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楊恩的建議,孟浚則推脫道:“太子過於年幼,再過兩年也不遲!”
如今太子孟承昭已經四歲了,對太子的教育問題,朝中許多大臣都蠢蠢欲動,太子,國之儲君,誰當了太子的老師,那麽將來就是帝師了。
因此,對皇帝說太子還太過年幼的說辭,很多大臣並不買賬,許多大臣不時上書,或毛遂自薦,或舉薦德高望重之臣。
甚至連錢謙益,都認為自己有機會,竟然厚著臉皮,請了一個給事中,托其上書,自薦為太子老師。
孟浚收到這名給事中的奏疏後,那真的是驚呆了,這種蠢材竟然能當新朝的大臣,這次孟浚沒把他流放到海南去,而是直接下旨,將其罷官,永不錄用。
而孟浚對皇子的教育問題,有別於一眾文臣,他不想讓皇子繼續重複傳統的教育製度。
孟浚也不想讓一個小孩子每天麵對幾個老學究,一天到晚學那些儒家經典,孟浚在閑暇之餘,也看了不少儒家經典,比如《尚書》,《周禮》,《左傳》,《論語》《孟子》等一係列書籍。
這些經典,自然都是很好,但孟浚認為,儒學可以學,但如果是身為一個帝王,那麽僅僅靠儒家之學,已經不足以應對即將發生改變的世界。
因此,孟浚決定,在京師中,再次創立一座學堂,也就是當初在金陵創辦學堂的翻版,屆時,太子,皇子,勳貴,大臣之子,甚至平民百姓之子皆可入學。
孟浚雖有心革新教育,但是一方麵當時的主要重心放在軍事和政治上,對教育,沒有孟浚的強力推動,傳統的儒學,根本沒有動力和欲望進行教育變革。
而孟浚當初在金陵時,所創辦的新式學堂,到現在,第一批的學生也即將畢業,孟浚知道,想要讓新式教育真正落地,那麽就一定需要給這些經過新式教育的學生,一個上升的通道。
隻有讓新學有了出路,那才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是人在製在,人亡製消,而最有效果的,那就是可以當官。
隻是孟浚在朝會上,試探的提出,給新學畢業生,授於秀才出身,但就是這樣輕微的試探,就引的朝廷上下,一片嘩然,諸多大臣皆強烈反對。
甚至有一老臣,戶部侍郎徐慰良,伏闕痛哭道:“陛下如此變革,恐拂士子之心,科舉取士,曆代遵循,寒窗十載,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其間辛酸,不可謂不多,陛下今日之舉,使新學之子,未經礪煉,便可得秀才之功名,這豈非輕視儒林乎?”
說到這,徐慰良連連磕頭,苦勸道:“陛下,曆朝曆代,皆以儒治天下,千年不曾變過,陛下欲用新學以代儒學,則天下必然不安,臣冒死,以求陛下三思啊!!”
孟浚從來沒對人說過要用新學取代儒學,他隻是想慢慢的潛移默化,但沒想到剛剛開始,就被人給猜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孟浚心中暗自長歎,能混上高位的,又哪是什麽笨人,如今自己已經是皇帝了,稍微有點動作,就有無數的人在那盯著,做著各種各樣的解讀。
百姓喜歡給官員貼上標簽,好官,壞官,可實際上,在好與壞之外,還有更多隻是立場不同,變法,反對的不一定就是壞人,支持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徐慰良此人,崇禎十二年出仕,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棄官逃離清廷治下,先仕弘光帝,弘光覆亡後,投奔隆武,即便是最為危急之時,徐慰良也不曾有過投降清廷的念頭,在隆武朝廷覆滅後,徐慰良奔投孟浚。
在孟浚治下,徐慰良為官清廉,曆任長興知縣,泰州知府,廣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最後升任京官,戶部侍郎。
徐慰良涕泣沾襟,言詞懇切,他擔憂皇帝輕易變法,會導致士人憤懣,甚至會動搖國本根基,因此,他明知此舉會引發皇帝不滿,但其還是直言不諱。
孟浚聞之,默然良久,而在散朝後,朝堂之上的事,很快就被有心人傳遍天下,如堵胤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上疏,勸誡孟浚,言:“治大國如烹小鮮,陛下切不可操之過急,天下方定,宜靜,不宜動!”
想起以前看過的小說,裏麵的男主變法,那是何其的容易,而自己剛剛才起了個頭,卻到處都是反對聲。
不過,孟浚改革的想法,十分堅定,不是一些人反對就可以讓他望而卻步的,在思索許久後,孟浚召集朝中重臣,商議對科舉製度的革新。
明朝科舉製度采用了一種固定的文章格式,稱為八股文,這種文章格式要求嚴格,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等部分,限製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和創新。
八股文限製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和創新精神,過於強調文學修養和道德品質,這種製度,重文而輕理,因此,孟浚決定解除前明時,那死板的八股製,而轉為文理並重的考試。
不過孟浚也接受群臣的建議,沒有操之過急,剛開始時,可以為文八理二,而在之後,則逐漸增加,最終變成文理並重的科舉考題。
而隨著孟浚的詔書,經由各地官府,以及報紙等一係列的宣傳,通告,乾朝各地的士子都知道了這一天大的變故。
一時間,大量的士子紛紛表示,朝廷如此舉措,大失人心,什麽有才無德,便是為官,為禍更甚之類的話,到處傳揚,特別是江南之地,許多士紳都四處托關係,找人上書,試圖勸說朝廷收迴變革之令。
隻是等了許久,這些上書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毫無迴聲,一些有心人,則是明麵上還和友人聲討朝廷國策,而私底下,卻是偷偷的研讀數理之書。
雖然天下各地,無數士子讀書人皆是對科舉製度變化而有所不滿,可市場卻是最為敏銳的,像什麽《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幾何原本》,《天工開物》,《物理小光》等一係列數理的書籍,有價無市,許多人私下求購數理之書,有奸商經過炒作,一本書籍甚至可以賣到百兩之巨。
如今太子孟承昭已經四歲了,對太子的教育問題,朝中許多大臣都蠢蠢欲動,太子,國之儲君,誰當了太子的老師,那麽將來就是帝師了。
因此,對皇帝說太子還太過年幼的說辭,很多大臣並不買賬,許多大臣不時上書,或毛遂自薦,或舉薦德高望重之臣。
甚至連錢謙益,都認為自己有機會,竟然厚著臉皮,請了一個給事中,托其上書,自薦為太子老師。
孟浚收到這名給事中的奏疏後,那真的是驚呆了,這種蠢材竟然能當新朝的大臣,這次孟浚沒把他流放到海南去,而是直接下旨,將其罷官,永不錄用。
而孟浚對皇子的教育問題,有別於一眾文臣,他不想讓皇子繼續重複傳統的教育製度。
孟浚也不想讓一個小孩子每天麵對幾個老學究,一天到晚學那些儒家經典,孟浚在閑暇之餘,也看了不少儒家經典,比如《尚書》,《周禮》,《左傳》,《論語》《孟子》等一係列書籍。
這些經典,自然都是很好,但孟浚認為,儒學可以學,但如果是身為一個帝王,那麽僅僅靠儒家之學,已經不足以應對即將發生改變的世界。
因此,孟浚決定,在京師中,再次創立一座學堂,也就是當初在金陵創辦學堂的翻版,屆時,太子,皇子,勳貴,大臣之子,甚至平民百姓之子皆可入學。
孟浚雖有心革新教育,但是一方麵當時的主要重心放在軍事和政治上,對教育,沒有孟浚的強力推動,傳統的儒學,根本沒有動力和欲望進行教育變革。
而孟浚當初在金陵時,所創辦的新式學堂,到現在,第一批的學生也即將畢業,孟浚知道,想要讓新式教育真正落地,那麽就一定需要給這些經過新式教育的學生,一個上升的通道。
隻有讓新學有了出路,那才會繼續存在下去,而不是人在製在,人亡製消,而最有效果的,那就是可以當官。
隻是孟浚在朝會上,試探的提出,給新學畢業生,授於秀才出身,但就是這樣輕微的試探,就引的朝廷上下,一片嘩然,諸多大臣皆強烈反對。
甚至有一老臣,戶部侍郎徐慰良,伏闕痛哭道:“陛下如此變革,恐拂士子之心,科舉取士,曆代遵循,寒窗十載,隻為一朝金榜題名,其間辛酸,不可謂不多,陛下今日之舉,使新學之子,未經礪煉,便可得秀才之功名,這豈非輕視儒林乎?”
說到這,徐慰良連連磕頭,苦勸道:“陛下,曆朝曆代,皆以儒治天下,千年不曾變過,陛下欲用新學以代儒學,則天下必然不安,臣冒死,以求陛下三思啊!!”
孟浚從來沒對人說過要用新學取代儒學,他隻是想慢慢的潛移默化,但沒想到剛剛開始,就被人給猜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孟浚心中暗自長歎,能混上高位的,又哪是什麽笨人,如今自己已經是皇帝了,稍微有點動作,就有無數的人在那盯著,做著各種各樣的解讀。
百姓喜歡給官員貼上標簽,好官,壞官,可實際上,在好與壞之外,還有更多隻是立場不同,變法,反對的不一定就是壞人,支持的,也不一定就是好人。
徐慰良此人,崇禎十二年出仕,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棄官逃離清廷治下,先仕弘光帝,弘光覆亡後,投奔隆武,即便是最為危急之時,徐慰良也不曾有過投降清廷的念頭,在隆武朝廷覆滅後,徐慰良奔投孟浚。
在孟浚治下,徐慰良為官清廉,曆任長興知縣,泰州知府,廣東按察使,河南布政使,最後升任京官,戶部侍郎。
徐慰良涕泣沾襟,言詞懇切,他擔憂皇帝輕易變法,會導致士人憤懣,甚至會動搖國本根基,因此,他明知此舉會引發皇帝不滿,但其還是直言不諱。
孟浚聞之,默然良久,而在散朝後,朝堂之上的事,很快就被有心人傳遍天下,如堵胤錫在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刻上疏,勸誡孟浚,言:“治大國如烹小鮮,陛下切不可操之過急,天下方定,宜靜,不宜動!”
想起以前看過的小說,裏麵的男主變法,那是何其的容易,而自己剛剛才起了個頭,卻到處都是反對聲。
不過,孟浚改革的想法,十分堅定,不是一些人反對就可以讓他望而卻步的,在思索許久後,孟浚召集朝中重臣,商議對科舉製度的革新。
明朝科舉製度采用了一種固定的文章格式,稱為八股文,這種文章格式要求嚴格,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和束股等部分,限製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和創新。
八股文限製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和創新精神,過於強調文學修養和道德品質,這種製度,重文而輕理,因此,孟浚決定解除前明時,那死板的八股製,而轉為文理並重的考試。
不過孟浚也接受群臣的建議,沒有操之過急,剛開始時,可以為文八理二,而在之後,則逐漸增加,最終變成文理並重的科舉考題。
而隨著孟浚的詔書,經由各地官府,以及報紙等一係列的宣傳,通告,乾朝各地的士子都知道了這一天大的變故。
一時間,大量的士子紛紛表示,朝廷如此舉措,大失人心,什麽有才無德,便是為官,為禍更甚之類的話,到處傳揚,特別是江南之地,許多士紳都四處托關係,找人上書,試圖勸說朝廷收迴變革之令。
隻是等了許久,這些上書就如同石沉大海一般,毫無迴聲,一些有心人,則是明麵上還和友人聲討朝廷國策,而私底下,卻是偷偷的研讀數理之書。
雖然天下各地,無數士子讀書人皆是對科舉製度變化而有所不滿,可市場卻是最為敏銳的,像什麽《九章算術》,《周髀算經》,《幾何原本》,《天工開物》,《物理小光》等一係列數理的書籍,有價無市,許多人私下求購數理之書,有奸商經過炒作,一本書籍甚至可以賣到百兩之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