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將逃出錦州城的清軍全部殲滅,隨後大軍進抵錦州,和趙用平部匯合,一時間,在錦州城外,人聲鼎沸,戰馬的嘶鳴聲,軍士的操練聲,響徹雲霄。
而趙用平在錦州城駐軍兩日後,大軍揮師北上,馬步軍十萬眾,兵鋒直指盛京。
………………
而在北京,遼東之戰,雖然重要,但孟浚卻已經在籌備另外一件大事,而這件事,比起遼東之戰,似乎更加重要,那就是改革!
在君主專製的時代,一個國家能動員出多少兵力,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夠收取多少賦稅。
錢糧充足,那能辦的事就多了,無論的賑濟救災,還是發兵征伐敵國,就不怕國庫拿不出錢來,明末到處天災,要說明廷上下,不想賑災,那是假的,隻是戶部沒錢,朝廷也沒錢,而上上下下,要用錢糧的地方那麽多,對災民,自然是要往後推一推。
雖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明廷的財政收入已經崩潰,明朝這架運行了兩百多年的老舊機器,已經再也維持不下去。
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而賦稅卻逐漸的減少,以至於財政收入僅僅是一千多萬兩,這根本無法發揮出版圖廣大,人口眾多的優勢。
特別是江南之地,地方經濟發達,地方勢力越來越肥,而且這些人還有很多都是不納稅,以至於朝廷越來越弱,這種問題,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要他們放棄自身利益,便如抽刀割肉般,極為艱難。
而明朝已經腐朽,地方,朝廷,中樞早已經盤根錯節,沒有外力所推動,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孟浚自起兵以來,在控製江南時,因為清廷還虎視眈眈,所以孟浚在當時不敢輕易的改革,即便他知道,將來北伐成功後,改革的阻力會變大,但兩害相權,孟浚當時還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清廷上麵,對製度,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隻在一些小方麵進行修改。
因為敵人的實力還很強,自己還沒強到可以在各方勢力的圍毆下,還能屹立不倒,因此他隻能隱藏自己的意圖,不過現在則不同了。
如今北伐功成,南麵傳統漢地已經盡數收複,鄭氏,吳三桂,皆納首稱臣,遼東方麵,趙用平也已經攻破寧錦防線,順治帝已經逃往赫圖阿拉,戰爭也看就要即將勝利,那麽改革,這個在孟浚心中醞釀許久的事,也該提上議程。
孟浚有些擔心,若不趁自己現在年富力強時變革,將來後世子孫,想變,或許就會更加困難,如今正是新朝剛立之時,幾乎所有的大將,皆提拔於孟浚之手,軍權在握,威望無人能比。
而孟浚心中的規劃,便是先易後難,中央集權,鹽鐵專營,再到攤丁入畝,再最後發展科技,進行生產力的提升。
這種大事,孟浚和楊恩私底下隱晦的旁敲側擊了幾句,但孟浚卻從楊恩的反應中,敏銳的感覺到,楊恩並不願意進行改革。
如今的楊恩,早已不在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書生,如今的他,已是江南籍官員的領袖,標杆,這種改革,必然會極大的影響到江南官紳的利益,便如鹽鐵專營,那可都是地方豪族和鹽商的生意,變必然會出亂子。
孟浚仔細的搜尋著自己的夾袋,終於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人選,那就是武進坤。
武進坤,蘇州人氏,在孟浚攻克蘇州時,他正在監獄之中,孟浚入城,正好救了他一命,而他就在那時,投奔孟浚。
武進坤為人刻板,孤僻,認死理,曆任軍法處長,律政司長,再到如今的刑部尚書,其雖是江南人氏,但和地方豪族毫無瓜葛,且與朝中官員,也沒什麽太多的交集,便是同僚小聚,也很少到場。
這個人忠心,追隨孟浚多年,性格執拗,改革鹽鐵專營,攤丁入畝,他去地方督巡,孟浚認為,極為合適。
不過,改革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麵鋪開,孟浚以天下新定為由,在整個天下,進行人口普查,推行黃冊製度,將所有的百姓都編入黃冊,以使得朝廷對地方可以深入了解。
早在戰國時,商鞅就曾說,國家要強大,就必須知道,糧倉,錢庫,丁壯,婦女,老幼,商人,工匠以及牲畜的數量,隻有知道這一切,君王才知道可以征多少稅收,可以征多少兵員,既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同時也不會讓民間的負擔過重,
這個製度,從秦到漢,再到曆朝曆代,都繼承了這個製度,而到了朱元璋時期,便形成了黃冊製度。
朱元璋製定的黃冊製度,一本在縣裏,一本在省裏,還有一本放在南京玄武湖上的黃冊庫裏,這黃冊每十年重新核對一次,以便於讓朝廷掌控地方的信息。
這個製度對小民而言,也是極好,若有大戶,或官紳侵占土地,地方上可以收買官員,但卻無法更改黃冊,小民隻要把狀子遞交上去,朝廷一調文檔,就能知道土地歸屬。
隻是黃冊製度是非常好,但卻無法長久的運行下去,到了明朝後期,黃冊製度,早已名存實亡了。
其一便是人口篩查,費時費力,其二,玄武湖黃冊庫疏於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毀壞,而第三,地方官和士紳大戶勾結,隱匿戶口和土地,什麽逃荒,絕戶,竄改等等手段,層出不窮,黃冊最好反而變成了一本假賬,毫無可信度。
便如南京應天府八縣之地,嘉靖末年的戶口,隻有正德年間的一半,而到了萬曆年間,竟然隻有正德時期的五分之一,事實上,應天府沒有戰亂,也沒什麽大的天災人禍,可明廷卻征不上多少稅。
地方大戶和官員勾結,一般人以為是一百畝隱藏個二十,三十畝最多了,但實際上,有千畝地的,說不定在冊上隻登記十畝,甚至有人直接當黑戶,黃冊上連名字都沒有,賦稅和徭役就都不用出了。
因此,在昭武二年,十一月,初九,孟浚正式下詔,進行人口普查,編撰丁冊。
“蓋聞民生庶務,戶口為先,賦役之征,尤關社稷根本,今茲四海晏然,百姓殷盛,宜詳悉戶籍,以安民心,以壯國本。
自今始,全國各地,皆須遍查丁口,編製丁冊,凡男丁女口,悉數登記,全國上下一體遵行,不的有誤。”
而趙用平在錦州城駐軍兩日後,大軍揮師北上,馬步軍十萬眾,兵鋒直指盛京。
………………
而在北京,遼東之戰,雖然重要,但孟浚卻已經在籌備另外一件大事,而這件事,比起遼東之戰,似乎更加重要,那就是改革!
在君主專製的時代,一個國家能動員出多少兵力,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能夠收取多少賦稅。
錢糧充足,那能辦的事就多了,無論的賑濟救災,還是發兵征伐敵國,就不怕國庫拿不出錢來,明末到處天災,要說明廷上下,不想賑災,那是假的,隻是戶部沒錢,朝廷也沒錢,而上上下下,要用錢糧的地方那麽多,對災民,自然是要往後推一推。
雖然原因有很多,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明廷的財政收入已經崩潰,明朝這架運行了兩百多年的老舊機器,已經再也維持不下去。
一個幅員遼闊的帝國,而賦稅卻逐漸的減少,以至於財政收入僅僅是一千多萬兩,這根本無法發揮出版圖廣大,人口眾多的優勢。
特別是江南之地,地方經濟發達,地方勢力越來越肥,而且這些人還有很多都是不納稅,以至於朝廷越來越弱,這種問題,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如果要他們放棄自身利益,便如抽刀割肉般,極為艱難。
而明朝已經腐朽,地方,朝廷,中樞早已經盤根錯節,沒有外力所推動,改革也就無從談起。
孟浚自起兵以來,在控製江南時,因為清廷還虎視眈眈,所以孟浚在當時不敢輕易的改革,即便他知道,將來北伐成功後,改革的阻力會變大,但兩害相權,孟浚當時還是將注意力全部放在清廷上麵,對製度,不敢大刀闊斧的改革,隻在一些小方麵進行修改。
因為敵人的實力還很強,自己還沒強到可以在各方勢力的圍毆下,還能屹立不倒,因此他隻能隱藏自己的意圖,不過現在則不同了。
如今北伐功成,南麵傳統漢地已經盡數收複,鄭氏,吳三桂,皆納首稱臣,遼東方麵,趙用平也已經攻破寧錦防線,順治帝已經逃往赫圖阿拉,戰爭也看就要即將勝利,那麽改革,這個在孟浚心中醞釀許久的事,也該提上議程。
孟浚有些擔心,若不趁自己現在年富力強時變革,將來後世子孫,想變,或許就會更加困難,如今正是新朝剛立之時,幾乎所有的大將,皆提拔於孟浚之手,軍權在握,威望無人能比。
而孟浚心中的規劃,便是先易後難,中央集權,鹽鐵專營,再到攤丁入畝,再最後發展科技,進行生產力的提升。
這種大事,孟浚和楊恩私底下隱晦的旁敲側擊了幾句,但孟浚卻從楊恩的反應中,敏銳的感覺到,楊恩並不願意進行改革。
如今的楊恩,早已不在是一個籍籍無名的書生,如今的他,已是江南籍官員的領袖,標杆,這種改革,必然會極大的影響到江南官紳的利益,便如鹽鐵專營,那可都是地方豪族和鹽商的生意,變必然會出亂子。
孟浚仔細的搜尋著自己的夾袋,終於找到一個自己認為比較合適的人選,那就是武進坤。
武進坤,蘇州人氏,在孟浚攻克蘇州時,他正在監獄之中,孟浚入城,正好救了他一命,而他就在那時,投奔孟浚。
武進坤為人刻板,孤僻,認死理,曆任軍法處長,律政司長,再到如今的刑部尚書,其雖是江南人氏,但和地方豪族毫無瓜葛,且與朝中官員,也沒什麽太多的交集,便是同僚小聚,也很少到場。
這個人忠心,追隨孟浚多年,性格執拗,改革鹽鐵專營,攤丁入畝,他去地方督巡,孟浚認為,極為合適。
不過,改革也不是一下子就全麵鋪開,孟浚以天下新定為由,在整個天下,進行人口普查,推行黃冊製度,將所有的百姓都編入黃冊,以使得朝廷對地方可以深入了解。
早在戰國時,商鞅就曾說,國家要強大,就必須知道,糧倉,錢庫,丁壯,婦女,老幼,商人,工匠以及牲畜的數量,隻有知道這一切,君王才知道可以征多少稅收,可以征多少兵員,既能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同時也不會讓民間的負擔過重,
這個製度,從秦到漢,再到曆朝曆代,都繼承了這個製度,而到了朱元璋時期,便形成了黃冊製度。
朱元璋製定的黃冊製度,一本在縣裏,一本在省裏,還有一本放在南京玄武湖上的黃冊庫裏,這黃冊每十年重新核對一次,以便於讓朝廷掌控地方的信息。
這個製度對小民而言,也是極好,若有大戶,或官紳侵占土地,地方上可以收買官員,但卻無法更改黃冊,小民隻要把狀子遞交上去,朝廷一調文檔,就能知道土地歸屬。
隻是黃冊製度是非常好,但卻無法長久的運行下去,到了明朝後期,黃冊製度,早已名存實亡了。
其一便是人口篩查,費時費力,其二,玄武湖黃冊庫疏於管理,造成了大量的毀壞,而第三,地方官和士紳大戶勾結,隱匿戶口和土地,什麽逃荒,絕戶,竄改等等手段,層出不窮,黃冊最好反而變成了一本假賬,毫無可信度。
便如南京應天府八縣之地,嘉靖末年的戶口,隻有正德年間的一半,而到了萬曆年間,竟然隻有正德時期的五分之一,事實上,應天府沒有戰亂,也沒什麽大的天災人禍,可明廷卻征不上多少稅。
地方大戶和官員勾結,一般人以為是一百畝隱藏個二十,三十畝最多了,但實際上,有千畝地的,說不定在冊上隻登記十畝,甚至有人直接當黑戶,黃冊上連名字都沒有,賦稅和徭役就都不用出了。
因此,在昭武二年,十一月,初九,孟浚正式下詔,進行人口普查,編撰丁冊。
“蓋聞民生庶務,戶口為先,賦役之征,尤關社稷根本,今茲四海晏然,百姓殷盛,宜詳悉戶籍,以安民心,以壯國本。
自今始,全國各地,皆須遍查丁口,編製丁冊,凡男丁女口,悉數登記,全國上下一體遵行,不的有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