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船隊確實是正常的商船,但是船員卻有很多是陳永華親自安排進入的,雖然現在天子還沒有正式對巴達維亞的夷人發動進攻,但是,未雨綢繆,對巴達維亞的情報,必須更為精準。


    荷蘭人擺在明麵上的蓋倫船有十七艘,而陸軍,陳永華經過這些年的交易,大概推測出夷人的火槍兵絕對不超過五千人。


    但這隻是大致的猜測,而更重要的是巴達維亞的棱堡,以及港口附近的水文,夷人對附近的巡邏等等,這些都需要確切的情報支持。


    現在雙方還未爆發衝突,這些情報探查還顯得容易些,而戰爭一旦開始,敵人必定封鎖港口,屆時情報就更難以查探。


    ………………


    而在這段時間裏,孟浚和鄭成功之間的書信往來十分密切,其中具體談些什麽,後世無人知曉,隻是後世的學者從青鸞衛的文檔中,窺的一二。


    隻知道在其後不久,鄭成功之父,鄭芝龍被朝廷征調入京,孟浚對其還頗為重視,加封了一個清貴的高銜,而且還讓他平日裏,為宮中學堂的皇子教授一些海上的知識。


    不提那些文臣聽到這般噩耗是如何的頓首捶胸,孟浚的決定依然被強硬的推行下去,而在呂宋,鄭家的軍隊,戰船,已經開始了秘密集結。


    時間一晃,轉眼過去了三月,乾朝出使渤泥的使團也迴到了京師,隨萬雲國,張順一同迴返的,也有渤泥國的使者。


    京城的百姓聞訊,頗為高興,又一個藩屬國向天朝稱臣納貢,現在已經不是盛世要到了,而是他們現在就生活在盛世裏。


    這一次,對渤泥國的封賞,孟浚沒有駁迴禮部的名單,禮部官員見狀,頗為高興,看來天子小氣的話,純粹是外麵小人在胡言亂語。


    當初天子對那些西夷,純粹就是不喜歡他們,現在,中原傳統的藩屬國來了,這不,還是一如舊曆般大氣。


    而在宴請渤泥使團之後,孟浚私下召見使團官員,表示,聽聞渤泥國有叛賊作亂,天朝願意出兵,幫助渤泥平定內亂。


    而聽聞此話,渤泥使者極為高興,甚至感激涕零般跪伏於地,孟浚嗬嗬一笑,隨後又表示,隻是為了後勤補給方便,希望渤泥將沿海港口,暫時交由乾朝管控。


    渤泥官員說這等大事,他們不能擅自決定,不過,使者最後又拍著胸口表示,問題不大,天朝願意出兵,是他們渤泥國的福份。


    而在隨後的朝會上,聽聞天子要出兵,幫助渤泥國平亂,許多官員麵麵相覷,天子的想法,還真是出人意料,本以為天子是想要麵子,搞各萬邦來朝的盛況,沒想到又要介入藩屬國的內亂中。


    不過,最後孟浚表示,此番主要是出動水師,並由南安郡王為主帥,朝廷的步軍隻會出動一萬人。


    朝廷的氣氛有些詭異,聽聞南安郡王會出動主力,大家夥都不知道是讚同,還是反對了,很多人都從中感受到不對勁,一個小小的藩屬國,怎麽會受到天子這般重視。


    在昭武六年,五月份,乾朝正式出兵,名義上,是出兵為藩屬國渤泥平叛,但實際上,高級將領都知道,真正的對手,是巴達維亞的夷人。


    而對付這些西夷,最重要的便是海戰,海戰隻要贏了,便是強攻不下棱堡,圍也能將巴達維亞圍死。


    孟浚出動新建的戰船三十二艘,水軍兩千七百餘人,步軍萬人,先期匯聚福州,各類物資從江南,湖廣各地匯集福建,這幫舉動,便是傻子都知道,天子必然不可能是去幫渤泥平叛。


    而鄭成功集結的兵力更甚,大型三桅炮船三艘,俘虜並重新修繕的蓋倫船四艘,其餘戰船七十餘艘,水軍三萬餘人,步軍兩萬人。


    要說周邊最害怕的是誰,那恐怕隻有李成棟了,聽說乾朝集結大軍,李成棟連遣數波信使,表示要仿朝鮮例,臣服乾朝。


    李成棟在擊敗阮氏大軍後,平定了安南北部的亂民,在安定之後,李成棟雄心勃勃,準備一舉平滅占據安南西北麵高平莫氏。


    但高平莫氏占據險要地勢,昔日安南鄭氏數次發大軍都不能滅,而且李成棟在安南之地,殺戮過甚,很多安南士人,百姓都有投奔莫氏,因此,莫氏的實力在這安南亂局中,不降反升。


    隨後李成棟出兵四萬餘人,強攻據險而守的莫氏,連攻半月,損兵折將而不得寸進,惱羞成怒的李成棟以馬鞭,抽打攻山不利的吳文獻與閻可義二人。


    雙方又僵持了兩月,李成棟無奈退兵,而此時的安南局勢竟然又變成了當初的格局,隻是鄭氏變成了李氏罷了。


    李成棟退兵迴到升龍府後,有些心灰意冷,安南無法一統,那就當個富貴國主也不錯,於是,李成棟在升龍府,十日納妾十六人,夜夜笙歌,好不快活。


    直到乾朝集合大軍,李成棟才緩過神來,知道自己還有個敵人孟浚,李成棟心中還懷著一絲期盼,能夠和乾朝和平共處,仿照朝鮮例。


    不過,李成棟此人在江南造成的殺孽太甚,連續數次,皆被孟浚所拒,也是現在孟浚還沒空出手來,等時機一成熟,鐵定出兵,砍了李成棟。


    而李成棟聽說乾朝拒絕自己的臣服,就知道孟浚不可能放過自己,終日有些不安,便連睡夢中,半夜都會驚醒。


    昭武六年八月下旬,安南大地暑氣尚未全然消退,悶熱的氣息籠罩著每一寸土地。升龍府的官道上,馬蹄揚塵,李成棟麾下將領吳文獻與閻可義並馬而行,身後跟著一隊精銳親兵,正匆匆趕迴升龍府述職。


    二人一路沉默,神色各異,吳文獻目光閃爍,不時偷瞥閻可義,似在思索著什麽;閻可義則麵色陰沉,緊抿雙唇,仿佛心事重重。


    在中途,眾人停下歇息時,吳文獻忽然屏蔽了部下,湊近了些,對著閻可義低聲道:“老閻,最近,北邊是不是有人找你?”


    閻可義一愣,瞪大了雙眼,道:“別胡說八道,本將對大帥忠心耿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