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東沈陽,皇太極坐在大政殿中,正在議政,當聽到袁崇煥斬殺了毛文龍後,簡直是大喜過望,一拍扶手,衝著殿內眾人說道:“天助我也!”
公元一六二九年,是明崇禎二年,也是後金的天聰三年。天聰,皇太極的年號。
公元一六一六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立國大金 ,上位稱汗,年號天命。稱汗後的努爾哈赤,不久就賜封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為四大貝勒。
公元一六二六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受到袁崇煥重創之後,飲恨病逝。
努爾哈赤走得急,沒有立下接班人,當時有條件繼承汗位的人,是四大貝勒。
代善,雖為次子,但原為太子,本來老爹死後是第一繼承人,可惜因為被告與老爹媳婦大妃阿巴亥私通,被廢太子,不好再爭奪繼承人之位。
阿敏,努爾哈赤侄子,從血緣上差了一層關係,而且他父親舒爾哈齊因謀逆被處死,想繼承汗位,也是癡人說夢。
莽古爾泰雖是努爾哈赤的五子,戰功赫赫,可惜為了討好父汗,親手殺死了自己生母富察氏,被認為品德惡劣、心狠手辣,所以無人敢推薦。
這樣,皇太極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大汗之位。
不過,雖然皇太極繼承了汗位,可是並不像中原王朝的皇上那樣,說一不二。因為努爾哈赤雖沒指定接班人,但卻留下了一個八王共治的遺訓。
八王共治,在沈陽大政殿,除了皇太極的龍椅,還有給另外三大貝勒擺的椅子。
其他四小王,沒有資格。
四小王,分別是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 和大妃阿巴亥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四小王裏,濟爾哈朗今年三十周歲,除他之外,阿濟格二十四歲,多爾袞十七歲,多鐸十五歲。
少數民族,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要注意多爾袞,就是如今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在真正的曆史中,未來主導了滿清入關。
崇禎帝和多爾袞,算是一代人,甚至比多爾袞還大一歲半,可是,多爾袞,就是人們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比崇禎帝不知道要強了多少倍。
莽古爾泰一聽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立刻在椅子上發言道:“大汗,既然我們沒了後顧之憂,不如趁此機會,兵出山海關,一來給父汗報仇,二來也劫掠些人馬牲畜、金銀財寶,豈不痛快?”
“沒錯,還請大汗發兵,如今毛文龍已死,再不入關,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了。”阿敏在四大貝勒中,與皇太極關係最遠,此刻為了保住位置,巴不得建功立業。
皇太極看著椅子上的三人,兩個躍躍欲試,一個不作聲響,於是看向自己最欣賞的多爾袞問道:“十四弟,你怎麽看?”
多爾袞,是皇太極重點要拉攏培養的後起之秀,一是因為十四弟聰明,善謀,再一個也是想靠扶持新人,來打壓軍功赫赫的三大貝勒。
“迴大汗,我以為幾位哥哥說得極是,我們如今聲勢浩大,正是出兵的好時機。”多爾袞心道,我又不傻,八哥都說“天助我也”了,我再不勸說進兵,豈不是不合時宜?
“不過,我覺得此次出兵,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毛文龍雖死,可是袁崇煥還在,以目前情況來看,大金想要取代中原王朝,還是難事,但是給他們一點點震懾,是要有的。”多爾袞繼續說道,“這次,弟也建議出兵,但不建議走寧遠、錦州,出山海關。”
“哦?”皇太極滿臉微笑地探了探身子,“十四弟有何高見?說來聽聽!”
多爾袞道:“去年,大汗帶著我和多鐸親征察哈爾,蒙古人已基本被我們降服了,所以,我們可以從蒙古地盤上,繞過山海關外的明軍寧錦防線,突破長城,奔襲北京,給崇禎一個措手不及。”
“十四弟,你就不怕長途奔襲,我們後方不保,而且袁崇煥再來個圍魏救趙嗎?”一直沒發言的代善說道,“你乳臭未幹,可別異想天開!”
皇太極心中雖有不快,但此時不好發作,因為代善不僅是自己的二哥,手中也握有兩紅旗的兵馬,而自己雖為大汗,也不過隻有兩黃旗而已,真要鬧起來,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阿敏手中握有鑲藍旗,莽古爾泰手中握有正藍旗,而自己目前想拉攏的多爾袞和多鐸,則是握有兩白旗。
皇太極和顏悅色地對代善道:“二哥,十四弟也不小了,隨我征戰過察哈爾,想必自有一番道理。”
代善哼了一聲,便眯起了眼睛,不再發言。
多爾袞會意,說道:“二哥說得有理,不過弟已經計劃好了。我們可以派部分兵馬佯攻寧遠、錦州,迷惑袁崇煥,而八旗主力大軍則可以經科爾沁,馳承德,到長城腳下,重演當年蒙古人的策略,直搗京師。”
“繼續說下去!”皇太極滿心歡喜。
“這樣袁崇煥就會被我們牽製,沒辦法圍魏救趙。再有,毛文龍死,朝鮮沒有了倚靠,況且他們已經對大金稱臣了,就算不是真心,也不敢貿然進攻我大金。”
“十四弟果然聰慧!”
“但是,出兵不是在現在,而是要再等等。”
“為何?”
“我大金士兵,久居遼東,此番進兵,最好是在十月。到了那時候暑氣已去,秋高氣爽,正好廝殺。”多爾袞道,“而且遼東士兵適應天寒,十月後的天氣也正適合我們。”
“有道理!”皇太極心想,我平時沒白疼這個十四弟,“可這三個月我們不能不有所作為吧?”
“弟早就替大汗想好了。”多爾袞答道,“這三個月我們有兩件事可做,一是厲兵秣馬,二是派出細作。正如漢人所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好!”皇太極站起來道,“就按照十四弟所說,我們十月再進兵,這次要直搗龍庭,給崇禎來個措手不及!”
公元一六二九年,是明崇禎二年,也是後金的天聰三年。天聰,皇太極的年號。
公元一六一六年,也就是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立國大金 ,上位稱汗,年號天命。稱汗後的努爾哈赤,不久就賜封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為四大貝勒。
公元一六二六年,明天啟七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農曆八月十一日,努爾哈赤在受到袁崇煥重創之後,飲恨病逝。
努爾哈赤走得急,沒有立下接班人,當時有條件繼承汗位的人,是四大貝勒。
代善,雖為次子,但原為太子,本來老爹死後是第一繼承人,可惜因為被告與老爹媳婦大妃阿巴亥私通,被廢太子,不好再爭奪繼承人之位。
阿敏,努爾哈赤侄子,從血緣上差了一層關係,而且他父親舒爾哈齊因謀逆被處死,想繼承汗位,也是癡人說夢。
莽古爾泰雖是努爾哈赤的五子,戰功赫赫,可惜為了討好父汗,親手殺死了自己生母富察氏,被認為品德惡劣、心狠手辣,所以無人敢推薦。
這樣,皇太極就順理成章地繼承了大汗之位。
不過,雖然皇太極繼承了汗位,可是並不像中原王朝的皇上那樣,說一不二。因為努爾哈赤雖沒指定接班人,但卻留下了一個八王共治的遺訓。
八王共治,在沈陽大政殿,除了皇太極的龍椅,還有給另外三大貝勒擺的椅子。
其他四小王,沒有資格。
四小王,分別是阿敏的弟弟濟爾哈朗, 和大妃阿巴亥生的三個兒子,阿濟格、多爾袞、多鐸。
四小王裏,濟爾哈朗今年三十周歲,除他之外,阿濟格二十四歲,多爾袞十七歲,多鐸十五歲。
少數民族,自古英雄出少年,尤其要注意多爾袞,就是如今這個十七歲的少年,在真正的曆史中,未來主導了滿清入關。
崇禎帝和多爾袞,算是一代人,甚至比多爾袞還大一歲半,可是,多爾袞,就是人們口中的那個別人家的孩子,比崇禎帝不知道要強了多少倍。
莽古爾泰一聽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立刻在椅子上發言道:“大汗,既然我們沒了後顧之憂,不如趁此機會,兵出山海關,一來給父汗報仇,二來也劫掠些人馬牲畜、金銀財寶,豈不痛快?”
“沒錯,還請大汗發兵,如今毛文龍已死,再不入關,確實有點說不過去了。”阿敏在四大貝勒中,與皇太極關係最遠,此刻為了保住位置,巴不得建功立業。
皇太極看著椅子上的三人,兩個躍躍欲試,一個不作聲響,於是看向自己最欣賞的多爾袞問道:“十四弟,你怎麽看?”
多爾袞,是皇太極重點要拉攏培養的後起之秀,一是因為十四弟聰明,善謀,再一個也是想靠扶持新人,來打壓軍功赫赫的三大貝勒。
“迴大汗,我以為幾位哥哥說得極是,我們如今聲勢浩大,正是出兵的好時機。”多爾袞心道,我又不傻,八哥都說“天助我也”了,我再不勸說進兵,豈不是不合時宜?
“不過,我覺得此次出兵,我們應該換一種方式。毛文龍雖死,可是袁崇煥還在,以目前情況來看,大金想要取代中原王朝,還是難事,但是給他們一點點震懾,是要有的。”多爾袞繼續說道,“這次,弟也建議出兵,但不建議走寧遠、錦州,出山海關。”
“哦?”皇太極滿臉微笑地探了探身子,“十四弟有何高見?說來聽聽!”
多爾袞道:“去年,大汗帶著我和多鐸親征察哈爾,蒙古人已基本被我們降服了,所以,我們可以從蒙古地盤上,繞過山海關外的明軍寧錦防線,突破長城,奔襲北京,給崇禎一個措手不及。”
“十四弟,你就不怕長途奔襲,我們後方不保,而且袁崇煥再來個圍魏救趙嗎?”一直沒發言的代善說道,“你乳臭未幹,可別異想天開!”
皇太極心中雖有不快,但此時不好發作,因為代善不僅是自己的二哥,手中也握有兩紅旗的兵馬,而自己雖為大汗,也不過隻有兩黃旗而已,真要鬧起來,鹿死誰手還真不好說。
阿敏手中握有鑲藍旗,莽古爾泰手中握有正藍旗,而自己目前想拉攏的多爾袞和多鐸,則是握有兩白旗。
皇太極和顏悅色地對代善道:“二哥,十四弟也不小了,隨我征戰過察哈爾,想必自有一番道理。”
代善哼了一聲,便眯起了眼睛,不再發言。
多爾袞會意,說道:“二哥說得有理,不過弟已經計劃好了。我們可以派部分兵馬佯攻寧遠、錦州,迷惑袁崇煥,而八旗主力大軍則可以經科爾沁,馳承德,到長城腳下,重演當年蒙古人的策略,直搗京師。”
“繼續說下去!”皇太極滿心歡喜。
“這樣袁崇煥就會被我們牽製,沒辦法圍魏救趙。再有,毛文龍死,朝鮮沒有了倚靠,況且他們已經對大金稱臣了,就算不是真心,也不敢貿然進攻我大金。”
“十四弟果然聰慧!”
“但是,出兵不是在現在,而是要再等等。”
“為何?”
“我大金士兵,久居遼東,此番進兵,最好是在十月。到了那時候暑氣已去,秋高氣爽,正好廝殺。”多爾袞道,“而且遼東士兵適應天寒,十月後的天氣也正適合我們。”
“有道理!”皇太極心想,我平時沒白疼這個十四弟,“可這三個月我們不能不有所作為吧?”
“弟早就替大汗想好了。”多爾袞答道,“這三個月我們有兩件事可做,一是厲兵秣馬,二是派出細作。正如漢人所說,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好!”皇太極站起來道,“就按照十四弟所說,我們十月再進兵,這次要直搗龍庭,給崇禎來個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