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三朝皮島協議
明末海霸:從黃海開始殖民全球 作者:愛上蛋炒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三個時辰。
除非是有內應,否則根本不可能完成。
“商人那邊怎麽說?可以內應在此城?”
“有,但是極少,要想在守森嚴的城池中,內應我三海幫,沒有一點可能。”
眾人沉默。
李立繼續說道:“有沒有可能將信川的守軍引出來,進行野外陣戰?”
馬遠此時開口:“幫主,若是我們沒有進攻朝鮮西北的城池,或許有可能,但是現在他們肯定不會上當。”
“不瞞幫主,在此之前,曲遠所部曾帶隊,經過三天的航行,抵達過信川沿岸,就算是小股護島衛,也未能將其吸引出來。”
“除非三海幫護島衛盡出,或者有足夠的兵力圍攻朝鮮第二大城市平壤,信川官兵來援,否則根本拿不下信川城。”
李立自然不會做這般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經過這一場大屋會議。
讓眾人認清一個現實,信川很重要,但是除非朝鮮主動送給他們,否則絕無可能。
不過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麽奇妙。
隨著幾人被押送上島。
李立朝思暮想的信川城,竟然迎了轉機。
此人名為金瑬,字冠玉,號北渚,朝鮮順天人。
.......
皮島小屋。
前世的李立對於朝鮮的曆史不了解。
根本不知道來到島上這位正是仁祖反正的主謀。
否則,也不會讓手下費盡心思去求證一些東西。
除開黎良、馬遠、徐生等核心人員外,就連陳老也從海洋島匆忙趕了過來。
“黎良,調查得如何了?”
黎良迴答道:“幫主,根據傳迴的消息,這人的身份是真的。”
李立追問道:“那金瑬所說可為真?”
“幫主,這邊隻探查到,萬曆三十六年李琿即位後,重用朝鮮大北派,先後胞兄臨海君、養侄晉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兒綾昌君等人,並且將繼嫡母仁穆大妃幽禁,至於李琿王位是不是謀反所得,並不知曉。”
黎良如實道:“隻是在萬曆三十七年,宗主國的大明的確認可了李琿朝鮮國王的身份。”
大明朝給的身份,如此就有些難辦了。
畢竟這個時候大明,還是萬曆時期,綜合國力還很強盛。
三海幫在他們眼裏不值一提。
之前的幾戰,朝鮮求援被拒,也說不定這隻是大明給朝鮮示好後金的教訓。
說到底還是宗主國。
認的小弟,朝鮮國王被嘎了,生不生氣可就說不定了。
李立陷入思考。
反倒是馬遠沒有那麽糾結。
“幫主,我認為這是個機會。”
“那朝鮮官員不是承諾我們了,隻要我們幫他們取得王位,他就同意我們在信川城三十年的經營權,還有其周圍島嶼的駐紮權,如此一來東進事倍功半,是我三海幫發展的大好時期。”
“至於大明朝,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抓緊發展才是王道,待到我們發展數年,何須再看他們的臉色。”
黎良豎起大拇指,馬遠哥就是硬氣。
徐生想了想,說道:“幫主,我也認同馬島主的看法。”
幾人看向陳翁。
他在三海幫的地位僅次於李立,所思所慮更加全麵,隻要這老爺子也可,此事基本上也就定了。
陳翁道:“幫主,我們都很明白,隨著三海幫的勢大,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走到大明的對立麵,甚至引來大明成規模的圍剿。”
“你想推遲這個時間,但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是失這一次機會,恐怕得花數年時間才能找補迴來。”
“別的勢力能夠等數年,然三海幫等不起。”
“三海幫護商盟的發展模式,觸及到太多人的利益,隻有抓住每一次機遇才能愈加強大。”
“就像馬遠所說的一樣,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強了,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那就打!”
見麾下都這麽有底氣。
李立當然不會落了氣勢。
陳老猜得很多,與大明的關係,他就是想拖,拖到大明末期,拖到各地的農民起義。
那個時候大明陸上都自顧不暇,豈會注意到海上。
但這也是想當然,三海幫的未來不能期望於大明不出兵,而要牢牢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接下來,我們就商議一下如何出兵線路。”
出兵時間,由金瑬等人商定可以。
但是路線必須由他們來掌控,如此一來,就算是對方有什麽小動作,也能夠避免。
作戰,可是馬遠最樂意研究的東西。
他將準備好的地圖拿了出來。
“幫主、陳老、徐叔,你們請看這是漢城及其周邊的地圖。”
“根據那人所說,他們在廣州、揚州等地約有一萬兵馬,漢城內部也有上千的內應。”
“咱們三海幫海上投衛的能力很強,我的打算是從漢城的西門登島作戰。”
“有兩種線路,其一,可以先攻占仁川,仁川是朝鮮的一座三級城市,其防禦應該不會很強,再圖謀漢城,這樣進退有路,就算是遭遇敵人圍攻,我們也能靠著仁川城和海上戰船能力,有序撤離。”
“但這樣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時間,必須盡快結束戰鬥,否則一旦周圍城援到來,守城也是一場惡戰。”
“其二,可以先攻占漢城西麵的江華島,夏大隊長所部擅長的就是攻堅島嶼,奪島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以江華島為跳點,組織護島衛登島作戰,直取漢城。”
“不過這樣做同樣有危險,首先是在朝鮮陸地上沒有據點,其次登陸作戰和返迴戰船,都沒有固定的碼頭,時間會被拉長,容易被襲擊。”
李立問道:“你們以為如何?”
徐生道:“屬下以為,先攻取江華島,為上策。”
“我三海幫海戰有優勢,可以保證島上補給點的安全,給與登陸作戰的護島衛強有力的支持。”
“若是取仁川城,我等並不知道這場仗要打多久。”
“萬一,我是說萬一,就算幫助金瑬等人攻取了漢城,朝鮮其他勢力並不認可,其將會陷入短暫乃至長久的混亂。”
“他們高舉義旗,我們則將成為眾矢之的。”
李立滿意的點點頭。
正是這樣的會議,正是三海幫有這樣的一群人,三海幫才能未雨綢繆,一步步穩紮穩打。
“陳老,你這邊還有什麽意見嗎?”
“沒什麽意見,馬遠和徐老弟都說得很完備了。”
陳老笑著說道:“倒是有一點,大家不能總想著是我們攻破漢城,友軍或許也能。”
“朝鮮不是裝備低下嗎?我們可以提供裝備給友方,他們有了優勢,我們的壓力將會降低不少。”
說得在理。
次日。
還是由徐生負責與金瑬,答應出兵。
三海幫為其提供一千支掣電銃和一千套布甲,若金瑬一方大勝,需要支付三萬兩銀子。
另外還敲定了朝鮮西麵諸島、豐川、戰後補償、開放海上船商市場等一係列協議。
史稱三朝皮島協議。
除非是有內應,否則根本不可能完成。
“商人那邊怎麽說?可以內應在此城?”
“有,但是極少,要想在守森嚴的城池中,內應我三海幫,沒有一點可能。”
眾人沉默。
李立繼續說道:“有沒有可能將信川的守軍引出來,進行野外陣戰?”
馬遠此時開口:“幫主,若是我們沒有進攻朝鮮西北的城池,或許有可能,但是現在他們肯定不會上當。”
“不瞞幫主,在此之前,曲遠所部曾帶隊,經過三天的航行,抵達過信川沿岸,就算是小股護島衛,也未能將其吸引出來。”
“除非三海幫護島衛盡出,或者有足夠的兵力圍攻朝鮮第二大城市平壤,信川官兵來援,否則根本拿不下信川城。”
李立自然不會做這般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經過這一場大屋會議。
讓眾人認清一個現實,信川很重要,但是除非朝鮮主動送給他們,否則絕無可能。
不過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麽奇妙。
隨著幾人被押送上島。
李立朝思暮想的信川城,竟然迎了轉機。
此人名為金瑬,字冠玉,號北渚,朝鮮順天人。
.......
皮島小屋。
前世的李立對於朝鮮的曆史不了解。
根本不知道來到島上這位正是仁祖反正的主謀。
否則,也不會讓手下費盡心思去求證一些東西。
除開黎良、馬遠、徐生等核心人員外,就連陳老也從海洋島匆忙趕了過來。
“黎良,調查得如何了?”
黎良迴答道:“幫主,根據傳迴的消息,這人的身份是真的。”
李立追問道:“那金瑬所說可為真?”
“幫主,這邊隻探查到,萬曆三十六年李琿即位後,重用朝鮮大北派,先後胞兄臨海君、養侄晉陵君、幼弟永昌大君、侄兒綾昌君等人,並且將繼嫡母仁穆大妃幽禁,至於李琿王位是不是謀反所得,並不知曉。”
黎良如實道:“隻是在萬曆三十七年,宗主國的大明的確認可了李琿朝鮮國王的身份。”
大明朝給的身份,如此就有些難辦了。
畢竟這個時候大明,還是萬曆時期,綜合國力還很強盛。
三海幫在他們眼裏不值一提。
之前的幾戰,朝鮮求援被拒,也說不定這隻是大明給朝鮮示好後金的教訓。
說到底還是宗主國。
認的小弟,朝鮮國王被嘎了,生不生氣可就說不定了。
李立陷入思考。
反倒是馬遠沒有那麽糾結。
“幫主,我認為這是個機會。”
“那朝鮮官員不是承諾我們了,隻要我們幫他們取得王位,他就同意我們在信川城三十年的經營權,還有其周圍島嶼的駐紮權,如此一來東進事倍功半,是我三海幫發展的大好時期。”
“至於大明朝,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抓緊發展才是王道,待到我們發展數年,何須再看他們的臉色。”
黎良豎起大拇指,馬遠哥就是硬氣。
徐生想了想,說道:“幫主,我也認同馬島主的看法。”
幾人看向陳翁。
他在三海幫的地位僅次於李立,所思所慮更加全麵,隻要這老爺子也可,此事基本上也就定了。
陳翁道:“幫主,我們都很明白,隨著三海幫的勢大,遲早有一天我們會走到大明的對立麵,甚至引來大明成規模的圍剿。”
“你想推遲這個時間,但勢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若是失這一次機會,恐怕得花數年時間才能找補迴來。”
“別的勢力能夠等數年,然三海幫等不起。”
“三海幫護商盟的發展模式,觸及到太多人的利益,隻有抓住每一次機遇才能愈加強大。”
“就像馬遠所說的一樣,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身強了,才不用看別人的臉色行事。”
“那就打!”
見麾下都這麽有底氣。
李立當然不會落了氣勢。
陳老猜得很多,與大明的關係,他就是想拖,拖到大明末期,拖到各地的農民起義。
那個時候大明陸上都自顧不暇,豈會注意到海上。
但這也是想當然,三海幫的未來不能期望於大明不出兵,而要牢牢掌握在他們自己的手中。
“接下來,我們就商議一下如何出兵線路。”
出兵時間,由金瑬等人商定可以。
但是路線必須由他們來掌控,如此一來,就算是對方有什麽小動作,也能夠避免。
作戰,可是馬遠最樂意研究的東西。
他將準備好的地圖拿了出來。
“幫主、陳老、徐叔,你們請看這是漢城及其周邊的地圖。”
“根據那人所說,他們在廣州、揚州等地約有一萬兵馬,漢城內部也有上千的內應。”
“咱們三海幫海上投衛的能力很強,我的打算是從漢城的西門登島作戰。”
“有兩種線路,其一,可以先攻占仁川,仁川是朝鮮的一座三級城市,其防禦應該不會很強,再圖謀漢城,這樣進退有路,就算是遭遇敵人圍攻,我們也能靠著仁川城和海上戰船能力,有序撤離。”
“但這樣有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時間,必須盡快結束戰鬥,否則一旦周圍城援到來,守城也是一場惡戰。”
“其二,可以先攻占漢城西麵的江華島,夏大隊長所部擅長的就是攻堅島嶼,奪島不會有太多的問題,以江華島為跳點,組織護島衛登島作戰,直取漢城。”
“不過這樣做同樣有危險,首先是在朝鮮陸地上沒有據點,其次登陸作戰和返迴戰船,都沒有固定的碼頭,時間會被拉長,容易被襲擊。”
李立問道:“你們以為如何?”
徐生道:“屬下以為,先攻取江華島,為上策。”
“我三海幫海戰有優勢,可以保證島上補給點的安全,給與登陸作戰的護島衛強有力的支持。”
“若是取仁川城,我等並不知道這場仗要打多久。”
“萬一,我是說萬一,就算幫助金瑬等人攻取了漢城,朝鮮其他勢力並不認可,其將會陷入短暫乃至長久的混亂。”
“他們高舉義旗,我們則將成為眾矢之的。”
李立滿意的點點頭。
正是這樣的會議,正是三海幫有這樣的一群人,三海幫才能未雨綢繆,一步步穩紮穩打。
“陳老,你這邊還有什麽意見嗎?”
“沒什麽意見,馬遠和徐老弟都說得很完備了。”
陳老笑著說道:“倒是有一點,大家不能總想著是我們攻破漢城,友軍或許也能。”
“朝鮮不是裝備低下嗎?我們可以提供裝備給友方,他們有了優勢,我們的壓力將會降低不少。”
說得在理。
次日。
還是由徐生負責與金瑬,答應出兵。
三海幫為其提供一千支掣電銃和一千套布甲,若金瑬一方大勝,需要支付三萬兩銀子。
另外還敲定了朝鮮西麵諸島、豐川、戰後補償、開放海上船商市場等一係列協議。
史稱三朝皮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