子,裏應外合攻破杞縣,救出了李信。李信被救出後一不做二不休,改名李岩,字林泉,帶著堂弟李侔與紅娘子合軍一處投奔了闖王。
大家調笑一番後迴到正題,繼續商議義軍下一步的作戰方向。牛金星李岩建議闖王占據河洛為根據地,劉宗敏李過等老弟兄則希望能夠迴軍關中,還有人希望闖王就在洛陽登基稱帝。
李自成聽著眾人討論,他有點同意牛金星李岩的觀點,可內心裏卻傾向劉宗敏李過的說法,畢竟陝西是自己的家鄉,覺得那裏更親近一些。
這次攻破洛陽,繳獲金銀糧草不計其數,闖軍自起兵以來從沒有如此大的收獲。李自成想到這裏,道:“打下洛陽就已經有這麽多的收獲,那開封宋之故都,商旅如雲,豈不更加富庶?何況開封的周王傳到今日近三百年,積累下來未必就比福王差了。趁著打下洛陽的勁頭,咱們再下開封,一方麵可以取開封的糧草金銀為軍資,另一方麵又可以拔掉河南官軍最後的一根釘子。從此河南境內,就再也沒有官軍的落腳之處了。”
眾人對大的戰略方針各有看法,可對於打下開封卻都是樂見其成,於是紛紛讚同。
計議既定,當夜犒賞三軍。
福王被處斬,屍身交迎恩寺收斂,腦袋卻還要高高掛在城門上示眾三日。看守城門的衛老三隱隱綽綽看到有人過來,還以為是有人過來偷福王的腦袋,於是拔刀喝問道:“什麽人?”
來人喊道:“衛老三,是我!”
衛老三借著火光,看到來人是自己的同鄉,在劉宗敏麾下當個小頭目的張有祿,於是笑著問道:“老張啊,大晚上的怎麽跑咱這來了?”
張有祿晃著手中一條煮熟的鹿腿,得意的說道:“有了好吃的,怎麽能忘了你?這可是福王宮裏養著的鹿,個個肥碩,就和那福王一樣。劉爺賞了我一條鹿腿,我這不是拿來跟你一起喝一盅嘛。”
衛老三喜笑顏開,拿起鹿腿深深聞了一下,讚道:“好香啊,算你小子有良心。”
張有祿抬手指了指頂上掛著的福王腦袋,打趣的說道:“你還得謝謝這福王不可,要不是他養的好,咱也吃不到這麽好的鹿肉啊!”
衛老三大笑道:“應該,應該。你看這福有了,鹿也有了,要說晚上這場宴席,該是叫做福祿宴才好。”
張有祿愣了下,也笑道:“你這名字起的好,是該叫福祿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