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入學堂,孟浚不知道這樣能隱瞞多久,而這個舉動,皇後每日暗自垂淚,擔憂兒子出宮是否有危險,一時間,宮人皆是人心惶惶不安。
便是老太太也很生氣,問道:“皇帝,太子是一國儲君,必然受四方矚目,一旦太子長久未在宮中露麵,若是有心人,窺視之下,又如何找不到太子,到時候有三五死士,衝進學堂,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啊!”
而孟浚則安慰老太太,說在皇子的身邊,有著嚴密的監視,保護。
對此話,老太太歎了口氣,道:“世上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皇帝,讓太子出宮一段時間是可以,但絕不可成為常例,實在不行,就在宮中辦個學堂,把那些勳貴,官宦的子弟,都放進來,和皇子一起入學,這也好過出宮去!”
孟浚聞言,也陷入了沉思,他讓太子出宮,就是想讓他了解宮外的事,到時候不至於被臣子,宮人所蒙蔽,但老太太的話,也不是虛言,時間短,或許無事,但若是時間長了,亦或是後世子孫也是這般,那麽,老太太所擔憂的事,也未必不會成為現實。
因此,在太子入學堂一月後,孟浚在宮中又建立了一所小型的學堂,這所學堂,主要是勳貴,官宦子弟,以及少量從京師學堂中遴選而出聰慧的學生。
至此,宮裏麵才算平靜了許多,隻是在宮門檢查的禁衛,工作量變大了許多。
京城雖然繁華,隻是對有的勳貴而言,這樣的日子待久了,也確實有些無聊,而在各地邊關上,駐防的將領,又風吹日曬的,隻是孟浚當初定下的大將五年一輪換的製度,到現在時間還未到。
因此,有將領向孟浚請求,言如今遼東還在和羅刹人打,希望能活動活動筋骨,提前去遼東,好了解當下的局勢。
對這種想去吃苦的將領,孟浚很是高興,大力讚揚,像錢彪,禁足的日子還沒到,就提前赦免,讓他去遼東,提前適應遼東。
這一年的時間裏,趙用平所部和羅刹人在邊境之地,屢屢相爭,但總體而言,乾軍處於進攻的態勢,羅刹人居於守勢。
羅刹的劣勢在於人數太過稀少,而趙用平的無奈,就在於邊遠之地,大軍補給實在不便,趙用平以兩萬大軍圍攻雅克薩城,已經是耗費大量的物資,若真算起來,其實是得不償失。
因此在奪取雅克薩城後,趙用平用兵的數量,一般也就在數百人到兩千人之間,然而就是這樣的小規模低烈度的戰爭,對此時的羅刹人而言,已經是難以承受。
而在這一年裏,趙用平以遼安城(原雅克薩城)為前出基地,攻下了羅刹人的尼布楚堡。
羅刹的遠東總督波格丹,他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從遙遠的西方等待援兵,這根本就不現實,即便是他已經退守堡壘,但是乾軍聯合周邊女真各部,絞殺出城收稅的羅刹兵,即便是每日損失的兵員並不多,但這般持續的損耗,也讓波格丹支撐不住。
因此,他已經派人向趙用平求和,希望能和乾朝訂立條約,劃分邊境,罷兵止戰。
而對此,趙用平則言不能擅專,並把使者送往京師,雖然羅刹不想打,不過趙用平並沒有停止腳步,依舊和波格丹維持著低烈度的戰爭。
遼東,遼安城。
這座從羅刹人手中奪取的堡壘,在遼東極北之地中,逐漸發展成了一座小城,而遼安城能逐漸發展,得益於乾朝這幾年中,把許多犯官以及家眷,流放至遼安,以及寧古塔一帶。
而且趙用平又將此地設為前進基地,不時有軍隊移動到此,錢糧聚集之地,也讓這個小城,猶如磁石一般,源源不斷吸引四周的女真族人。
在堡壘的外圍,城郭之下搭著各式的低矮建築,這些建築多以木製,混合茅草搭建而成,看起來十分簡陋,而這些建築,多為從附近苦荒之地,遷移過來的女真百姓所建。
遼安城,雖名為城市,但其實和中原各城比起來,差異極大,不止是大小的差別,而是在這裏,店鋪,民居,混雜在一起,看起來非常亂,而且在城池的外圍也沒有城牆,隻有一圈木製柵欄,用於防禦野獸的突襲。
而遼安城能有這麽多的女真人遷居至此,也是因有利可圖,乾朝駐軍三千人,每月從後方運來的錢糧,這些軍隊也需要消費,還有流放而來的犯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型而又特殊的經濟市場。
李營從無錫來此,已有兩年,他是犯官之子,其父貪汙甚巨,被查出後,處以斬刑,而李營和母親,弟弟三人,也被判流放遼安。
李營來到這的兩年時間裏,對當地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些女真人,是真的抗凍,那些破房子,冬天一來,十分的寒冷,李營是真的不知道這些人以前是怎麽熬過來的。
乾朝留駐的營官名為黃勝,他對從關內來的犯人,倒也挺友善的,黃勝和李營年齡相仿,在幾次的偶遇後,一來二去,二人竟也成了好友。
而李營在這遼安城中,當上了教書先生,靠著收取學生束修來勉強維持生計,以李營的才學,若不是因其父之故,在來年的科舉,中舉人,恐非難事,因此,在此地教書,完全是綽綽有餘了。
遼安城雖小,但頗有煙火氣息,有漢人在賣豆腐,賣麻布,賣些碗具之類的生活用品,也有女真人在賣棗,梨等一些從山裏摘來的果子,還有人挑著鹿皮,野豬肉或是其他的什麽山味。
李營猛然間發現,比起一年前,這些女真人的服飾,裝束卻有了些許的改變,比如那個在城裏開了小店鋪,專門收女真人的鹿皮,再經過整理之後,專賣出去的女真商人,此時已經蓄起了頭發,不再是留著小辮的模樣,身上的皮裘也脫了下來,換上了漢人常見的服飾。
李營心頭泛起層層漣漪,不禁感歎道:“文教之力,已有所成,文德之光,已漸浸潤四方,真乃國泰民安之象,可惜,可歎,吾這一生,卻隻能碌碌無為啊!”
便是老太太也很生氣,問道:“皇帝,太子是一國儲君,必然受四方矚目,一旦太子長久未在宮中露麵,若是有心人,窺視之下,又如何找不到太子,到時候有三五死士,衝進學堂,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啊!”
而孟浚則安慰老太太,說在皇子的身邊,有著嚴密的監視,保護。
對此話,老太太歎了口氣,道:“世上隻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皇帝,讓太子出宮一段時間是可以,但絕不可成為常例,實在不行,就在宮中辦個學堂,把那些勳貴,官宦的子弟,都放進來,和皇子一起入學,這也好過出宮去!”
孟浚聞言,也陷入了沉思,他讓太子出宮,就是想讓他了解宮外的事,到時候不至於被臣子,宮人所蒙蔽,但老太太的話,也不是虛言,時間短,或許無事,但若是時間長了,亦或是後世子孫也是這般,那麽,老太太所擔憂的事,也未必不會成為現實。
因此,在太子入學堂一月後,孟浚在宮中又建立了一所小型的學堂,這所學堂,主要是勳貴,官宦子弟,以及少量從京師學堂中遴選而出聰慧的學生。
至此,宮裏麵才算平靜了許多,隻是在宮門檢查的禁衛,工作量變大了許多。
京城雖然繁華,隻是對有的勳貴而言,這樣的日子待久了,也確實有些無聊,而在各地邊關上,駐防的將領,又風吹日曬的,隻是孟浚當初定下的大將五年一輪換的製度,到現在時間還未到。
因此,有將領向孟浚請求,言如今遼東還在和羅刹人打,希望能活動活動筋骨,提前去遼東,好了解當下的局勢。
對這種想去吃苦的將領,孟浚很是高興,大力讚揚,像錢彪,禁足的日子還沒到,就提前赦免,讓他去遼東,提前適應遼東。
這一年的時間裏,趙用平所部和羅刹人在邊境之地,屢屢相爭,但總體而言,乾軍處於進攻的態勢,羅刹人居於守勢。
羅刹的劣勢在於人數太過稀少,而趙用平的無奈,就在於邊遠之地,大軍補給實在不便,趙用平以兩萬大軍圍攻雅克薩城,已經是耗費大量的物資,若真算起來,其實是得不償失。
因此在奪取雅克薩城後,趙用平用兵的數量,一般也就在數百人到兩千人之間,然而就是這樣的小規模低烈度的戰爭,對此時的羅刹人而言,已經是難以承受。
而在這一年裏,趙用平以遼安城(原雅克薩城)為前出基地,攻下了羅刹人的尼布楚堡。
羅刹的遠東總督波格丹,他已經堅持不下去了,從遙遠的西方等待援兵,這根本就不現實,即便是他已經退守堡壘,但是乾軍聯合周邊女真各部,絞殺出城收稅的羅刹兵,即便是每日損失的兵員並不多,但這般持續的損耗,也讓波格丹支撐不住。
因此,他已經派人向趙用平求和,希望能和乾朝訂立條約,劃分邊境,罷兵止戰。
而對此,趙用平則言不能擅專,並把使者送往京師,雖然羅刹不想打,不過趙用平並沒有停止腳步,依舊和波格丹維持著低烈度的戰爭。
遼東,遼安城。
這座從羅刹人手中奪取的堡壘,在遼東極北之地中,逐漸發展成了一座小城,而遼安城能逐漸發展,得益於乾朝這幾年中,把許多犯官以及家眷,流放至遼安,以及寧古塔一帶。
而且趙用平又將此地設為前進基地,不時有軍隊移動到此,錢糧聚集之地,也讓這個小城,猶如磁石一般,源源不斷吸引四周的女真族人。
在堡壘的外圍,城郭之下搭著各式的低矮建築,這些建築多以木製,混合茅草搭建而成,看起來十分簡陋,而這些建築,多為從附近苦荒之地,遷移過來的女真百姓所建。
遼安城,雖名為城市,但其實和中原各城比起來,差異極大,不止是大小的差別,而是在這裏,店鋪,民居,混雜在一起,看起來非常亂,而且在城池的外圍也沒有城牆,隻有一圈木製柵欄,用於防禦野獸的突襲。
而遼安城能有這麽多的女真人遷居至此,也是因有利可圖,乾朝駐軍三千人,每月從後方運來的錢糧,這些軍隊也需要消費,還有流放而來的犯人,這些人,組成了一個小型而又特殊的經濟市場。
李營從無錫來此,已有兩年,他是犯官之子,其父貪汙甚巨,被查出後,處以斬刑,而李營和母親,弟弟三人,也被判流放遼安。
李營來到這的兩年時間裏,對當地人的第一印象,便是這些女真人,是真的抗凍,那些破房子,冬天一來,十分的寒冷,李營是真的不知道這些人以前是怎麽熬過來的。
乾朝留駐的營官名為黃勝,他對從關內來的犯人,倒也挺友善的,黃勝和李營年齡相仿,在幾次的偶遇後,一來二去,二人竟也成了好友。
而李營在這遼安城中,當上了教書先生,靠著收取學生束修來勉強維持生計,以李營的才學,若不是因其父之故,在來年的科舉,中舉人,恐非難事,因此,在此地教書,完全是綽綽有餘了。
遼安城雖小,但頗有煙火氣息,有漢人在賣豆腐,賣麻布,賣些碗具之類的生活用品,也有女真人在賣棗,梨等一些從山裏摘來的果子,還有人挑著鹿皮,野豬肉或是其他的什麽山味。
李營猛然間發現,比起一年前,這些女真人的服飾,裝束卻有了些許的改變,比如那個在城裏開了小店鋪,專門收女真人的鹿皮,再經過整理之後,專賣出去的女真商人,此時已經蓄起了頭發,不再是留著小辮的模樣,身上的皮裘也脫了下來,換上了漢人常見的服飾。
李營心頭泛起層層漣漪,不禁感歎道:“文教之力,已有所成,文德之光,已漸浸潤四方,真乃國泰民安之象,可惜,可歎,吾這一生,卻隻能碌碌無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