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連山》怎麽了?”宛兒不解地問道,“您也不用這麽大驚小怪吧?還把筷子丟了。”
張老樵根本沒理宛兒說自己丟掉筷子這一節,而是繼續追問道:“你怎麽知道《連山》的?怎麽突然想到它了?”
宛兒把自己如何知道《連山》的事,跟張老樵說了一遍。
“你也真是閑得沒事,白蓮教找不找那破書跟你有什麽關係?”張老樵聽宛兒說完,鬆了一口氣,“真不知道你一天腦子裏想的是什麽,吃著這麽一桌子好吃的全魚宴,還能想到這麽掃興的事。”
“掃興?”宛兒一聽張老樵的話,似乎感覺到他對《連山》有些了解,於是立刻來了興致,說道:“樵老,您要是知道關於這本書的故事,就跟我講講唄!我也是讀書人,一聽有這麽一本神奇的書,就心裏癢癢,寢食難安。”
宛兒用胳膊肘支撐著桌麵,雙手托腮地看著張老樵,一臉崇拜的小可愛表情。
“哼,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張老樵不屑地問道:“真想知道?”
“當然真想知道了。”宛兒真誠地看向張老樵,“您就當給晚輩講故事了。您說您這麽大歲數了,在江湖上肯定是見多識廣,關於《連山》的傳說,想必也跟別人說的不一樣吧?”
“別人?別人指誰?誰還跟你說過《連山》?”張老樵緊張地問道。
“還能有誰?我先生唄!”宛兒口中說的先生,指的是徐霞客。
“嗐!你說是徐老道?”張老樵長出了一口氣,“他才歲月幾何?他怎麽跟你說的?我老頭子聽聽,也學習學習。”
什麽叫他才歲月幾何?難道張老樵的言外之意是,徐霞客在他眼裏還太嫩?
宛兒把她小時候,徐霞客講的關於《連山》的傳說,複述了一番。
“大差不差吧。”張老樵說道,“那《連山》確實是出自上古,由百越王天皇氏所作,相傳誰得到此書,就能號令天下。不過並不是誰都能得到此書,人就不能。”
no body?宛兒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句洋文。
“人就不能?”宛兒思忖了片刻,一股涼氣從後背發出,試探性地問道,“您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人就能?”
“對。”張老樵平靜地說道。
不是人?人不是這個世上最聰明的動物嗎?如果不是人,難道是雞鴨鵝狗貓嗎?
“所以,千百年來,無論是江湖人士,還是皇親國戚,亦或是官紳商賈,都想得到此書,但都無果而終。”張老樵繼續說道,“秦始皇也不可能得到它,至於說,他是被秦始皇燒了,還是帶進了墓中,那都是無稽之談罷了。”
“這麽說,東漢末年,曹操組織了一群盜墓賊,想挖秦始皇陵以求《連山》,但是卻都無功而返,也是無稽之談嘍?”
“至少是這樣。”張老樵說道,“別看曹操是一代梟雄,不過他也是人,就他手底下的那幾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就算《連山》真在秦始皇陵,他們也下不去。更何況,秦始皇也是人,絕無可能得到《連山》。”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真有這些人?”
“是的。看來你這個讀書人讀書不到位啊!”張老樵嘲諷宛兒道,“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寫道:‘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哼,您老活得久,自然看書比我看得多。”宛兒抱怨完,突發奇想地說了一句:“樵老,我覺得不見得秦始皇陵就沒有《連山》,要不然咱們兩個試一試?”
“丫頭,你說什麽?!”張老樵聽了宛兒的話後,大駭,“你說要下秦始皇陵?不是跟我老頭子說笑吧?”
宛兒沒想到隨口一句話,惹出來張老樵這麽大反應。
“我老頭子可不幹那偷墳掘墓的事,況且,你不知道司馬遷的《史記》寫過嗎?那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秦始皇,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駕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張老樵說完,又補充道:“你知道一泉有多深嗎?一泉九裏,三泉就是二十七裏,並且下邊還有劇毒水銀,暗器機關。就咱倆,鑿穿一泉都絕無可能,別說三泉了。”
“我就是隨口說說,也沒真想下秦始皇陵。”宛兒解釋道。
“別看咱現在在陝西,我可跟你說,別動那歪心思。下秦始皇陵,就是有去無還,我老頭子可還想再多活幾年呢!”
“知道了。您都知道,我難道比您還傻?”宛兒咯咯地笑道。
“就知道拿我這老頭子開涮!”張老樵拿起丟下的筷子,吃了一口魚,說道:“《連山》趁早別想了,是人就得不到。那些白蓮教都是一根筋,你可不能跟這些人學,妄想改寫曆史。曆史怎麽能夠任人來改寫?就算它能改寫,那改寫它的也不是人。”
“不是人,是什麽?樵老在這跟我打啞迷。”
“不是人,難道還是小動物不成?當然是淩駕於人的存在了,你願意叫神也行,願意叫什麽都行,反正不是人就是了。”張老樵故作輕鬆,“咱們還是該幹嘛幹嘛,不用想那麽多,忒累!”
“孔子不是說過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還是想知道,到底那淩駕於人的存在是什麽。”
“我這麽跟你解釋吧。”張老樵說道,“這個淩駕於人的存在,用我們道家的話來講,叫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您老跟我這背《道德經》呢?”
“如果我不拿《道德經》裏的話來解釋,我老頭子還真不容易形容,這淩駕於人的存在是什麽。”張老樵解釋道,“這是我們道家這麽說,但是釋家又是別樣的說法。”
“釋家怎麽講?”宛兒的求知欲上來了。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張老樵一連串說了好幾個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樵老,宛兒不懂了。”
張老樵根本沒理宛兒說自己丟掉筷子這一節,而是繼續追問道:“你怎麽知道《連山》的?怎麽突然想到它了?”
宛兒把自己如何知道《連山》的事,跟張老樵說了一遍。
“你也真是閑得沒事,白蓮教找不找那破書跟你有什麽關係?”張老樵聽宛兒說完,鬆了一口氣,“真不知道你一天腦子裏想的是什麽,吃著這麽一桌子好吃的全魚宴,還能想到這麽掃興的事。”
“掃興?”宛兒一聽張老樵的話,似乎感覺到他對《連山》有些了解,於是立刻來了興致,說道:“樵老,您要是知道關於這本書的故事,就跟我講講唄!我也是讀書人,一聽有這麽一本神奇的書,就心裏癢癢,寢食難安。”
宛兒用胳膊肘支撐著桌麵,雙手托腮地看著張老樵,一臉崇拜的小可愛表情。
“哼,你也好意思說自己是讀書人?”張老樵不屑地問道:“真想知道?”
“當然真想知道了。”宛兒真誠地看向張老樵,“您就當給晚輩講故事了。您說您這麽大歲數了,在江湖上肯定是見多識廣,關於《連山》的傳說,想必也跟別人說的不一樣吧?”
“別人?別人指誰?誰還跟你說過《連山》?”張老樵緊張地問道。
“還能有誰?我先生唄!”宛兒口中說的先生,指的是徐霞客。
“嗐!你說是徐老道?”張老樵長出了一口氣,“他才歲月幾何?他怎麽跟你說的?我老頭子聽聽,也學習學習。”
什麽叫他才歲月幾何?難道張老樵的言外之意是,徐霞客在他眼裏還太嫩?
宛兒把她小時候,徐霞客講的關於《連山》的傳說,複述了一番。
“大差不差吧。”張老樵說道,“那《連山》確實是出自上古,由百越王天皇氏所作,相傳誰得到此書,就能號令天下。不過並不是誰都能得到此書,人就不能。”
no body?宛兒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句洋文。
“人就不能?”宛兒思忖了片刻,一股涼氣從後背發出,試探性地問道,“您的意思是說,如果不是人就能?”
“對。”張老樵平靜地說道。
不是人?人不是這個世上最聰明的動物嗎?如果不是人,難道是雞鴨鵝狗貓嗎?
“所以,千百年來,無論是江湖人士,還是皇親國戚,亦或是官紳商賈,都想得到此書,但都無果而終。”張老樵繼續說道,“秦始皇也不可能得到它,至於說,他是被秦始皇燒了,還是帶進了墓中,那都是無稽之談罷了。”
“這麽說,東漢末年,曹操組織了一群盜墓賊,想挖秦始皇陵以求《連山》,但是卻都無功而返,也是無稽之談嘍?”
“至少是這樣。”張老樵說道,“別看曹操是一代梟雄,不過他也是人,就他手底下的那幾個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就算《連山》真在秦始皇陵,他們也下不去。更何況,秦始皇也是人,絕無可能得到《連山》。”
“摸金校尉?發丘中郎將?真有這些人?”
“是的。看來你這個讀書人讀書不到位啊!”張老樵嘲諷宛兒道,“漢陳琳《為袁紹檄豫州》中寫道:‘操又特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所過隳突,無骸不露。’”
“哼,您老活得久,自然看書比我看得多。”宛兒抱怨完,突發奇想地說了一句:“樵老,我覺得不見得秦始皇陵就沒有《連山》,要不然咱們兩個試一試?”
“丫頭,你說什麽?!”張老樵聽了宛兒的話後,大駭,“你說要下秦始皇陵?不是跟我老頭子說笑吧?”
宛兒沒想到隨口一句話,惹出來張老樵這麽大反應。
“我老頭子可不幹那偷墳掘墓的事,況且,你不知道司馬遷的《史記》寫過嗎?那秦始皇陵,穿三泉,下銅而致槨。秦始皇,宮觀百官,奇器異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駕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張老樵說完,又補充道:“你知道一泉有多深嗎?一泉九裏,三泉就是二十七裏,並且下邊還有劇毒水銀,暗器機關。就咱倆,鑿穿一泉都絕無可能,別說三泉了。”
“我就是隨口說說,也沒真想下秦始皇陵。”宛兒解釋道。
“別看咱現在在陝西,我可跟你說,別動那歪心思。下秦始皇陵,就是有去無還,我老頭子可還想再多活幾年呢!”
“知道了。您都知道,我難道比您還傻?”宛兒咯咯地笑道。
“就知道拿我這老頭子開涮!”張老樵拿起丟下的筷子,吃了一口魚,說道:“《連山》趁早別想了,是人就得不到。那些白蓮教都是一根筋,你可不能跟這些人學,妄想改寫曆史。曆史怎麽能夠任人來改寫?就算它能改寫,那改寫它的也不是人。”
“不是人,是什麽?樵老在這跟我打啞迷。”
“不是人,難道還是小動物不成?當然是淩駕於人的存在了,你願意叫神也行,願意叫什麽都行,反正不是人就是了。”張老樵故作輕鬆,“咱們還是該幹嘛幹嘛,不用想那麽多,忒累!”
“孔子不是說過嘛,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還是想知道,到底那淩駕於人的存在是什麽。”
“我這麽跟你解釋吧。”張老樵說道,“這個淩駕於人的存在,用我們道家的話來講,叫道。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就是這個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您老跟我這背《道德經》呢?”
“如果我不拿《道德經》裏的話來解釋,我老頭子還真不容易形容,這淩駕於人的存在是什麽。”張老樵解釋道,“這是我們道家這麽說,但是釋家又是別樣的說法。”
“釋家怎麽講?”宛兒的求知欲上來了。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沙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張老樵一連串說了好幾個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
“樵老,宛兒不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