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十月,京城中的氣氛,莫名的有些嚴肅,而這,和夏完淳升爵之事比起來,完全就是小事一樁。
能在京城中,天子腳下被稱為大事,那自然是與朝廷未來的格局息息相關,而這件大事,那就是和儲君有關。
在昭武二年時,群臣上疏,請求天子,為太子遴選帝師,但當時孟浚以太子年幼,駁迴了群臣的上疏。
而孟浚並不想讓皇子繼續重複傳統的教育製度,雖然清朝時,對皇子的教育很嚴苛,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對皇子教育的比較成功的朝代。
但孟浚知道,世界在變,如果一天到晚學那些儒家經典,那麽在將來,定然無法應對世界的變化。
孟浚知道,無論他如何設定祖製,經過時間的變化,在將來都會麵目全非,便如明太祖的大浩一樣,不過百年,便已成了空文。
但至少,孟浚也希望能夠留下一些足以流傳後世的思想與文化,讓儒家不再那般固執與死板,無論成與不成,盡自己所能,也算對的起曆史了。
孟浚在駁迴群臣上疏後,在京師內城中,設立了一座學堂,這座學堂,有傳統儒學,有算學,以及物理,地理等一係列學科。
而在這座學堂裏,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也就是湯若望。
湯若望,德國科隆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明萬曆四十八年時,來到澳門,在清廷橫掃中原時,湯若望來到北京,其很得福臨的喜愛,盡管福臨沒什麽權利,但也讓湯若望對傳教一事,備感希望極大。
隻是讓湯若望沒想到,短短時間裏,清廷就要失去中原的統治力,而在清廷兵敗之後,退出北京時,湯若望趁亂躲在地窖中,等乾軍入城後,他才從地窖中出來。
孟浚在接觸了湯若望後,認為此人在物理學方麵,較之中原士人,已是強了許多,因此,在昭武二年的時候,孟浚建立京師學堂,就讓湯若望負責物理教學。
這座學堂,建成之後,招收了兩百餘名普通人家的孩子,以及數十家勳貴子弟,一些京官的子弟也有入學者,至今已有兩年。
而如今太子已經年滿六歲,這些時日,不時有文臣上疏,請為太子遴選老師,但孟浚對此,既沒有反對,也沒有讚同。
而隨後孟浚下了個旨意,要將太子孟承昭送入京師學堂,而這個旨意,在朝野之中,引得一片嘩然。
眾臣紛紛上奏,憂慮之聲盈滿宮廷,都禦史陳子龍上書言:“太子乃國之儲君,承祧大統,係萬民福祉,入尋常學堂,恐有損至尊之體,招來不敬之嫌,太子教育,當擇賢師而教,習經典而通,且太子所習乃是治國之道,入學堂,於國何益?”
而更多的人皆是擔憂太子入學堂後,會有白龍魚服之險,所言大都皆是,倘外有奸佞窺伺,則護衛不易,萬一有不測風雲,後果不堪設想之類的話。
孟浚在明麵上,沒有駁迴群臣的上疏,但在私底下,孟浚仍然把太子孟承昭,三子孟承謹,秘密送入學堂,並告誡兩人,平素裏不得泄露身份。
孟浚心細如發,他做出這般安排,也是想讓皇子能夠拓寬視野,體驗民情,而不是長於深宮,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而對皇子的安全,孟浚也是下了苦心。
孟浚先令孟必安特選拔了一批忠誠,且武藝精湛者為護衛,喬裝改扮,混入學堂周圍,以防意外,同時在外圍也有大批的禁軍在嚴密巡視,不論日夜,而在學堂之中,孟浚又派遣高易,進入學堂,兼職武學。
而每次上學放學,均采用秘道出入,避開人群密集之處,馬車,轎輦皆經過特殊偽裝,外表普通,實則內部加固,可防遠距離之弩箭,火銃,且所有行程路線不定期更換,如此多管齊下,皇子的安危應當無慮。
而在私下裏,孟必安則疑惑的問道:“陛下,如此,短時間或許無慮,但是時間一長,恐怕難以隱瞞的住!”
其實孟必安有些不理解,現在,想要什麽大儒來教太子,那不都得上趕著,何必費這麽大的勁,跑去上什麽學堂。
對於孟必安的疑問,孟浚並沒有解答,隻是讓他護衛好皇子的安危。
在數日後,晨曦微照,金烏初升之時,太子孟承昭與三皇子孟承謹,兩個六歲的稚嫩身影,在易服後的侍衛護送下,首次離開了宮城,踏入了京師學堂之中。
為了掩藏真實身份,二人分別化名為李昭,李謹,二人一身樸素學子裝扮,雖難掩眉目間的貴氣,但仍顯得乖巧可愛,乍一看仿佛是鄰家少年一般,並無二樣。
李昭,李謹”一個看起來十分嚴肅的老者迎麵而來,其語氣沉穩而又嚴肅。
“李昭,李謹,汝二人自今日始,便是本院學子,當知學海無涯,勤勉為先。”
兩個小娃娃當即點點頭,道:“謹遵老師教誨。”
“嗯,本院崇尚德智並舉,禮儀為首,凡院中學子,皆需遵循校規。”
這老者又說了兩句,便將兩個皇子帶到教室之中,此時正是新生入學之時,這等新奇的場景,李昭,李謹這兩個久居深宮的小孩子,十分興奮。
對於初次離開宮廷的兩位皇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孟浚也不知道這種化名隱姓能隱瞞多久,但孟浚想要繞過文臣集團,似乎又隻剩下這一個辦法。
隨後老師又對著底下的學生講了些,不得欺負同學,要相親相愛,認真學習之類的話後,才向學子分發教材。
在孟浚設立京師學堂時,已經有聰慧之士,從中看出天子的舉動,定然是想要改革科舉製度,因此,諸多大臣對京師學堂所教課程,都進行了仔細的甄別。
最後,在群臣數次和孟浚的商議下,儒學,依舊是學堂中占比最多的一門課程,而物理,算學,地誌,武學四門加起來,才勉強和儒學持平,而這已經是群臣麵對天子的讓步了。
能在京城中,天子腳下被稱為大事,那自然是與朝廷未來的格局息息相關,而這件大事,那就是和儲君有關。
在昭武二年時,群臣上疏,請求天子,為太子遴選帝師,但當時孟浚以太子年幼,駁迴了群臣的上疏。
而孟浚並不想讓皇子繼續重複傳統的教育製度,雖然清朝時,對皇子的教育很嚴苛,實際上也可以說是一個對皇子教育的比較成功的朝代。
但孟浚知道,世界在變,如果一天到晚學那些儒家經典,那麽在將來,定然無法應對世界的變化。
孟浚知道,無論他如何設定祖製,經過時間的變化,在將來都會麵目全非,便如明太祖的大浩一樣,不過百年,便已成了空文。
但至少,孟浚也希望能夠留下一些足以流傳後世的思想與文化,讓儒家不再那般固執與死板,無論成與不成,盡自己所能,也算對的起曆史了。
孟浚在駁迴群臣上疏後,在京師內城中,設立了一座學堂,這座學堂,有傳統儒學,有算學,以及物理,地理等一係列學科。
而在這座學堂裏,還有一個特殊的人物,也就是湯若望。
湯若望,德國科隆人,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明萬曆四十八年時,來到澳門,在清廷橫掃中原時,湯若望來到北京,其很得福臨的喜愛,盡管福臨沒什麽權利,但也讓湯若望對傳教一事,備感希望極大。
隻是讓湯若望沒想到,短短時間裏,清廷就要失去中原的統治力,而在清廷兵敗之後,退出北京時,湯若望趁亂躲在地窖中,等乾軍入城後,他才從地窖中出來。
孟浚在接觸了湯若望後,認為此人在物理學方麵,較之中原士人,已是強了許多,因此,在昭武二年的時候,孟浚建立京師學堂,就讓湯若望負責物理教學。
這座學堂,建成之後,招收了兩百餘名普通人家的孩子,以及數十家勳貴子弟,一些京官的子弟也有入學者,至今已有兩年。
而如今太子已經年滿六歲,這些時日,不時有文臣上疏,請為太子遴選老師,但孟浚對此,既沒有反對,也沒有讚同。
而隨後孟浚下了個旨意,要將太子孟承昭送入京師學堂,而這個旨意,在朝野之中,引得一片嘩然。
眾臣紛紛上奏,憂慮之聲盈滿宮廷,都禦史陳子龍上書言:“太子乃國之儲君,承祧大統,係萬民福祉,入尋常學堂,恐有損至尊之體,招來不敬之嫌,太子教育,當擇賢師而教,習經典而通,且太子所習乃是治國之道,入學堂,於國何益?”
而更多的人皆是擔憂太子入學堂後,會有白龍魚服之險,所言大都皆是,倘外有奸佞窺伺,則護衛不易,萬一有不測風雲,後果不堪設想之類的話。
孟浚在明麵上,沒有駁迴群臣的上疏,但在私底下,孟浚仍然把太子孟承昭,三子孟承謹,秘密送入學堂,並告誡兩人,平素裏不得泄露身份。
孟浚心細如發,他做出這般安排,也是想讓皇子能夠拓寬視野,體驗民情,而不是長於深宮,對外麵的世界一無所知,而對皇子的安全,孟浚也是下了苦心。
孟浚先令孟必安特選拔了一批忠誠,且武藝精湛者為護衛,喬裝改扮,混入學堂周圍,以防意外,同時在外圍也有大批的禁軍在嚴密巡視,不論日夜,而在學堂之中,孟浚又派遣高易,進入學堂,兼職武學。
而每次上學放學,均采用秘道出入,避開人群密集之處,馬車,轎輦皆經過特殊偽裝,外表普通,實則內部加固,可防遠距離之弩箭,火銃,且所有行程路線不定期更換,如此多管齊下,皇子的安危應當無慮。
而在私下裏,孟必安則疑惑的問道:“陛下,如此,短時間或許無慮,但是時間一長,恐怕難以隱瞞的住!”
其實孟必安有些不理解,現在,想要什麽大儒來教太子,那不都得上趕著,何必費這麽大的勁,跑去上什麽學堂。
對於孟必安的疑問,孟浚並沒有解答,隻是讓他護衛好皇子的安危。
在數日後,晨曦微照,金烏初升之時,太子孟承昭與三皇子孟承謹,兩個六歲的稚嫩身影,在易服後的侍衛護送下,首次離開了宮城,踏入了京師學堂之中。
為了掩藏真實身份,二人分別化名為李昭,李謹,二人一身樸素學子裝扮,雖難掩眉目間的貴氣,但仍顯得乖巧可愛,乍一看仿佛是鄰家少年一般,並無二樣。
李昭,李謹”一個看起來十分嚴肅的老者迎麵而來,其語氣沉穩而又嚴肅。
“李昭,李謹,汝二人自今日始,便是本院學子,當知學海無涯,勤勉為先。”
兩個小娃娃當即點點頭,道:“謹遵老師教誨。”
“嗯,本院崇尚德智並舉,禮儀為首,凡院中學子,皆需遵循校規。”
這老者又說了兩句,便將兩個皇子帶到教室之中,此時正是新生入學之時,這等新奇的場景,李昭,李謹這兩個久居深宮的小孩子,十分興奮。
對於初次離開宮廷的兩位皇子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孟浚也不知道這種化名隱姓能隱瞞多久,但孟浚想要繞過文臣集團,似乎又隻剩下這一個辦法。
隨後老師又對著底下的學生講了些,不得欺負同學,要相親相愛,認真學習之類的話後,才向學子分發教材。
在孟浚設立京師學堂時,已經有聰慧之士,從中看出天子的舉動,定然是想要改革科舉製度,因此,諸多大臣對京師學堂所教課程,都進行了仔細的甄別。
最後,在群臣數次和孟浚的商議下,儒學,依舊是學堂中占比最多的一門課程,而物理,算學,地誌,武學四門加起來,才勉強和儒學持平,而這已經是群臣麵對天子的讓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