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雄一路長驅直入,經韶關,過英德,兵抵清遠,清遠開城而降,韓雄未至廣州,肇慶易旗。


    韓雄出征以來,最大的傷亡是疾病,摔跤而造成的減員,韓雄以為抵達廣州後,怎麽也要打一仗,結果還是一樣,望風而降。


    徐藩和一眾部將,從剛開始的興奮,到現在的無奈,這一路上,啥也沒幹,還怎麽好意思領大功,最多也就混個苦功。


    韓雄見部將有些泄氣,便召開軍議,安撫眾人情緒,說道:“諸位,我等雖未能大展拳腳,但這般不流血奪城之舉,穩定南方,安民撫土,同樣功勳卓著。”


    眾將雖然點頭,可這般說辭,還是不能讓大家開顏,眾人還是悶悶不樂,最後韓雄發火了,罵道:“為將者,軍士矚目,汝等這般鬱鬱寡歡,豈不是令將士心慌,若軍心有變,誰敢擔此重責!”


    罵了一通後,諸將方才提振心神,雖內心不樂,但在麵上,眾人皆不敢露出半點憂色。


    而在另一邊,吳三桂卻沒韓雄這麽輕鬆,吳三桂率軍抵達桂林後,繼續揮軍南下。


    吳三桂在抵達柳州時,遇到了李成棟的部下,吳文獻所部,吳文獻率軍一萬七千人,駐守柳州。


    這些士兵的家眷大部都已經被李成棟遷移至安南,在戰前,李成棟遣人通告全軍,但有降者,其家眷盡斬,但悉從軍令者,戰後,皆厚賞。


    李成棟也不是非要和吳三桂打一戰,要證明什麽,而是各地物資還未來的及全部撤入安南,而是李成棟要把南寧城的丁口,全部遷入安南,準備留一座空城給孟浚,這吳三桂來的有些快,因此,李成棟必須擋住吳三桂,給自己搜刮留出點時間。


    而吳三桂剛剛抵達柳州城外時,便收到韓雄輕易攻取粵地重城廣州的消息,吳三桂覺得李成棟應該就是個廢物,韓雄兩萬人從贛州一路殺到廣州,連停都沒停一步,自己三萬人,打到南寧豈不是易如反掌。


    於是,吳三桂先發勸降信,想讓守軍識相些,別幹負隅頑抗的事,結果等了一夜,一點迴信都沒有。


    吳三桂駐軍城下,打造了雲梯,火炮發了幾輪後,就揮師攻城,可結果卻是讓吳三桂當頭一棒。


    僅僅到了中午,吳三桂臨時打造的那些攻城器械就已經被城上守軍摧毀殆盡,步軍傷亡八百餘人,結果卻是連城頭都沒摸到。


    這讓吳三桂有些懷疑自己,怎麽韓雄這麽順利,連廣州都打下來了,自己怎麽第一戰,就打的這麽艱難。


    吳三桂當即認真起來,怎麽也要打一場漂亮仗,讓孟浚看看,他給自己侯爵,是不是給低了。


    因此,吳三桂在柳州城下,大肆打造器械,連造兩日後,在抵達柳州的第五日,吳三桂再次發起對柳州的攻城戰。


    隻聽戰鼓雷動,號角連天,猛的望去,確實氣勢磅礴,然而,吳文獻堅守不出,吳三桂親自督戰,指揮大軍展開強攻,炮聲隆隆,箭矢交織,這一日,盡管吳三桂部下拚盡全力,未能破城,城中防守嚴密,吳三桂部下多次登城卻被擊退。


    ………………


    北京。


    明朝時定都北京,經過兩百多年的繁衍與發展,京城中有大量的王公貴族,官員大臣,城中幾十萬的百姓,還有數量龐大的京營,這些根本不是河北一地所能完全供應,因此,需要從南方大量的運輸漕糧,順帶著也養活了十幾萬的漕工。


    隻是現在的京城中,人口銳減,文臣武將,以及需要消耗大量財富的宮廷貴族,這些還隻是極其少數。


    在收複北方後,孟浚便令河北各地方恢複生產,要讓河北,河南這些廣闊的平原地帶,產出大量的糧食。


    這時孟浚勒住馬韁,看著官道兩旁那漫野的麥子,隨風而起伏,心中頗為滿意。


    看今年的雨水,應當會是大豐收,這時一旁的顧炎武說道:“陛下,豐年時,也需未雨綢繆,將多餘之糧,存入倉中。”


    孟浚迴道:“這種事,曆朝曆代都在做,但是承平日久,碩鼠日增,到了荒年,甚至倉中沒有一顆米,即便是以刑殺峻法,也遏製不住。”


    顧炎武沉吟片刻,說道:“陛下,待南麵平定後,應息兵罷戰,讓天下休養生息,若有十年太平之日,以陛下之才,定可令天下大治。”


    孟浚聞言微微一笑,道:“天下一統後,朕將不起大戰,不過邊疆四塞,仍是用武之時。”


    特別是遼東,孟浚不準備沿著寧錦防線打,以水師突襲登陸,雖說是一個法子,但是這種登陸戰,對後方援兵的速度要求極高,稍有不慎,就是全軍覆沒的結局。


    因此,在和諸將商議後,孟浚決定從戰略上,對清廷進行包圍,一路從濟州島,出兵朝鮮,再從朝鮮攻入遼東,這一路,已經在實施當中。


    另一路,那就是蒙古。


    自從清軍數次擊敗林丹汗後,在崇禎七年,林丹汗向青海進兵,欲據西藏,途中因出痘,卒於西拉他拉大草灘。


    至此漠南蒙古諸部陸續降服清廷,奉清朝皇帝為汗,這些蒙古諸部,其實心中一直都有重建蒙古帝國的夢想,隻是數次被八旗兵打的連心氣都沒了,那點夢想,也隻能放在心底。


    但是現在卻有所不同了,清廷已經勢弱,從關內被孟浚給趕出去了,於是漠南諸部都有些蠢蠢欲動,對清廷征調人丁馬匹等事務,都在暗中抵觸。


    這還是漠南蒙古離清軍近,而且之前挨的打還沒忘,漠北蒙古那已經是壓根不鳥清廷了。


    孟浚派遣大批使者,行至漠南蒙古諸多部落,意圖聯絡諸部,在清廷內外交困時,孟浚試圖采取外交手段,聯合漠南蒙古諸部。


    為此,孟浚派遣特使數十騎,每隊護衛數十人,攜帶金銀財帛與密函,前往漠南蒙古各部,意在拉攏,共擊清軍。


    拉攏漠南諸部,其一是在斷清廷之臂,其二便是打擊清廷,其三則是孟浚在為將來控製蒙古做準備。


    曆代對草原的最大難題,不是打不過,而是找不到,也跑不過這些逐水而居的部落,正所謂最熟悉草原的,肯定是草原人。


    孟浚相信,在自己的有生之年,肯定能將水泥,鐵路搞出來,到時候,隻要在草原各處以鐵路相連,分割各地部落,不讓諸部廝殺統一,中原上千年來,草原遊牧的威脅,將在自己的手中,終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義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隨筆道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隨筆道人並收藏南明義軍最新章節