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一眾老班底,所對孟浚想要改革的想法,表示不解,吳台認為,天下已經一統,正是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時候,改革,必然會折騰百姓,到時候,好心辦成壞事,反而不美。
不過,孟浚的意誌堅定,眾人也不敢再多說些什麽,隻是在之後,天子與群臣的議論,很快就傳到了京城中,隨後向外擴散。
而民間立刻就有人在四處宣傳,說朝廷要進行的改革,就是要與民爭利。
宮中。
孟浚在收到青鸞衛的密報後,不禁冷笑,這幫人,果然是什麽時候都不會變,狗改不了吃屎。
曹家,又是這個曹家,當初孟浚興致勃勃想要開海,結果就被曹家家主曹尹來了個當頭一棒,什麽叫自己一開海,倭寇就會出現,明晃晃的威脅自己。
雖然後麵這些海商湊了一百多萬兩給自己,解了自己當初的糧餉緊張問題,孟浚本來都快忘了曹尹這個人,萬萬沒想到,此人竟然又跳出來了,私底下四處散布朝廷政策是與民爭利。
按青鸞衛的密報,曹尹對當初向自己獻美女被拒一事,深為不滿,而鹽體專營政策又損害了曹家的利益,因此他才迫不及待的跳出來。
孟浚喃喃自語道:“洪武帝大興獄案,莫非這幫人以為我柔弱可欺!”
隨後孟浚密令青鸞衛詳查曹家以及這些跳出來的豪商的底細,這些豪商或許平日裏威風八麵,但觸怒了皇帝,那麽再有錢,也救不了他自己。
次日,朝會。
孟浚於朝堂上,沉聲道:“新朝方立,軍費浩繁,朝廷,地方支出龐大,百姓田稅,已十稅其一,負擔沉重,因此,絕對不能加征田畝,諸臣工可有良策,以為朝廷增加錢糧,以供開支。”
田賦不能加,崇禎一再攤派,加征,導致民變四起,最終明朝全麵崩潰,因此加田稅這條路,絕對不能再走。
早已和孟浚暗中通過氣的李為泰,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以為,可行鹽鐵專營之策,此策必然能為朝廷增加大量的賦稅,而不會貽害百姓。”
正當群臣靜默之際,武進坤倡議實行鹽鐵專賣政策,這時,一名出身江南的官員卻當即出言道:“陛下聖明,臣鬥膽直言,李大人之策,恐難稱周全,鹽鐵乃民生之必需,一旦官府專營,難免價高難求,徒增民困,倘官府介入,則易與民爭利,久之恐傷民財,失民心矣。”
這時又一個官員也出列,搖頭晃腦道“陛下,昔有古訓,與民同利者昌,奪民所好者亡,我朝新創,賴萬民之力方能穩固根基,故臣以為,慎思鹽鐵之事,李大人策,切不可行也!”
李為泰冷聲道:“陛下,臣以為這些人所言,鹽鐵專營之策劃是與百姓爭利,實在是胡說八道,那些鹽商富甲一方,上下其手,賄賂京官,這些碩鼠,早就該除了。”
這話一出,那兩個剛剛出言的官員,臉一下子就漲紅了,紛紛指責李為泰胡言亂語,胡亂攀咬。
不過,李為泰對這兩個人的指責毫不在意。
這時,顧炎武也出言表示讚同,他沉聲道:“陛下,兩淮鹽商,奢富至極,豪商盡得天下之利,而朝廷卻錢糧不繼,不變不足法,臣讚同鹽鐵專營之策。”
孟浚嗯了一聲,隨後看向楊恩,問道:“慕德之見,如何?”
楊恩聞言,緩緩上前,看了一眼孟浚,隨後低下頭,拜道:“臣附議武尚書之言,鹽鐵,事關民生,幹係重大,當由朝廷掌控,而非商賈。”
顧炎武和楊恩都讚同了,譬如吳台,武進坤等一幹大臣都讚同,其他群臣各懷心思,不過在朝堂之上,並無出言反對者,現在可不是前明了,占據高位的,都是追隨陛下起兵的那些人,許多出身江南的官員,雖和豪商暗中有聯絡,但是還沒有被綁定的很深。
孟浚要改革,他不隻是要建立一個傳統的王朝,在其內心深處,是想要建立起一個比清朝在曆史更為遼闊的帝國。
還要百姓安居,農桑豐饒,市井繁榮,學府林立,文化璀璨,要社會安定,人心向善,更要國庫充盈,兵力強盛。
而這些都離不開錢糧,軍隊打仗要花錢,不打仗,養軍也要花錢,自古以來,中原對外的戰爭,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部分都是入不敷出,因此,文臣天生不愛戰爭,一方麵耗費錢糧,一方麵,戰爭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而文臣卻大都追崇穩定。
特別是對北方和漁獵民族的戰爭,中原王朝,無論是打贏或是打輸,從經濟收益上來說,都算是虧本生意。
草原牧民,遇到天災,那就是窮的就剩一條命了,拿起刀,躍馬南下,輸了,爛命一條,贏了盆滿缽滿,而中原王朝贏了,耗費無數錢糧,卻得不到什麽好處,可若是輸了,那結果更慘。
如漢武帝數征匈奴,是提振了千年來漢家的氣勢,但從當時人的角度來說,漢武帝,是耗光了文景之治,三代人的積累。
隻是,你不打人家,人家過來打你,你總不能不還手,因此,草原在將來,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不過,如今草原諸部已逐漸衰弱,在漠南,漠西,漠北諸部中,漠南相對要強一些,漠西次之,漠北最弱,而漠南諸部已經在名義上,臣服了乾朝,因此,草原問題,暫時不是孟浚迫在眉睫的事。
而鹽鐵專營之策,孟浚授意,在報紙上連發十日大刊,每天都是大標題,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從古至今,引經據典,連續十日說明,鹽鐵專營之策,利國利民,絕不會與民爭利。
報紙果然是宣傳的一把利器,隨著報紙在天下各州府的宣傳,一時間那些議論與民爭利的話,很多都偃旗息鼓了。
隻有在江南一帶,在許多有心人的授意下,很多人在茶館酒樓,戲院或是大庭廣眾下,抨擊朝廷國策,一時間,江南許多縣城,百姓議論紛紛。
而就在這個時候,從京城所密遣的青鸞衛副指揮使,陸平,渡過了大江,來到了江南。
不過,孟浚的意誌堅定,眾人也不敢再多說些什麽,隻是在之後,天子與群臣的議論,很快就傳到了京城中,隨後向外擴散。
而民間立刻就有人在四處宣傳,說朝廷要進行的改革,就是要與民爭利。
宮中。
孟浚在收到青鸞衛的密報後,不禁冷笑,這幫人,果然是什麽時候都不會變,狗改不了吃屎。
曹家,又是這個曹家,當初孟浚興致勃勃想要開海,結果就被曹家家主曹尹來了個當頭一棒,什麽叫自己一開海,倭寇就會出現,明晃晃的威脅自己。
雖然後麵這些海商湊了一百多萬兩給自己,解了自己當初的糧餉緊張問題,孟浚本來都快忘了曹尹這個人,萬萬沒想到,此人竟然又跳出來了,私底下四處散布朝廷政策是與民爭利。
按青鸞衛的密報,曹尹對當初向自己獻美女被拒一事,深為不滿,而鹽體專營政策又損害了曹家的利益,因此他才迫不及待的跳出來。
孟浚喃喃自語道:“洪武帝大興獄案,莫非這幫人以為我柔弱可欺!”
隨後孟浚密令青鸞衛詳查曹家以及這些跳出來的豪商的底細,這些豪商或許平日裏威風八麵,但觸怒了皇帝,那麽再有錢,也救不了他自己。
次日,朝會。
孟浚於朝堂上,沉聲道:“新朝方立,軍費浩繁,朝廷,地方支出龐大,百姓田稅,已十稅其一,負擔沉重,因此,絕對不能加征田畝,諸臣工可有良策,以為朝廷增加錢糧,以供開支。”
田賦不能加,崇禎一再攤派,加征,導致民變四起,最終明朝全麵崩潰,因此加田稅這條路,絕對不能再走。
早已和孟浚暗中通過氣的李為泰,上前一步說道:“陛下,臣以為,可行鹽鐵專營之策,此策必然能為朝廷增加大量的賦稅,而不會貽害百姓。”
正當群臣靜默之際,武進坤倡議實行鹽鐵專賣政策,這時,一名出身江南的官員卻當即出言道:“陛下聖明,臣鬥膽直言,李大人之策,恐難稱周全,鹽鐵乃民生之必需,一旦官府專營,難免價高難求,徒增民困,倘官府介入,則易與民爭利,久之恐傷民財,失民心矣。”
這時又一個官員也出列,搖頭晃腦道“陛下,昔有古訓,與民同利者昌,奪民所好者亡,我朝新創,賴萬民之力方能穩固根基,故臣以為,慎思鹽鐵之事,李大人策,切不可行也!”
李為泰冷聲道:“陛下,臣以為這些人所言,鹽鐵專營之策劃是與百姓爭利,實在是胡說八道,那些鹽商富甲一方,上下其手,賄賂京官,這些碩鼠,早就該除了。”
這話一出,那兩個剛剛出言的官員,臉一下子就漲紅了,紛紛指責李為泰胡言亂語,胡亂攀咬。
不過,李為泰對這兩個人的指責毫不在意。
這時,顧炎武也出言表示讚同,他沉聲道:“陛下,兩淮鹽商,奢富至極,豪商盡得天下之利,而朝廷卻錢糧不繼,不變不足法,臣讚同鹽鐵專營之策。”
孟浚嗯了一聲,隨後看向楊恩,問道:“慕德之見,如何?”
楊恩聞言,緩緩上前,看了一眼孟浚,隨後低下頭,拜道:“臣附議武尚書之言,鹽鐵,事關民生,幹係重大,當由朝廷掌控,而非商賈。”
顧炎武和楊恩都讚同了,譬如吳台,武進坤等一幹大臣都讚同,其他群臣各懷心思,不過在朝堂之上,並無出言反對者,現在可不是前明了,占據高位的,都是追隨陛下起兵的那些人,許多出身江南的官員,雖和豪商暗中有聯絡,但是還沒有被綁定的很深。
孟浚要改革,他不隻是要建立一個傳統的王朝,在其內心深處,是想要建立起一個比清朝在曆史更為遼闊的帝國。
還要百姓安居,農桑豐饒,市井繁榮,學府林立,文化璀璨,要社會安定,人心向善,更要國庫充盈,兵力強盛。
而這些都離不開錢糧,軍隊打仗要花錢,不打仗,養軍也要花錢,自古以來,中原對外的戰爭,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大部分都是入不敷出,因此,文臣天生不愛戰爭,一方麵耗費錢糧,一方麵,戰爭所帶來的不確定因素,而文臣卻大都追崇穩定。
特別是對北方和漁獵民族的戰爭,中原王朝,無論是打贏或是打輸,從經濟收益上來說,都算是虧本生意。
草原牧民,遇到天災,那就是窮的就剩一條命了,拿起刀,躍馬南下,輸了,爛命一條,贏了盆滿缽滿,而中原王朝贏了,耗費無數錢糧,卻得不到什麽好處,可若是輸了,那結果更慘。
如漢武帝數征匈奴,是提振了千年來漢家的氣勢,但從當時人的角度來說,漢武帝,是耗光了文景之治,三代人的積累。
隻是,你不打人家,人家過來打你,你總不能不還手,因此,草原在將來,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不過,如今草原諸部已逐漸衰弱,在漠南,漠西,漠北諸部中,漠南相對要強一些,漠西次之,漠北最弱,而漠南諸部已經在名義上,臣服了乾朝,因此,草原問題,暫時不是孟浚迫在眉睫的事。
而鹽鐵專營之策,孟浚授意,在報紙上連發十日大刊,每天都是大標題,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從古至今,引經據典,連續十日說明,鹽鐵專營之策,利國利民,絕不會與民爭利。
報紙果然是宣傳的一把利器,隨著報紙在天下各州府的宣傳,一時間那些議論與民爭利的話,很多都偃旗息鼓了。
隻有在江南一帶,在許多有心人的授意下,很多人在茶館酒樓,戲院或是大庭廣眾下,抨擊朝廷國策,一時間,江南許多縣城,百姓議論紛紛。
而就在這個時候,從京城所密遣的青鸞衛副指揮使,陸平,渡過了大江,來到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