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棟派人上表臣服,也是知道以乾朝如今的實力,非要滅了他,不說輕而易舉,但也可以說是問題不大。


    而另一方麵,吳三桂在上書朝廷後,得到了孟浚的同意下,經過一番挑選,從雲南各土司中,組建了一支超過兩千人的山地部隊。


    這兩千人的山地部隊,吳三桂是準備用來偵察敵情,地形以及奇兵之用。


    此次用兵,吳三桂其本部兩萬四千眾,山地兵兩千,馬軍三千騎,孟浚調撥駐防昆明的火器兵一萬人,共計出兵四萬餘眾。


    昭武三年,九月二十八日,吳三桂誓師出征。


    吳三桂一路翻山越嶺,大軍沿永昌古道進入緬甸,向西途經漾濞,永平,保山,隆陽,騰衝及德宏府等地,攻入緬甸密支那。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經過這段時間的準備,吳三桂對密支那,八莫等地的地形,不說了如指掌,但也算是頗有了解,且為了防治瘴疫,軍中隨軍了兩百多名大夫,以及學徒,朝廷又調集了大量的防疫草藥,跟隨輜重而行。


    吳三桂擔心一入緬地山林,恐有敵軍趁熟悉地形之故,偷襲後方輜重,因此,吳三桂將很大一部分的精銳部隊,交由心腹大將孫文煥指揮。


    孫文煥在原來的曆史中,聲名不顯,然而,或許是蝴蝶效應,孫文煥竟在吳三桂手中,大放異彩。


    孫文煥繞行商南,奇奪武關,破丹鳳,取商縣,先入西安,隨後又在攻打劉文秀,以及進攻李成棟時,皆立有功績,因此,吳三桂對這個年輕的將領十分的喜愛,器重。


    在乾軍大舉攻入密支那時,緬甸國中,上下議論紛紛,群臣有言發兵拒之,有言遣使議和的,而莽白弑兄上位,其根基不穩,便遇到了中原王朝的大舉進攻。


    莽白雖然在上位之時,便大肆清洗其兄莽達的心腹,但其國內很多地方,仍有許多莽達的舊部。


    且乾朝打出的旗號是吊民伐罪,討伐弑君的賊臣,吳三桂於沿路上,又大肆宣揚,將會遴選賢君,另立緬甸新君。


    當初清廷入關時,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號,討伐李自成,就這麽淺顯的謊言,都能忽悠住那麽中原士人,更不用說緬地這等教化不豐之地。


    吳三桂進入密支那,幾乎不造殺戮,大軍秋毫無犯,唯有攻入密支那首府時,有土邦領袖組建軍隊,集兵六千餘眾,前來攻打吳三桂。


    看著是人多勢眾,但這六千人,有甲者,不過百人,大部分人皆是手持木矛,短刀,和乾軍這等武裝齊全的軍隊,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土邦首領竟然在平原之地,試圖衝擊吳三桂軍陣,吳三桂命部眾蔚然不動,在敵氣勢衰弱之時,才命部下,吳國柱,李思忠二人,率眾進攻。


    一次衝擊,土兵大潰,吳三桂以騎兵追殺,大敗其旅。


    在詢問俘虜時,才知道這支軍隊並不是莽白的正規軍,隻是土邦首領自募成軍。


    吳三桂為了震懾四方,又派兵將敢反抗的土邦首領,其治下一掃而光,悉戮其民,消息一出,四方震動。


    吳三桂發布檄文,布告四方,其言,王師仁義之師,然有冥頑不靈者,王師之怒,猶如雷霆之勢,不留餘地。


    吳三桂一方麵宣稱其乃秉持仁義行事,一方麵又以霹靂手段大肆株連敢違抗者。


    昭武三年,十月十六日,吳三桂在控製密支那地區後,征集船隻,以伊洛瓦底河運輸輜重,以李思忠為前鋒,沿大河南下,直衝八莫。


    而此時,莽白才剛剛完成大軍的集結,莽白為了抵禦他登位以來最大的威脅,抽調全國兵力,共計九萬餘人。


    莽白親率大軍浩浩蕩蕩北上,在八莫地區與吳三桂所率領之乾軍相遇。


    而莽白的軍隊中,除了步兵,弓手,以及三百多頭大象外,還有一支特殊的軍隊,那便是五百葡萄牙雇傭兵。


    吳三桂部將李思忠忽聞斥候探報,發現的緬軍如此龐大的軍隊,其大吃一驚,隨後連忙將莽白率傾國之師而來的消息,告知吳三桂。


    李思忠的父親是李如梴,李如梴就是赫赫有名的李成梁之侄,李思忠此人,先仕明,後降清,在清廷中多立功勳,且因死是李成梁族人之故,在清廷中,升官速度極快,最後官至陝西提督。


    隻是吳三桂殺入關中,孟喬芳兵敗,且清廷當時已日薄西山,李思忠在權衡利弊後,歸降了吳三桂,此時的李思忠部下,還有兩百多名正兒八經的滿八旗。


    世上大部分人皆是被時代的浪潮推著走,這些八旗兵,估計也未曾想到,有朝一日,大清覆滅,他們竟然會變成乾朝的兵,還會從遙遠的遼東,來到這極南之地,和這些土人廝殺。


    吳三桂聞報,頓足沉思,其見敵眾我寡,形勢險峻,隨即勒馬停兵,於大河旁側結寨自守,隨後召集諸將,齊聚於中軍帳內,共議破敵之策。


    莽白親率大軍九萬餘眾,氣勢洶洶,人數遠超吳三桂四萬之眾,麵對懸殊的兵力對比,諸將議論紛紛,各抒己見。


    有言我軍精銳,土兵不堪,直接正麵打崩土兵的,有言敵兩倍於我,不如固守待援,請朝廷迅速調集援兵的,有言假意退兵,誘敵深入,再迴身一擊的,也有言遣精騎繞後,焚毀敵糧的。


    吳三桂沉思片刻,決定率眾將沿河岸,觀察地形。


    看著大河,孫文煥突發奇想,對吳三桂說道:“大帥,這河床不高,若是於上遊處,設攔堵河,或能以水攻破敵!”


    吳三桂聞言,心中一動,或許此策,真的可行,不過,如此一來,剛剛紮下的營寨便不能用,否則大水可能會先把自己給淹了。


    這時,吳國柱問道:“若是莽白不把大營設在河邊,那大水不是淹不到了?”


    孫文煥略一思索,沉聲道:“莽白近十萬大軍,沿河而上,輜重糧草依仗大河,大營駐於河邊,最為便捷,且若離的遠,糧草輜重的轉運也便多了幾分危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